
摘要:播种前不进行翻地、耙地、旋地和起垄等作业就是玉米免耕种植技术,在地里留少有上次农作物残留的秸秆及杂草,直接进行免耕播种,不仅可以减少作业次数还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文章通过对玉米免耕种植技的介绍,了解此技术的好处,可以更好地防止水土流失,从技术上已经相对成熟的玉米免耕种植技术。
1、免耕种植技术
在保留收获后田间残留的碎秸秆等覆盖物的前提下,进行免耕播种,不翻地起垄整地,不翻动土层,减少了整地作业次数,节省劳动力和能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能控制坡耕地的土壤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自我保护机能,提升土壤有机质,保障水分利用和保持,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打破传统生产方式,是玉米可持续生产的技术发展方向,该技术具有简化、节本、环境友好等多项优点,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2、免耕技术的发展完善
玉米免耕种植技术主要包括上茬作物的秸秆处理、免耕播种、化控除草、肥料运筹、机械深松中耕和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技术环节,该种种植技术能够与现代农机技术、简化栽培技术相结合,与现代农业生态需求相适应,是一种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先进的农作体系。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展玉米免耕种植机械化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耕作栽培技术和种子质量等进一步的提升,我国玉米免耕种植技术体系发展和完善速度加快,目前免耕直播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同时,其作为土壤改良和保护的一种手段,该技术体系更具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作用,其技术的核心是在未耕整土地上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等多道作业程序,该技术已在黄淮夏玉米区和北方春玉米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全国各玉米主产省区均广泛开展了试验示范,技术应用效果良好,技术先进可行。
3、免耕技术的实施要点
3.1 夏玉米免耕播种
3.1.1 上茬处理。上茬为麦田地的地块,麦秸和麦茬对夏玉米播种质量及幼苗的生长会产生一定不良影响。因此,在小麦收割时,选用装有秸秆切碎和抛撒装置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作业,将粉碎后的麦秸均匀地抛撒在地表,麦茬高度控制在20厘米以下。
3.1.2 选用良种。夏玉米免耕种植的品种选择标准与当地常规生产相同,适宜选择增量潜力高、抗逆性强,通过国家或当地审定推广的耐密型品种,达到国家大田用种种子质量。准以上,种子要经过精选和包衣处理。
3.1.3 精细播种。免耕播种时,麦秸和麦茬的存在会给播种作业带来一定影响,同时,上茬小麦收获后土壤比较干硬,因此,利用好播种机械和精细播种,提高播种质量成为夏玉米免耕直播技术的关键。要求播种时要做到深浅一致、行距一致、覆土一致、镇压一致,防止漏播或重播。种和肥同时下播,要调控好机械,使种肥隔离,肥料施入土壤的位置距离种子行要大于4厘米。
3.1.4 水肥管理。为抢时早播,免耕夏玉米可先进行播种,然后浇水,保证种子的萌发和出苗;施肥要重施氮肥和钾肥、适量施用磷肥、补施锌锰微肥,一般可分别进行种肥和穗肥的施用。
3.2 春玉米免耕播种
3.2.1 良种选择。在北方春玉米免耕播种时,地表有粉碎的秸秆覆盖且不起垄,造成地温提升较慢,出苗至少比传统耕作模式推迟3~4天。因此,品种应选用生育期略短、稳产性好、抗病和抗虫性强的品种,低洼地湿度大、盐碱地不宜实施免耕播种技术模式。
3.2.2 播种质量。参考所选品种的密度要求和发芽率确定播种量。播种量误差不超过5%。一定要利用高质量的免耕播种机播种,播种深度3~4厘米为宜。
3.2.3 肥料施用。在前茬秸秆比较少的情况下,要提高追肥的用量。在秸秆还田情况下,增加底施氮肥用量,以利于秸秆的腐烂;底肥与播种同机分层深施或侧施,追肥结合中耕深松措施,进行条施或穴施。
3.3 播后的田间管理
3.3.1 化学除草。受秸秆覆盖以及遗留杂草的影响,免耕播种玉米田的宜采用播后苗前除草和苗后除草相结合的除草方式。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制定合理的除草配方,药剂搅拌均匀,适时适量均匀喷洒,注意要选择合理的喷洒方式和机具,注重操作安全。
3.3.2 中耕深松。春玉米区在土壤水分适宜的生长季节进行中耕深松,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一般耕深为20~25厘米。深松不翻动土壤,不破坏地表覆盖,一般在苗期进行,可提高地温。夏玉米区可结合机械追肥进行中耕。
3.3.3 秸秆还田。在玉米收获的时,可利用联合收获机自带粉碎装置粉碎玉米秸秆,或收获后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还田,也可以利用饲草捡拾打捆机将秸秆打捆做饲料。玉米茎秆粉碎时要求杆切碎长度小于100毫米,抛散均匀。
4、免耕技术的特殊要求
首先,为了保证播种质量、出苗率,并获得稳定的玉米产量,免耕生产技术对播种机具和播种质量的要求很高,应尽量选择适合本地区生产模式的免耕播种机具。其次,注意掌握好除草剂施用时间、用药浓度,防止药害发生,同时要加强免耕条件下病虫害监测与预报工作。第三,春玉米免耕栽培3~4年后,根据需要可适当进行一次深翻,夏玉米免耕种植与冬小麦季的深耕或深松相结合,进行统筹考虑。
李翠珍.玉米免耕种植技术的发展完善与实施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9,(7):26.
