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提升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防治效果,本文主要对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预防与治理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原因,之后分析了其危害,并且提出了有效治理措施,包括发挥政府部门作用、严格控制废气排放量、借助先进的技术开展工作、注重大气环境监测、构建健全的预防及治理体系、建设有效的培训体系、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在城市建设中注意物理降尘等,希望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大气环境颗粒物就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如烟尘、云雾、气溶胶、烟雾等,主要包括一次、二次颗粒物,对于人体健康以及空气质量均具有消极影响。要想减轻污染问题,需要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分析污染问题产生原因,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的措施,将预防与治理工作落实到位。
1、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原因分析
1)工业生产活动排放烟气。工业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产业发展中不仅耗费了大量资源,还破坏了环境。在生产中排放的颗粒物具有化学性质,若是和其他物质接触会形成副产物,加大治理工作难度。若是被人员吸入,会影响自身健康。工业生产燃烧中会形成烟气,若是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就会进入大气环境,导致环境污染。
2)火力发电气体导致的污染问题。国内发电方式在持续的创新中,火力发电属于常见的模式,人们用电需求日益增加,导致火力发电压力增大。其在发电中需燃烧煤炭,形成大量烟气,其中包含较多的化学物质,若是和空气中的其他物质接触,容易产生化学反应,污染环境,不利于人们的生活及生产 [1]。
3)汽车尾气排放。现阶段,汽车数量日益增加,导致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多,污染了大气环境。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较多,颗粒物质和周边粉尘会加重污染问题。4)绿色植被减少。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山林数量减少,使得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出现大风天气时,砂石会随风飞舞,若是被人体吸入,会影响健康。
2、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的危害
1)影响人体健康。若是人体吸入大气中的颗粒物,有害物质容易在身体中沉积,影响呼吸系统,诱发相关疾病。除此之外,颗粒物可能会随着血液进入人体,影响相关器官。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和这一污染相关,如哮喘、气管炎、慢性肺炎等 [2]。
2)污染环境。大气环境属于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若是受到污染,会影响生态环境,无法发挥应有作用。首先,不利于植物生长。若是颗粒物污染问题较重,会遮挡一些阳光,不利于植物呼吸及光合作用,使得其生长速度较慢,甚至会威胁其生存,不利于生态平衡,还有可能加重自然灾害。其次,影响土壤。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水分发生反应,会诱发酸雨,膝盖有腐蚀性,对于土壤具有消极影响,会减少土壤中的养分,不利于作物生长 [3]。
3、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预防与治理 措施
3.1 发挥政府部门作用
要想促进防治工作的开展,政府部门应该明确自身责任,发挥带头作用,合理实施宏观调控,发挥群众及社会组织的力量,共同落实好工作。政府部门应该深刻意识到治理工作的价值,积极配合,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措施,调动政府部门参与治理工作的热情 [4]。另外,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工作,组织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可以借助新媒体,发挥其优势,扩大宣传范围,提升人们对这项工作的认知水平,提升重视度,影响人们的思想,促使其主动地维护生态环境。
大气污染质量监测流程复杂,若是产生问题,会影响准确性,无法发挥监测工作的作用。除此之外,农产品研究开发工作获得了较大的成果,有很多新的品种,传统的监测方式无法适应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监测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定期组织人员实施培训,让其及时补充最新的知识,持续提升技能水平,适应工作发展要求。这样不仅可以让监测人员熟练地掌握工作流程,优化工作模式,检验各种农产品检测结果,还能考查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促使人员持续提升综合素质。
3.2 借助先进的技术开展工作
要想提升工作的高效性,应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因此,在防治工作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引入各种技术手段,提升工作质量。在防治工作中运用先进的智能系统,能够高效监测大气环境,获取相关信息,及时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清楚工作要点以及重要区域,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性地采取防治措施,提升工作效果 [5]。
在大气污染环境监测中,为了提升悬浮颗粒物检测效果,持续研究开发新的设备和技术,同时引入先进的设施。利用监测机器人、雷达追踪等方式,监测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系统地分析监测结果。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体系,对区域内大气环境实施监测,侧重于污染问题严重的地方,依据监测获取的结果,有目的性地制定应对措施。对于一些污染性较大的企业,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工作力度,监督其工业废气排放情况,持续进行监测,从根本上治理污染问题。还要加强环保宣传活动,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人们将其落实到行动上,减少车辆尾气。
