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变化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方法 选取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为急性脑梗死组,同期体检且无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老年健康志愿者43例为对照组。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和血浆,检测血清NSE浓度,另取外周静脉血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测并计算NLR。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及急性脑梗死患者既往病史、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尿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治疗后随访3个月,随访结束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不良组(3~6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清NSE、NLR 5.3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预后不良组血清NSE、NLR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良好组年龄、空腹血糖、尿酸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NSE、NLR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显示,风险模型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7,AUC 95%CI为0.831~0.980,P<0.001,敏感度0.941,特异度0.825,约登指数0.738。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NLR高表达,且与预后密切相关,基于NSE、NLR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急性脑梗死是因脑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脑组织血流中断或灌注不足,引发脑组织损伤的一种严重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子阻塞脑血管、血管狭窄是其主要病因[1],临床症状表现为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视觉障碍、昏迷等,对老年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2]。目前,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救治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急性期通过溶栓药物或取栓手术等方法尽快恢复脑部血流,防止脑组织进一步损伤;恢复期主要通过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减轻残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准确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对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参与细胞的糖酵解过程,特别是在神经细胞代谢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4]。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能够反映人体的炎症状态,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主要参与身体的急性炎症反应,淋巴细胞则主要参与免疫应答和慢性炎症反应[5]。本研究拟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NLR水平变化,并根据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在吉林省前卫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为急性脑梗死组,同期在医院体检且无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老年健康志愿者43例为对照组。入选标准:①经头部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②首次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起病到入院时间在24 h内;③临床资料完整,完成随访。排除标准:①有脑外伤史或其他脑疾病史;②合并精神性疾病、痴呆;③合并免疫系统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急性脑梗死组男66例,女20例;年龄52~78岁,平均(65.14±5.72)岁。对照组男32例,女11例;年龄51~77岁,平均(64.39±6.08)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本研究。
1.2血清NSE水平检测
采集两组受试者的空腹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和血浆,将血清转移到无菌试管中,-80℃保存待测。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试剂盒说明书配制标准品稀释液、样品稀释液、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酶试剂、显色剂B液和浓缩洗涤液,取酶联板(96孔),按照说明书推荐的浓度将NSE的抗体(单抗)分别稀释至1∶500、1∶1 000、1∶2 000、1∶4 000等比例,加入对应孔中作为包被液;每孔加入相应稀释倍数的包被液100μl,室温放置2 h,洗涤酶联板;按标准品、样本、样本稀释液的顺序加入相应的溶液100μl至每孔中,再加入HRP酶试剂,室温放置2 h使抗原与抗体反应,洗涤酶联板,加入显色剂A液和显色剂B液至每孔中,避光孵育30 min,使用酶标仪在450 nm下读取每个孔的光密度值,根据标准品的光密度值绘制标准曲线,计算NSE浓度。
1.3 NLR水平检测
另取外周静脉血样本,放入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中自动稀释、混匀,以便于分离和染色。对细胞进行染色以便于在后续分析中区分不同的白细胞亚群,通过光学系统检测染色后的细胞,并利用特定的算法和软件来测量细胞大小、形状、染色强度等参数,从而区分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输出检测结果,包括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百分比等,计算得到NLR。
1.4资料收集和预后评估
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及急性脑梗死患者既往病史、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尿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后随访3个月,随访结束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不良组(3~6分)。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将分析得到的影响因素采用R(R4.4.1)软件包及rms程序包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2、结 果
2.1两组血清NSE、NLR水平比较
急性脑梗死组血清NSE、NLR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血清NSE、NLR水平比较
2.2不同预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NLR水平比较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预后不良组血清NSE、NLR 7.64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不同预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NLR水平比较
2.3不同预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预后良好组年龄、空腹血糖、尿酸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性别、既往病史、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不同预后的急性脑梗死组临床特征比较[n(%)]
2.4单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
以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为因变量(不良=1,良好=0),自变量为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尿酸、纤维蛋白原、NSE、NLR,单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空腹血糖、尿酸、NSE、NLR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4。
表4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单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
2.5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
以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为因变量(不良=1,良好=0),自变量为年龄、空腹血糖、尿酸、NSE、NLR(均为连续变量),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NSE[β=0.382,HR(95%CI):2.416(1391~3.835),P=0.008]、NLR[β=0.439,HR(95%CI):2.280(1.312~3.490),P=0.001]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2.6血清NSE、NLR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将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2个变量(NSE、NLR)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图1)。2个变量分别对应模型上方的得分标尺,能够得到每个变量的评分,相加后得到总分值,根据总分值在概率预测轴上对应的数值可得到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风险的可能概率。采用Bootstrap内部验证法验证风险模型的区分度(图2)。标准曲线和Y-X直线相近,C-index=0.908。对风险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图3),风险模型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7,AUC 95%CI为0.831~0.980,P<0.001,敏感度0.941,特异度0.825,约登指数0.738。
图1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图2风险图校准曲线
图3风险预测模型内部验证ROC曲线
3、讨 论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及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广泛存在,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6]。尽管近年来我国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包括新的溶栓药物应用、急诊脑卒中单元的建立等,但仍受就诊延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影响,造成整体预后水平不够理想[7]。目前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主要包括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抗血小板和抗凝、对症药物、康复治疗等,应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发病到治疗时间、整体状态等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准确预测患者不良预后发生风险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8]。血清学指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工具,具有客观性(不受主观因素影响,便于标准化和量化)[9];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脑梗死微小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0];预测性(可预测脑梗死发生和复发风险,为预防措施制定提供参考)[11];动态监测(操作简便,能够反映病情变化趋势,评价疗效)[12]。
NSE是一种在神经组织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酶,参与细胞糖酵解过程[13];由于NSE在神经组织中高表达,可作为神经细胞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疾病的临床诊断[14]。急性脑梗死治疗中NSE水平变化可用来评估溶栓的疗效[15]。NLR是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是评估人体炎症反应的一个有效且经济的指标,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炎症的严重程度、预测疾病进展及评估疗效,可用于感染性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恶性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16]。结合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NSE、NLR高表达,且与临床预后相关。
单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空腹血糖、尿酸、NSE、NLR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生理功能和恢复能力存在差异,老年患者可能伴有更多的基础疾病和恢复能力下降导致预后较差。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糖会加剧脑梗死后脑损伤并影响患者恢复[17]。高尿酸是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常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存,还可通过加剧动脉硬化和促进血栓形成来影响脑梗死进程[18]。进一步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NSE、NLR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建立NSE、NLR评分标准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经ROC曲线验证显示,预测模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发生风险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可用于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降低不良预后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吴泳,钟望涛,黄汉宁.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1;24(12):1091-8.
