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回族民俗生活深受伊斯兰教法及汉文化的碰撞和影响,对我国回族的生活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回族婚姻在回族民俗生活中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本文将分析青海城市回族婚俗所具有的正面功能和负面价值,既肯定文化传承、民族认同等正能量,又对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等负面因素提出改进之法,同时针对其功能进行反思,发扬积极一面,摒弃负面内容。
“研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婚姻习俗,对了解和认识历史和社会有着重要作用”1,可见婚俗在社会发展和民族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青海回族婚俗,在很大程度上受伊斯兰教信仰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吸收了汉文化元素。这种回族婚俗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不仅仅是积极的,还有一定的消极功能,下面仅就青海回族婚俗来分析它的双向功能。
一、青海城市回族婚俗的功能定位
回族婚俗在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成熟,并影响至今。在青海城市的回族婚姻仪式中尽显其独有的仪式和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汉文化元素的融入。
(一)回族婚俗的产生
唐朝时期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我国与西方的交流贸易日益密切,大食人来华贸易的同时推动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伊斯兰教始终遵从《古兰经》和《圣训》的教导和引领,移居来华的大食人为适应并融入中国的生活,将《古兰经》和《圣训》翻译成汉文,加强了人们对其的认识和了解。伊斯兰教教法中对宗教信仰、思想意识、行为规范、伦理禁忌等都有详细的说明规定,这对回族的思想、心理、精神和行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如此,移居来华的回族先民为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吸收了许多汉文化,二者交流融合逐渐形成回族特有的民风民俗,另一方面实现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
回族婚俗是回族生活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展现了回族生活方式及习惯特点。因为它不但依循《古兰经》中对婚姻的规定和禁忌,同时还吸纳了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回族婚俗是经过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作用和浸染而形成的。
(二)青海城市回族婚俗的内容
青海城市回族婚俗深受伊斯兰教教法和中华传统婚姻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青海回族人民特有的婚姻传统。青海城市回族结婚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在一周左右,十分注重礼节,所有的婚礼程序缺一不可。以前双方婚姻当事人没有自主选择权,基本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在结婚前夕两个人都未曾见过面。媒人在其中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之后各项事宜都由媒人向两家传话交流。在正式结婚前要先举行订婚仪式,其流程如下:放问包2、放茶包3、送彩礼(即下聘礼)、定日子和综婚4。正式结婚时第一天要有阿訇为新人念“尼卡哈”5、第二天宴请宾客、第三天拆篷6、第四天回门、第五天要新娘子进厨房,这样青海回族的婚礼算是告一段落,之后就会有男女双方的亲友宴请新人认亲戚。这些仪式与中国古代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有很多相似之处。
正是因为有了伊斯兰教的传入才产生了这种独特的回族婚俗文化,伊斯兰文化不仅对回族婚姻有着持续且深远的影响,还在不断调整回族群众的婚姻习惯。青海城市回族的生活各方面融入了汉文化,婚姻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从订婚到举办婚礼无一处不在体现。两种文化的融合使得青海城市回族的婚俗产生了其独特的功能。
二、青海城市回族婚俗的功能
本文将以青海西宁市回族为例,主要论述回族婚俗所具备的功能。凡事都有两面性,所以回族婚俗既具备正向功能,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青海城市回族婚俗的正向功能
1.传承功能
1)宗教文化传承。青海西宁城市回族婚俗具有很强的宗教性,从前文中伊斯兰教对青海城市回族婚姻的影响中可以看到,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影响颇深。而回族这个群体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来传承伊斯兰文化,这不仅仅表现在婚姻这一方面,在回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青海城市回族婚姻的所有传统和礼节是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相反现在的人们更加注重婚姻中的礼节。回族婚俗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础,承接着回族的行为和思想规范,回族婚俗通过在青海地区的世代沿袭,带动着这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通过世代传承,使得伊斯兰文化在回族这个群体中始终具有相对稳定性。
