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工作面基本顶为坚硬致密,整体性好的岩层时,工作面在初采期间,基本顶不易自然垮落,大面积悬顶导致应力和能量的大量积聚,当悬露顶板突然垮落时,具有岩石冒落块度大、覆岩运动波及范围广、对支护设备有冲击作用等特点,且易诱发顶板大面积来压、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严重威胁工作面安全生产[1-2]。
10
0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何国家[1]从制度的特征系统和执行系统2个方面对制度认知进行研究,采用仿真系统进行验证;祁慧[2]从制度执行特征对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影响进行研究,提出实行以“激励”为主的制度执行方式营造积极安全管理的氛围。
16
现阶段研究煤层底板突水的评价方法类型较多,主要有突水系数法、灰色系统理论、加权秩和比法、五图-双预测法、TOPSIS法、脆弱性指数法等。根据《煤矿防治水细则》的相关要求,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带压开采评价)需要使用突水系数法进行评价[3-5]。
43
综采自动化控制系统则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以地面及顺槽监控平台等为载体,通过以太网、无线、现场总线等方式,对工作面的设备状态、音视频等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汇总,以远程方式实现对综采设备的监测和控制,是实现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等设备协同工作的关键[4-5]。
13
露天矿区现场安全与生产效率受到边坡稳定的制约,边坡安全稳定是露天矿重要的研究内容[1-2]。降雨导致边坡变形或其稳定性变化,其理论原因为非饱和渗流应力耦合[3-5]。对于露天矿区而言,正常的降雨也会对边坡体的稳定造成巨大威胁,原本稳定的边坡体在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下存在一定的失稳可能性[6-7]。
24
为解决煤矿开采中断层隔水煤柱合理尺寸的留设及隔水煤柱长期稳定性的问题,考虑到矿山压力、岩层的隔水性等因素在煤柱留设中的作用,以及对煤柱长期稳定性的影响,提出留设隔水煤柱时还应考虑断层导水性作用的思路。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得到当断层存在时,在断层处应力值减小,煤柱处于卸压状态。
18
煤矿智能装备是煤矿智能化的核心,煤矿智能化对装备适应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极高[2]。支架本身支护状态的调节,是实现工作面智能装备的高效协同推进重要的一环[3]。矿用倾角传感器对液压支架顶梁、掩护梁、四连杆及底座等部件的姿态角度进行测量,可以实现对支架姿态的监测与控制。
20
张易容利用SPSS软件分析PM2.5浓度、气象因子与PM2.5变化速率的相关性,证明LSTM循环神经网络优于回归分析与随机森林[1]。周龙辉[2]基于物联网三层体系提出了不同组合方式的灰色神经网络和灰色-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煤矿粉尘职业病预测模型,对全国煤矿粉尘职业病未来发病人数进行预测。
26
煤浆由入料泵通过输料软管进入料模滤板,每块料模滤板上端入料口处连接一输料软管,同时滤板外侧还包裹一张滤布,滤布是易损件,需经常更换,每当更换滤布时都需把输料软管从料模滤板上拆下来,加之煤泥腐蚀堵塞,连接部位极易生锈,传统连接方式拆卸效率极低,而且易损伤螺纹,造成零部件报废。
11
撒占友[1]等通过数值模拟及工程验证,对下伏煤层卸压破坏变形及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刘雨涛等[2]对上保护层开采后底板卸压增透效应进行研究;殷伟等[3]对不同上保护层采高条件下裂隙发育与突出煤层应力卸压规律进行了研究;陈亮[4]以朱家店煤矿为例,研究了叠加开采时煤层顶底板应力、位移变化规律及塑性区分布特征,并运用于瓦斯抽采实践。
15
新郑精煤公司选煤厂针对该公司在煤泥分选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从浮选系统主要关联环节入手,针对浮选入料中粗颗粒含量较高、传统分级设备效果较差等问题,立足郑州矿区特有煤质特点,提出“分段脱泥,双向脱水”的构想,选用叠层细筛作为基础设备,有效地解决了生产中的问题。
透巷钻孔一般用于特殊条件下的采空区疏排水[2]、顶底板预注浆[3]、瓦斯埋管抽采、井地联合抽采[4]、冲击地压卸压、局部煤层气化、矿山应急救援等[5-7],在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治理与保障安全高效生产方面有着重要意义[8]。
煤矿顶板事故是煤矿生产中的一大安全隐患。通过准确测量顶底板距离,可以及时了解顶板的稳定状况,预测顶板可能发生的冒落或垮塌,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顶板事故的发生。巷道环境复杂多变,对顶底板移近量进行实时监测,需要考虑巷道的实际情况、测量精度要求、设备成本以及操作便捷性等因素。
近年来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排水系统已逐渐趋于完善,大多数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排水[1]。但随着矿井开采距离逐步增加,排水系统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不时地还会出现中转水仓溢仓、巷道积水抽排不及时,造成辅助运输路线上的影响等,这对于标准化程度高的矿井要求不允许出现类似问题。
25
在煤炭大浮沉试验中,氯化锌重液的密度是决定试验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可选性曲线的准确绘制,进而影响煤炭的分选效果和产品质量[1]。然而,重液密度检测易受重液自身性质和外在环境因素干扰,导致检测结果不稳定且误差较大[2]。为克服这些问题,提高检测的准确性,系统地研究与优化十分必要[3]。
影响因子:0.972
影响因子:1.307
影响因子:2.123
影响因子:1.413
影响因子:0.539
影响因子:2.502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