分享: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其质量水平决定了国家以及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着粮食安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耕地被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盐碱化等问题。
2023-11-29为了适应经济市场和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得到保障。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协助农民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很多偏远或者极寒地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将不能为农作物的成长和发育提供所需水分和营养;在这样的特殊地区,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就可以采用现代技术来保证所需水资源和营养充足。
2021-05-28耕地是中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是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目前,中国现行耕地质量评价主要有原国土资源部2012年发布的《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及《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和原农业部2012年发布的《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二套体系。前者从自然因素、利用水平和经济投入等确定评价指标。
2021-03-26近年来,农产品安全性逐渐被重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安全性,同时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提升经济效益。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是农业发展的趋势,大力推广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采用无公害物质代替化学物质,尽可能保证农作物的绿色安全,需要谨慎处理虫害防治和施肥问题。
2021-02-23枸杞属茄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有80多种。我国枸杞主要分布于宁夏、华北、甘肃、青海、内蒙和新疆等地区。研究证明,枸杞果实中含有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菸酸、抗坏血酸、β-谷甾醇、亚油酸、甜菜碱以及活性很强的枸杞多糖,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补虚安神、润肺护肝、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树种。
2021-01-15合理安排茬口,实行不同作物多元多季茬口轮作模式,不仅能满足加工企业对品种和供应时间窗口的需求,而且能实现轮作换茬,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减少连作障碍,达到降耗减污、节本增效的目的,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多年研究探索,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示范推广了冬春荠菜—春夏鲜食玉米—秋冬青花菜的多元多季茬口栽培模式,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现将该模式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2021-01-11从试验结果看,纳峰668种植密度3778株/亩,总叶片数19.5叶,株高187.4cm,茎粗18.73mm,比对照(种植密度2039株/亩,总叶片数19.0叶,株高202.6cm,茎粗19.15mm),总叶片数增加0.5叶,株高减少15.2cm,茎粗减少0.42mm。纳峰668不同种植密度的总叶片数、株高、茎粗差异均显著。
2020-12-22随着物价上涨情况的逐渐加剧,中药材的价格也在不断地提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药农种植中草药的积极性,但是,与此同时,大量的种植必然会导致供大于求,中药的种植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所以,能否正确地分析市场,从而有效减少中药材种植的风险是值得药农考虑的问题。
2020-11-19与传统的玉米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技术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运用大量的秸秆覆盖在地面,使得操作程序更加简化,加上机械免耕或是少耕,就可以等待种子发芽了。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地的肥沃程度,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玉米抵抗寒冷的能力,最终实现玉米的增量和增产。
2020-11-19山西省是我国11个小麦主产省份之一,小麦种植总面积约53.3万hm2,其中,旱地小麦面积占50%左右,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因此,旱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升对保障山西省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干旱是限制旱地小麦产量形成的主要问题,由于降雨分布不均匀,在休闲期采用深翻进行蓄水保墒的研究相对较多,从而休闲期深翻有利于旱地麦田蓄积休闲期降水,提高播前底墒,实现增产增效[1,2]。
2020-11-19人气:5874
人气:4569
人气:4244
人气:4230
人气:368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玉米科学
期刊人气:2220
主管单位:吉林省科技厅
主办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
出版地方:吉林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5-0906
国内刊号:22-1201/S
邮发代号:12-137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902
影响因子:0.230
影响因子:1.83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60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