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探讨中药内服联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医学研究观察法,选取新余市中医院骨伤科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评定受试样本。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病例数相同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组,试验组为中药内服联合针刀治疗组,临床就2组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94%(31/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76%(25/33),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2,P=0.039<0.05)。试验组在治疗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主观症状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C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内服联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突出,能降低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可在后续治疗实践中加以推广实施。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多发于文职人员、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者、颈椎损伤者、年龄>40岁等人群的常见病。患者临床表现为颈肩痛、颈部活动受限、偏头痛、视力障碍[1]。从危害程度来讲,可并发脑梗死、脑萎缩等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本病是一种受年龄影响的退行性病变,药物遏制其发展的可能性极小,通过药物减缓其病理改变和疼痛等症状的效果局限性较大。但中药内服结合针刀治疗方法的应用,在患者的疾病治疗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效果。现以新余市中医院骨伤科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试验样本,进行相关试验,细节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应用医学研究观察法,选取新余市中医院骨伤科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评定受试样本。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病例数相同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6例、7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3.90±0.31)岁。试验组的男女例数分别为25例、8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63.92±0.21)岁。2组在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颈椎X光片可看到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或骨赘。拍摄颈椎核磁共振片可看到双侧椎动脉孔径狭窄,供血不好。患者主诉有眩晕,伴恶心、呕吐等症状。颈痛、后枕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等,有偏头痛、耳鸣、听力减退、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神经衰弱的症状如健忘、失眠多梦,构音障碍如发音不清、口唇麻木等症状[2]。
表1 2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预后相关情况比较
排除标准:合并肿瘤患者、结核患者、严重的上肢疼痛疾患等。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为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组,试验组为中药内服联合针刀治疗组。
对照组: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阿司匹林,肌松药,镇静剂,抗血管痉挛药罂粟碱等。
试验组:(1)中药内服治疗。①湿蒙清窍,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主要成分:姜半夏4.5 g,天麻、茯苓、橘红各3 g,白术9 g,甘草1.5 g,生姜1片,大枣2枚。日1剂,水煎400~500 mL,每日2次,每次服用200~250 mL。必要时以泽泻、天麻、菊花、蔓荆子等加减来达到化痰清窍的效果。②气血亏虚,血不养脑而出现头目眩晕,治以补气养血活血,主要以葛根汤加减治疗,主要成分:升麻、杭芍、荆芥、防风各10 g,葛根30 g,甘草6 g,浮萍15 g;蔓荆子、桂枝、羌活、天麻、钩藤等加减治疗。所有患者连续治疗2个月。(2)针刀治疗。选择坐位或卧位以暴露施术部位。明确病变部位的深浅、层次、组织,了解该处组织的相邻关系,在病变的体表部位标记作为进针点1,临近的痛点即进针点2,整个脊柱的明显压痛点即进针点3。碘伏皮肤消毒,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重庆迪康长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0020860)局部麻醉,一次性针刀(江苏华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72270978)快速进入皮内,点刺提插、手感无阻滞即出针,出针后以真空罐拔出瘀血并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创可贴外敷。
1.4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主观症状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CACSS)[3]。
将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效差:起效不明显,疼痛加剧。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生物医学计算程序(Biomedical computer programs,BMDP)统计学软件包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率(%)、表示,分别行x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预后相关情况比较
试验组在治疗后的VAS评分、主观症状评分、CACSS评分上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3.94%(31/33),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75.76%(25/33),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5)。见表2。
表2 2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讨论
椎动脉走行于颈椎椎间孔当中,颈椎椎间孔退行性变或者增生,使椎间孔变狭窄,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转头时,会使椎动脉血流量更加减少,导致头部的供血更加减少而引发临床症状。常规西药治疗环节,以服用营养血管的药物和扩血管药物缓解临床症状,行体育运动增加肌肉关节的力量,防止脊椎继续压迫,但对椎动脉的恢复情况局限性较大[4]。而中医针药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在患者的疾病治疗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效果。
文献资料数据进一步佐证,针刀联合仰卧位(定点)牵旋复位手法的方式,治疗效果比较理想,患者康复情况比较好,尤其表现在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头晕等情况的改善方面[5]。在针灸推拿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方剂开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效果,提高治疗安全性,改善血流动力学,与常规治疗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血流速度、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CASCS评分提升幅度,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降低幅度比较,效果更为突出(P<0.05)[6]。针刺与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加用中药内服,可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颈部疼痛,促进颈椎功能恢复,表现在显效率、总有效率、疼痛及颈椎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针刀与颈前筋膜扩张术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的变化,提高临床疗效,比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尤其在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效果上均极为突出(P<0.05)[8]。穴位埋线联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缓解头晕,改善颈椎功能障碍[9]。
中医将本病归为“眩晕型颈椎病”范畴,辨证治疗可起到较佳的临床效果。葛根汤中,升麻解表透疹,解毒清热;葛根清阳明之热,透肌表之邪;杭芍酸敛肝气,养阴清热;荆芥、防风辛温解表透疹;浮萍辛凉解表透疹;甘草和胃以助胃气,调和营卫。故该方是表里和解之剂。半夏白术天麻汤中,诸药合治,发挥了补脾胃、养元气,祛寒湿、化痰饮,止眩,理脾胃、助消化,降内伏虚火之功效。针刀治疗后,可很快改善眩晕症状,原因为针刀治疗能较为彻底松解颈枕部软组织粘连和挛缩,可使颈部力学平衡完全恢复,稳定受累椎体,解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本次治疗中,受研究的样本量、针刀手法治疗的专业性影响,同时为防范患者不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影响疗效,有必要要求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颈椎病发病节段和受累部位选取不同的治疗点。
综上所述,中药内服联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突出,可在后续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中加以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于金龙,刘江涛针刀加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32例[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4)-389-390.
