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研究的是在理想状态下同心鼓的协作最优策略。假设平衡状态后的排球与鼓的碰撞点为定点,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以及人数的不确定性,研究平衡状态后的运动过程,文章由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建立微分方程,由目标规划得到了策略模型,最后进行求解,得到最佳策略。
同心鼓扩展项目的目标是使得连续颠球的次数尽可能多。该活动使用的牛皮双面鼓半径r为40cm,高度为22cm,质量m为3.6kg。项目开始时,质量m为3.6kg的球从鼓面中心上方0.4m处竖直下落,队员通过牵拉绳子将球颠起的高度应高于鼓面0.4m,否则项目结束。本文研究了在每个人都可以精确控制用力方向、时机和力度的情况下,团队的最佳协作策略,并计算出该策略下的颠球高度。
1、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1.1基本假设
(1)假设排球与鼓的碰撞为完全弹性碰撞;(2)忽略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空气阻力,忽略绳子的质量;(3)假设队员均站立不动,且绕鼓均匀分布;(4)假设排球与鼓的碰撞会趋于一种平衡,平衡后碰撞点为定点;(5)忽略鼓的双面牛皮的质量,且鼓的质量分布均匀。
1.2问题一模型的建立
Step1.由相关文献[1]可得排球的空气阻力模型:
其中,D为排球运动过程中所受的
空气阻力;C0为阻力系数(球体孤立的情况下为0.19);S为物体的横截面积(排球的横截面积为0.034664m2);
r为大气比重(常数1.29);v为物体运动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取9.8m/s2)。为方便起见,令为k,即空气阻力为:kv2。
对处于平衡状态时下降的排球初速度为零,进行受力分析得:
以上可求出不带常数项的V1(t)。
对V1(t)积分得到下降高度的关系式h1(t):
从开始下降到发生碰撞前所用的时间为t1,碰撞前的速度最大为v1,下降的高度为h1(t1),记做h1。由能量守恒,得:
其中,W1为下落过程中排球的空气阻力做的功,mgh1为重力做功,为动能。
Step2.平衡状态后,排球上升过程中受力分析得:
排球上升到最高点时,速度减为零,求得碰撞后上升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t2,即:V2(t2)=0。
对V2(t)积分得到下降高度的关系式h2(t):
上升过程中,总时间为t2,初速度为V2,上升高度为h2(t2),记做h2,下降高度与上升高度相同,则:
由能量守恒,得
其中,W2为上升过程中排球的空气阻力做的功,mgh2为重力做功,为动能。
Step3.以鼓为研究对象,分析图如下:
鼓初始运动时的分析简图
L为绳子的长度,h0为鼓未向上运动时,与绳子末端的竖直高度,h3(t)为这个高度的与时间t的关系式,随着鼓向上运动,绳子末端与鼓的竖直高度变为h0-h3(t)且h3(0)=h0。
对鼓受力分析得:
其中,x为队员数,Fsinθ为一个队员的拉力F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xFsinθ为鼓总共受到的向上的力,Mg为鼓的重力。
求解微分方程得出V3(t)。对V3积分求得h3(t):
由能量守恒求得拉力做的功WF为:
Step4.碰撞过程中,满足完全弹性碰撞,即满足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由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得:
Step5.项目的目标为使颠球的次数尽可能多,本文将这个目标转换为可度量的功的大小,即单个队员所做的功最小。队员每人牵拉一根连接鼓身的绳子的末端,人数不得少于8人,队员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0.6m。令绳长为L,队员总数为x,相邻两名队员所拉绳子形成的夹角为β。
建立目标规划:
1.3模型的求解
(1)由于碰撞不会第一次就达到平衡状态,因此让队员们第一次的发力略大于平衡状态时的用力,使排球与鼓第一次碰撞之后,就达到平衡状态。
(2)从最优策略出发,当上升高度正好为0.4m的时候,每个人的用力达到最小。当每个人的距离正好为0.6m时,绳子的长度达到最短,所用的绳子最少。人工求解目标二元函数的极值点,该极值点为最优解:人数20人,每个人的用力大小为51N,绳长为1.72m,初始位置较绳子水平时的高度为0.2559m。
2、结语
本文对运动过程进行了适当简化,分析了在理想情况下,即每个人都可以精准控制用力时,同心鼓项目的最优协作策略,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为同心鼓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对该项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伟农,焦峪平.空气阻力对排球正面上手发球水平方向飞行距离的影响实验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2(3).
