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660MW燃煤机组除尘器联络烟道积灰成因分析及处理

  2024-07-2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清洁能源发电比例的提高,许多煤电机组承担了电网深度调峰功能,造成烟道积灰问题频出,影响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针对某电厂660MW燃煤机组除尘器联络烟道内的严重积灰问题,从结构和流场方面分析了其积灰成因,进而提出了采取空气炮的清灰措施,经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为解决同类型的烟道积灰问题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流场
  • 清灰
  • 积灰
  • 空气炮
  • 联络烟道
  • 加入收藏

随着我国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迅猛发展,为了适应电网的需求,传统煤电机组需要承担更多的深度调峰功能。这导致煤电机组的低负荷工况运行时间增加,加重烟道内的积灰,若没有良好的清灰措施,积灰高度超出预期值,对烟道的支吊架和加固肋设计产生重要影响[1,2],将导致烟道底板局部焊缝撕裂,甚至会出现烟道垮塌的事故,影响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4,5]。对此,近年来一些电厂通过CFD(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设计不合理的烟道结构进行了优化改造[6]。

《火力发电厂烟风煤粉管道设计规范》[7]规定了烟道荷载计算时,除尘器前不同位置水平烟道的积灰高度限值hsp,对于局部流动速度低、易形成积灰的水平烟道,矩形烟道、圆形烟道的hsp分别是1/3烟道高度、1/3流通截面面积。

本文将针对以某布袋除尘器入口烟道出现的积灰问题,通过CFD方法模拟分析烟道(尤其是水平联络烟道)内的流场分布情况,探究烟道积灰成因,进而提出防止积灰的措施,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1、工程概况


某660MW燃煤机组配置一台脉冲布袋除尘器,安装在锅炉尾部,并排并联8个独立的除尘室。锅炉尾部烟气先流经A、B侧空预器,接着分流成4列烟道(截面尺寸为4.2 m×4.2 m),再通过联络烟道(截面尺寸为3.0 m×4.2 m)汇流,最后分流分别进入8个布袋除尘室,如图1所示。其中,引风机A连接除尘器1~4室出口,引风机B连接除尘器5~8室出口。每个除尘室相对独立,均安装有进、出口烟道挡板门,可使某个室从运行中解列出来,实现在线检修。

设备长期运行后发现,联络烟道2-3室、4-5室和6-7室的连接区域出现严重积灰(见图1),最大积灰高度超过1/2烟道高度,其中4-5室连接区域的积灰程度略好于另2处。同时,按文献[7]取积灰高度为烟道高度1/3可计算得到积灰量约105 m3,而检修时现场总清灰量达200 m3以上,可见,当前设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亟需采取措施。

图1布袋除尘器进口烟道及积灰情况  

图2速度分布情况  

图3联络烟道内不同高度上的速度分布曲线 


2、积灰成因分析


从图1可以容易判断出,联络烟道内的烟气流动性差,处于气流的“空腔区”。为进一步探究其烟气流场分布情况,采用CFD方法建立了计算模型和模拟分析。

图2给出了布袋除尘器入口烟道内的速度分布情况。从图可知,联络烟道内存在多处涡流区域,主要是在2-3室、4-5室和6-7室的连接区域,容易产生积灰。同时,选取联络烟道高度分别为0.1、0.5、1.0、2 m上的速度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可知,2-3室和6-7室连接区域的烟气流速很低,小于1 m/s;4-5室连接区域的烟气流速小于2 m/s,即这些区域烟气对飞灰的携带输送能力差,这与现场观察到的现象一致。

综上分析,当前的联络烟道结构设计不合理,且未考虑输灰或清灰措施,机组长期运行后,造成了联络烟道内的飞灰越积越多,直至超过积灰高度限值。


3、措施及应用


目前,解决烟道积灰问题主要有3种路线,一是针对设计不合理的烟道结构,采取封堵局部烟道、设置导流板等措施改善烟气流场分布,减轻积灰程度;二是在积灰区域设置吹灰装置(如空气炮),通过定期吹扫积灰,使积灰卷扬飞起到非积灰区域,进而被携带走;三是在积灰区域设置灰斗,将积灰收集于灰斗内,定期输送进入灰仓。考虑到路线三的整改量最大、工期长、成本最高,选取路线二为主、路线一为辅的解决方案。同时,因4-5室连接区域的积灰严重程度尚在可承受范围内,为节约费用,主要针对2-3室和6-7室连接区域做相应的改造。

3.1吹灰装置设计

选取清洁、无污染、低耗能的空气炮作为吹灰装置,其是利用空气动力原理,将空气压力能瞬间转变成空气射流动力能,产生强大的冲击力,直接作用于静止不动的物料,使其散开或塌落,在重力或气力作用而重新流动。空气炮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厂、煤矿、水泥厂等重要贮运散装物料的场景[8]。

