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海上石油工业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事故频发对海洋水质及生态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迫切需要采取措施经济、高效、安全地修复石油污染海域。文章对于影响海洋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介绍,结合国内外在海洋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探讨修复应用过程中潜在的问题,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海洋生态系统是最具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其生态价值更是举足轻重。在石油的开采、装卸、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存在溢油事故风险,随着海上石油工业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事故频发对海洋水质及生态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给海洋生态带来的压力也日益增大。高浓度的石油类污染物对动植物会产生直接毒害作用,而低浓度石油类污染物则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及食物链传递加剧对生物的危害,甚至威胁人类健康。当溢油扩散至海岸带后,对岸滩、湿地生态系统等也造成影响。如何经济、高效、安全地修复石油污染海域成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海洋石油污染修复技术
目前针对海洋溢油事故采用较多的修复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微生物法。物理法主要是采用围油栏对溢油进行围控,利用撇油器、吸油船、带状油回收器、液压式油抓斗等对海面溢油进行回收,但物理方法多用于突发溢油事件对溢油扩散的控制,不能彻底清除海上溢油。化学法通过投放化学药剂(如消油剂、凝油剂、分散剂等)来清除油污,通过改变溢油的物理性质,使回收装置难以回收的1min以下的薄油膜聚集成较厚的油层或凝结成粘稠的半固体油块,再利用回收装置对溢油进行回收,也可以直接乳化分散于海水中。化学法处理油污速度快,但存在石油处理不彻底、易造成二次污染、成本高等问题。微生物法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石油污染物转化为必需的生命物质,如蛋白质、核酸、氨基酸、多糖等,或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如醇、苯酚、醛、脂肪酸等,甚至直接分矿化为CO2和H2O等无机物,实现对石油的降解,具有治理效果好、费用低、环境友好的特点。
二、影响海洋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的主要因素
受污染海域的环境,如温度、pH值、营养盐、盐度、氧含量等对均会对石油污染修复产生影响。温度一方面会影响石油烃的理化性质,另一方面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只有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微生物的酶活性才能有效发挥。中性或偏碱性的海洋环境更适合大多数降解石油微生物的生存和代谢,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影响其石油降解性能。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还会受到海水高含盐量的影响,如影响微生物对氮的吸收等。微生物的生长代谢需要各种营养元素保持一定的数量和比例,石油泄漏会导致受污染海域的碳源增加,氮、磷等营养盐就成为石油微生物降解的限制因素,在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过程中,通过添加一定比例的氮、磷能够提高石油的降解效率。海面浮油的降解一般是通过好氧菌进行的,据计算分解1g石油需要的氧气量大约为3~4g。
石油的降解效率与其理化性质有密切关系,如石油的物理状态、浓度、成分等。由于石油降解菌的种类繁多,石油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复杂,微生物降解石油的途径十分复杂。烷烃结构相对简单,其微生物降解途径主要有末端氧化、烷基氢过氧化和环己烷降解3种形式。微生物对芳香烃的降解是通过芳香烃被氧化酶氧化导致苯环开环来实现的。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是在单加氧酶或双加氧酶的催化作用下被最终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而被分解。在饱和烃中,直链烃最容易被降解;在芳香烃中,双环和三环芳香烃较易被降解,五个及以上的多环芳香烃很难被微生物降解。整体而言,石油烃被微生物降解从易到难的排序为: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杂环芳烃、沥青。
