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热传导性能、可定制化的材料属性以及绿色环保特性,在住宅暖通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不同复合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导热性能进行了系统测试,优化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成分可显著提升其导热效率,从而有效提高住宅暖通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若干提升复合材料导热效率的技术措施,包括优化材料成分、优化材料结构设计以及表面处理技术的应用。此外,文章探讨了复合材料在住宅暖通工程中的推广策略,分析了其成本效益以及实施路径,提出了行业标准、政策引导等推广措施。研究表明,复合材料在提升导热效率、节能减排及改善居住舒适度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复合材料的定义及材料组成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结合而成的材料,其旨在综合各组成材料的优点,以达到传统材料难以实现的性能要求。复合材料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比单一材料更优异的机械、热、化学或电性能,其性能不仅仅取决于单个材料,而是依赖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构设计。复合材料通常由基体和增强材料组成。基体材料的导热性能较为有限,而增强材料则通常具备较高的导热性能。增强材料的种类、形态、分布及其与基体的界面关系决定了复合材料的整体导热特性。增强材料类型,如碳纤维具有优异的导热性,因此可以显著提升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而玻璃纤维则相对较低。增强材料的体积分数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较高的增强材料含量有助于提高材料的整体导热能力。
2、复合材料在住宅暖通中的导热效率分析
2.1复合材料的实验测试条件
为了评估复合材料在住宅暖通工程中的导热效率,需要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和准确的数据采集来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实验设计应当考虑材料种类、结构、环境条件等多重变量,使用合适的测试方法和装置,在实验中选取几种常见的复合材料进行测试,包括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每种复合材料都按照不同的配比和结构进行了多次实验,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实验室内保持常温(25℃)和高温(60℃)两种条件下进行测试,模拟冬季和夏季不同温度环境下材料的导热性能。测试中保持湿度在60%±5%之间,模拟普通居住环境下材料的性能。每种材料均按照统一的厚度(约5mm)进行测试,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
2.2数据采集与测试方法
热流计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材料导热性能的方法,适用于各种热传导性能的测试,包括复合材料的导热率测量。其原理是通过测量材料两侧温度差和流经材料的热流量来计算导热系数。热流计法通过将复合材料样品放置在已知温度差的环境中,测量样品两侧的温差和通过样品的热流量,热流量通常通过热流计或热流传感器来直接测量。通过将复合材料样品夹在两块具有已知温度差的热源之间,使用热流计传感器记录样品两侧的热流量。根据热流量与温差之间的关系,使用热传导定律计算导热率。
稳态法是通过在复合材料样品两侧保持恒定的温度梯度,并记录通过材料的热流量来测量导热性能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在常温下具有较稳定热传导特性的材料。在稳态条件下,材料两端的温差是恒定的,因此通过测量通过样品的热流量与温差的关系,可以计算出材料的导热系数。通过将复合材料样品夹置在两块温度已知的金属板之间,保持稳定的温差。测量热流量和样品两侧的温差时,一般使用傅里叶热传导定律计算材料的导热系数。
2.3导热性能测试分析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实验中表现出较低的导热性能,这与其基体材料的低热传导系数有关。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导热率为0.28W/(m•K),低于金属和陶瓷基复合材料,聚合物的低导热性对其在暖通工程中的应用存在一定限制。随着温度的升高,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导热率有所增加,导热率提高到0.33W/(m•K),但仍低于其他类型复合材料。可知聚合物材料在高温下的热传导性略有改善,但整体仍显不足。
金属基复合材料通常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其导热能力尤为突出。随着温度的升高,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导热率几乎不变,维持在150W/(m•K)左右。这表明金属基复合材料在高温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适合在高温环境中使用。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介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之间,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导热率为6.5W/(m•K),明显高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但远低于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材料具有一定的导热性,但与金属材料相比仍有差距。在60℃高温下,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导热率提高至7.2W/(m•K),显示出陶瓷材料在高温下的良好导热性能和稳定性,适合用于高温环境的暖通系统。
3、复合材料导热效率的提升措施
3.1优化材料成分
复合材料通常由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两部分组成,增强材料的选择和配比会直接影响材料的导热性能。选择高导热性增强材料,如碳纤维、金属纤维、石墨烯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能够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热传导效率。碳纤维和石墨烯等不仅具有高导热性,还能提供良好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适合用作增强材料。通过调整增强材料的含量,达到最佳的导热性能。在许多情况下,适当增加增强材料的比例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率。增强材料的形态、尺寸和分布方式对导热性能也有影响,长纤维增强材料往往能提供更高的导热效率,而短纤维材料的导热效率相对较低。
基体材料的导热性也对复合材料的整体导热性能有重要影响。可以通过改变基体材料的微观结构,例如使用纳米级改性材料,或通过填充导热性较高的颗粒如氮化硅、碳化硅等,来提高基体材料的导热性能。
3.2优化结构设计
采用层状结构可以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来优化导热性能。例如,可以将高导热材料与低导热材料交替层叠,达到在确保强度的同时实现最佳导热路径。层状结构的设计能有效控制热流方向和流速,从而提升导热效率。在复合材料中,合理设计孔隙度和孔隙的分布可以有效地优化热传导。
