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为既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思考的起点,又是对已知领域和矛盾体的深入发现和探究的问题意识,认识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内涵,并分析其对于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价值。研究生自身问题意识的培养应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一是敢于质疑,提高学术自信,二是积累经验,丰富知识体系。学校也应加强研究生科研实践,构建积极健康的学术氛围;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建立灵活的录取机制。
问题意识是科学研究的前提保障,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英国学者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1]。目前我国研究生缺乏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愿提问题,成为“沉默”的低头族,“现代人已经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总是担心有人要求他表达自己的想法”[2]。在论文选题中,出现许多无价值、无新意的问题,这些现象说明当前研究生教育中问题意识的匮乏。我国研究生主要通过实验完成其自然科学研究,而研究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多以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梳理理论,问题意识不足,不利于研究生科研素养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针对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培养展开探讨。
1、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内涵
问题意识是对社会实践或理论中的矛盾部分进行质疑、探究、突破与验证的各种思维的综合体现。问题意识是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是对学科理论和社会现实的怀疑与超越,问题意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贯穿始终,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研究生问题意识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研究素养、人文情怀、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1.1研究素养
“研究生”是以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学生,因此拥有基本的社会科学研究素养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应扎根现实,以问题意识引导科学研究。研究生需具备一定的研究素养,以问题为导向,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开展科研实践,发现理论与现实的问题与矛盾,以问题为突破口,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研究生具备研究素养,是为自身研究生涯所提供的基础保障,是研究生生涯真正的开始。
1.2关注现实困境的人文情怀
研究生从事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需要面向现实生活,找寻具有生命意义和永恒价值的问题与矛盾。因此,研究生必须具有关注现实困境的人文情怀,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专业领域热点话题的研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研究,深入现实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现实困境的人文情怀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培养研究生社会公德,促进研究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1.3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是推动研究生价值追求、理性自觉的重要力量,有利于发挥研究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潜在本质力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生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梳理专业理论框架,对已有专业理论进行重新解释及改进。
1.4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研究生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保障。研究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发现学科内部矛盾;在社会实践研究中,揭示现实困境与问题。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发挥一定的批判能力,敢于质疑权威,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国著名哲学家贺麟先生曾把哲学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善于发问题的哲学家,一类是善于答问题的哲学家”。[3]
2、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与意义
2.1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但是当前研究生的问题意识较为淡薄,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经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不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研究生不善于发现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课程学习方面、专业理论专著阅读方面、社会实践研究方面以及论文选题与写作方面。研究生习惯于“坐冷板凳”,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不足,且不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与思考。
2.1.2不善于界定和表述问题
每一个问题,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研究生进行社会科学的研究,应当对所需研究的问题进行精准恰当的界定。研究生应通过阅读、比较,并深入思考,结合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科学精确地界定问题、表述问题。
2.1.3不善于解决问题
在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中,在发现、提出并精准定位问题的基础上,需要解决问题。现阶段研究生不善于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善于制定问题解决方案,不善于执行问题解决方案,不善于验证问题解决的效果。
2.2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
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疑,思之始,字之端”“学贵有疑”[4]。
2.2.1有利于改进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培养研究生的思辨能力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忽视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学生们已经习惯于做一个被动吸纳知识的“机器人”,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改进其学习方式,培养其思辨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吸纳知识”的角色,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问题,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同时,在“问题意识”的思辨过程中,自我剖析、自我探究,更好地认识自己。第二,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思辨能力。社会科学研究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的能力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2.2.2有利于推动学术创新,提高社会科学研究效率与价值
研究生致力于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经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研究生遵循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规律,通过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有意义的真问题有利于推动学术创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从而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的效率与价值。
3、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培养路径分析
3.1研究生自身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
内在因素决定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影响事物。对于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从研究生自身做起。从研究生自身做起,提高问题意识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3.1.1积累经验,丰富知识体系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在确定了研究课题的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研究内容、范围、对象等其他研究细节。研究课题的确定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研究方法的选择等,换而言之,研究生以上几个方面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其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完整程度决定了研究课题的整体质量,“问题意识”能力取决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与敏锐的学术嗅觉,从书本中完善知识结构,“从实践中锻炼学术观察力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与途径”。[5]
