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 200 nm波长位置的Al—OH基团振动特征对斑岩成矿系统矿床的找矿勘查意义重大。采用ASD便携式光谱仪测量了西藏自治区铁格隆南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甲玛斑岩-矽卡岩型、斯弄多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三种不同类型,且具有典型蚀变矿物分带特征的15件岩心样品。测量结果显示:(1)总体光谱反射率表现为铁格隆南45%~70%,甲玛38%~58%,斯弄多27%~56%,差异值在5%~15%之间,说明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中组合蚀变矿物的含水量逐渐增加;(2)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平均反射光谱在2 200 nm附近呈双峰结构,另外两类呈单峰结构,这是地开石-高岭石组合与白(绢)云母-伊利石矿物的显著差异;(3)二阶导数增强后的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平均反射光谱在2 200 nm的吸收深度呈负值,光谱对称性和吸收指数都比较低;(4)GaussAmp函数对2 200 nm具有单峰结构的光谱拟合效果极佳(R2接近1),可作为替代白云母族矿物2 200 nm附近光谱吸收特征的模拟数学函数。通过光谱分析发现:斑岩成矿系统不同矿床类型中2 200 nm波长位置的矿物吸收峰,光谱参数具有显著差异性,一方面,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伊利石-蒙脱石矿物的大量存在导致光谱反射率总体较低,水分子吸收电磁波谱后呈现出相对低值的光谱对称性和吸收指数;另一方面,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平均波谱曲线仍然保存了高岭石-地开石矿物的双峰结构,这也成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不同硫化度识别的标志性特征。该项研究亦可应用于航空、航天高光谱遥感地质勘查中,利用2 200 nm单波段识别、判读斑岩成矿系统中不同矿床类型蚀变矿物组合的依据。
矿物的诊断光谱源于晶体中电子跃迁或原子基团的振动过程,谱带位置和波形是识别和区分蚀变矿物类别的主要标志[1]。 Al—OH基团的诊断光谱吸收特征位于2 200 nm附近[2]。 以2 200 nm波长为中心, 20 nm为半径的迁移范围内涉及的矿物主要包括白(绢)云母、 高岭石、 蒙脱石、 伊利石、 明矾石、 埃洛石、 黄玉、 电气石等(图1)。
2 200 nm附近的光谱参数变化对火山、 热液型矿床类型识别及成矿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波长位置可指示距离热源中心的远近[3], 吸收深度可指示矿体的贫富差异, 波形可指示不同的矿物组合[4]; 找矿勘查中, 利用其光谱吸收峰值的移动可反演流体运移轨迹[5]、 矿化中心[6]等。 地质勘查中认为2 200 nm短波红外光谱吸收特征极为重要, 但相关研究仅限于波长变化的研究[7,8], 其他光谱参量几乎未涉及。 本研究针对地质学中十分重要的Al—OH基团2 200 nm处的电磁波振动特征开展形态学分析, 对其反映的矿物、 矿床学指示性进行深入探讨, 厘定该振动基团不同光谱参数对斑岩系统矿床找矿勘查的重要意义。
图1 2 200 nm附近具有吸收峰的主要矿物光谱曲线(据澳大利亚CSIRO地学光谱识别软件TSG光谱库修改)
1、实验部分
1.1 样品
样品分别取自西藏的甲玛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 斯弄多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多龙铁格隆南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钻孔中(表1), 三个矿床中蚀变矿物类型及组合分带特征与经典勘查模型一致。 样品兼顾了斑岩系统各类型矿床的成矿特点和蚀变组合变化规律, 分别选择距离热源不同远近、 不同深度进行随机取样, 保证了样品具有不同蚀变分带的代表性。
