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内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为表现的急性呼吸衰竭。据报道,超过40%的sTBI患者合并ARDS,而ARDS 的发展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关键独立因素,且与存活患者长期的神经功能恶化有关。
19
0
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是指危重患者由于急性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功能障碍,AGI分级与ICU患者的临床结局密切相关,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ICU患者AGI发生率在40%,而在机械通气患者中AGI的发生率更可高达97.2%,研究表明机械通气和脓毒症是AGI发病的危险因素。
24
随着技术的进步,EIT设备的硬件和软件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现代EIT设备能够每秒生成多达50幅图像,实现了动态监测肺部情况[4],同时能够更精确地反映肺部通气和灌注的动态变化[3]。这些改进使EIT技术在实时监测和评估肺部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46
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肺部通气交换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机体缺氧且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发机体各项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ARF的病因复杂,可能与中毒、感染、外伤、慢性肺阻塞等因素有关,其发病往往迅速且致死率高,既往研究指出,重症科室的ARF患者病死率高达37%。
2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重症肺炎、多发性创伤等原因引起的降低肺顺应性、增加肺含水量、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肺损伤性疾病。目前临床主要结合氧合指数、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评估ARDS患者病情进展,但部分检查具有滞后性,且预后预测效果不佳。
急性呼吸衰竭是呼吸科常见病症,临床一般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同时,该病症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肺部也无法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低氧血症及一系列生理病理性变化,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目前,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方式,除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外,还包括药物治疗。
螺内酯作为临床上一类具有较高选择性的醛固酮拮抗剂,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阻断醛固酮与其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同时,醛固酮是一种矿物质皮质激素,其在体内过度分泌与心脏纤维化的形成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醛固酮通过激活心肌细胞中的矿物质皮质激素受体,促进纤维母细胞增生和胶原蛋白合成,从而加速心脏纤维化。
2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危害较大, 尤其对于年龄较低、 免疫力较低的儿童病死率较高, 严重影响到患者家庭的幸福指数。 ARDS 发病原因主要以创伤、 感染为主, 临床常表现为难治性低氧血症。 从免疫层面分析, 有研究认为 ARDS 是体内活化的炎性细胞打破了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平衡导致的。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主要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部感染、胎粪吸入等因素导致,容易引起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呼吸衰竭,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目前,临床多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RDS,以维持肺通气功能,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促进肺成熟。
23
恶性胸腔积液可在短期内引起患者进行性呼吸窘迫等症状,对患者机体健康及疾病预后等均产生消极影响。临床上对于恶性胸腔积液以化疗为主。鸦胆子油乳是治疗恶性肿瘤中药制剂,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病情进展。本研究观察鸦胆子油乳胸腔注射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为急性炎性弥散性肺损伤,目前已成为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常见原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治疗ARDS多以机械通气、肺复张为主,虽可改善患者肺功能,但仍有部分ARDS患者预后不甚理想。因此,积极寻求ARDS患者预后预测因素对医护人员评估疾病严重性和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直接或间接肺损伤的临床疾病类型[1],易出现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嗜睡、胸闷、咳嗽等一系列病症[2]。此类患者需要积极接受改善通气疗法治疗[2]。但长时间且不间断的俯卧位通气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3]。如何采取有效的俯卧体位护理措施,能够起到改善并发症情况,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的辅助治疗价值[4]。
29
临床主要采用持续正压气道通气(CPAP)治疗NRDS患儿,可有效维持肺氧合能力,改善肺顺应性,但其作为一种无创通气操作,长期使用会引发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问题[2]。猪肺磷脂注射液从猪肺表面提取,可促进患儿肺部扩张,改善氧合状态,但长期单一用药效果不满意[3]。
16
新生儿呼吸窘迫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新生儿出现呼吸窘迫主要病理因素是其肺部表面的活性物质缺乏,从而导致新生儿在出生后出现呼吸窘迫[1]。临床上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机械通气的方法治疗,但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经常采集其动脉血,用以进行血气分析[2]。
15
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通常由肺表面物质缺乏或肺部发育不良引起,发病后多表现为紫绀、气促、哭闹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危及患儿生命。ARDS主要由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肺功能发育不全导致,多发生于早产儿,且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发病后严重影响患儿生命安全,给患儿及家属带来较大程度影响。
4
影响因子:0.709
影响因子:1.258
影响因子:1.133
影响因子:1.030
影响因子:0.242
影响因子:0.650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