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当代我国进入新时代,我党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都与历史本身密切相关,本文就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出统一逻辑与历史的方法要求以抽象形式出现的科学理论的逻辑系统。
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理含义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人类思维的逻辑过程或理论体系的逻辑过程和客观现实的发展。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类认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它意味着思维中的概念和范畴的严格逻辑体系应该反映客观现实,人类社会的实践和人类认知发展过程的本质规律。可以说,逻辑事物与历史事物是一致。历史与逻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在现。正如恩格斯所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进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因此统一逻辑与历史的方法要求以抽象形式出现的科学理论的逻辑系统是连贯的。
逻辑事物与历史事物统一的原则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意义。所谓历史事物包括意义的三个方面:首先,是指客观世界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本身;其次,它指的是人类转变现实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最后,作为客观现实本身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人类认知的历史发展过程,即人类认知的历史。所谓逻辑事物是指思维规律和思维方式,如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等主观事物。逻辑事物和历史事物的统一意味着历史事物是一流的,客观的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志,或具有客观意义的事物;合乎逻辑的是第二性,思想中历史事物的反映。历史事物是逻辑事物的客观源泉和基础,逻辑事物应该以历史事物为原型和规范。
二、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相统一的表现
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首先表现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中,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前提的。一方面,逻辑方法是通过概念和范畴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并用具体的思维再现客观和具体的。因此,逻辑方法需要以历史方法为出发点,遵循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使概念与范畴的关系与客观事物的结构过程相一致。另一方面,运用历史方法研究客观事物的发展也必须依赖相应的逻辑概念和范畴,以反映客体发展的规律。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体现在实际应用中。在研究任何事物和任何主题时,不可能简单地使用任何这些方法。或者使用历史叙事方法作为逻辑解释方法的主要补充,或者使用逻辑解释方法作为历史解释方法的主要补充。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体现在任何研究方法中。
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体现在对同一事物的相互理解上。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反映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逻辑方法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的内在必然联系。历史方法反映了自然发展过程不同阶段客观事物的现实。当运用历史方法研究事物并审视其历史发展过程时,它展示了事物的发展现实,并在理论上总结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方法已经转化为逻辑方法。当运用逻辑分析事物时,有必要研究历史的历史过程和事物历史的来龙去脉,以便更深入地揭示其规律。从这个角度来看,逻辑方法被转化为历史方法。逻辑方法的概念和类别形成的理论体系通常被视为抽象的,只有现实的客观对象才是具体的。事实上,这些概念和类别不仅是抽象的,而且是具体的。逻辑方法是事物内部结构关系的抽象理论思考,其形成的概念和范畴是抽象的。同时,理论体系的建构也需要历史资料和历史方法所提供的成果来反映事物发展的现实。因此,概念和类别也是具体的,反映了真实事物的丰富属性、关系、规律等。理论体系从更抽象,更空洞,更具体,更丰富的建构,体现了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两者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对于目前的科学研究,研究者应该关注该学科的学术发展史,并运用历史方法收集大量相关文献。以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动向;另一方面,有必要运用逻辑方法系统地分析所收集的文献,掌握历史的根源,揭示其中的规律,以产生令人信服的论证。只有这样,我们的科研成果才能反映客观对象的历史过程和人的逻辑思维。
同时,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要更加注意掌握和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在中国步入新时代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原则的制定,都离不开对历史本身的了解和分析以及基于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经验的深刻总结,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经验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新的科学抽象和概括,由此形成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正是这些新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也进一步印证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思想。
参考文献:
[1]吴定求,陈政.论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2):33—38.
[2]任琳.浅析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理及方法[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3):7-11.
张卓.浅析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J].活力,2019,(15):116.
分享:
以下为近期核心期刊收录的逻辑学相关题目,有需要在核心期刊投稿的逻辑学相关人员可以参考借鉴,更多其他类别题目,可以查看本网站相关文章。1、我们失去认知家园了吗?--论认知透明性与误差余地原则2、论辩对印度因明和中国名辩学的意义3、公安院校逻辑学教学的守正与创新4、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之可说与不可说
2020-09-05无论是在科学实践中,抑或是在哲学灵思的碰撞之中,逻辑学家们历经两千余年,依旧未就归纳法的标准模式达成一致,更别提恼人的归纳问题了。归纳逻辑的不稳定性与演绎逻辑的必然可推出形成鲜明的对比,亚里士多德所确定的演绎三段论是演绎推理之典范。自然科学主要是通过归纳探究来认识世界,并且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2020-06-23自20世纪60、70年代在北美兴起批判性思维运动以来,“批判性思维”迅速成为了全球教育改革热议的话题,同时也是颇具争议的概念之一。在当今中国教育界,“批判性思维”同样炙手可热,有学者将其与“创新性思维”一起,合称为“批创思维”。但是,学界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涵义与特征、性质与作用,以及批判性思维课程设置的可行性等问题,依然存在诸多分歧。
2020-06-23选言命题是指一种断定它的支命题至少一个为真并且它们在部分情况下虽然可以同真但又非必须同真的复合命题。在逻辑史上,选言命题最初仅指不相容选言命题,直至十三世纪后期才被广泛的用作既包括不相容选言命题又包括相容选言命题。有趣的是,由于相容选言命题现在通常被简称为选言命题,所以选言命题又反过来通常仅指相容选言命题。
2020-06-23批判性思维与论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所涉及的问题也多有重叠,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审慎的反思性思考,它决定我们应该相信什么;批判性思维是可靠的思维,它能根据情况调整具体标准的思维,从而使判断结果有效。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要求:怀疑和反思的思维,能够准确,清晰,充足的思考的思维品质。
2020-06-23“否定性行动”是一个备受质疑的概念,对其能否作为一种行动类型,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直观地说,“否定性行动”是指“行动者有意图地不做某事”所指称的事项,它与有意行动相通的地方在于,它们都是行动者施展其能动性的过程。在法律和道德实践中,行动者的“否定性行动”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特征,所以摩塞尔等学者把它看作是一种行动类型。
2020-06-23形式本身不是一种对象,而是一系列规则,康德将思想或知性视为“规则能力”,并基于规范性角度将概念、判断和推理都看作以不同方式运作的规则。与形式规则的非对象化相应,表达形式规则的语句的真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内容,只依赖于特定的形式结构,这些形式结构通过特定表达式(诸如逻辑连接词)的意义得到显示。
2020-06-23随着自然化思潮在哲学研究中高歌猛进,传统哲学的各个主要领域都难以幸免,形而上学、知识论等是如此,真理论亦是如此。自然化的真理观有自己的名字,即紧缩主义,然而紧缩主义本身不过是表达一种对真概念的倾向,它有不同的版本,如去引号论、极小真理论、同一论、公理化进路等等。
2020-06-23将逻辑后承概念引入严格形式研究的领域,不是这个或那个研究者随意决定的事情;定义这个概念时,要努力坚持日常生活语言的通常用法。但是,这些努力一直面临此种情况下常常出现的困难。就内容的清晰性而言,通常的后承概念决不会比日常语言的其他概念优先。它的外延没有明确界定,它的用法也是多变的。
2020-06-23几乎所有关于中国近现代逻辑史的著作,都绕不开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那场关于传统形式逻辑的批判和争论。在很多从事纯粹逻辑学研究和教学的学者看来,这种关于传统形式逻辑的大规模争论有点不可思议。这场批判在本质上是一次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为背景的方法论之争。本文就是力图从这一视角出发,对这一次学术论战与学术批判作现代的反省。
2020-06-23我要评论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