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培养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基本传承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发展的丰富,也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动力支持,更是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更快完成。我国发展和现实的必然选择就是打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想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就一定要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巩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作为目前最基本的培养路径,校园文化建设该重点对实践教学进行重视,在建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良好氛围的过程中建造学生互动沟通的基本平台。本文通过分析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为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其意识,提供建议和方法。
中华民族共同体对祖国统一的和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长久治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统一的判断思维和维护国家统一意识是目前让大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重要举措。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在发现问题后一定要及时解决问题,在提出可行培养路径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大学生各方面的特点。
一、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基本内容
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指的是共同地域人民拥有的是一种共同民族的心理体系,统一判断思维和维护国家统一意识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包含共同地域意识、文化意识、社会经济意识以及语言意识等多个层次。
第一个就是共同地域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共同的地域意识是最基本的基础。共同地域意识是物理上区别于其他国家最根本的特征,在共同区域内才能形成共同区域的基本意识,这样才能衍生出统一国家的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字。如果没有这样的共同区域意识,相互之间不可能让民族高校大学生实现对国家统一的基本认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目前所有人对中国这片土地具有共同的认知,才能让这样的意识发展这么多年。领土完整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地域意识的重要性是一体的,高校大学生想要具备这样的意识首先应该对共同区域的文字和语言进行了解。
第二个就是共同文化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共同文化是形成的内在根源,相比共同地域意识,共同文化意识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国家民族特征。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才能形成共同文化意识,无论是单体个人处在何方,在文化上都应该具有共同的文化意识。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就要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目前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共同文化意识是民族高校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文化根源意识。
第三就是共同社会经济意识。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中共同的社会经济意识是最基本的外在物质条件,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发展的研究过程中已经阐述很多经济因素对各民族之间联系的最基本的重要性,在各民族进行交流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共同社会经济意识推动认同感。
第四就是共同语言意识,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中共同语言意识是最外在的表现,目前想要进一步对地域进行文化认同首先应该加强共同语言意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努力培育爱党爱国事业最基本的需要。
二、培育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意义
第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民族高校大学生作为代表各个民族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各个民族所在地区的基本人才资源也是未来发展所依托的主要力量。培养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强化各民族未来中坚力量对中国的共同区域、文化等意识。增加对中华民族的基本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抵御外来国家文化的基本渗透,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可以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个就是为实现社会长久治安和民族团结提供最重要的帮助。近些年我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急速提升也让很多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果和地位势力有觊觎,也会更加频繁的对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分裂思想传播以及民族矛盾的挑唆。进行恶劣的社会暴力事件也不是没有可能,这种行为对我国其他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有非常不利的影响。民族的团结如果受到影响,民族高校大学生也会受到非常不好的影响。培养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光可以让当地大学生意识到外部势力挑唆,对我国产生恶劣的结果,这样也能意识到自身对社会成为未来中坚力量的责任。积极为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做出应有贡献,才能对未来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变化基础有更好的了解,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非常有意义。
第三个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社会接班人与建设者的要求。我国近些年民族聚集的一些地区一直受到国外势力的袭扰,不仅体现在一些恶劣社会性事件中,更多难以在一定时间解决的就是恶性思想传播。这些问题从长远来看造成更多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基本是基于这样形势下才能让长远意义更加突出。有效避免恶性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侵害,可以让大学生的思想责任意识以及理想信念更加稳定,对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方向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基本现状
目前民族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途径还存在很多误解,想要推动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的具体措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应该尽早建立。相关的思想争论课程也应该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第一个问题就是民族高校开展的各民族学生交流工作不足。目前高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基础工作存在很多不足,基本的各民族之间的学生交流还没有完全实现,培育工作的基础没有达到。实际的互动性交流可以让各民族学生之间了解彼此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习俗,很多民族高校并没有将这样的交流项目作为主体培育工作项目,没有一些可供各民族学生有效交流的平台。这种机制建立需要不断发展和成熟,这样才能让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更加顺利。
第二个问题就是民族高校开展的培育机制不够成熟。高校在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周期性的问题。短期机制来说,很多合班管理制度方面大部分高校都已经进行,但是总体范围比较有限,对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不太有利。而且类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小组这样的团队也比较形式化,实际成立的小组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扩大这样的管理机制才能让各个民族学生更好的相互学民族文化活动,实行民汉混合编队制度可以让各个环节都充满和谐的民族欢喜和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
第三个不足就是思想政论课起不到应有的基本作用。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来说是一种主渠道。特别是很多民族高校都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但是效果不显著,而且针对性不是很强。民族高校应该及时采取优化意识,这种意识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从本身的办学实际出发,一方面,应该尽快尽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着手提高课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的针对性。再有,有些学校采取一些选修课的方式很难让学生达到预期效果。就授课内容来讲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内容也比较多,对不能熟练掌握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教育内容影响是有限的,对于此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也应该考虑周全。
四、结语
民族高校大学生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教学形式,对目前的现状进行准确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让民族高校的大学生领略到最基本的民族团结知识,才能在不断进行培育的过程中让高校大学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团结的基础人才。优化措施对高校思想政论课的作用比较强,学生想要意识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渠道最安全、最全面。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教学,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唯人,曾雅清.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8,149(33):133.