刘晓扣,管仁永,姜国柱.理想状态下的同心鼓策略研究[J].科技风,2020(15):267+269.
分享:
气动伺服弹性是一门涉及空气动力学、结构动力学和控制理论的交叉学科,目前在航空领域与该学科有密切关联的研究为颤振主动抑制和阵风减缓[1,2]。而随着现代大型民机的柔性不断增加,导致阵风载荷的危害剧增,使得阵风载荷的主动抑制研究成为一种新的趋势[2]。
2020-08-10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应对新时代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的高要求,国家适时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并在高校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作为传统的工科专业课程,理论力学在课程教学中也需要紧跟时代节奏,更新与改革迫切。
2020-08-10新工科是为适应人工智能、全智能时代,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需求,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高等工程教育承担的职责与使命。“新工科”这一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教育部组织高校进行深入研讨,形成了“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1]等,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新工科发展的全局考量。
2020-08-10“理论力学”课程是高等工科学校的技术基础课,是连接基础理论课与工程专业课的桥梁。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同时结合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08-10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是军队院校相关专业本科学员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连接基础知识和武器装备专业知识的桥梁。其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基础性的特点,理论经典、逻辑严谨、论证严密,又有应用性的广泛,能紧密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正是由于课程的理论经典,且具有通用性,大部分教材列举的实例均是通用型例子。
2020-08-10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研究力学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是后续力学课程的重要基础[1]。受力分析是理论力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好其它力学课程的根基。倘若这部分内容掌握不好,就不利于后续理论力学内容和其它力学课程的顺利学习。
2020-08-10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研究力学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是后续力学课程的重要基础[1]。受力分析是理论力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好其它力学课程的根基。倘若这部分内容掌握不好,就不利于后续理论力学内容和其它力学课程的顺利学习。受力分析在中学和大学物理课程中已经学习过,学生有些基础。
2020-07-08大气动力学是气象学的一个分支,是应用物理学定律和数学方法研究天气和气候中与大气运动有关的现象,从理论上探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演变和其它大气运动过程的学科。该课程是本科阶段大气动力学(动力气象学)课程的后续课程,侧重于基础理论扩展和对更复杂的强迫耗散系统及非线性系统问题的讨论。
2020-06-04前人研究已揭示了封闭体系适用于Ⅲ型烃源岩,而Ⅰ、Ⅱ型烃源岩生烃特征研究时采用开放体系更为合理[2]。开放体系下生烃动力学研究方法是一种描述烃源岩生烃特征的有效方法,根据开放体系下烃源岩的生烃模拟试验结果,可获得动力学参数(活化能和指前因子),这两个参数可反映出烃源岩生烃的难易程度[3]。
2020-06-01土木工程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尤其是经历了近代工业技术革命的洗礼后,其便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现代工程建设体系。随着土木工程项目的日益增多,生活中的建筑施工、道路工程、高铁项目等都可将其看作土木工程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土木工程施工的内容也日益丰富,项目工程的前期勘测、施工准备、技术选择、质量把控等都成为其实现的重要环节。
2020-05-29人气:7232
人气:7137
人气:5876
人气:4195
人气:414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力学学报
期刊人气:236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0459-1879
国内刊号:11-2062/O3
邮发代号: 2-814
创刊时间:195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963
影响因子:1.730
影响因子:0.542
影响因子:0.744
影响因子:1.02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