1.2 仪器与测量
采用美国ASD便携式光谱测量仪, 波长范围从350~2 500 nm。 700 nm附近光谱分辨率可达到3 nm; 1 400和2 100 nm附近的光谱分辨率为6 nm。 岩石扫面过程中速度可达100 ms, 从可见光到短波红外区间的岩石光谱曲线, 波长准确性可达到0.5 nm。
光谱测量选择在没有外界光源干扰的暗室里操作,采用卤素仿太阳光源进行唯一光照,以保证特征波谱的准确性。测量时,对每一件样品进行清洗、晒干,避免因其他物质对光谱反射-吸收特征的干扰。
1.3 方法
利用Origin软件对测量波谱分别求取平均值, 以平均波谱曲线反映不同类型矿床中的典型蚀变矿物组合特征; 采用二阶导数增强平均波谱曲线, 以获取2 200 nm附近准确的光谱参数: 吸收位置、 波长、 吸收峰移动位移、 对称度、 光谱吸收宽度(FWHM)、 吸收指数等。
表1 实验样品基本情况表
2、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矿床类型波谱特征
2.1.1 多龙铁格隆南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矿床
多龙铁格隆南是典型的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高硫化型矿体赋存于明矾石-地开石-高岭石酸性矿物组合蚀变带中。 从实测样品的光谱特征来看[图2(a)]: (1)钻孔浅部样品总体光谱反射率大于深部样品, 说明浅部以浅色矿物(或含水少的矿物)为主, 深部以暗色矿物(或含水较多的矿物)为主; (2)2 200 nm附近吸收特征: 样品②③④都具有双峰结构, 说明其中含有大量高岭石或地开石矿物; 样品①和⑤都只具有单峰结构, 说明以绢云母矿物为主。 由于深部钻孔样品来源于花岗闪长斑岩, 因此岩体中含有更多短波无法识别的高温矿物。 从光谱吸收强度来看, 样品⑤吸收强度相对较弱, 说明绢云母含量较少, 这与地质事实是完全吻合的; 样品③的吸收峰深度变化最为显著, 说明绢云母-地开石-高岭石矿物的含量较其他样品更高; (3)结合明矾石的诊断吸收峰1 765和1 475 nm光谱特征来看, 样品②和④中还含有明矾石矿物, 说明这两件样品的空间位置更靠近高硫化矿体蚀变内带的酸性淋滤核; (4)样品①和③在1 910 nm附近出现吸收峰, 说明其中可能含有少量伊利石(或水白云母)。
2.1.2 甲玛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
甲玛样品均采自矿体顶部位置的硅化角岩中,从样品的实测光谱曲线特征来看[图2(b)]: (1)所有样品在2 200 nm处都只具有单峰结构, 说明主要与绢云母族矿物相关; (2)样品①②③的谱形极其相似, 除2 200 nm附近吸收峰外, 在1 910 nm附近都产生的强烈的吸收, 说明矿物中部分绢云母被交代为伊利石(或水白云母); (3)样品④在短波红外区间的光谱吸收特征极弱, 说明样品中除少量绢云母外, 可能存在大量短波无法识别的矿物; (4)样品⑤则表现为单一性的绢云母矿物。
图2 (a)铁格隆南矿床钻孔实测光谱曲线; (b)甲玛矿床钻孔实测光谱曲线; (c)斯弄多矿床钻孔实测光谱曲线; (d)不同类型矿床平均光谱曲线
2.1.3 斯弄多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
斯弄多属于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矿体赋存位置与绢云母-伊利石-蒙脱石蚀变带关系密切。 从样品的实测光谱曲线特征来看[图2(c)]: (1)所有样品在2 200 nm附近都具有单峰结构, 且在1 910 nm附近都具有强烈的H2O吸收峰, 说明全部与绢云母-伊利石混合矿物相关; (2)由于蒙脱石的诊断光谱并不显著, 因此无法通过波长位置判断伊利石-蒙脱石之间的转化关系; (3)样品④在1 400 nm之后反射率出现陡倾斜上升趋势, 由于BQZK0022钻孔位于隐爆角砾岩型矿体与热液型矿体的交叉位置, 因此推测光谱的陡倾斜上升可能与岩性相关, 也可能受到隐爆作用的影响。