3.1.2敢于质疑,提高学术自信
权威意识体现在生活、学习、科研的各个方面,研究生容易局限于科学体系本身,一味地信奉权威人士的理论或著作,不仅如此,权威意识还存在于教材教师权威、专家权威、政治权威等方面。面对权威,当自己的研究结果与权威的理论不符或冲突时,往往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久之则养成懒于思考的惯性思维,阻碍了学术进步与理论的创新。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淡化“权威意识”,淡化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而是应当辩证地去看待事物,当自己的观点与权威相左时,应当实事求是,提高学术自信。
3.2学校加强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
在研究生从自身提高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学校应当从外部环境上加强对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校优化问题意识培养的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2.1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建立灵活的录取机制
优化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扩大招生自主权,让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专业特色采取更为灵活的录取机制,使得学校能够录取到更为适合自己学科特点与专业特色的学生。改善课程教学,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即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又注重知识面拓宽,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专业特点又要突出培养目标。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将教学从学“答”走向学“问”,学“问”就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体现。
3.2.2加强研究生科研实践,构建积极健康的学术氛围
学校要加大科研投入,增加科研实践机会;增加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生科研主动性。构建良好的社会软环境,优化问题意识培养的外部条件,使其有利于思想交流与学术研究。具体表现为:引入探究式教学法,代替填鸭式教学法;通过情景式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进行必要的知识引导,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树立敢于质疑的思维方式,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英)波普尔.猜测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肖庆华.论文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
[5]蔺艳娥.基于科研实践的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2015(9).编辑张效瑞45
侯延荣.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培养.科教文汇,2020(2):44-45.
分享:
在中国传统官方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思想极为匮乏,甚至常被忽视,但在家风家训和私塾教育、书院教育中,劳动教育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继承发扬了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并对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思想进行扬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等特点。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2021-01-2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残疾人也属于小康社会的一份子,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景不能少了残疾人。在脱贫攻战中,推进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要凝聚社会力量,增强团结协作,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残疾人福利制度,发展残疾人事业,以此来保障民生建设、推进社会总体发展。
2021-01-09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离退休工作必须科学把握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20-12-29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百年历史进程中,围绕凝聚革命力量、发展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培育时代新人伟大历史使命,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探索出“通过劳动的教育”和“关于劳动的教育”两大劳动教育范式,形成了“通过劳动的教育”和“关于劳动的教育”一体两面的整全性劳动教育历史经验。
2020-12-23结合新技术革命技术技能需求和我国产业特点,论文提出两种现代学徒制模式,一种是基于行业企业的“企业岗位”式现代学徒制;一种是基于“科研过程和成果”的“虚拟岗位”式现代学徒制。论文分析供配电技术技能人才在新技术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基于“虚拟岗位”式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给出供配电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2020-12-23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当中,农业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虽然,在工业化建设的今天,农业地位略有下降,但依然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确保农业有序发展,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重要帮助。而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素质与农业发展具有紧密联系,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渐加快的今天,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0-12-21《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农民工规模达到2.9亿人,其中本地农民工比上年增长0.7%,中、西部地区省内就业农民工占比也分别提高1.4%、1.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民工返乡规模有所增大。再加上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导致超过800万农民工被迫返乡留乡。农民工家庭抗风险能力的脆弱性致使生存就业成为地方政府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
2020-12-18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伴随着煤炭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工伤事故隐患不断增加,工伤保险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充分凸显,使得加快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迫在眉睫。同时,国有重点煤炭企业需顺应形势,积极挖掘潜能,探索多渠道保障措施,确保企业职工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后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维护工伤人员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2020-10-30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哪一方拥有更加优秀的人才,就能够获取更好的竞争地位。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是相当宝贵的资源之一,人也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重要资源因素。供电企业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才能够确保企业的运行效果和整体效益。
2020-10-302018年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总人口达1.188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国家和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老年人的乐与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目前市场出现的老年人培训能够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环境、方便生活、建立社交以及培养兴趣。由于老年人培训是新兴行业,大部分企业是零经验,没能够很好地开展该项业务,目前发展现状比较差。
2020-10-30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成才与就业
期刊人气:1779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9-8127
国内刊号:31-1839/G4
邮发代号:4-356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98
影响因子:0.11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