有关单位应该掌握地方生态环境情况,结合环保工作开展状况,采取合理的生态信息监测方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技术制度。重点环境监测站需要了解地方污染情况和问题,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做好预警工作,便于及时发现污染问题,合理处理突发问题。在构建环境污染预警技术时,应该基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运用网络技术,采集以及整合不同地方的环境数据,为环保工作的落实提供依据。技术人员需要关注网络预防体系,重视预警工作,将城市互联网防控与生态环境网络相结合,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信息体系,更好地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3.3 严格控制废气排放量
要想有效地落实治理工作,应该了解污染产生的原因,加强废气排放量控制,如火力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在工作实践中,应该将其控制在相应范围内,降低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具体来说,首先要了解气体排放标准,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工作。利用有效的方式降低废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如过滤等,在对废气进行处理时,应该重视测试工作,保证其符合要求后才能排放 [6]。其次要结合行业及地方情况,依据污染比重分布情况,持续对排放标准进行完善,差异化地制定标准,提升防治工作的实效性。
3.4 加强大气环境监测
防治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工作实践中应该形成正确的观念。汽车行驶以及工业生产均会产生废气,要想提升治理工作效果,需要采取干预的方式。按照有关标准监督及控制污染状况,若发现其超出范围,人员应该第一时间采取干预措施,防止污染物浓度提升。为了提升预防工作水平,需要加强监测工作,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为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在监测时应该注意采样工作,定期开展工作。在实践中应该注意几方面:确保气体数量充足、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应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样品,保证结果质量 [7]。
除此之外,有关人员应该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持续对其技术内容实施优化及健全,构建有关分析方法标准。在工作实践中,结合有关立法以及实际情况,健全技术内容。还要积极学习最新的管理方法、理念、技术等,引入最新的技术,优化及创新评价技术内容,优化评价效果。此外,要结合标准和要求,对已有的分析方法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问题,有目的性地进行优化。
3.5 构建健全的预防及治理体系
当前工作效果不够理想,这和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很大的关系,监测及管理工作并未得到有效落实,不利于国家发展。为了提升工作的规范性及有效性,基层产业机构以及有关主管部门应该结合地方发展情况,制定预防及治理工作模式,编制有关的制度和机制,为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和约束,优化监管效果。
3.6 建设有效的培训体系
当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防治以及管理工作效果得到了提升,然而和预期目标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要想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应该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提升人员的管理意识及能力。作为管理工作的主体,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意识、素质水平关系到工作开展的效率及效果,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工作队伍建设。首先,积极地引入专业的人才,设置较高的门槛,全面地考察应聘者的能力,保证其符合岗位要求,从根本上提升人员的专业性。其次,加强现有人员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正确引导人员的思想,让其提升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全面地投入工作中。还要让其及时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持续提升业务能力,适应工作发展要求,促使人员在工作中准确运用最新的工作标准,提升监测工作水平 [8]。
3.7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市政规划部门和园林单位应该明确其作用,有效地规划绿化用地,结合城市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有目的性地施工。还要构建小范围水域,让水体调节颗粒物。水体和绿化建设是有效的防治措施,扩大其面积,有利于净化空气质量,阻隔风沙,且工作成本较低,可以发挥长期作用。对此,有关部门需要结合地方情况,有目的性地实施绿化建设。结合绿化面积和功能,科学选择植被类型和种植搭配方式,丰富种类,优化城市生态系统。
3.8 在城市建设中注意物理降尘
城市建设速度加快,随处可见工程建设,容易提升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要想控制和预防污染问题,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应该加强颗粒物治理工作。可以采取喷洒水雾的方法,排除及净化工程建设中的颗粒物。在工程周边和上空,设置好人工水雾,对现场进行喷淋,避免施工中的尘土飞扬,颗粒物和水雾接触之后,会随之下降,如果发现水体浓度超出标准,需要及时的净化。该方法具有较大的优势,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还可以减少工作成本。
4、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十分重视环保工作,并且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提升环保工作水平,制定了相关措施,并编制了环境治理规划。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运用最新的治理理念及技术,将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落实到位,持续提升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延泉.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预防与治理的研究 [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2(1):83-85.
