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三明市台江医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采用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R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SAPS、SANS及NORS评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SANS及NO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SA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焦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精神状态,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组症状群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属多因素的疾病,涉及人们的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力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精神分裂症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部分患者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2]。现阶段,我国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并不统一,部分专家认为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较好,但也有专家仍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单纯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本研究观察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三明市台江医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男41例,女31例;年龄25~51(33.20±2.30)岁,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5~50(32.15±1.31)岁。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25~51(32.35±1.35)岁。2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总分≥60分;患者入组前未服用过抗精神病类药物。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口服起始剂量为1~2mg/d[3],1周内根据患者的情况,将剂量适当增加至4~6mg/d,连续治疗7周。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治疗法,利用现代生物科学仪器对患者进行特殊训练,连续治疗7周[4]。
1.4观察指标与方法
(1)治疗前后采用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及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RS)评定2组精神状态[5,6]。SAPS评分范围0~170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SANS评分范围0~120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NORS评分范围0~120分[7],评分越高精神状态越差。(2)比较2组不良反应,包括失眠、激越、焦虑、头痛及口干。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SAPS、SANS及NOR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SAPS、SANS及NO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APS、SANS及NORS评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SANS及NO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SA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2组治疗前后SAPS、SANS及NORS评分比较
2.2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焦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病,在实际生活中普通人在内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十分抵触和抗拒的。在我国临床上,首发精神分裂症症状非常复杂多样,可影响患者的感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方面,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首发精神分裂症首选的治疗措施,通常选用利培酮、奥氮平及喹硫平等[8]。生物反馈疗法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生物反馈治疗过程是学习正确操作性条件反射,对抗病态性条件联系,从而纠正和矫正不良行为和习惯,消除病体症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要鼓励患者保持放松的状态。不论是单纯药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还是采用药物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均会有一定疗效,但药物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更有优势[9]。
本研究观察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SAPS、SANS及NOR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SANS及NO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SA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法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法是目前乃至未来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在我国临床,单纯药物治疗方法应用广泛,其主要原因在于药物联合生物反馈疗法会增加很多患者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成本,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是增加了负担。在此也要建议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的费用上能给予优惠政策,帮助更多普通家庭摆脱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困扰[10]。
从不良反应来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系列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失眠、激越、焦虑、头痛及口干5个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焦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优于单纯用药市场前景较好。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地提升服务质量,惠民的医疗政策逐渐得到普及,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会得到更多的优惠医疗政策,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法将会受到更多患者的青睐。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风险,但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均有一定的疗效,其中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法的疗效更佳。
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法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有非常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积极方面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法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较好,能减少治疗时间,而单纯药物治疗虽能减轻症状的困扰,但在治疗的时间和效果上却不如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联合生物反馈疗法。从消极影响角度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虽有显著疗效,但能引发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体质不同、不良反应的大小,不良反应的症状也不一样,如失眠、激越、焦虑、头痛及口干等,无疑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综上所述,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法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精神状态,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梁静,董玉霞,孟祥军.奥氮平对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叶酸、同型半胱氨酸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6,26(4):266-267.
[2]王晓良,沈婷,王飚,等.齐拉西酮和奥氮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及代谢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2):282-285.
[3]张展星,褚庆文,陆怡.氨磺必利联合奥氮平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31(6):897-900.
[4]李洁,王奎云,王淳,等.生物反馈疗法预防慢性每日头痛患者头痛发作的效果[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7):525-529.
[5]罗秀芳,黄美莲.帕罗西汀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焦虑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2):50-53.
[6]宋明芬,章隆,董介正,等.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患者奥氮平治疗疗效与血浆BDNF关系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5,32(11):1388-1392.
[7]魏炎,张程赪.帕罗西汀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强迫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2):60-62.
[8]林晓玲,宋鲁平.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在焦虑障碍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2):158-160.
[9]姚慷,周群,隋毓秀.氨磺必利与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对照研究[J].安徽医学,2016,37(1):80-82.
[10]陈永丽.氨磺必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8):98-99.
张晓梅.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5):54-55.
分享: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一种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症的认知功能减退状态,日常生活能力不受影响,且未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1,2〕,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注意力和集中力下降、判断及决策障碍等〔2~4〕。每年MCI发展患者成阿尔茨海默病(AD)的转化率为10%~15%〔5〕。
2025-04-11如今该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其中丁苯酞的应用较为广泛,其是从芹菜籽中提取、合成的消旋体,属于新型药物,效果较好,但是其对脑小血管病伴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应用效果未得到证明。本文选取我院治疗的脑小血管病伴认知功能损害患者80例,对比丁苯酞胶囊的疗效,报告如下。
2025-03-31自我接纳是个体生存的社会性需要,为一种积极的态度并对心理问题起到缓冲作用[5]。提高患者自我接纳水平可增强其自信心,改善其社会功能[6],SCZ自我接纳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7]。目前,国外学者已关注SCZ的复发恐惧,且指出复发恐惧可能与自杀意念及抑郁呈正相关,与自尊呈负相关[2]。
2025-03-12西医常采取抗抑郁药物治疗。帕罗西汀为第三代抗抑郁药物,该品具有脂溶性,服药后可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致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与头痛、头晕等精神系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出现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探究中医药在该病中的治疗效果符合临床需求[2]。
2025-03-03精神病的类型相对较多,其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结合临床治疗研究可知,精神分裂症疾病症状十分的复杂,患者的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且治疗后极易复发。精神分裂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严重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导致患者家属增加思想和经济负担。
2025-02-24在临床实践中,精神病是一个常见的疾病类别,范围广泛,涉及各种年龄段。老年精神病患者作为其中的特殊群体,面临较多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在住院环境中容易出现自杀、自伤、伤人、独自出走、毁坏物品等行为。
2025-01-28有研究[4]表明,欧洲国家的躯体形式 障碍患病率为1.1%~11.0%,中国约为9%。目前,躯 体形式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常采用药物 治疗该病,可短暂缓解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由于缺 少对疾病的自我认知能力,服用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 会加重患者的不适感,长期以来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亟需寻找更为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5]。
2025-01-22相关数据显示,社区居民MCI 的患病率为2.5%~20.8%[3 ],老龄妇女、农村人口患病率更高[4 ],有MCI 病史的患者60%~65% 在一生中发展为痴呆症[1 ]。因此及时对MCI 进行干预尤为重要。MCI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尤其是与维生素D 的关系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2025-01-21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3.1%的老年人存在抑郁症状〔2-3〕,老年人口的抑郁问题不容忽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应积极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因此,进一步深化老年人抑郁问题的认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01-16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抑郁发作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精神疾病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抑郁和躁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虽然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已被广泛应用于BD抑郁发作的治疗,但单一药物的治疗效果有限,且易引起不良反应和耐受性问题[2]。
2025-01-08人气:16673
人气:16005
人气:15572
人气:15295
人气:1484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期刊人气:3718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中国医师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6574
国内刊号:23-1479/R
邮发代号:82-353
创刊时间:200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320
影响因子:0.850
影响因子:0.647
影响因子:0.82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