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浅谈西方文学理论的知识性及其形态转向

  2020-02-22    51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当前全球化背景的发展,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之间深入而复杂的相关性,对中国当代文论所产生的影响西方文论应如何应对、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原创性如何体现,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因此,文章将从西方文学理论和相关知识入手。

  • 关键词:
  • 原创性
  • 知识性
  • 西方文学理论
  • 转向
  • 加入收藏

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西方文论在一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文学理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向”或转型(假设存在这样的总体)。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西方文化理论的特点和底蕴,同时这也是构建中国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可以加速西方文化理论中国化,西方文化理论的必要历史演变。


一、从“知识型”的角度出发


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概念主要来自福科。他认为,在特定知识之下或之后存在更广泛和更基础的知识相关系统。将知识的概念与托马斯的范式理论进行比较。科恩。库恩给出了“范式”两个含义:一个是指“科学集体共有的所有条款”的“全面”含义,另一个是指在次要意义上“提取”的“特别重要的条款”。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对西方文论的历史线索进行解释即既是没必要也是不可能的。目的只是对中国文化所提到的西方理论的整体状况进行把握,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文化交流问题。西方国家一般就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文化理论不断对当代国人的思想进行冲击,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进行应对。

从研究实践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考虑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理论框架来把握整个西方文论的历史演变。在这个问题上必然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尝试用西方文化与改革的关系去构建西方文化理论整体框架。西方的“知识型”,从而简要描述了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为了构建这个宏框架,没有寻求唯一正确的观点,只是为了方便。如果这个框架使我们或多或少地看待西方文学批评,那么在我们看之后拆除它也是一样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可以说西方的“知识型”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可以称之为“转向”。英语中的“转向”一词具有转换,轮换和规避的含义。在本文中,主要指的是想法、理论和说话的转折点以及重要变化,当知识性转向时,与其相对应的新的文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也会随之出现,称为文化理论。


二、“以知识为基础”的五个转变


从西方“知识型”的整体演变与西方文论的历史相关,前者的“转向”影响后者的相应“转向”,西方文论占有经历了五个重要的“转向”。从“知识型”和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五个回合,在文学理论之前可能的“知识型”转向只能被忽视。以下不妨进行简短的讨论。

第一个转弯可称为希腊转弯。希腊哲学以Sophists为代表,特别是苏格拉底,将其研究重点从对自然及其性质的研究转移到研究人类社会的道德和政治条件,即从自然规律和他们的精神状况到人类的思想的研究。

第二个转折是中世纪的神学转向。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的到来,人类研究的中心被神学中心所取代。认为上帝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成为了任何知识体系的起源,导致神学主导了中世纪的文学理论,称为一种霸权。

第三个转变是17世纪笛卡尔所代表的认识论转向。这种“转向”为文学理论提供了以“理性宇宙论”为主导的“知识”。

她是第四个语言学转折,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把语言当做在知识领域中对重要的东西,哲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对于语言的兴趣,当然,语言一直占据着哲学的光辉之地,因为语言是人类对自己和他所在世界的理解形成的。

“第五个转向“多元文化主义”,在20世纪后期,在语言学模式的框架下更加关注文化政治,文化,经济,这一时期为各种文学院追求文学提供了文化原因的知识基础。

这五个“转折”可以成为我们了解西方文学理论在不同时期的形势和演变的重要思想背景和方法论基础。


三、中西方文学理论的三种融合方式


需要看到的是,经历了多次转折的西方文学理论在东向传播的过程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从第一个回合就满足中国文学理论,也不是在最后一回合只与它接触,而是呈现出来。至少有四种会面方式:叠加、异化、互补和平行。

1. 现代性转向中西方的交汇

以上的对西方文化理论五种转向的考究,和与中国文化理论的碰撞,为研究西方文化理论对中国文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中国当代文化理论向现代转向提供了一个好的借鉴。

2. 通过中间的镜子向西看

由于这里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西方文学理论的转向,在中西比较中不宜进一步研究,而是继续研究西方文论本身的特点。然而,与我们通常使用“西方镜子”的中国文学理论的特点相提并论,我们不妨把自己放在另一个位置,以“用中间的镜子”来呈现西方文学理论的特征。所以,把西方文化理论的五种转向看作是西方文化理论特征的转变形式,与中国古代文化理论进行对比,由于他们之间完全不同,可以吸取双方不同的发展经验,有很强的可比性。然而,在现代中国文学理论中,两种文学理论体系相互交叉,因此不容易区分。那么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些独特特征就可以在中国人的相互反思中看出来。和西方文学理论。

与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不同,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喜欢用人的直觉来理解概念或范畴的无穷无尽的意义,甚至更喜欢“恍惚”,西方文学理论长期以来一直追求概念或范畴的清晰,强调精确或积极精神。甚至尼采,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式等对于传统的“形而上学”清晰的“解构主义”,包括“诗学哲学”的意思,也恰恰反过来证明了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清晰度之间的明显差异西方的理论到目前为止过于强大和顽固,甚至深陷其中。


四、结语


西方文学理论仍处于第五轮的浪潮中,但也许第六轮的迹象已经逐渐显露出来,我们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当前,当全球化浪潮变得越来越激烈时,中国文学理论就参与了与西方文学理论的平行对话,这不仅是一种不受个人意志影响的客观命运,也是一种机遇。加强自身的现代性转向和铸造。在这个浪潮中,与西方文化理论加强关系,可以帮助中国文论对西方有着更深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2]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0页,第291页.

[3]贝西埃等:《诗学史》上册,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140页.


李慧欣.西方文学理论知识性及相关转向[J].文存阅刊,2019,(24):4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当代外国文学

期刊名称:当代外国文学

期刊人气:146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1-1757

国内刊号:32-1087/I

邮发代号:28-49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