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6-20
2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结合某采用钢框架+空腹转换层+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的超高层建筑伞状钢结构转换层施工面临的钢结构构件分段、超重巨柱吊装和转换层钢结构吊装技术难题,形成了基于最优工效的构件分段技术、数字化预拼装技术、大型钢结构吊装技术和转换层底部临时支撑技术,有效解决了多工作面、大吊装量条件下复杂形制钢结构施工施工效率与质量管控协同的难题,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借鉴。
随着超高层建筑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审美需求等方面的要求,超高层建筑向功能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形式新颖化的方向发展[1],与之相匹配的钢结构形态也呈现跨度大、形制复杂的特点,继而对钢结构的构件加工质量、拼装质量与精度控制、吊装施工效率与安全等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2,3,4,5]。
本文结合某超高层建筑特殊形式的伞状转换层钢结构吊装施工,从构件节段划分、数字化预拼装、高空吊装、结构体系转换等方面开展成套施工技术研究,为类似超高层建筑钢结构转换层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1、工程概况
某超高层建筑由150m高主楼及裙房组成,采用钢框架+空腹转换层+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7层以上的外框架仅由四根Φ2800的钢管混凝土巨柱支撑起上部结构,F06-F07层为转换层,7层伞状转换结构由钢管砼巨柱和八根变截面H形转换钢梁组成,6层钢梁采用外圈钢立柱吊挂于7层底部。(图1)
本工程钢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巨型柱截面尺寸大。不同于常规建筑,本工程主体7层以下仅设4根巨柱+钢结构转换层,7层以上外框架荷载需要通过F06-F07层的转换结构集中传递到四根巨型柱上,由于巨型柱受力大,其采用圆形钢管砼柱,且直径达2.8m。
(2)转换层构件布置复杂、构件尺寸较大。为使外框架荷载有效传递至底部巨型柱上,采用伞状转换梁的结构体系,沿巨型柱径向设置8道转换梁,转换梁采用焊接工字型变截面钢梁,转换梁根部(与巨柱相连)截面高度4.3m,端部(与外框架或核心筒相连)截面高度1.5m。
图1上部模型、钢管砼巨柱与转换层钢结构
(3)节点构件组合复杂,设计施工难度大。主要有巨柱与伞状转换梁的连接节点、转换梁与外框架的连接节点以及转换梁与核心筒的连接节点,如图2所示。
图2节点构造示意图
2、转换层施工技术难点
2.1超高层构件分段
转换层钢结构包含了塔楼钢结构、巨型钢管圆柱、核心筒剪力墙劲性钢柱及剪力钢板等施工内容,作业面多、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
2.2超重巨柱吊装
巨型钢管圆柱总长约28m、重达200多吨,由于Φ2800的超大截面,且单件长度长、重量重,对分段吊装、焊接质量的要求很高。
2.3转换层钢结构吊装
转换层位于F06-F07,由四个角部Φ2800钢管巨柱+8个伞形转换钢梁及劲性核心筒、钢框架梁组成,巨柱外部的F06、F07层外框边梁均为大截面矩形管梁,结构构造新颖,施工难度非常大,是本工程施工之重点之处。
3、转换层施工关键技术
针对以上施工难点,塔楼施工以转换层为界,转换层以下主要是四根支承巨柱及核心筒结构,F06、F07、巨柱、伞形转换钢梁、大截面矩形梁及外钢框架的转换层,转换层以上塔楼基本进入标准层。
3.1基于最优工效的构件分段技术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将结构划分成横向和竖向分段构件以便实施钢结构安装。横向分段构件包括:四根巨型圆管钢柱、核心筒组合柱。竖向分段构件包括:转换层钢结构。
3.1.1巨型圆柱分段
考虑到巨型圆柱对接焊接工作量非常之大,地上部分圆管柱采用500t汽车吊进行吊装,考虑到运输以及加工制作与焊接等因素地上部分圆管柱分为5段。最大分段长度8.25m,最大重量52.5t。具体如表1。
表1巨型柱分段一览表
3.1.2转换层钢结构分段
以满足构件运输要求、现场施工工艺要求以及便于吊装、施焊,确保安装质量为分段原则,结合吊装工况,合理选择分段方式;16m(含)吊装半径的吊重小于80t;16m~22m(含)吊装半径内的吊重小于62t;22m~36m(含)吊装半径的吊重小于30t,如图3所示。
图3转换层钢梁分段平面示意图
3.2数字化预拼装技术
转换层钢结构巨柱节点由形状复杂的不规则构件组成,为保证现场拼装的顺利进行,采用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复杂钢结构转换梁体系数字化预拼装技术,对复杂形制预制构件加工质量和伞状巨柱节点拼装效果进行检测。预拼装流程图如图4所示。
3.2.1复杂形制预制构件质量检测