2.2 波形对比与分析
计算三个矿床的钻孔岩心波谱平均值后发现[图2(d)]: (1)平均波谱保留了主要蚀变矿物的光谱特征, 例如①中在2 200 nm的双峰结构, 以及明矾石的光谱特征; (2)均值后②③的谱形极为相似, 原因是绢云母与伊利石均属于白云母族矿物, 二者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区别仅存在于水分子的含量方面; (3)水对光谱具有显著吸收作用, 受矿物中含水量的差异性影响, 使得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光谱反射率明显低于斑岩型。
利用二阶导数增强的方法,依次提取2 200 nm波长位置的平均光谱参数信息(表2), 对比发现: (1)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光谱范围的阈值最小值继续向低值方向移动, 可辨光谱分辨率为10 nm; (2)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可利用2 200 nm处吸收深度的负向高值变化予以特征识别, 同时光谱范围、 光谱对称度和光谱吸收指数表现出的低值也可作为该类型矿床厘定的辅助诊断因子; (3)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和斑岩型矿床区分的主要识别标志为2 200 nm附近的波谱双峰结构, 前者具有双峰, 后者则不具备; 平均光谱差异性较小, 吸收面积可作为辅助诊断因子。
2.3 光谱曲线函数拟合
采用GaussAmp函数进行平均光谱曲线拟合
y=y0+Ae−(x−xc)2/2w2)
式中,y0为偏移值, xc为峰值中心, w为幅宽, A为峰高。
利用Origin软件对不同矿床类型的平均波谱曲线进行数据拟合, 虽然GaussAmp函数对2 200 nm附近光谱范围内的单峰拟合效果都比较好, 但对比后发现: 以绢云母族矿物为主的甲玛和斯弄多矿床, 实测光谱与函数特征吻合度极高(方差接近1); 拟合度相对较差的是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方差为0.802 91), 主要偏差出现在光谱阈值的低值处, 作者认为是由地开石-高岭石矿物组合的双峰结构差异造成(表3)。
表2 不同矿床类型2 200 nm光谱参数信息表
表3 不同类型矿床拟合曲线与参数表
3、结 论
通过对比斑岩系统不同类型矿床的岩心波谱曲线,发现光谱区分敏感度表现为:(1)2 200 nm处基团位移的波谱范围可作为最敏感因素参与斑岩系统矿床类型的区分, 它可反映不同类型矿床中主要蚀变矿物的晶体结构与离子替代变化, 光谱分辨率为10 nm; (2)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平均波谱在2 200 nm附近呈双峰结构, 斑岩及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则呈单峰结构; (3)利用二阶导数增强平均反射波谱后, 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在2 200 nm附近的光谱吸收深度呈负值, 且受水分子含量影响表现出光谱对称性比较差、 光谱吸收指数比较低的特点; (4)GaussAmp函数对于白云母族矿物为主的2 200 nm附近吸收峰拟合效果极佳(R2接近1)。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272345);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D20230138)共同资助;
文章来源:郭娜,王馨晨.2200nm的Al—OH基团振动在斑岩成矿系统不同类型矿床中的特征识别[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23,43(11):3492-3496.
