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中国美学史上唐宋时期的美学有着闪耀的地位,有着重要的上呈魏晋下启明清的作用。对现代民族性格及民族审美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民族审美变化的重要节点。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唐宋美学都形成了。但是唐宋的美学审美有明显的差别,那么差别在哪里?短短百年间导致出现变化的原因何在?下文就展开了研究分析。
一、唐代与宋代艺术的区别
从宏观来看,宋代美学没有唐代美学那样的恣意张扬。简单来说是一个是外向型审美,一个是内向型审美。两者的美学形成根源截然不同,但二者的内在却有传承的审美因素和内在联系。在当代,宋人从继承、变化并自立门户,并最终达到与隋唐审美不相上下的新高度,从而对后世影响深远乃至改变了民族性格。
唐宋审美变化并不像政权更迭那样迅速,也没有像政权更迭那样明显的划分界限,两代审美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影响这个过程的,有政权迭代、社会人文等各种因素在内。纵向的时间轴上这个量变从晚唐时期就开始显现,五代十国开始加速至宋初产生了质变。横向的地域上看唐代美学深受中亚波斯或北亚游牧民族审美意识影响。这与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裂变的历史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关。北方地区经过魏晋时期几百年的少数民族统治与丝路不断地将异域文化传入中原,导致“胡”气浓郁,所以在心态上更加开放。在各种民族文化的交融中于盛唐时形成了色彩万千开放包容的唐代美学。唐代美学更带有绚烂的异域文化色彩。这一点在工艺美术品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例如:日本正仓院的唐代金银平器、装置艺术中就带有浓郁的中亚韵味;在器物的审美上更加偏爱于中亚的萨珊波斯风格;在军事上源自中亚的甲骑具装这种超重骑兵于战场上的流行与刀剑形制深受波斯影响;在乐舞上典型的胡旋舞的流行等等,都能看出两个地域充分的物质文化交流。对于这些外来文化唐人仿佛充满了新奇感并在吸收中消化融合,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也是隋唐时代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审美品味的追求上,唐朱景玄提出“神、妙、能、逸”四种画品,到了宋代则彻底改变,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就把“逸品”摆在首位。唐人业余热衷于马球、蹴鞠等带有军事性色彩的活动;宋人业余热衷于吟诗、填词、斗茶、弹琴,这些事物构成宋人的生活内容。诗、词、书、琴、禅则构成宋人的在本体意义上是感性型、幽微型的宋人心态。他们对于文化艺术对象所怀抱的是玩味性、清赏性的态度。整体来看宋人缺少唐人审美中龙城虎将的进取精神,宋人缺少唐人的广阔博大。“唐人尚武宋人崇文,唐人裘马轻狂、少年英杰。宋人则红烛夜酒、闲云野鹤。这些不同之处在基本的审美精神风貌上显现出来,从而具有了时代的差异性内涵。”
二、唐代与宋代美学的区别成因
任何美学审美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隋唐一统帝国是建立在几百年大分裂的历史基础之上的。整个北方地区先后被几个强大的外族征服并统治。这一时期被统称为“五胡乱华”,在长达几百年的动乱与异族的统治下,北方的文化基因也从单一成为多源。甚至在一段历史时期部分北方汉人被异族同化,如北齐就是鲜卑化汉人高洋所建立。这段时期印度的佛教与波斯萨珊的文化也随着丝绸之路的到来大放异彩,如敦煌石窟的建立,云冈石窟的修造等等都为北方地区的审美选择增添了绚烂的异域色彩。异族落后开放的文化与异域中亚的文化审美注入了北方汉民族的主体审美意识之中。而同时期的南朝因“永嘉南渡”“衣冠南渡”的民族大迁徙,更加完好完整的保存了汉民族的文化与审美意识。加之政权更迭或战争没有北方频繁,所以南朝一系是延续的自魏晋时期的所谓“正统”的文化意识与审美美学。
隋、唐帝国是由鲜卑北周中所建立的政权,本就带有些许的“胡气”。随着唐王朝立国战争的结束,新的大一统王朝诞生了,王朝兼续了北方多源文化与南方“魏晋风骨”两种不同的文化意识与美学意识并随着帝国的强盛二者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了博广灿烂的唐代美学意识。
宋人审美源自于中晚唐时期的文化复古运动,如韩愈等文人士大夫的“古文运动”白居易所提出的“中隐论”,如它的《中隐》写到:“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其表达思想对宋人有决定性的作用。他们都追求并提倡从先秦儒家等经典中寻找新的文化基因,追求闲适、平和的生活心态,这与中晚唐时期较多的政治动乱和国内频繁藩镇战争的社会背景有关。在动乱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追求“仕隐”的平衡心态,这正是后来宋人主流的心态结构。这也是为何汉民族主体审美为何从隋唐的张力性、外向型的美学审美逐渐走向宋人内向型审美的原因。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城镇经济地位的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唐代的坊市制度被打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有别于唐代的仕族、贵族文化,宋代市井文化与世俗文化兴起,大众的审美情趣取向极大影响了审美的观念、形态和趋向。
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形态也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文人地位大幅提高达到了与“官家与士人共天下”的局面。其“佑文”的政策提升了宋人的文化品位与审美取向,文人成为了国家机器最重要的一环。“宋代加速了官吏的文士化、学者化进程。最终致使文化、美学相互交融,到了宋代美学、史学、理学等等真正的开始相互渗透,所以宋人的文化审美心态具有多重组合性。”
三、各有不同但无法割裂的美学关系
在很多人看来唐宋文化十分类似,无论是从地缘来说,还是从取材而言,两者都有共同之处。但实际上,这两种文化在美学演绎方面却并不相同,甚至说,这两者在文化性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贵族精英化到市民世俗化、从自我写意、从阔达到精致,这些细节之处的表现,构成了唐宋美学不同的呈现方式。
唐宋两代有代表性的文学、书画等方面不同的美学风格,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工艺品。“唐三彩有着很强的包容性,有明显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质。不少唐三彩作品中以胡人为主要创作元素,三彩胡人骑驼俑就是经典案例。而到了宋代,窑烧瓷器是工艺品水平的高峰,含蓄、精致而内敛的风格是主要特征。其中,哥窑葵花洗、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等瓷器就将这些特质表现得非常明显。”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不同的变化,与两个时代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关。货币交换方式的改变会对人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到了宋代,商业的兴起对此也有影响,多重要素之下,唐宋两代出现的美学差异也就很容易被理解了。
四、总结
自然主义、理想美、逸气,这三者互为表里,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唐宋美学的审美意识发源的不同所导致的最终各放光彩,宋人美学继承于唐而最终变异发扬。这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其涉及的学科之多,内容之庞杂,本文无法全面详细的探讨,只能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大体探论一下表达一下个人的观点。唐宋美学的变化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在讨论时不能将其割裂开来,而应该综合辩证地去对待,有差异、有共性也有过渡,这才是正确的态度,也是读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吴功正.论宋代美学[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
[2]吴功正.论宋代美学[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
[3]程应峰.不一样的唐宋风流[J].躬耕,2018(8).