纤维的排列方式对于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有显著影响。采用有序排列的纤维能够优化热传导路径,使热量更均匀地分布。增强材料在基体材料中的分布均匀性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均匀的增强材料分布有助于减少热传导过程中的局部不均匀性,从而提高整体导热效率。为了实现均匀分布,可以采用先进的成型技术,如挤出成型、纤维缠绕成型等。
3.3表面处理与改性技术
在复合材料表面涂覆导热性较好的材料,如金属涂层、导热陶瓷涂层等,可以显著提高其表面导热性能。例如,通过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表面涂覆薄层的铝、铜或镍等金属涂层,可以大幅提升材料的导热效率;使用纳米材料对复合材料表面进行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导热性。纳米材料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导热性,能够有效提升复合材料的热传导性能。在复合材料的表面进行微米级或纳米级的粗糙度处理,可以增加热量与材料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热传导效率。例如,通过激光刻蚀、喷砂等方式增加复合材料表面的粗糙度,有助于增强热交换效率,提升材料的导热能力。复合材料的基体与增强材料之间的界面质量直接影响导热性能,可以通过改善界面粘结性和减少界面热阻,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效率。常见的界面处理技术包括表面改性、界面黏合剂的使用以及热传导界面层的设计等。
3.4功能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聚合物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成型性和加工性,但传统聚合物的导热性能较差。通过在聚合物中加入高导热增强材料,可以使其不仅具备较好的导热性,还能维持聚合物材料的其他优点,如轻便性、耐腐蚀性和良好的结构稳定性。通过加入导热颗粒来提高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新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开发方向是确保材料在具备优良导热性的同时,还能保持其原有的轻质、耐腐蚀和可加工性。通过对聚合物基体的化学改性,提升其导热性和抗老化性。改性技术能够改善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耐候性和环境适应性,从而提升其在住宅暖通系统中的应用。功能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适用于住宅暖通系统中的地暖管道、供暖面板、墙体保温等领域,能够在保证高导热性的同时,减少材料的重量和提高其耐用性。
4、复合材料在住宅暖通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措施
4.1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
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加强和绿色建筑标准的提升,政府需要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高效节能材料的使用。可以通过推出绿色建筑认证和节能建筑法规,促进建筑节能材料的普及和应用,复合材料由于其出色的导热性能和节能优势,符合这些政策要求,成为建筑行业中重要的材料选择。政府通过制定复合材料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市场上复合材料的质量和性能,这为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保障。消费者对于住宅暖通系统中材料的需求,通常侧重于节能、环保和长期使用成本的优化。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高、节能效果显著、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建筑和低能耗住宅的需求。随着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于新型节能材料的关注度逐步提高,尤其在节能减排政策的驱动下,绿色建筑和低能耗住宅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
4.2成本效益分析
复合材料的初期投入主要体现在购买成本和安装成本上。复合材料的购买价格和施工工艺较为复杂,因此初期成本较高。尤其是在材料选择方面,价格会比传统材料高出20%~30%。
复合材料通过提高导热效率和减少热量流失,显著降低了建筑暖通系统的能耗。根据实际测试,使用复合材料的建筑在冬季供暖和夏季空调运行时,能耗可以降低10%~30%。根据建筑面积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复合材料的节能效果可在5~10年内收回初期投入,之后将享受持续的节能效益。
考虑到复合材料的耐久性和低维护需求,相较于传统材料,其使用寿命通常较长,且维护成本较低。虽然初期投入较高,但复合材料的长期节能和较低的维护费用能够使其生命周期成本远低于传统材料。综合考虑复合材料的初期投入和长期节能效益,投资回报期通常在5~10年之间,取决于建筑的规模、所处气候条件以及暖通系统的使用情况。一旦回本,复合材料将为建筑主人提供持续的节能效益。
4.3推广策略
为了确保复合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推动其在住宅暖通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制定行业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在技术标准中,制定复合材料的性能标准,包括热导率、耐久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市场上使用的复合材料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措施促进复合材料的应用。对使用高导热复合材料的建筑项目提供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降低复合材料的应用成本,激励建筑行业采纳这一新型节能材料。推动绿色建筑认证标准中对复合材料应用的认可,进一步促进其在节能建筑中的推广应用。加大对复合材料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展览等方式,普及复合材料的节能效果和环境友好特性,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和接受度。
5、结论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通过提高导热效率,能够显著降低暖通系统的能耗,提升建筑节能效果,减少能源浪费,增强居住舒适性。特别是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复合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等,其在改善导热性能和提升系统效率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虽然复合材料的初期投入较高,但其长期节能效益可实现成本回收,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未来,复合材料的研发将侧重于提高导热性能、降低成本、提升耐久性及多功能化发展,同时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广。
参考文献:
[1]赖莉琼,刘超婧,黄国祥.复合暖通交联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分析[J].塑料科技,2024(11):77-80.