分享:
中国的能源结构富煤、少气、贫油,2021年全国原煤产量41.3亿t[1],位居世界第一。但煤炭燃烧会带来NOx、SOx、CO2和粉尘等污染物,燃烧导致有害元素的排放同样损害人类的健康[2]。其中,铅是一种重金属污染物,可以致癌,铅在人体蓄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铅中毒,会损害人体大脑、肾脏、生殖和中枢神经系统等[3,4]。
2023-11-17矿物的诊断光谱源于晶体中电子跃迁或原子基团的振动过程, 谱带位置和波形是识别和区分蚀变矿物类别的主要标志[1]。 Al—OH基团的诊断光谱吸收特征位于2 200 nm附近[2]。 以2 200 nm波长为中心, 20 nm为半径的迁移范围内涉及的矿物主要包括白(绢)云母、 高岭石、 蒙脱石、 伊利石、 明矾石、 埃洛石、 黄玉、 电气石等(图1)。
2023-11-08金丰金矿地处江南台隆东段,九岭—障公山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与宜丰—祁门深断裂带交汇处西侧,鹅湖金矿化集中区的中部。矿区金矿体严格受赖家剪切带控制,矿石中有用金属矿物仅自然金一种,以单体裸露金和包体金产出,矿石的工业类型属贫硫型金矿石,在金丰矿区历年地质勘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金矿床特征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2021-07-08白鑫滩铜镍矿床发育于塔里木古陆缘地块与准噶尔南缘活动带结合部位,属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规模达中型,区域上向西还发现滩北、海豹滩等相同成因类型的铜镍矿点。在对区域上海豹滩—白鑫滩一带主要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剖析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白鑫滩铜镍矿区区域地球化学环境特征,揭示主要成矿元素异常分布规律,为区域上矿产勘查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2021-07-08对区内大茅坪铜矿成矿规律总结研究,为矿区外围及勉略宁三角区西部中上元古界碧口群铜矿勘查提供参考,用勘查工程Cu元素化学样品分析测试结果,以Excel办公软件及Section制图软件为手段,得出区内主矿体Cu5的品位与厚度呈正相关关系;标高750m以上,Cu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标高750m以下Cu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2020-11-14本文通过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总结构造挤压增压的识别新模式;综合各类资料获得的地层压力和砂岩、泥岩的综合压实曲线,探讨超压的测井响应特征和砂岩、泥岩的综合压实特征;结合实际地质资料、声发射测定的古应力和典型井的垂向有效应力与声波速度、密度与声波速度的关系图,综合分析研究区不同构造部位下组合储层超压的主要形成机制。
2020-10-24本次研究主要基于地震资料,首先识别了良里塔格组顶部喀斯特地貌要素,表征了的其剖面和平面特征,然后从岩心、镜下观察和测井解释入手,确定了岩溶垮塌体井上的基本特征,再应用地震属性融合技术,刻画了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超深层洞穴系统的形态;最后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良里塔格组岩溶体系发育的控制因素。
2020-10-24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油气物理性质、油气藏类型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分析顺北1号和5号断裂带油气藏特征并开展不同断裂带油气藏特征的精细对比,进一步探讨不同断裂带油气藏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以期为深入研究顺北油气田不同断裂带成藏特征提供依据。
2020-10-24顺北5号断裂至少经历了加里东中期Ⅲ幕、加里东晚期和海西晚期3期活动。加里东晚期断裂活动与早期油充注时间匹配,海西早期强烈的构造抬升导致这一期充注的原油被破坏改造而残留沥青,走滑断裂海西晚期的再次活动为晚期高熟油气充注成藏提供了输导通道,这一期走滑断裂活动对顺北5号断裂北段奥陶系油气成藏时间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2020-10-24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将其应用于白云石化流体性质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2,4,5,6,7,11,12,13,18]。本文以塔东地区典型井米兰1井的岩心、薄片和地化等资料为基础,通过稀土元素特征分析,结合前人资料,探讨了白云石化流体的特征,丰富了该区对白云岩成因的认识,解析了白云岩储层的成因,将有助于米兰地区乃至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的预测。
2020-10-24人气:3788
人气:2909
人气:1452
人气:1325
人气:126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矿床地质
期刊人气:1148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地质
国际刊号:0258-7106
国内刊号:11-1965/P
邮发代号:82-459
创刊时间:198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2.546
影响因子:0.659
影响因子:0.149
影响因子:1.209
影响因子:2.86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