2)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回族婚俗是宗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因此在回族发展过程中除了弘扬宗教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也在无形中流传。例如,在青海西宁城市回族结婚过程中,除了必备的宗教仪式,也容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婚姻仪式中的“六礼”对回族婚姻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纳采就相当于青海回族“送问包”,是请媒人提亲征求女方同意议婚;古时纳吉和青海地区的“送茶包”一样,都是订婚的意思;纳征等同于送彩礼;请期也就是商定结婚日期;亲迎说结婚当天必须由新郎亲自去迎娶新娘。传统的六礼和青海城市回族正式结婚前的仪式大致是相同的,可见在回族发展进程中不仅有宗教文化的影响,还容纳了中华传统文化,二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文化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特征,一个民族在发展的同时本民族文化也必然受到弘扬和辐射,回族是将伊斯兰教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共同传承发展。
2.凝聚功能
1)民族认同感增强。回族发展至今一直都保留着自身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民族文化,回族民俗从形成开始规范制约着本民族成员的思想行为,同时培养了回族在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民族意识等方面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这些都映射在回族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民族文化信仰的源远流长会增强一个民族的心理认同感,只有在获得文化认同感时,才会有民族间情感上的共鸣,才会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
2)民族队伍壮大。回族婚姻实行的是内婚制,在择偶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在宗教教义中回族女子就应当嫁给穆斯林男子。如果回族女子与非穆斯林男子结婚,妻子对丈夫的顺从会使其失去自己的信仰,而且回族女子外嫁会使回族人口数量减少。男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回族青年男女要与一名非穆斯林结婚,那么对方必须要入教才会得到众人的认可。一直坚持“只娶进,不嫁出”的原则,坚持遵守回族婚俗,自己非但没有被同化,还以这样的方式在无形中壮大本民族人口。除了与本民族成员结婚,或者非穆斯林入教的形式联姻,回族还可以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通婚,以族外通婚的形式加强这几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壮大本民族的人口和队伍。
3.规范功能
1)回族婚俗中的权利义务。在伊斯兰教法中婚姻是神圣的,婚后要注重家庭和睦以及夫妻关系和谐,以《古兰经》为根本,遵守其中关于夫妻双方义务的规定。在回族婚姻中规定丈夫要主动承担抚养妻儿的责任,善待体贴自己的妻子。妻子则要做到贤良淑德,服从自己的丈夫,养育儿女,照顾好家内事。夫妻间不仅仅要互敬互爱还要求他们赡养老人、善待亲人、救济穷人等等。二人在相处中互相理解,生活中时刻提醒对方纪念真主,谨遵教法的教诲,不做不合教法的事情。在青海的城市回族中,他们都会认为只有做到这些才会得到真主的喜悦,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2)回族婚俗中的伦理禁忌。在《古兰经》中不仅明确着夫妻间应尽的义务,还记载着犯错后的惩罚手段,约束着个人的行为,伊斯兰教法提出的权利义务成为回族群众的生活模式和标准。在伊斯兰教中关于择偶方面明令禁止乱伦行为,禁止有血缘关系以及近亲关系的男女通婚。在《古兰经》中讲到这种行为是恶劣并令人厌恶的,会得到应有的惩罚。提倡夫妻间正常的性行为,互相忠诚,严厉禁止婚前婚外性行为。教法中规定奸夫淫妇应各打一百鞭,且世人不得同情他们,通过这种形式来教化当事人、警告他人。禁止重婚,严禁娶有丈夫的妇女。遏制这种违法行为,防止破坏他人婚姻家庭、夫妻和睦,维护社会稳定。这些禁令与我国《婚姻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二)青海回族婚俗的负面功能
1.封建传统思想
1)包办婚姻。在封建社会时期婚姻都是无法自主选择的,在回族婚俗中明确表明了婚姻需要监护人的同意,因此包办婚姻才变得名正言顺,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子女私自与他人订婚,没有征求监护人的许可,这样的婚约是无效的,很少有因自由恋爱而结婚的。在青海西宁地区20世纪八十年代的回族少女婚姻都由父母做主,只知道自己已经许了婆家,但并没有见过自己未来的丈夫,只有在新婚当天才见第一次。可见当时人们思想的守旧,包办婚姻就是那个年代封建迂腐的产物。伴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进步,这种思想正在逐步改变,不再是完全包办,更多的是听取当事人的想法,尊重他们自身的意愿,不再把父母的想法强加在儿女身上。而且有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己选择另一半,自己追求想要的生活。
2)男尊女卑思想。由于受了封建传统礼教的影响,青海西宁地区的回族中不乏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而且这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家中男子认为女子就应该安分待在家中照顾儿女和老人,做好一个女人的分内事,而且丈夫在家中一般是不会做家务的。虽然在教法中规定丈夫要善待体贴自己的妻子,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做到,男人都把自己摆在很高的位置上,甚至有时他们不满意妻子的做法还会用暴力解决问题。在访谈中一些老人表示,在他们那个年代女子真的是足不出户,连出自己家门都会被人说闲话,这也是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民族地区社会在不断进步,思想也在改变,女子不再是待在家中看孩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工作,而且在婚姻中夫妻真正做到了相敬如宾、相互体谅。虽然男尊女卑的思想并没有全部清除,但在这个时代婚姻的幸福感较之以前有了很显著的提升。