在2-3室和6-7室连接区域分别设置一台空气炮,压缩空气压力为0.48~1.0 MPa,每台空气炮布置2个喷嘴,如图4所示。空气炮喷嘴距离烟道底部50 mm,同时在喷嘴易磨损区域增加防磨措施;2个喷嘴相向错列布置,间距为2 376 mm,一个从左向右吹扫,一个从右向左吹扫,以确保喷嘴喷出的高速气流可以覆盖烟道,使各处的堆积飞灰都可以被扰动;空气炮每次吹扫仅投运1个喷嘴,投运的喷嘴可以为未投运的喷嘴清灰。

图4空气炮布置示意  

表1四种方案的主要流场指标对比  

说明:流量偏差是1-4室、5-8室分别统计。

3.2流场改善措施

针对性设计了局部封堵、增设导流板、拆除导流板三种调整措施方案,以增大联络烟道内的烟气流速。三种方案的具体情况如下:

(1)局部封堵方案:在2-3室和6-7室间的联络烟道内各设置2块封板,与烟道底板形成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高为2 m,内部为封闭区域,可减少积灰区域。

(2)增设导流板方案:在2-3室和6-7室间的联络烟道内各1块竖直孔板,孔板与顶板相连接,孔板高度为2.1 m、开孔率为50%,通过孔板的阻挡能够增大烟道底部区域的烟气流速,进而减轻积灰程度。

(3)拆除导流板方案:拆除原有三通分流烟道内布置的导流板,使烟气处于较混乱的状态,可能能够打破积灰区域的“气流空腔区”,进而减轻积灰。

对三种流场方案进行了CFD模拟分析。首先,对比判断了流场方案对原有设备的主要流场指标(各室流量分配偏差和烟道阻力)的影响,如表1所示。从表可知,三种流场方案与原方案相比,各室流量分配偏差均能够小于±1%;烟道阻力的变化在15 Pa以内,大多是几帕的差异。可见,三种流场方案对原有的流场指标影响很小,具有可行性的基础。

图5给出了三种流场方案下联络烟道内的速度分布情况。从图可知,三种方案的流场分布总体趋势一致,但局部流场分布略有变化,尤其是方案(3),流场变化主要发生在烟气的主要流通通道处,2-3室、4-5室和6-7室之间的连接区域处的流场分布基本不变。

图6给出了原方案及三种流场调整方案下联络烟道底部的速度分布情况。从图可知,与原方案相比,分布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但在2-3室和6-7室连接区域,方案(1)烟道底部设置了封板,减小了积灰面积,导致封板间的风速近乎为0 m/s。方案(2)烟道顶部设置了孔板,减小了烟气流通面积,烟道底部烟气流速得到提高,有利于减轻积灰。方案(3)去掉烟道内所有导流板后,进口区域的整体风速大小有所降低,但连接区域的风速与原方案基本一致,说明该方案不可行。综上分析,可选用方案(2)作为流场改善措施。

3.3实施效果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了空气炮为主,增设导流板方案为辅的改造方案,在现场进行了实施。经过投运6个月后,停炉检修发现联络烟道内的积灰程度比改造前有明显改善,积灰量降低了约80%,有效解决了联络烟道内的积灰问题。

图5三种流场方案下联络烟道内的速度分布 

图6原方案及三种流场调速方案下联络烟道底部(距底面0.5 m)的速度分布 


4、结论


通过CFD方法分析水平联络烟道的流场分布情况,能够很好的分析烟道积灰的成因。采取在水平联络烟道内设置空气炮吹灰装置,并辅以流场改善措施,能够有效解决水平联络烟道严重积灰的难题,且方案简单、工程量小、投资低,保证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可以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进波,杨远昭,王磊.煤电机组深度调峰下锅炉烟道及除尘器积灰特性研究[J].电站系统工程,2023,39(3):40-42.

[2]何佳阳.空预器至除尘器矩形烟道积灰的估算分析[J].红水河,2017,36(2):58-60.

[3]范允君.1000MW机组锅炉水平烟道积灰原因分析与治理[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24(4):62-65.

[4]张良,刁云鹏,赵树龙,等.电站锅炉低负荷工况下水平烟道积灰治理[J].锅炉制造,2020(5):34-36.

[5]胡信韬,姜聪.电站锅炉尾部烟道积灰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山东工业技术,2018(9):166-167.

[6]王立新,马鹏飞,贾瑞龙,等.CFD技术在布袋除尘器入口烟道流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电站系统工程,2020,36(4):28-30.

[7] DL/T5121-2020火力发电厂烟风煤粉管道设计规范[S].

[8]贺金森,郭泰山.空气炮清灰技术在50m2低温电除尘器中的应用[J].铜业工程,2017,144(2):920-95.


文章来源:杨泽勇,黄松林,谢俊,等.660MW燃煤机组除尘器联络烟道积灰成因分析及处理[J].科学技术创新,2024,(16):213-21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科学技术创新

期刊名称:科学技术创新

期刊人气:89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国内刊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邮发代号:14-269

创刊时间:1997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