不同的石油降解微生物种类对石油污染的修复效果也有所不同。石油降解菌根据其可利用的碳源可分为“专一性烃型”细菌和“非专一性烃型”细菌。“专一性烃型”细菌是指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的细菌,如食碱菌属仅能以饱和烷烃及支链烷烃做为碳源;解环菌属仅能利用芳香烃(萘、菲、蒽)作为碳源;而嗜油菌属和油螺旋菌属可利用的碳源仅有链烷酸酯、脂肪族烃和烷醇。“非专一性烃型”细菌可利用的碳源则不仅限于石油烃类,如可降解菲、苯并吖啶的弧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海洋单胞菌属和盐单胞菌属等,可降解萘的微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可降解二甲基菲的鞘氨醇单胞菌属以及可降解烷烃的地芽孢杆菌属。
三、海洋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法在修复海洋石油污染中优势突出,针对由多种复杂化合物组成的石油类物质,构建高效石油降解混合菌群,研究提高降解效率的途径,成为研究热点。
1. 高效石油降解菌筛选
高效安全的石油降解菌是降解石油的关键,对石油降解菌的筛选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李国丽等人从青藏高原石油污染土样筛选出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低温石油降解菌——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研究表明该菌株可利用石油中的多种烃类,但对不同烃类的降解程度不同,主要降解中长链烷烃和支链烷烃,对短链烷烃、长链烷烃以及芳香烃的降解能力则相对较弱。田燕等人进行了不同培养基富集筛选石油降解菌的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培养基富集培养的纤细竿菌的石油降解能力不同[1]。张卉等从长期被石油污染的油泥中筛选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用于降解水体中石油烃污染物,降解率高达99.5%[2]。李乐等人从含油污泥中筛选分离得到5株高效石油降解菌,考察单个菌株的降解效率,结合各菌株的优势构建复合菌群,其降解效率明显高于单个菌群[3]。郭平等从大连港表层海水中分离出一株高效的石油降解菌,探索温度、营养盐、接种量等对石油降解的影响[4]。
2.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游离微生物固定在限定空间来提高微生物密度,并保持其生物活性。具有反应效率高、反应易控制、微生物不易流失等优点,成为海洋修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卢磊等将石油降解菌包埋在PVA和SA中,通过在降解过程中加入活性炭来优化固定化微球的性能,提高了微球的弹性和渗透率,降低了破碎率,原油的微生物降解效率得到显著提高[5]。Liu等以海藻酸钙为载体包埋降解菌,考察其降解效率,当初始含油量为2342mg/L时最高降解率可达78%,较游离菌降解效率提高约一倍[6]。姜天翔等利用SI-JHS固定化小球降解含油海水,石油降解率高达97.8%,固定化后石油降解菌的降解效率得到显著提高[7]。高祥兴等以PVA和SA为载体采用包埋方式对石油降解菌群DC10进行固定化,提高了石油降解菌群的降解效率,并增强了连续降解石油的能力[8]。王鑫等人为了解决微生物降解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微生物易被稀释,微生物与石油烃有效接触较少等问题,选择具有生物亲和性、疏水性的轻质载体,对不同的石油降解菌包埋固定,并取得了良好的降解效果[9]。
3. 营养盐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的影响
在美国“ExxonValdez”号邮轮漏油事故发生后,为加速石油的彻底清除投加了以氮、磷为主要营养成分的生物营养剂,分别为由异丁醛和尿素合成的IBDU、由尿素和甲醛合成的Customblen和由可溶于水的氮和亲油的磷组成饱和尿素的乳化剂InipolEAPZZ,结果表明营养剂的加入有助于加快石油的彻底清除。Agota等通过加入无机营养盐促进墨西哥湾北部沙滩环境中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10]。崔志松等比较了缓释肥和可溶性营养盐对生物降解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由于缓释肥的缓释和附着底质的特点能够减少实际应用中潮汐冲刷造成的流失,使修复区域的营养盐维持较为稳定的水平,对实际应用中生物降解的促进作用更好[11]。
四、展望
目前对于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固定已经开展了比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然而在受石油污染的开放海域中环境条件多变且不易控制,潮汐、气温及水温、降雨、光照等都将影响到微生物修复效果。石油降解菌在海洋石油污染修复的应用中仍面临着功能稳定性,遗传稳定性,环境风险等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石油降解菌在自然条件下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修复效率还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田燕,万云洋,孙午阳等.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稳定性[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2(5):126-134.
