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昏迷属于临床中常见的生活性与职业性中毒,由于在密闭环境下,碳元素燃烧不完全产生一氧化碳所致[1]。高压氧为目前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昏迷的常用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提高生存率。本文主要分析整体护理联合高压氧治疗应用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2019年期间本院治疗的8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0.26±5.16)岁;平均病程(6.85±1.46)h;浅昏迷32例,深昏迷8例。观察组: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0.31±5.24)岁;平均病程(6.79±1.50)h;浅昏迷34例,深昏迷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高压氧治疗措施:调整高压氧压力为0.15~0.20MPa,控制吸氧时间为60~90min/次,升压控制为20min,稳压控制为50min,减压调整为20min。1次/d,15次为1个疗程,共2~5个疗程。对照组在高压氧治疗基础上实施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在完善对症干预工作的同时进行遵医用药指导、基础健康教育、生命体征监测等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整体护理:(1)强化基础护理。评估中毒程度的同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护理管理方案,皮肤肌肉受损是常见并发症,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全身状况,为其提供清洁、干燥的衣物;出氧舱后加强保暖护理,预防感冒、寒战等问题;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咳嗽症状,清除气管中残留异物,指导其正确的呼吸方法,维持呼吸畅通性。(2)饮食护理。根据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及家属关于饮食的注意事项、原则,侧重易消化、高维生素的食物,以补充营养所需,维持机体营养状态。(3)心理干预。与患者沟通中了解其中毒原因,身体状况、心理诉求等,针对患者的恐惧等情绪进行针对性疏导,强调治疗的成功性;介绍相同疾病成功治疗病例,叮嘱其相关注意事项,以建立患者心理准备度,提高治疗依从性。(4)健康教育。采取口头、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向中毒患者及家属介绍中毒情况、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以提高其应急能力。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比较两组昏迷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评分。HDS评分越高代表智能状况越理想。(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以生活质量评定表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4个维度,每个维度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昏迷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智能状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昏迷时间(5.46±1.73)h,意识恢复时间(8.36±1.15)h,HDS评分(21.79±3.32)分;对照组:昏迷时间(9.37±2.26)h,意识恢复时间(12.49±2.08)h,HDS评分(15.48±2.93)分。观察组昏迷时间与意识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HDS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9、10.99、9.01,均P<0.05)。
2.2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56.89±2.13)分,心理功能(68.81±2.39)分,社会功能(70.18±3.16)分,物质生活(56.65±1.96)分;对照组:躯体功能(42.07±1.37)分,心理功能(45.59±1.76)分,社会功能(48.85±2.08)分,物质生活(40.29±1.38)分;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01、49.48、35.66、43.16,均P<0.05)。
3、讨论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昏迷可危害患者机体细胞组织,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危害更为严重,高压氧为目前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昏迷的常用措施,可以促进机体组织缺氧情况的改善。护理干预为非治疗手段,主要通过为患者实施完整的护理管理工作,辅助临床治疗,以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整体护理的实施可以满足患者对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需求与期望。针对高压氧治疗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等向患者和家属展开详细的介绍,在提升其认识度的同时,避免负性情绪影响配合度;依据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疏导力度,缓解其负性情绪的同时,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态度,使高压氧治疗工作可以顺利开展;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高压氧治疗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昏迷时间与意识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HDS评分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综上所述,整体护理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患者,临床效果较好,并发症减少,预后生活质量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任秀国,刘艳洁,李雪莲,等.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病案,2018,19(1):100-102.
赵巍.整体护理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0,37(05):532-533.
分享:
分级分区干预模式,属新型护理模式,是以患者病情程度,进行排序分级,以此安排就诊时间与次序,让患者适当分流,显著提升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分级分区干预模式符合精细化、专业化护理需求,护理及时、精确,护理品质较高。当前,分级分区干预模式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用于急诊消化道出血中应用较少,仍需积极探索。
2025-03-2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急诊科常见疾病,由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缺氧缺血,导致脑组织受损出现坏死情况。其发病后能否及时给予治疗是恢复神经功能、降低病死率的重点。但经过调查[1],目前只有20%AIS患者可在最佳治疗时机到达医院。
2025-03-11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肩负着救治危急重 症患者的责任,故而需加强急诊科的护理干预,以促 进急诊科有效救治患者[1-2]。而急诊室收治的危急重 症患者是急诊比较重视的对象,就诊过程分为分诊、 抢救、住院及监护环节,故而涉及较多临床科室,需 积极提升患者的护理运转模式,以保障患者安全,提 升护理质量[3-4]。
2025-02-24及时有效的治疗是保障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安全及改善预后的基础。美国卒中协会建议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以<60 min为宜[3]。这就意味着从患者进入急诊科起,快速识别、监测、评估、检查检验、治疗措施等环节都必须有明确的时间目标控制,才能保证最终溶栓的及时性。
2025-01-16胸痛症状在急诊科患者情况中十分常见,其成因复杂,涉及心脏、呼吸、神经、肌肉骨骼等多个系统,其中以心源性胸痛最为常见,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情况导致的胸痛,这些疾病的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需要及时进行有效的抢救。
2024-12-09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大型综合医院都设立了胸痛中心(CPC)。关于“胸痛”的疾病包含许多急性、重症疾病,轻者会影响到患者的健康、神志、生活和行为,重者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CPC的治疗目标是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得到有效的治疗,进而降低病死率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2024-11-18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该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2],国内每年新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量约为50万人,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和生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已经成为我国医疗行业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高发性疾病,已经成为国际公共卫生为题[3]。
2024-11-15急性心肌梗死(AMI)在4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逐渐上升,是造成我国人群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AMI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5%~23%,其中又分为早发性新发AF及迟发性新发AF。AF的发生与AMI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不仅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也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还可引起脑卒中等其他疾病。
2024-10-24急性胸痛患者的症状进展迅速,严重危害其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需及早给予积极、有效的干预。在急救治疗的同时给予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精细护理是根据患者进行的细节护理指导,可采用示范、演练等强化护理人员技能,将常规护理进行优质化、精细化,让护理工作和操作流程变得更加有效、准确、合理及可控,从而提升护理质量。
2024-10-11意外创伤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卫问题,具有病情危急、进展迅猛等特点。我国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意外创伤患者数量逐年递增,每年发生意外创伤人数70万~80万例,是40岁以下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创伤后“致死三联征”,即自发性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是伤后死亡的重要因素,其中低体温最为常见,发生率为3.31%~50.98%。
2024-09-23人气:18472
人气:16537
人气:15878
人气:15192
人气:1456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护理学报
期刊人气:5370
主管单位:广东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8-9969
国内刊号:44-1631/R
邮发代号:46-200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690
影响因子:0.241
影响因子:1.185
影响因子:0.343
影响因子:0.07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