为了分析复杂形制钢构件加工偏差,通过辅助软件的逆向校核,将构件点云模型与设计BIM模型通过面状特征精确合模,进行三维偏差分析和二维偏差分析,准确测量构件各位置的偏差值;结合钢质量验收标准,评估各预制构件质量,辅助决策构件质量验收;最后将检测结果反馈给构件加工厂,指导后续整改与复核。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模型合模、质量检测和结果反馈整个过程控制在两天内完成,且数据精度控制在毫米范围,大大提高了对复杂形制构件检测的准确性。以主楼地上第五节伞状节点为例,对第五节巨柱及其周围八个梁进行质量检测,本文选取中心圆柱5JC-9D-1质量检测结果展示分析,进行三维偏差分析,通过设置偏差阈值使偏差分析结果通过色彩反映在模型上(如图5)。
图4数字化预拼装流程图
图5 5JC-9D-1三维偏差示意图
3.2.2伞状巨柱节点数字预拼装效果
数字化预拼装技术解决了关键节点位置预拼装的需求,利用点云模型复制复杂形制预制构件的完整信息,通过设计模型中各构件的空间位置关系快速预拼装,在软件中实现模型调整、关键部位复核、预拼装结果分析,最终决策预制构件是否满足进场吊装要求。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模拟预拼装、和出具拼装结果在两天内完成,数据精度控制在毫米范围,大大提高了预拼装的效率、降低了预拼装成本。主楼地上第五节伞状节点的圆形巨柱及其周围八个梁数字化预拼装效果如图6所示,通过预拼装对梁坡接口处、横梁连接处做详细地检测复核、分析并记录,本文选取7ZHL-9横梁处的检测结果,如图7所示。
3.3大型钢结构吊装技术
转换层钢结构为框架结构体系,主要遵循“主要汽车吊4点定点吊装+临时支撑体系,塔吊辅助补缺吊装”的技术路线。即:6层与7层外侧框架钢梁、径向钢梁、巨形圆柱以及巨形圆柱伞状结构主要使用汽车吊吊装,其余构件主要使用塔吊吊装,吊装前须设置塔身支撑体系,待13层结构全部施工完成后方可拆除。
转换层钢构件的吊装遵循从下往上,先角部后中间的原则。即:先进行转换层6层的吊装,为保证6层外围大梁的侧向稳定性,在吊装大梁的同时需采用主楼塔吊吊装与大梁连接的核心筒径向钢梁。在6层整体框架形成后,先吊装转换层7层四个角部的伞状节点,在四个角部全部完成后安装中间的欠补段。
图6数字模拟预拼装效果图
3.4转换层底部临时支撑系统
3.4.1临时支撑体系
转换层施工前采用1.6m×1.6m塔身标准节作为临时支撑,由于塔身支撑与地下室顶板后浇带投影位置重合。现场采取在塔身支撑底部设置两根980×800mm×20mm×40mm转换梁将荷载传递至两侧混凝土梁上,塔身的四个支脚与底部转换梁的顶部通过电焊进行连接。
塔身支撑的顶部设置有转换钢梁及恒力支撑系统,塔身与顶部的转换梁通过电焊进行连接,而恒力支撑搁置在转换梁上方,并采用转换梁两侧的角钢作为限位。当转换层施工过程中是由刚性支撑提供支撑反力,此时恒力支撑与6层底面没有接触;当整个转换层的吊装、焊接、验收等一系列的工作全部完成后即开始恒力支撑的加载工作,此时当恒力千斤顶开始加载顶升后,完成了支撑反力从刚性支撑转移至了恒力千斤顶之上。同时观察刚性支撑是否与转换层钢梁的底部是否还有接触,如有接触需将刚性支撑做切割处理,必须保证所有的支撑反力全部转移至恒力支撑之上。如图8所示。
图7 7ZHL-9横梁拼接检测结果展示
图8顶部塔身处理
3.4.2恒力支撑系统
由于临时支撑的设置周期近4个月,且部分支撑跨后浇带,可能产生沉降差使临时支撑产生竖向位移,常规的刚性支撑无法补偿差异沉降造成的竖向位移。
为了满足竖向位移补偿,将基坑中的恒力支撑运用到竖向结构中,根据结构特点和支撑分布,并结合结构应力、变形监测数据,对支撑轴力进行动态设定及调整,从而解决差异沉降造成的结构竖向位移补偿的难题。
3.4.3恒力支撑荷载控制及顶升技术
转换层下方布置22个临时支撑点,钢结构自6F起逐层施工至13F,然后进行结构卸载。当每完成一个楼层面之后,即开始恒力支撑每个点的同步加载工作,所施加的荷载为下一个楼层全部完成后每一个支撑点所承受的荷载,即为预加载。
3.4.4转换层钢结构卸载技术
当主楼外框钢结构完成至13层时,对转换层底部支撑体系进行卸载。现场采用计算机同步控制,以荷载控制值为依据按比例分级逐步进行卸载。当每个恒力支撑点位置提供的反力为0k N时,全数检查支撑点位置是否脱开,并对转换层的杆件内力进行监测,检查每个监测点杆件内力是否接近结构计算分析内的数值。
4、结论
本文以某超高层建筑复杂形制伞状钢结构转换层施工为背景,从构件加工质量控制、高空结构吊装、结构体系转换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在满足设计要求前提下对巨型圆柱和转换层钢结构进行合理的横向和竖向节段划分,能够实现满足运输、吊装和施焊的最优工效组合。
(2)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点云处理分析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复杂形制巨型伞状节点钢构件加工质量检测与数字化预拼装难题,大大提高了复杂形制构件加工质量检测的准确性,实现了模型调整、关键部位复核、预拼装结果分析的高效决策。
(3)恒力支撑创新运用到竖向结构中保证了转换层底部支撑胎架体系在钢结构吊装过程中结构体系转换动态可调、可控,解决了竖向位移补偿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刘晓.复杂钢结构转换层施工安全监测技术研究[J].建筑科技,2022,6(06):89-91.
