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面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研究有效的方法及具体的策略,从而提出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同时也要提出建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运行机制,更好形成质量保障体系和学校劳动教育的运行,从根本上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幸福和文明的基础。在教育工作中,劳动也应当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目前,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和传统文化的一些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劳动观念不端正,劳动意识淡薄,劳动素养低,劳动能力差等问题。职业院校学生作为直接面向劳动、面向职业的劳动后备军,通过接受劳动教育能够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劳动品质,进而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善作善成的创新精神。
一、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从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结合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点和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要求,在职业院校将劳动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职业院校全面系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以劳动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挖掘劳动实践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任务布置和完成培养责任担当;以任务实施和成果展示培育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快乐,劳动服务人民,劳动成就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互相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精神;以切身体验培育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情怀;以劳动自觉培养个人成为自觉劳动的人,成为传播正能量,崇尚创造、享受劳动的人。
2、劳动教育与专业精神培养相结合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知识型、技能型、创造性技术技能人才。应具备与专业知识相关联的专业劳动技能,并形成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生产过程为依据,结合专业知识学习开展专业劳动,置身真实生产环境,开展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活动等都是专业劳动能力养成的有效途径。专业劳动侧重知识的理解、应用和技能养成,是“知行合一”职业教育理念的核心实践内容,是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训练手段。专业劳动过程模拟或置身真实生产环境,企业生产管理文化被融入教学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规范生产、严格流程、严谨作业的职业品格。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职教背景下,要求职业院校开展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五对接”。结合专业教学,发挥企业协同育人作用,充分挖掘产学研用各环节专业劳动要素,通过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生产任务,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
3、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所谓创新,可以宽泛理解为独立完成一项任务。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独立作业,要整合工具资源,制定工作程序,明了各环节工作标准,在实践中运用劳动技能,完成劳动任务。团队作业时,需要有任务分工,环节衔接,作业配合。以劳动任务的完成为显性目标,学生自觉锻炼了知识整合、资源利用、技能探索和目标达成等系列技能,也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创新能力形成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劳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是培养学生“渔”之技能。
二、建立“三层面,七维度,全过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运行机制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三全育人”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实施劳动教育需要梳理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不同专业学生教育实施流程。需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进行职责分工,环节衔接,过程监督和目标考核。对于不同阶段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不同。一年级主要以劳动实践课为主,培养劳动素养;二年级注重关键职业能力养成,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专业相关劳动技能训练;三年级在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中培养综合劳动技能,形成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对于不同劳动教育实施主体,按照校内课程培养、校外实践培养、课外培养三个层面,工作标准也不同。建立劳动教育目标体系,劳动实践工作标准体系,明确教务、学工、后勤、教学单位等各相关部门单位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过程考核评价制度体系,进而形成学校劳动教育运行及质量保障体系。保证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出实效,达到劳动育人根本目的。
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及存在问题探讨
1、劳动教育实践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从2018开始面向全校在校生开设劳动实践课。教学组织形式从起初的“填空式”课程教学模式,调整到每个教学班在学期间安排一周劳动实践课集中教学,从单纯开展卫生扫除和校园零散杂活劳动向分层分方向,专业相关劳动转变,逐渐形成了由教务处、后勤服务中心、基础部和教学系部共同负责的“四方联动、四项结合、三级评价”的劳动实践课程品牌。所谓四方联动是建立教务处、后勤服务中心、基础部、各系部四方联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机制,为《劳动实践》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教务处负责劳动实践课程的整体监控和协调,为各方工作开展架设桥梁纽带;后勤服务中心负责制定劳动标准、确定劳动任务、提供劳动工具;基础部负责制定课程标准、提供劳动实践课程开展所需的教学资料,为各系部课程实施提供指导;各系部负责选派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按照“三段式教学”方式,即课前30分钟进行劳动教育和动员,240分钟劳动实践,课中全程指导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课后30分钟进行系统的劳动情况点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系统性组织劳动实践课程。联动运行机制保障了劳动实践课的有序运行。四项结合是指《劳动实践》课程教学中,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自育与互育相结合、关键职业能力培养与劳动技能提升相结合。通过《劳动实践》课程使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自觉劳动的观念入心入脑,提升学生思想认识;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对劳动任务进行分解,劳动小组集体协商,制定劳动工作方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能力;学生除了接受指导教师对劳动情况的全面点评外,还要进行自评和互评,以学生为主题,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形成相互学习、彼此促进的劳动氛围,使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在学习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将执行力、创造力、进取精神、团队精神等关键能力融入各教学环节。四结合保证了劳动实践课教育效果。为保障《劳动实践》教学质量,树立劳动实践教学品牌,建立教务处—基础部—专业系部三级评价监控体系。教务处每天安排专人对《劳动实践》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督查,填写督查记录表,及时反馈督查信息;基础部安排专业教师指导监督各劳动实践教学环节,评估点评每天劳动实践教学效果;系部随时做好自查,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和课程教学效果。归属,组建相关科研团队,才能进一步提升学院的整体科研能力。所以,有必要提早开始进行学科建设五年乃至十年发展规划,从师资、成果等软硬件全面入手,依靠高层次的科研平台不断产出高质量教科研成果。
2、用好学校办学特色资源,发掘校内外社会实践基地的新功能
