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口腔癌皮瓣移植患者由于术后卧床时间长、手术损伤血管内皮及恶性肿瘤细胞的影响,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4]。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1例口底癌伴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在肿瘤切除同期行前臂游离皮瓣移植术,手术复杂且风险大,术后出现伤口肿胀、间歇性渗血、伤口延迟愈合,进一步增加了临床护理的难度。
58
0
外泌体是一种直径为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 EVs),由细胞质膜向内出芽产生的早期核内体逐渐演化,在聚集形成多囊体后通过与细胞膜的融合形成了外泌体这一具有脂双层结构的小泡,因其内包裹有核酸、蛋白质等细胞内物质,而在细胞间的物质运输及细胞间通讯的信号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31
口腔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积极寻找口腔癌的防治措施是目前临床研究者的主要任务。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许多国内外学者从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对口腔癌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探究,确定了许多口腔癌的影响因素,但这些研究还存在如样本量较少,研究结论不一致等问题。
29
口腔白斑(OL)是常见的口腔癌前病变,其自然史的特征仍然不明确[1-2]。对OL观察性研究的系统综述报告了其恶性转化率为1.1%~40.8%[3-4]。已有研究表明,吸烟和免疫微环境与OL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5-6];但两者的关系尚未阐述清楚,例如,OL的微环境是否因吸烟状态而异。
36
口腔癌是一类可预防,易控制但常忽视的一类恶性疾病,致病因素较为复杂,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均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而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口腔癌的检出率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尽管目前医疗发展先进,治疗方法多样,在治疗效果上有一定的提升,但口腔癌的预后生存情况仍不乐观。
前者是一种不受生命活动的调节,属于被动的生物过程;后者作为一种程序化调节发生,其特征是受控的信号通路和精确的效应机制,可分为细胞凋亡、细胞焦亡、铁死亡和铜死亡等[4]。其中铜诱导细胞死亡机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并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42
在医学领域,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医生的经验不足或医疗资源有限等原因,误诊和误治情况时有发生[1],且在口腔颌面部淋巴瘤的诊断中尤为突出。口腔颌面部淋巴瘤是发生在口腔、颌骨、唾液腺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
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 SDC)是一种高侵袭性涎腺上皮恶性肿瘤。形态似乳腺高级别浸润性导管癌,发病率约占全部涎腺肿瘤的1.8%和涎腺恶性肿瘤的10%[1],临床表现为生长迅速的肿块,常导致面神经麻痹、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中老年男性多见,病变部位以腮腺多发。
24
口腔鳞状细胞癌(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 2020 年约有 90万新发病例和 50 万人死亡。 根据 NCCN 指南和CSCO 指南,口腔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以放化疗等治疗。 口腔癌根治性手术会造成颌面部组织缺损,目前多采用游离皮瓣修复,其中多以股前外侧皮瓣、前臂皮瓣等为主。
口腔癌是较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在全身常见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九,其中舌癌占比最大,约占1/3,且以鳞状细胞癌居多。因舌是承担咀嚼功能和发音的重要器官,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较为丰富,且鳞状细胞癌属于上皮源性肿瘤,侵袭性较强,故舌鳞状细胞癌(TSCC)有颈部淋巴结易转移和预后较差等特征。
28
目前,ACC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对于不能手术的肿瘤或者无法切除的复发病例,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化疗耐药性是癌症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挑战,尤其是对于像ACC这样的恶性肿瘤。多次化疗出现耐药性可能由于多种机制,包括化疗药物可能为同一种或同一类药物,容易出现耐药性,影响化疗效果,因此减少患者的耐药性是保证化疗效果的关键[1]。
26
颊部组织松弛度在张口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颊部恶性肿瘤切除后因缺损范围大常难以直接缝合,且合并手术切口周围瘢痕挛缩导致术后张口受限,因此颊癌术后组织缺损常需要组织瓣来修复缺损以恢复功能。前臂皮瓣因厚度适中,是目前颊部缺损常选用的皮瓣[1]。
舌前腺发生的恶性肿瘤以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和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carcinoma,MEC)为主[3,4]。其生物学行为通常是隐匿性而难以察觉,患者往往无症状或仅表现轻微症状,就诊时已形成明显的肿块。
20
Warthin瘤(Warthintumor,WT)与基底细胞腺瘤(basalcelladenoma,BCA)均是发生于涎腺的常见良性肿瘤,BCA约有4%的恶变率[1],手术时需扩大切除区[2],而WT几乎无恶变性,只需挖除病灶[3]。两者在常规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具有很多相同处,很难区分[4],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基于血管的微循环灌注。
口腔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近年来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不断进步,但口腔癌患者的总体存活率并没有大幅提高,尤其是晚期患者。原发病灶扩大切除联合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口腔癌的主要手术方法,不仅实现了疾病的区域控制,而且通过对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中摘取的淋巴结进行病理评估可获得大量信息。
影响因子:2.985
影响因子:0.992
影响因子:0.879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1.148
影响因子:0.795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