2.青海城市回族婚俗对回族年轻男女的影响
1)男女婚龄过小。回族婚姻中提倡早婚,在19世纪八十年代一直认为男孩到12岁,女孩到9岁就已经发育成熟,达到了成婚的年龄。因此在早期回族中早婚十分普遍,而且有些并不符合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有些结婚年龄较小无法领结婚证,他们就先举行宗教仪式成为被宗教教法所认可的夫妻,等到了国家法律规定的适婚年龄再领证。随着本民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宗教文化的开放和进步,一般回族青年的结婚年龄都有所提高。现在青海西宁的城市回族中大多是在20岁以后才商量婚嫁,当然也有一些辍学的青年男女可能刚满18就结婚,依然属于早婚。城市中大抵如此,在青海农村中女孩在16岁左右就已经结婚。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水平落后,才会有这种现象,而且一时之间还无法改变这种现象。
2)文化教育水平低下。在青海西宁城市回族婚姻中由于普遍婚龄过小,所以受教育水平并不高。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内地相比较为落后,对文化教育也不重视。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思想影响,一个家庭没有让孩子追求更高等的教育,更多的是选择辍学,进入社会生活,进入婚姻生活。父母受教育水平不高也会影响下一代的发展,不仅仅是文化水平,还包括思想意识、人生追求等各个方面。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优化调整,民族地区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家庭努力培养孩子去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当下的青海西宁地区还有一个现象,以前认为上完高中就可以了,然而内地的孩子已经接受了大学的熏陶洗礼。现在普遍都是大学毕业就满足于现状,而一二线城市的孩子都读研读博追求更高的层次,这也是民族地区一直处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3.青海城市回族婚俗的社会压力过大
1)聘礼负担过重。回族婚姻成立的一个条件就是男方要给女方聘礼,至于给多少完全取决于男方经济条件,不超出他所能接受的范围。在青海西宁城市的回族聘礼已然成为有些家庭的负担,从原来的几千块钱涨到现在的几十万元。有时青年男子到了婚娶年龄,由于经济条件受限没有能力娶到妻子,有些家庭为了给女方聘礼不得不债台高筑。男方在婚姻中有了负担,更多的是因为现在城市人群的攀比心理,别家女子结婚给了多少彩礼,自家就要和他们一样或者要的比别人更多,这使得社会压力加剧。
2)结婚程序繁琐。与青海地区汉族婚礼相比,回族婚礼过程显得更为繁琐。正式结婚前提亲、订婚、送彩礼等礼数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婚礼持续时间较长,据了解现在有一部分回族青年认为回族婚俗中结婚仪式太过繁琐,想要简洁的婚礼,而另一部分则依然站在传统婚礼这一边。被采访的老人表示青海西宁回族结婚过程确实很繁琐,而且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人们更加重视各种礼数,虽然这个过程很长很繁琐,但是应该保持并传承下去,这是本民族的婚姻文化,也是青海回族地区的一大特色。
综上所述,回族婚俗在流传发展过程中,既包含了积极的一面,又有一些应该被舍弃、优化。在回族婚俗的积极功能中,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多种办法,而以实体婚姻传承是一种永不衰落的方法,毕竟婚姻是人生的一部分。因为有了婚姻,也就有了人口的壮大和民族的凝聚。回族婚姻受伊斯兰教教法的制约,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及思想意识,引导信教者努力行善、积极向上,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以及社会的稳定。积极向上的功能正是民族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而一些消极因素就理应调和改进。
三、青海城市回族婚俗功能之反思
通过分析青海城市回族婚俗的功能作用,我们应该扬其美俗而革除陋习。其目的是让青海城市回族的婚俗能够得到长久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增光添彩。
(一)追求稳定的社会秩序,积极适应社会变迁
回族婚俗的各种功能不仅仅是规范本民族的思想行为,更重要的是创造稳定的社会秩序。教法中提倡有条件就结婚,禁止绝欲、禁止不婚,《古兰经》和《圣训》中也多次阐明成年男女结婚的重要性。婚姻能够有效地解决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一个家庭的组建有利于民族人口的壮大,避免民族的衰落。有效减少空巢老人的存在,婚姻能够确保夫妻赡养双方父母,促进家庭和睦。针对回族婚姻中对于离婚问题,教义教导人们对待婚姻要谨慎,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现行的回族婚姻中一般不允许离婚,对孩子及家人都存在负面的影响,但是如果真的无法继续共同生活,也可离婚。
青海城市回族婚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国家《婚姻法》的重要性。寻求一个能够与《婚姻法》不相抵牾的方法,共同发挥积极作用,既延续少数民族婚俗的持久生命力,又保证了国家法律的权威,共同确保家庭的稳定,家庭的幸福美满整个社会才能得到长治久安,更长远的讲维护的是我国民族地区的稳定统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回族婚俗逐渐呈现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只有充分发挥优良习俗,摒除陋习,解放思想,转变封建传统观念,积极努力适应目前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更好地保持良风美俗。这不仅有利于回族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还有利于民族事业的发达兴旺,有益于加强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