[2]张卉,张笔威,张妍等.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处理水体石油污染物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15(6):269-273.
[3]李乐,周飞,孙先锋.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复合菌群的构建[J].当代化工,2018,47(4):672-676.
[4]郭平,曹滨霞,张君等.海洋石油降解菌的筛选与降解性能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15(11):152-154+159.
[5]卢磊,张守娟,高宝玉等.吸附-包埋法制备固定化原油降解菌的研究[J].现代化工,2013,33(11):54-57
.
张冉,东培华,曲红玲.海洋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19(10):129-130.
基金项目:江苏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2018Y30)
分享: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在南极地区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能力不断提升,与之而来的是南极海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过度等问题。南极地区的罗斯海海域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后一块保存完好的大型海洋生态区域,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依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面貌,出于保护该海域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的目的,2016年10月28日,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第35届会议讨论通过了罗斯海海洋保护区提案。
2020-11-14我国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综合防治陆海污染、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对保障海洋环境健康和安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题主要以宁德市为样本,试图从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管控措施等方面分析政府的行为,以期为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治理方面的干预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2020-09-15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被利用,也致使海洋生态环境在不合理发开中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也因此对人类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利用损失[1]。我国在十九大政府报告中再次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也因此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相比于陆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还亟需进一步地加强。
2020-07-07目前应用的有溶剂型、水性和热熔型。有机溶剂型可剥离涂料有着涂装简单、涂膜机械性能好、固化时间短的优势,目前占据很大市场;水性可剥离涂料无挥发性溶剂,环保,但存在固化时间长、综合力学性能差、耐候性和耐蚀性弱的问题;热熔型可剥离涂料综合了溶剂型和水性可剥离的优点,具有低挥发度、固化时间短等优点,但存在涂装复杂的缺点[1]。
2020-07-07我国的污染环境损害评估刚刚起步,而溢油的环境损害评估存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国际主流的2个溢油环境损害评估体系,IMO的《溢油环境损害评估指南》[1]和美国的基于1990年油污法的自然资源损害评价指导性文件(NRDA),为我国的溢油环境损害评估提供参考。
2020-07-06相对气相色谱,气质联用具有对有机化合物色谱分离良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和准确度较好、前处理有机溶剂消耗少、方法简单快捷等优势[10,11]。研究拟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对9种裂解碳九主要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建立该类型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方法,为相关方面提供参考。
2020-07-03由于全球塑料产业的快速发展,1950-2015年期间共生产了83亿吨塑料,并随之产生了63亿吨的塑料垃圾,其中仅9%被回收,12%被焚烧,由于垃圾管理水平滞后,任意丢弃塑料垃圾的行为随处可见,有79%的塑料垃圾堆积到垃圾填埋场或散落到自然环境中,污染着土地、河流、海滩和海洋。
2020-07-03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海洋资源开发程度高的同时,排污问题也会随之而来。随着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滨海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携带的污染物相应增加,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污染呈加剧趋势[1]。
2020-07-03浒苔虽然无毒,且经过加工后具备一定的价值[1,2,3],但过量增殖却会阻碍航道、造成海洋水生态恶化、导致绿潮灾害发生等,给国家和当地部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4,5,6]。国际上已将浒苔等绿藻类爆发性增殖称为“绿潮”,而近年来绿潮无论从暴发次数、影响范围等都成显著的上升趋势。
2020-07-03沿海地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将产生大量垃圾,一旦进入到海洋之中便是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这成为了当下环保工作中重点工作内容。根据当前我国在此方面上的工作情况来看,虽然加大力度进行处理和防治,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很多地方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便能够更好的完成海洋环保工作。下面笔者就针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2020-07-03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水运.航道科技
期刊人气:1653
主管单位:交通运输部
主办单位:长江航务管理局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交通
国际刊号:1006-7973
国内刊号:42-1395/U
创刊时间:201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447
影响因子:0.086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