[2]杜成欢.刍议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的预防与治理 [J].中阿科技论坛 ( 中英阿文 ),2020(6):205-206.
[3]周智晨.刍议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的预防与治理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 下旬刊 ),2020(4):62-63.
[4]李金星.刍议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的预防与治理 [J].中阿科技论坛 ( 中英阿文 ),2020(2):65-66.
[5]刘翔 , 牟莹莹 . 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措施探讨 [J]. 科技创新导报 ,2019,16(9):131,134.
[6]冀丽霞 . 浅谈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J]. 当代化工研究 ,2019(3):14-15.
[7]马丽伟 . 试析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8(9):133-134.
[8]马未玮 . 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研究 [J].环境与发展 ,2017,29(5):64,66.
文章来源:罗小龙.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预防与治理[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12):95-97.
分享:
目前, 在多种环境介质中均检出PS微塑料[1], 有关PS微塑料吸附污染物的研究也有报道, 如PS微塑料吸附环丙沙星[2]和三嗪类农药[3]等. 由于自然老化对微塑料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4], 因此研究自然老化作用下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对准确评估微塑料和污染物的复合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9装配式钢结构施工是在工程预制钢构件的基础上现场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拼装预制构件的过程。该施工方式不仅响应了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的国家政策导向,而且在提高建筑品质、缓解建筑业人力紧张状况、加速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等方面都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2025-01-19中国高速增长的城镇化率得益于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创新与应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依托城镇化进程这个空间载体。然而,城镇化进程也是能源消耗的过程,由于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不断飙升,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因此低碳发展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2025-01-19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 探索如何有效去除水中有害污染物的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 开发有效的吸附净化技术对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该技术要求使用低成本且环保的吸附剂, 这些吸附剂应具有可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潜力, 并且不会导致二次污染[1].
2025-01-19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在资源开发密集区,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德州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和能源基地,长期的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影响。
2025-01-17“生态规划与设计”课程是基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景观生态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生态工程”等多门课程交叉的一门应用型课程,主要讲授生态规划与设计基本理论、规划程序、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体系、生态功能区划、区域生态规划与生态工程设计等内容。
2025-01-17在城市化进程中,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绿色出行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交通 方式,对于改善这些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已经发布了《绿色出行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推动绿色出行和慢行系统发展的国家战略,旨在通过优化交通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环境治理等措施,鼓励公众选择更环保的出行方式。
2025-01-17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脆弱植被群落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能够有效地扩大植被生物量,增强土壤生态固碳功能,从而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5-7].因此,合理的生态治理是增强脆弱生态系统中植被恢复和土壤固碳的重要方式,也是进行科学经营管理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8].
2025-01-17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已建生态清洁小流域仍会因外部影响而出现水质情况不稳定、水土流失等问题,单一的工程措施难以满足持续、主动的养护需求。因此,基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特点,结合相应效果评价指标,构建生态清洁小流域数据化、可视化感知网络,探索其数字化应用场景强化科技支撑尤为重要。
2025-01-13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AI)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类学科教育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通过提供动态的学习内容、模拟环境变化情境以及促进跨学科的知识整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提升教学效率、拓宽学生视野以及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2025-01-10人气:5254
人气:4868
人气:4867
人气:3163
人气:307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环境与发展
期刊人气:1738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生态环境工程评价中心
出版地方:内蒙古
专业分类:环境
国际刊号:2095-672X
国内刊号:15-1369/X
创刊时间:198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587
影响因子:0.566
影响因子:1.35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93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