(二)积极发挥宗教的道德功能
宗教对回族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它作为回族的基本生活准则,时时刻刻都在精神和行为上提醒着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善以及什么是恶。在回族婚姻中,宗教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要求每个回族青年必须结婚,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指导人们婚后应该如何与丈夫妻子、儿女以及父母相处。婚姻的缔结也要有宗教仪式感,以此来提醒新人要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而且在宗教教法中禁止婚姻中不该有的行为,违犯者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并且受到众人的唾弃,在后世也会受到真主的责罚,用这种方法来制约个人行为,警告和引导他们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宗教信仰在青海回族中根深蒂固,甚至认为只有在宗教信仰的规范制约下婚姻生活才会完满、离婚率会减少、个人道德素质会提升、社会才会更加安宁稳定。可见,宗教的道德功能在回族婚俗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三)革除陋习,消除不良习俗影响
首先回族婚俗展现的不仅仅是宗教文化还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即使青海城市回族结婚过程显得很繁琐,但还需保护和传承,因为这是我国所特有的民族文化,不能让民族文化逐渐消亡,应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回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之所以能够保持本民族兴旺,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注重本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因为对本民族的热爱,所以也会用同样的心去对待其他民族,加强与其他民族交流交往,促进国家和谐稳定。另外回族婚姻中夫妻间的义务应该得到发扬,使得婚姻家庭美满,不破坏他人生活,把自己的生活过到最好。
不好的东西就应该被剔除,例如婚姻的包办。在新时代就应该听取年轻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拒绝家庭生活中的大男子主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思想,拒绝早婚,要做到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保护女性应有的权利。严厉杜绝在婚姻中攀比的行为,拒绝天价彩礼。这种攀比不仅仅是彩礼上的攀比,送嫁妆也在无形中攀比,对于应该被去除的东西就要学会拒绝,而不是不分好坏一味跟风,没有主见。为了消除不良婚俗的影响,应当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努力消除宗教教派对于婚配的限制,扩大婚姻择偶范围,努力废除攀比浪费等陋习,积极发扬优良文化。
回族婚俗已经是回族群众固定的行为模式,也是人们心灵上的一种保护和寄托。但是在研究青海西宁城市回族婚俗功能的过程中发现,它既有它的优点,也有应该被更改的陋习。对于积极向上的,有利于家庭幸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行为方式,我们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弘扬、去传承,继承是尊重传统,尊重历史。回族婚姻文化的民族性是本民族繁荣发展的根基,只有保留自己的民族性,才有可能长期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同发展。但是对于一些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悖的行为,就应该予以调试,保障国家法律的权威,摒弃落后不科学的封建传统思想。
只有正视回族婚俗的功能,认识到回族婚俗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反思其中的不足,民族地区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包括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视等等。让回族婚俗成为本民族标识,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终强调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努力去呈现多元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维护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加强民族道德修养、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
[3]马福成.门源金色的记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4]苏贤梅.回族婚俗小记[J].中国土族,2019(3).
[5]周传斌,马东平.回族婚俗文化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6]李向玉,张阳阳.回族婚姻习惯法的变迁及社会功能研究[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
[7]何峰,贾伟,李臣玲.城市化进程中的西宁回族[J].青海社会科学,2008(3).