冯修文.唐宋美学变化与原因探讨[J].流行色,2019,(5):181-182.
分享:
玫瑰痤疮为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面中部,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红、持续性红斑或丘疹、脓疱等,好发于20~50岁女性,流行数据显示,国际患病率平均为5.46%。国内2019年一项长沙社区居民调查显示,该地区玫瑰痤疮患病率为3.48%[2]。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2024-10-12彝族服饰纹样的由来具有复杂而多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彝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彝族服饰纹样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据传,古时候彝族祖先们居住在滇池地区,生活和狩猎的经验促使他们将自然界中的各种动植物形象化并加以图案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纹样。这些图案多以线条为主,以几何图形为辅,表现出彝族人民对于自然、生命和文化等方面的敬畏和崇拜。
2023-07-1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文化历史悠久且内涵深厚。随着国家大力推崇软实力发展政策,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则是文化实力积淀和推崇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古朴书画作品数量较多,但是保存完整程度参差不齐,因此书画的装裱和修复技艺是古文化传承领域的关键突破点。通过书画的装裱与修复,能够提高书画作品的欣赏价值,同时能够使一些受损的古代书画作品保持原有的面貌。
2022-04-02吉祥物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表现着城市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着市民对于城市文化的深刻理解、审美表达和文化自信。庄严雄厚的建筑风景,睿智多趣的风土风情在吉祥物上都有着集中体现,同时吉祥物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吉祥寓意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了大家的青睐和认可,具有难以估量的文化和商业价值,成了城市展示自己文化的必要组成形式。
2022-03-05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数字化形式传播沂蒙精神美术作品。文章首先阐述沂蒙精神美术作品,列举沂蒙精神美术绘画代表人物,解读具有沂蒙红色文化传承的绘画艺术作品。接着分析沂蒙精神美术作品在传统媒体的传播价值及应用,对沂蒙美术作品的线上线下传播展开研究,并对现有的沂蒙精神美术作品传播的不足提出对策。
2022-01-28平面设计有多种表现方式,而现代平面设计更加强调视觉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深度融合。无论现代艺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但终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我们所追求的国际化设计也只不过是和现代西方文化的一种融合。如何立足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体现,也是文化作品内在精神的体现。
2022-01-28宋代园林是生态美学和中隐哲学在建筑艺术范畴的典型表征。宋代的园林和瓷器之间具有互渗共生的审美会通机制,园林文化、园林审美和园林生活推动宋代瓷器审美创造,瓷器美感、瓷器装饰和瓷器消费促进园林休闲和香席美学生成。宋代园林产生对瓷器美学的艺术刚需,瓷器是园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有机构成。宋代园林和瓷器的美学关系考察,是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课程建设的有益探索。
2021-12-31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对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有益于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推动美术教学的有效发展。互动教学模式是通过互相交流的形式开展美术教学,让小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体验美术学习的快乐,并从中获取美术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从而能够有效地将美术艺术融入到教学之中,对小学生进行艺术修养的培育。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将互动与美术教学相融合,才能体现出其教学的意义,因此,本文将对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以促进小学生美
2021-09-07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重要阶段,此时期也是其人生观发育的关键时期。为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过去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符合其要求,因此就需要及时革新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实现学生综合发展。初中美术是培养学生审美的主要科目,为达到教学效果,符合教学创新的需要,翻转课堂的运用是最佳途径。本文针对翻转课堂视角下初中美术审美能力培养作出相关探究。
2021-08-31现阶段,在我国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文化和美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民间艺术的内容是融合的,可以为人们带来亲切之感。与此同时,在创造美的过程之中能够展现出一个全新的形式,所以本文也基于现代艺术的设计,深入分析民间美术的内涵与之融合的技巧,希望能够真正地发挥出艺术的优势,从而保证对我国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021-08-26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艺术设计研究
期刊人气:1285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1674-7518
国内刊号:11-5869/J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88
影响因子:0.084
影响因子:0.162
影响因子:0.626
影响因子:0.19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