2程丽.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26):51-3,70.
4罗伟鹏,梁文彬,罗成焕,等.阿托伐他汀联合钻孔引流改进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对血清NSE、IL-6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3):548-50.
5贺林锋,戚本玲.NLR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13):3349-53.
6陈霞,陈李平,陈菲,等.初发急性脑梗死流行病学特征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23;34(3):106-9.
7王薇,蔡宾,刘广志.脑梗死急性期抗凝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3):335-6.
10李晶,邵勇,任漪清.NSE、D-二聚体及HCY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海南医学,2021;32(7):851-4.
11薛萌,程涛,陈丽薇,等.亚低温治疗对机械取栓术后急性大面积半球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及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22):3972-5.
12刘霞,陶彦春,王娜,等.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NSE、S-100β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1;32(11):1384-7.
13闫克杰.天丹通络胶囊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NSE、S-100β及ICAM-1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9):3397-9.
16文洁,陈俊杰,高巍.NLR、MHR和MLR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20):4885-9.
17郑晓惠,黎燕妹.D-二聚体、NLR、PLR、CRP、FEV1/FVC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24;37(14):48-54.
18毛思涵,霍红丹,陈秋露,等.多时相CT血管造影检查、血清LPO、TpP水平与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再发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22;29(5):747-52.
19丁奇,乔春友,王立忠,等.颈内动脉次全闭塞脑梗死亚急性期支架植入效果[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25(4):492-6.
22付秀芳,杨宪章,张晓娟,等.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4;27(3):301-6.
23王香云,卢凯.血清微小RNA-126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7):725-7.
24王青青,肖大海,田沙,等.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血清RBP 4水平及氧化应激的关系[J].医学研究生学报,2022;35(12):1288-93.
基金资助:吉林省卫生健康科技能力提升项目(2022LC034);
文章来源:郭菁,孙卫欣,张诗童,等.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NLR水平及预后风险预测模型构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21):5137-5141.
分享:
脑梗死是突发而至、进展急骤的脑血管急危重病种,因脑梗死而遗留偏瘫症状者不在少数,患者从正常生活模式短时间内进展至无法自理生活状态且康复结局不容乐观[2],心理压力负荷度极高,可严重损及其康复依从意愿与配合行为。 脑梗死偏瘫康复任务具备艰巨性,康复历程具备漫长性,大部分康复时段皆为院外居家期,对医院、社区、家属的联合康复支持需求极高。
2025-03-28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病机复杂,主要是因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2025-03-26青年脑梗死是指年龄在18岁~45岁青年人出现的脑梗死。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病人数逐渐升高[1-3]。青年作为家庭、社会的主力军,一旦患病,严重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因此,研究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能起到及早发现及提前预防的作用,减少其发病率。
2025-03-25据统计,70% 脑梗死患者存在吞咽障碍,不仅影响营养摄入,还可能导致误吸、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住院率和病死率。因此,对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吞咽障碍评估方法主要依赖于量表进行主观的间接判断,无法精准评估吞咽功能,也容易误判。
2025-03-19急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1]。急性脑梗死主要由脑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脑梗死引起,患者临床症状多样,通常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减弱、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等,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将进一步加重,梗死位置的脑组织功能可能完全丧失,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
2025-03-13目前,国内可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该方案能够有效溶解脑部血栓,促进缺血性脑组织血液灌注恢复,有助于提高患者脑部血氧供给效率,并缓解因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而带来的神经细胞损伤,进而改善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临床病症表现[1]。
2025-02-27目前,CysC与尿素氮被认为和肾脏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其作为新型标志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且具有应用价值。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CysC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已有研究表明,CysC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脑梗死的发生,并且影响病情的发展及预后[2]。
2025-02-21目前,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普遍认为溃疡形成或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导致该病症的重要原因,其中炎症因子水平异常状况所导致的炎症损伤,更是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由此可见,早期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
2025-02-18急性脑梗死(aci)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约占脑卒中疾病总数的70%[1],是由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性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好发于老年群体,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2]。脑梗死引起的缺血缺氧,可诱发急性炎性反应,造成脑组织破坏,进而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预后不良[3]。
2025-02-17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主要特征为血小板出现活化、血液凝固性加剧,其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凝血指标,且经研究发现,FIB、PT等凝血指标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施以有效评估[4-5]。
2025-02-17人气:18457
人气:16526
人气:15868
人气:15446
人气:1518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
期刊人气:2346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8757
国内刊号: 11-9358/R
创刊时间:2014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388
影响因子:0.021
影响因子:1.038
影响因子:0.279
影响因子:0.14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