在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中努力挖掘特色资源,为我所用,保证实践育人的覆盖面。雷锋纪念馆是学校的特色育人基地之一,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的实践教学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发掘雷锋纪念馆功能,打造马院特色,“雷锋精神进课堂系列主题课程”其中之一。学院以教师自编的《雷锋的人生观》为基底,打造出雷锋的“事业观”、“信仰观”、“理想观”、“人生观”等十余个系列“主题微视频”、“主题党课”、“现场主题教学”、“在线课程”的“1+X”模式。该项目现已广泛的应用到思政课教学、党课教学以及社会服务中去。
3、用好周边优质教育资源,打开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普遍情况是硕士多、博士少,年轻老师多、中年骨干教师少,教师流动性大,马院也是这种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院的整体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用好周边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新思路。
一是周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我们走出去、请进来,谋求“1+1”的帮扶模式。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与周边师资力量雄厚的知名高校结成“1+1”帮扶关系、与同等层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享发展,在教学、科研、师资培育等方面展开合作,把其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好的经验直接拿过来,加速自己的成长,更可以走出本省,实现省际合作、省际交流。
二是高校马院退下来的专家学者。民办高校的办学机制比较灵活,公办高校的退休教授精力充沛,希望继续发挥余热,实现自身价值,而民办高校正需要这些专家学者为其教学科研引路。实现外聘老专家和自有青年骨干共同负责的“双带头人制”,培养年轻教师。
三是吸引大量的柔性人才。目前民办高校要引进专职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比较困难,所以借助科研基地平台吸引周边高校高层次人员参与到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中,能极大带动学院整体教科研水平提升。
民办高校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在不断地探索和试错中,希望未来,民办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能够担负起真正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责任与义务,真正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主阵地”!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Z].2019-05-10.
张玉芝,孙晓静.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4):1-2,5.
分享:
在中国传统官方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思想极为匮乏,甚至常被忽视,但在家风家训和私塾教育、书院教育中,劳动教育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继承发扬了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并对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思想进行扬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等特点。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2021-01-2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残疾人也属于小康社会的一份子,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景不能少了残疾人。在脱贫攻战中,推进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要凝聚社会力量,增强团结协作,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残疾人福利制度,发展残疾人事业,以此来保障民生建设、推进社会总体发展。
2021-01-09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离退休工作必须科学把握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20-12-29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百年历史进程中,围绕凝聚革命力量、发展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培育时代新人伟大历史使命,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探索出“通过劳动的教育”和“关于劳动的教育”两大劳动教育范式,形成了“通过劳动的教育”和“关于劳动的教育”一体两面的整全性劳动教育历史经验。
2020-12-23结合新技术革命技术技能需求和我国产业特点,论文提出两种现代学徒制模式,一种是基于行业企业的“企业岗位”式现代学徒制;一种是基于“科研过程和成果”的“虚拟岗位”式现代学徒制。论文分析供配电技术技能人才在新技术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基于“虚拟岗位”式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给出供配电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2020-12-23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当中,农业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虽然,在工业化建设的今天,农业地位略有下降,但依然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确保农业有序发展,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重要帮助。而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素质与农业发展具有紧密联系,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渐加快的今天,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0-12-21《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农民工规模达到2.9亿人,其中本地农民工比上年增长0.7%,中、西部地区省内就业农民工占比也分别提高1.4%、1.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民工返乡规模有所增大。再加上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导致超过800万农民工被迫返乡留乡。农民工家庭抗风险能力的脆弱性致使生存就业成为地方政府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
2020-12-18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伴随着煤炭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工伤事故隐患不断增加,工伤保险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充分凸显,使得加快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迫在眉睫。同时,国有重点煤炭企业需顺应形势,积极挖掘潜能,探索多渠道保障措施,确保企业职工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后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维护工伤人员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2020-10-30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哪一方拥有更加优秀的人才,就能够获取更好的竞争地位。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是相当宝贵的资源之一,人也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重要资源因素。供电企业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才能够确保企业的运行效果和整体效益。
2020-10-302018年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总人口达1.188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国家和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老年人的乐与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目前市场出现的老年人培训能够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环境、方便生活、建立社交以及培养兴趣。由于老年人培训是新兴行业,大部分企业是零经验,没能够很好地开展该项业务,目前发展现状比较差。
2020-10-30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人才
期刊人气:2080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主办单位:中国人事报刊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3-4072
国内刊号:11-2455/C
邮发代号:82-348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1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