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复杂多样以及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是贵州民族传统艺术的文化构成,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下文以贵州民族传统艺术的历史文化发展及价值为重点,对贵州民族传统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总结分析。
贵州的民族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首先对贵州民族传统艺术形态进行概述;再从贵州民族的古老文学方面,阐述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最后,从贵州民族传统习俗的现实价值进行论述。
1、丰富的艺术形态
贵州的民族结构非常复杂,从古时的群舸文化、夜郎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滇文化、越文化,再到历史上多民族移民的涌入,都有其文明存在。贵州现有民族成分共49个,18个主要的世居民族,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彝族、水族、回族、瑶族、壮族、白族、畲族、满族、毛南族、仫佬族、蒙古族、羌族,创造了包括文学、民俗、音乐、舞蹈、戏剧、工艺、服饰等丰富多元的民族传统艺术。
文学上,有《苗族古歌》《侗族大歌》《布依族摩经》《仰阿莎》《亚鲁王》、彝族火把节传说……,内容包罗万象,记录了他们历史、传说、故事、日常生活等内容。在传统民俗方面,贵州有许多独特的民俗节日,如苗族鼓藏节、布依族六月六、侗族萨玛节、彝族火把节、土家族摆手节、水族端节、仡佬族牛王节、白族七月初六祖先受难节、回族开斋节、壮族火龙节、瑶族盘王节、羌族祭风神节、仫佬族春社节等,有的节日用于祭祀祖先,有的用于祈福驱邪,有的用于娱乐社交,每次传统节日都是民族文化的洗礼和展示。节日期间,各族人都会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也正是这些拥有着浓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习俗向世人展示了贵州民族的独特风采。
在传统戏剧方面,有傩堂戏、安顺地戏、花灯戏、侗戏、撮泰极、木偶戏、布依戏等,多用于祭祀、驱邪、祈福,如安顺地戏在每年的春节和中元节表演,春节祈求岁岁平安,中元节则祈求五谷丰收,体现出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
在音乐方面,有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布依族八音坐唱、芦笙音乐、布依族的勒尤等,他们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声,也用歌声教化下一代,贵州就是这样一个歌声的海洋。
在舞蹈方面,有苗族芦笙舞(锦鸡舞、长衫龙、滚山珠)、布依族高台狮灯舞、瑶族猴鼓舞、彝族铃铛舞、反排木鼓舞、布依族转场舞等,舞蹈的功能和音乐一样,用于节日庆典中。
在传统技艺方面,有苗族织锦、苗绣、马尾绣、蜡染、银饰锻制、芦笙制作、玉屏箫笛制作、枫香印染、苗族剪纸、黄平县泥哨、牙舟陶器、彝族漆器髹饰等,精致的工艺品是贵州民族文化的载体,透过这些工艺我们不仅仅享受到了美的多元,也看到了贵州人民的历史文化与生活智慧,如苗族刺绣,苗族人没有文字流传,刺绣就是他们的历史,每个图案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寓意。
这些璀璨的民族传统艺术为我们展示了多彩的贵州文化,体现了贵州历史文化发展的多元性、独特眭、艺术性。
2、历史文学的灵魂
贵州各民族的历史文学是各民族三观形成的核心,也是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历史神话、古歌、民谣、传说等。世世代代的传唱让古老的文化薪火相传,贵州各民族古老文学对于本民族,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个民族的文学也是他们所尊崇的哲学思想的载体。在贵州民族原始的文学中,体现了朴素的原始祖先崇拜,如苗族古歌、侗族大歌、布依族摩经等。贵州民族文学还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于族规、家训、劝善、劝和、劝进、故事、传说等文学,如布依族《摩经》中的《嘱咐词》,是在丧礼时唱诵的,讲的是亡灵对生者的嘱咐,告诫人们要感恩父母、勤劳俭朴、互相帮助,不要偷窃赌博、作恶多端。贵州的各族人民就是在这些代代传颂、充满智慧的古老文学中模塑了民族的灵魂与三观。
3、传统习俗的价值
贵州的民族习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省名族传统节日有1000多个,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之称,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鼓藏节、龙船节;侗族过侗年、芦笙节、斗牛节;布依族的吃新节、查白歌节、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赛马节、采茶节;土家族的过赶年、摆手节;水族过端节、祭桥节等,这些节日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有祭祀、纪念、娱乐的功能,由此,贵州也有了“歌舞海洋”“文化千岛”的美名,是贵州民族传统艺术的活体展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贵州民族传统习俗是其传统艺术最直观的的体现形式,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展现了各民族多元的文化形态和民族美学。每次习俗的举办就是一次民族本性的认知和情感的升华,使同族人们能一直紧紧的凝聚在一起,也使他们的历史文化在传统习俗中得以流传和巩固。如侗族的萨玛节,是为了祭祀祖先,萨玛是侗族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相传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抗敌入侵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屡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战斗壮烈牺牲。人们对她非常崇敬,将她视为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祭萨时,先由管萨人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然后由各家各户身着盛装的女主人排着队前往祭祀,她们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常青树枝插于发暑上,再跟随(手持半开雨伞的老妇人)绕寨一周,最后来到特定的场坪,吹芦笙,敲锣鼓,唱颂萨歌,踩歌堂,与萨同唱同跳同乐,气氛庄重而热烈。侗族人民以此来祭祀萨玛,祈求村寨平安兴旺,幸福吉祥。侗族服装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仪式文化都一同体现出来,同时也体现了侗族人的母性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
总之,贵州民族传统艺术是贵州独特的魅力所在,贵州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知道其内涵、价值、特点,以尊重并保护其民族的文化的态度为基础,才能为贵州带来可持续的传承和弘扬贵州民族传统艺术。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节庆文化『M1.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5.