[2]戚双星,曾远来,伍衡,等.文化强国馆项目主体钢结构吊装施工技术分析[J].建筑结构,2023,53(S2):1795-1799.
[3]姜观荣,戚双星,王姗姗,等.建筑钢结构吊装施工工艺及稳定性验算研究[J].建筑安全,2023,38(04):56-60.
[4]董建曦.大型文化综合体复杂异形钢结构吊装施工关键技术[J].建筑施工,2023,45(11):2211-2214.
[5]黎翔,呼辉峰,陈天国,等.基于点云和BIM的大跨钢桁架虚拟预拼装应用研究[J].钢结构(中英文),2023,38(10):10-15.
文章来源:汪宇峰.复杂形制伞状钢结构转换层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价值工程,2024,43(17):87-90.
分享: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物地下结构深度越来越深,然而所带来的地下结构的抗浮问题日益严峻。常见的防止地下室上浮的措施主要有压载加固法和抗拔桩法(或抗浮锚杆法),从施工难度、工期长短以及造价上来说,压载法加固法和抗拔桩法都略逊于抗浮锚杆,由于抗浮锚杆施工工艺简单、效率快、造价低等优点在建设抗浮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
2024-11-11建筑施工企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传统粗放式管理已不适合现代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亟待形成新型管理体系,以跟上现代经济市场的变化步伐。从宏观角度来看,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的分析,能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型;
2024-11-09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绿色建材已成为建筑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绿色建材是指在生产、使用和最终处理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小、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筑材料。其不仅在性能上满足建筑功能的需求,更在环保、节能、健康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
2024-10-30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建筑技术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热点。然而,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如施工进度难以准确掌控、成本管控不到位等问题。因此,设计并实施一个智慧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系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该系统的设计理念、功能特点以及运行机制,以期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4-10-10高处作业吊篮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的高处施工作业中,作为安全平台对工作人员提供安全防护,各种异形吊篮也相继出现,吊篮在施工中引起的安全事故又时有发生,为了进一步减少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建筑高处施工,有必要对吊篮的施工管理进行剖析探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024-10-10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犹如雨后春笋般平地而起,小城市里多半还是小设计、小施工单位,他们对于结构安全、施工安全无不重视,对有关工程材料的相关特性了解较少,主要以经验为主,其中大体积混凝土、超长剪力墙结构最容易被轻视,导致出现质量问题。大多数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早期会出现裂缝,裂缝的发生对结构耐久性、安全性和正常使用非常不利。
2024-09-10组装工艺上,对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建筑房屋采用准确的定位与安装工艺,预制构件经过精确定位与连接后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结构。该整体性结构使房屋在遭受外部荷载及自然灾害时,能有效分散并抵抗阻力,维持结构稳定安全。同时在节点连接处使用可靠连接方式,保证构件间连接强度及稳定性,以加强整体结构稳定性。
2024-09-04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高层建筑随之涌现。受结构自身、地基基础、施工质量、外部干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筑物常出现倾斜现象,当倾斜率超过规范限值时,将影响建筑正常使用功能及结构安全性。纠偏工程旨在利用纠偏技术,辅以地基处理技术和既有结构加固技术,将倾斜的建筑物纠正至原始状态或规范规定的安全范围内,以延续建筑的使用功能。
2024-08-26基础筏板刚性防水施工在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逆作法深基坑工程中,因基坑开挖较深,底部土壤含水量相对更加丰富,因此筏板自身防水对基坑整体防水的影响尤为重要,其质量控制更是关键。
2024-08-24我国严寒地区相比其他地区,对保温的要求相对较高,建筑物能耗几乎占全部能耗一半以上,在严寒地区降低建筑能耗意义重大。此外,在严寒地区冬季采暖以煤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因此,进行适宜严寒地区超低能耗建筑保温设计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蔡倩等通过研究严寒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效果,提出了外墙、屋面和地面节能保温等超低能耗优化技术方案;
2024-08-22人气:3441
人气:3002
人气:2549
人气:2466
人气:243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
期刊人气:1476
主管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河北省技术经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6-4311
国内刊号:13-1085/N
邮发代号:18-2
创刊时间:1982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2.378
影响因子:0.097
影响因子:0.79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9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