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改革与国计民生和社会治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从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覆盖面广,整体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水平,很多长期存在的问题也被逐一克服与解决。但是,关于新的问题和极为困难的难题还有所存在,如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公平,资源利用不充分,教育教学质量差异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极大关注,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①中首先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宏观上,教育事业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应优先发展,微观上,教育是社会大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应极大满足人民的这一生活需要,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一、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制度上,九年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重点建设农村教育,学前教育的农村覆盖率逐年升高,教育开放性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政策实施上,逐步取消文理分科制,实行新高考制度,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将改革重点致力于高等教育,实施985、211、双一流、111”等培养计划,教师队伍素质及能力建设和办学条件设施建设不断改善,逐步实现了网络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环境,持续保障高等学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办学效益稳步提升。多地实施教学改革,教育法律体系不断落实,学校后勤保障工作渐趋完善,逐步改造成为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文环境。教育单位严格实施“阳关工程”计划,违规违纪行为切实改善,呈现制度化发展趋势,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公平,资源利用不充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难啃硬骨头等问题也在努力的解决之中。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这就意味着我国将实行十二年的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历史发展阶段的一大突破和飞跃,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看,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到了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新阶段,民办教育快速推进,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踏步,职业教育等相继进入到了黄金发展时期,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迅速提高。
二、教育事业依然存在不足
成绩考核及升学方式依旧采取“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制度。这种考核制度难以权衡测评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也忽略了一些特殊情况,如粗心、焦虑、紧张导致的丢分现象,所以教育部门还需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一项全方面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选拔制度。
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公平,资源利用不充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难啃硬骨头问题依然存在。归根结底,这与我国东中西、沿海与内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可知,大众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偏重东部发达地区的岗位而非中西部地区。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均,社会人才出现了扎堆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失衡。首先需要明确,我国的教育资源是相当丰富的,而非以质取胜,优质的教学资源贫乏,出现了教育不公平现象,也导致“学区房”成为了香饽饽,进而在社会上引发了一系列连锁问题。曾在电视荧屏上热播的连续剧《虎妈猫爸》折射出很多父母和家长为上“学区房”而挤破头的社会现象。受社会风气、价值观及家庭观念的影响,父母强迫孩子参加各种竞赛和辅导班,甚至不惜高价买通关系获得入住“学区房”的机会,不法分子见缝插针,高抬房价,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部分“学区房”达到了30-40万每平的惊人数字,房地产商的失衡局面最终使得这些家长成为了“炒房热”的受害者。虽然政府多次采取改革措施,通过分区分片、电脑派位等方式进行资源分配与管理,但都难以形成地区间的个性化处理方式。资源分配上的改革仍在继续,直到现在,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但是新的问题又在出现,如私立学校的高额费用问题,价格乱象问题等,对此,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方面,政府应因地制宜,找到更完善的应对机制。
“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提法有待商榷。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热议“十二年义务教育”,有政协委员提议要在全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对此,代表们各执己见,有人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有人认为中国已经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十二年义务教育”,是指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围之内从而推行为期十二年的义务教育,中国浙江、广东、河北等部分地区已经陆续实行了高中免费教育政策,并取得了很好反响,但此措施集中实施在沿海等发达地区,没有大范围普及,关于在全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提案以及将会引发的社会现实问题值得思考。
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实现全覆盖,个别偏远地区和贫困县的孩子依然没有学上。对于这些地区来说,九年义务教育尚且不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规划更可谓是天方夜谭,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只会拉大我国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教学差距,扩大城乡间的贫富差距。考虑到我国目前的教育现实情况,想要在短期内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还是依然行不通的。
科学而又合理的顶层设计是保障和支持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标志。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既要看教育制度设计是否完善、合理,也要看制度执行是否规范、有效。因此,完善的制度措施和有效的政策实行不仅要依靠国家和政府的监管,教育局和有关部门的团结协作,还要倚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三、我国教育发展新问题与未解难题的改进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的民生发展问题中提出了很多教育改革与完善措施,如加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教育的均衡化,以实现地区间的教育公平;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在夯实基础教育的同时办好优质教育;加快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中华学子提供更具有中国特色和人文精神的高等教育。“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和独特的优势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②,党和国家在战略发展角度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设计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伟蓝图。
除了宏观上进行政策改革,也要不断完善实施工作。很多内陆和不发达地区由于未引进优等教育资源造成的发展不公平、不均衡现象,政府应重点关注,经济上大力扶持欠发达地区,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在尊重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投资建厂,充分开发当地的优势资源,以经济的提高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加强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对教育资金财政投入的认识,制定教育投资法,保障教育投资的稳定来源,为将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动力。另外,健全学生资助政策,原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独占元将教育摆在了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并强调“在人类社会迈向2030的伟大征程中,教育权既是发展权,也是生存权”③,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应高度关注没有能力完成学业的学生,资助困难生顺利完成学业,最终形成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