[2]徐东霞,王婷婷.保温材料在暖通空调节能减排设计中的实践探讨[J].居舍,2023(32):106-109.
[3]黄延奎.建筑暖通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探讨[J].房地产世界,2023(16):91-93.
[4]张婷.建筑工程中的供暖通风节能设计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3(8):123-125.
[5]金海霞.建筑暖通工程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3(14):137-139.
[6]蒋武衡,王利莉,胡周.建筑暖通用碳纤维/聚酰胺自增强复合材料的改性研究[J].粘接,2023(2):57-60.
[7]俞振龙.建筑暖通工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22(17):142-144.
[8]成泽玮.暖通工程施工中的暖通设计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24):136-138.
文章来源:孙东威,刘凯伦.复合材料在住宅暖通工程中的导热效率及应用推广措施研究[J].居舍,2025,(10):66-68.
分享:
现代建筑工程不断发展过程中,钢结构装配式高层建筑已得到广泛普及。凭借施工流程简单、施工周期短、节能环保等优势,装配式高层建筑在近年来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此类建筑发展中,越来越多具有优越性能的新材料开始投入应用,而其应用策略也成为建筑工程行业以及相关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内容。
2025-04-09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结合而成的材料,其旨在综合各组成材料的优点,以达到传统材料难以实现的性能要求。复合材料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比单一材料更优异的机械、热、化学或电性能,其性能不仅仅取决于单个材料,而是依赖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构设计。
2025-04-08吸湿调湿材料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吸附和释放水分来调节室内空气的湿度,从而保持室内湿度处于舒适的范围[1]。根据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这些材料能够根据需要主动吸湿或释放水分,避免湿度过高或过低,确保居住环境始终维持在人体舒适的湿度范围内。这种调节湿度的能力使吸湿调湿材料成为现代建筑中重要的绿色节能材料。
2025-04-08目前混凝土细观层次的建模方法一般将混凝土分为水泥砂浆基体和粗骨料两部分,采用蒙特卡罗法随机生成骨料,将骨料投放到水泥砂浆中。对于透水混凝土的细观建模,目前学者通常也采用了这种方法。王展展[2]将透水混凝土模型视为水泥浆基体、孔隙两相复合结构,建模时孔隙代替以往的骨料的投放,采用蒙特卡罗法在水泥浆基体中随机生成。
2025-03-28绿色建筑材料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影响,还着注重材料生命周期的整体环保性,包括资源的获取、加工、使用、维护及废弃等环节。因此,绿色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不仅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推动建筑行业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25-03-08轻质高强度混凝土在住宅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该材料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比例的轻质骨料、外加剂、掺和料等原材料,形成具有较低容重和较高强度的新型建筑材料。在住宅建筑施工中,轻质高强度混凝土的容重普遍低于普通混凝土,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基础上显著降低了建筑自重,减轻了基础承载压力。
2025-03-07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外观和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双曲面清水混凝土吊顶以其独特的建筑效果和质感,逐渐在一些高端建筑项目中得到应用。然而,双曲面清水混凝土吊顶的施工难度较大,其施工质量控制涉及多个关键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建筑效果和结构安全。
2025-03-07为了避免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过高的温升,造成温度裂缝问题,可以选用低热水泥,特别是在大体积混凝土或深基础施工时[1]。在要求混凝土具备良好耐久性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高抗渗水泥,它能够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抗渗透性和抗冻性。骨料是混凝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粒径、形状等特性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密实性和耐久性。
2025-03-07在高层建筑领域,传统混凝土的性能已难以满足现代建筑的强度、耐久性等要求。为了提高建筑材料的整体性能,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简称UHPC)应运而生,成为一种高强度、耐久性强和特殊环境适应性的建筑材料。与传统混凝土相比,超高性能混凝土在压缩强度、抗渗透性、耐腐蚀性以及抗冻性能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2025-03-06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混凝土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行业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混凝土外加剂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改善混凝土性能的重要材料,在建筑结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5-03-06人气:10492
人气:9779
人气:8304
人气:6541
人气:495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期刊人气:121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建筑
国际刊号:1672-2167
国内刊号:11-4803/Z
邮发代号:82-698
创刊时间:200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8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745
影响因子:1.093
影响因子:1.922
影响因子:0.585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