[2]张喻针灸联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患者疼痛程度及椎动脉血流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17):3011-3013.
[3]李启,户红卿,李攀科,等.颈源性头晕(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饮食保健,2021(27):96-98.
[4]王长江针刀药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经验浅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4):57.
[5]姚奕凯,赵听,沈友水,等针刀联合仰卧位(定点)牵旋复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药,2020,51(5):47-50.
[6]田风,杨秀翠,张洁前列地尔联合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家兔血液流变学、-氧化氮 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中国药业, 2020,29(3)-28-30.
[7]杨佳璇,翟伟中医传统手法对颈椎病的治疗研究[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 ,29(11):196-198.
[8]李研,左立春,孙海才针刀配合颈前筋膜扩张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61):27-28.
[9]徐朝荣,杨才德杨氏3+疗法椎五针”埋线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7):104-106.
文章来源:高叙军,曾欢高,毕殿海等.中药内服联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5):98-100.
分享:
颈椎病是颈部高发疾病,有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该病发生率达到10%~15%,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为常见,且近年来患者数量不断上升[1]。颈部牵引疗法通过外力作用对颈椎形成牵拉效应,可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而改进后的坐位间歇角度牵引,可使牵引力更集中于发病节段,且具有更高舒适性、安全性。
2025-04-18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是由于颈椎及其附属结构退变,导致脊髓压迫或供血不足引起脊髓传导功能障碍的疾病,占总颈椎病类型的10%~15%[1]。CSM起病隐匿,症状进行性加重,初期以颈部僵痛,肢体疼重为主,逐渐出现四肢痿软,行走不稳,甚则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形体消瘦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2]。
2025-04-18颈型颈椎病(Neck-typeCervicalSpondylosis,NTCS)是颈椎病的首发表现,也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其临床表现以颈、肩、背部区域的慢性疼痛为主。流行病学研究显示,NTCS约占颈椎病总患病率的40%,我国NTCS的发病率已高达17.3%,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开始面临这一疾病的威胁。
2025-04-17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颈椎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数据[2]显示CSR在所有颈椎病病例中占比高达58.5%。临床多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颈神经根受到激惹与压迫,发病后的典型症状包括颈项部疼痛、肩背部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等,由此可见,CSR是一种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巨大的颈项部疾病,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2025-04-17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混合型6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常见于久坐伏案工作人群,该类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退变引起神经根病变,其发病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发病较少[1]。
2025-04-07颈椎病是较为常见的椎体退行性疾病,患者有颈部僵硬、酸痛、头晕、上肢麻木等表现,经检查可发现患者存在椎间盘突出与变形问题。为保证理想的治疗效果,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需对患者实施有效、可靠的康复护理干预。中医对治疗颈椎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对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并针对病情采用多样化的护理方案,有效提升了治疗及康复效果。
2025-04-01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并且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见。颈椎退行性病变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生的基础,当对应节段的神经根受到压迫时,会引起肩颈部疼痛、僵硬,以及上肢麻木、肌力减退等症状[1-2]。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与椎体结构不稳、炎症刺激、周围血管血液循环障碍及神经损伤等因素有关。
2025-03-27颈椎病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颈椎慢性退行性疾病,中年患病率最高,患病率为每1000人3.3例,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1]。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ofvertebralarterytype,CSA)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由于颈椎局部病变从而引起椎动脉血流障碍,导致脑供血不全,临床上常见以眩晕为主的症候群[2]。
2025-03-14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早已超越表面的柔软和灵活的意义。尤其在哲学领域,柔更是被赋予丰富的内涵。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强调宇宙间万物的相互联系。在中医学,骨正筋柔作为伤科常用指导思想,进一步凸显柔的重要性。这种以柔为导向的治疗理念在颈椎病保守治疗中效果明显。
2025-03-07目前,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通常采用非手术方法,如手法推拿、颈椎牵引等,手法松解是颈椎病患者常用治疗手段,可促进局部肌肉血液循环、改善神经根粘连等,但单一治疗在部分患者中的效果仍不理想,仍需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进一步提高干预效果[2]。
2025-03-04人气:13043
人气:12955
人气:11122
人气:11016
人气:1075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期刊人气:4192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2779
国内刊号:11-5024/R
邮发代号:82-107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29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9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