[8]张克婧.传统伊斯兰婚姻制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9]陈卯轩.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身份、功能与价值分析——以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7).
[10]王银梅.多元化时期回族习惯法的价值功能与发挥[J].西部法学评论,2008(5).
注释: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202.
2.问包:男方询问女孩是否同意这门婚事。
3.茶包:男方征求女方家中老人的同意。
4.综婚:结婚前一两天女方宴请家中宾客,告知明后天女孩要出嫁的消息。
5.尼卡哈(阿拉伯音译):本意是契约、约定。在穆斯林中代表男女双方缔结婚约。
6.拆篷:以前回族都是在自己家中搭帐篷待客,所以待完客需要拆掉帐篷所以叫拆篷,这一天男方要宴请女方家的男客。
高雅楠.浅析青海城市回族婚姻民俗的功能[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1(01):28-32.
分享:
目的探讨随着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的变化,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了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5098例身体组成成分数据,搜集13个族群的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资料,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控制变量,将身体组成成分分别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随着经度增大,壮侗语族族群的脂肪率下降,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变化不大。
2021-10-08汉族是东亚地区的主体人群,也是中国的主要民族群体,深入研究汉族的体质表型特征,有助于了解汉民族的起源、演化和体质多样性,且在法医个体识别、营养与健康评估及人体工效学等实际应用上也有着重要的价值。体质人类学家和遗传学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均提出过汉族人群存在明显的体质表型和遗传基因上的南北分化,并认为南方汉族的形成是由北方汉族多次南迁与南方原住居民基因混合的结果。
2021-10-08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凝聚历史沉韵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民族文创产品蓬勃发展,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具有工艺性强、文化含量高、兼具实用性和收藏性等特点。本次研究立足于科技化背景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创新,以宣传特色民族文化为目的,基于arduino控制技术,开发出一系列可编程立体拼图民族文创产品。
2021-05-04村落的公共空间是进行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村民可以自由地出入,邻里之间在此进行社交娱乐、信息沟通及文化生活、参与商讨公共事务,是最能直观地体现村落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间,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的规划限制或影响较小,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与自组织性,往往与村民的生活需求、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反映了村民公共生活的状态。
2021-01-22社会文化因素在村落的形成、民居的产生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深入理解嘎多村的内在的文化,才能准确把握住村落景观空间的核心与内涵,凝练出村落景观空间的特征。对于单个传统村落的研究,大多学者将实地调研[2]、量化分析[3]、空间句法[4]等方法运用于村落研究中,此外,社会学、人类学学者,如费孝通、林耀华等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也对村落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2021-01-16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是我国历史较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较早的汉文献中已有侗族的文字记载。现今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湖南三省(区)的交界处,人口总数达288万人。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他们的世界中歌唱的重要性就等同于生命,民谚“饭养身,歌养心”就是对此最好的证明。
2021-01-1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完整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理念。这是对以往扶贫工作采取“大水漫灌”形式的反思,也是到2020年解决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问题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并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2020-12-25手艺工匠是“非遗”资源的制作者和传递者,也是将“非遗”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的不可缺少的纽带,但许多“非遗”项目生存环境濒危。因此,面对非遗文化,首要任务是保护与传承,而非旅游开发,如常州留青竹刻、北京景泰蓝工艺等。在“非遗”资源的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也要避免过度追求市场利益,而遗忘了“非遗”的本质。
2020-10-26布依族是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约有两百八十万人。其中大约97%的布依族聚居在贵州,其他零散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等地区。贵州地区的布依族主要聚居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惠水、长顺、罗甸、独山、荔波、龙里、贵定等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贞丰、兴义一带,安顺的镇宁、关岭、普定等地;贵阳市的花溪、白云、乌当、清镇、开阳等地,以及其他的散居地。
2020-10-16蚩尤是与炎帝、黄帝处于同一时代的英雄人物,蚩尤族是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的土著部族,古代称为九黎族。当黄帝族进入中原时,他带领族人与炎帝族结成联盟而共同对抗黄帝族,最后失败而被黄帝所杀。蚩尤族的一支向南方迁徙,进入江南地区,与两湖地区的三苗等土著居民融合,最终形成苗蛮集团,而蚩尤也因此成了后天苗族的祖先。
2020-09-1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
期刊人气:850
主管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主办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
出版地方:青海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5-5681
国内刊号:63-1016/C
创刊时间:1989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08
影响因子:0.079
影响因子:0.40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