[2]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上册口川.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7.
[3]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下册『蚓.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7.
[4]谢彬如.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以贵州为例的研究嗍.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0.
[5]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一文学艺术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黄青.贵州民族传统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J].广东蚕业,2019,53(7):83-84.
分享:
目的探讨随着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的变化,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了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5098例身体组成成分数据,搜集13个族群的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资料,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控制变量,将身体组成成分分别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随着经度增大,壮侗语族族群的脂肪率下降,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变化不大。
2021-10-08汉族是东亚地区的主体人群,也是中国的主要民族群体,深入研究汉族的体质表型特征,有助于了解汉民族的起源、演化和体质多样性,且在法医个体识别、营养与健康评估及人体工效学等实际应用上也有着重要的价值。体质人类学家和遗传学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均提出过汉族人群存在明显的体质表型和遗传基因上的南北分化,并认为南方汉族的形成是由北方汉族多次南迁与南方原住居民基因混合的结果。
2021-10-08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凝聚历史沉韵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民族文创产品蓬勃发展,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具有工艺性强、文化含量高、兼具实用性和收藏性等特点。本次研究立足于科技化背景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创新,以宣传特色民族文化为目的,基于arduino控制技术,开发出一系列可编程立体拼图民族文创产品。
2021-05-04村落的公共空间是进行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村民可以自由地出入,邻里之间在此进行社交娱乐、信息沟通及文化生活、参与商讨公共事务,是最能直观地体现村落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间,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的规划限制或影响较小,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与自组织性,往往与村民的生活需求、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反映了村民公共生活的状态。
2021-01-22社会文化因素在村落的形成、民居的产生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深入理解嘎多村的内在的文化,才能准确把握住村落景观空间的核心与内涵,凝练出村落景观空间的特征。对于单个传统村落的研究,大多学者将实地调研[2]、量化分析[3]、空间句法[4]等方法运用于村落研究中,此外,社会学、人类学学者,如费孝通、林耀华等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也对村落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2021-01-16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是我国历史较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较早的汉文献中已有侗族的文字记载。现今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湖南三省(区)的交界处,人口总数达288万人。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他们的世界中歌唱的重要性就等同于生命,民谚“饭养身,歌养心”就是对此最好的证明。
2021-01-1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完整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理念。这是对以往扶贫工作采取“大水漫灌”形式的反思,也是到2020年解决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问题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并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2020-12-25手艺工匠是“非遗”资源的制作者和传递者,也是将“非遗”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的不可缺少的纽带,但许多“非遗”项目生存环境濒危。因此,面对非遗文化,首要任务是保护与传承,而非旅游开发,如常州留青竹刻、北京景泰蓝工艺等。在“非遗”资源的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也要避免过度追求市场利益,而遗忘了“非遗”的本质。
2020-10-26布依族是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约有两百八十万人。其中大约97%的布依族聚居在贵州,其他零散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等地区。贵州地区的布依族主要聚居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惠水、长顺、罗甸、独山、荔波、龙里、贵定等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贞丰、兴义一带,安顺的镇宁、关岭、普定等地;贵阳市的花溪、白云、乌当、清镇、开阳等地,以及其他的散居地。
2020-10-16蚩尤是与炎帝、黄帝处于同一时代的英雄人物,蚩尤族是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的土著部族,古代称为九黎族。当黄帝族进入中原时,他带领族人与炎帝族结成联盟而共同对抗黄帝族,最后失败而被黄帝所杀。蚩尤族的一支向南方迁徙,进入江南地区,与两湖地区的三苗等土著居民融合,最终形成苗蛮集团,而蚩尤也因此成了后天苗族的祖先。
2020-09-1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民族研究
期刊人气:939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0256-1891
国内刊号:11-1217/C
邮发代号:2-523
创刊时间:195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08
影响因子:0.079
影响因子:0.40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