政府应大力扶持教育事业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引进创新型技术设备和优秀骨干教师,推进技术革新和设备创新。同时,实行教师、校长轮岗制,通过优待补贴和福利支持,推动优秀教师和校长去农村施教,引进新技术、新人才、新理念,以人员流动推动当地教育事业的革新和优化。另外,实行未来领袖人才计划,大量引进国内外博士人才,通过人才流通引进优质教育理念和方法,从个别试点推进,以点带面,形成综合式整体性跨越发展,如天津地区在2018年实行的“海河英才”计划,有助于高精尖人才的吸收和推动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首先,提倡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之中,增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加强对公立及私立幼儿园的抽查力度,以杜绝“虐童”事件的发生,为即将步入学龄期的儿童创造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其次,可以在具备发展条件的城市率先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但是不可大面积盲目推行,因为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具体现实情况实事求是的把握和推进。最后,实行网络公开课教育,每个学生在网上都享有免费观看网络教程的机会,推动资源互利互通,实现人人平等。另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④,所以应因地制宜的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体系,充分开发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是人民的,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我国应加快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涵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在课程设置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和国家培育助手和后备军。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改革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短短几十年就实现了跨越式前进。“一带一路”等国家级顶层战略,不断推动着资源整体上的均衡。改革永远在路上,我国应处理好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关系,在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依然不太夯实,城乡、区域、学校、社区之间的发展依然不平衡等问题。实然,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做出的庄严承诺,但是在此前提下还应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立足我国的教育教学特点和历史国情,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归根结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②周洪宇,程光旭,宋乃庆,王晓杰,孙绵涛,康翠萍,陈鹏,龙宝新,祁占勇.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6):5-28.
③杜占元.面向2030的教育改革与发展[J].教育研究,2016,37(11):4-7.
④吴愈晓,杜思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J].社会发展研究,2018,5(2):1-21+242.
韩玉羚.中国教育事业的新问题与新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9,(19):113-114.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053.
分享:
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劳动教育十分必要。劳动教育是“五育合一”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劳动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3-08-03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高度一致性,是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构建校本培训体系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校本培训的内涵和特点,首先分析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随后结合实际,分析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体系构建与实践现状,最后从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效果等四个维度提出了构建校本培训体系的路径。
2023-08-03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够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变化着的综合能力,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行为以及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所持有的主观认识所组成,是由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所决定的。
2023-08-03校长犹如总设计师,学校发展的“局”设计好了,学校一切工作才会沿着良好的轨道运行。校长犹如一校之魂,学校发展的“魂”引导好了,办学的一切思路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集众之力,同心致远,一起向幸福出发”,是现代学校管理不变的理念。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和“动力源”,抓好教师队伍是校长管理学校的核心工作,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是这一核心中的关键点和命脉。
2022-04-09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师资培训工作,在促进培训内容丰富的同时,创造出与教师提高相适应的培训方式,培训的方法逐渐多元化,通常能满足高校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要求,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对高校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这就在培训中出现了问题。
2021-12-25管理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尤其对于初中阶段的班级管理而言,由于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处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节点。因此,班主任需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这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班级管理质量,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2021-12-21“择校”反映的社会群体对均衡与优质教育的追求,是地方义务教育发展是否均衡的“晴雨表”。当前“择校”已演化为通过转移户口、购买“学区房”等手段进行的隐性行为。家长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寻求“优质教育”,但对什么是“优质教育”,不同家长认识不尽相同。但总体说来,家长“择校”一般主要考虑学校发展、师资配备和生源质量三个方面。
2021-12-02"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县域特色品牌学校建设重要性凸显。当下我国县域特色品牌学校建设存在着策划能力不足、诊断性行动研究缺失、难以持续等明显桎梏。提升特色品牌学校建设策划能力,展开诊断性行动研究,构建综合保障机制,多措并举破解县域特色品牌学校建设桎梏,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1-12-02研究生招生录取政治监督有利于维护国家考试制度的公正,有利于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高校风清气正的形象和保障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更好地开展。目前,研究生招生录取过程问题频发,调剂录取存在"不确定性"、复试普遍存在形式主义、复试过程不透明、破格录取不严谨、复试腐败之风悄然滋长。
2021-11-18根据贫困地区教育相对薄弱的实际,应以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师资专题培训项目为载体,以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势为依托,针对当地师资队伍学历提升、教学能力、信息化素养、办学水平等具体情况,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创新培训模式,精准施策,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实现教育扶贫,主动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
2021-11-1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人气:5214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8-3855
国内刊号:31-1772/G4
邮发代号:4-591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3.09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54
影响因子:0.730
影响因子:3.03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