[2]朴芙萱.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路径新[J].才智,2018(22):190-191.
[3]刘春呈.新时代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8,31(05):95-100.
[4]雷雪芹,王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36,196(02):28-32.
王红梅.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路径探究.青年与社会,2020(2):184-185.
分享:
目的探讨随着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的变化,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了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5098例身体组成成分数据,搜集13个族群的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资料,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控制变量,将身体组成成分分别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随着经度增大,壮侗语族族群的脂肪率下降,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变化不大。
2021-10-08汉族是东亚地区的主体人群,也是中国的主要民族群体,深入研究汉族的体质表型特征,有助于了解汉民族的起源、演化和体质多样性,且在法医个体识别、营养与健康评估及人体工效学等实际应用上也有着重要的价值。体质人类学家和遗传学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均提出过汉族人群存在明显的体质表型和遗传基因上的南北分化,并认为南方汉族的形成是由北方汉族多次南迁与南方原住居民基因混合的结果。
2021-10-08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凝聚历史沉韵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民族文创产品蓬勃发展,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具有工艺性强、文化含量高、兼具实用性和收藏性等特点。本次研究立足于科技化背景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创新,以宣传特色民族文化为目的,基于arduino控制技术,开发出一系列可编程立体拼图民族文创产品。
2021-05-04村落的公共空间是进行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村民可以自由地出入,邻里之间在此进行社交娱乐、信息沟通及文化生活、参与商讨公共事务,是最能直观地体现村落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间,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的规划限制或影响较小,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与自组织性,往往与村民的生活需求、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反映了村民公共生活的状态。
2021-01-22社会文化因素在村落的形成、民居的产生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深入理解嘎多村的内在的文化,才能准确把握住村落景观空间的核心与内涵,凝练出村落景观空间的特征。对于单个传统村落的研究,大多学者将实地调研[2]、量化分析[3]、空间句法[4]等方法运用于村落研究中,此外,社会学、人类学学者,如费孝通、林耀华等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也对村落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2021-01-16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是我国历史较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较早的汉文献中已有侗族的文字记载。现今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湖南三省(区)的交界处,人口总数达288万人。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他们的世界中歌唱的重要性就等同于生命,民谚“饭养身,歌养心”就是对此最好的证明。
2021-01-1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完整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理念。这是对以往扶贫工作采取“大水漫灌”形式的反思,也是到2020年解决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问题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并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2020-12-25手艺工匠是“非遗”资源的制作者和传递者,也是将“非遗”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的不可缺少的纽带,但许多“非遗”项目生存环境濒危。因此,面对非遗文化,首要任务是保护与传承,而非旅游开发,如常州留青竹刻、北京景泰蓝工艺等。在“非遗”资源的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也要避免过度追求市场利益,而遗忘了“非遗”的本质。
2020-10-26布依族是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约有两百八十万人。其中大约97%的布依族聚居在贵州,其他零散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等地区。贵州地区的布依族主要聚居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惠水、长顺、罗甸、独山、荔波、龙里、贵定等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贞丰、兴义一带,安顺的镇宁、关岭、普定等地;贵阳市的花溪、白云、乌当、清镇、开阳等地,以及其他的散居地。
2020-10-16蚩尤是与炎帝、黄帝处于同一时代的英雄人物,蚩尤族是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的土著部族,古代称为九黎族。当黄帝族进入中原时,他带领族人与炎帝族结成联盟而共同对抗黄帝族,最后失败而被黄帝所杀。蚩尤族的一支向南方迁徙,进入江南地区,与两湖地区的三苗等土著居民融合,最终形成苗蛮集团,而蚩尤也因此成了后天苗族的祖先。
2020-09-1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民族论坛
期刊人气:2081
主管单位: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7-8592
国内刊号:43-1009/C
邮发代号:42-390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08
影响因子:0.079
影响因子:0.40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