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氯吡格雷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汝州市中医院收治的ACI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红细胞压积(HCT)、血浆黏度(PV)]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68%,38/41)高于对照组(73.17%,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NF-α、IL-8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NF-α、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BV、LBV、HCT、PV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20%,5/41)与对照组(7.32%,3/41)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氯吡格雷治疗ACI效果显著,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急性脑梗死(ACI)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该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硬化的血管斑块容易发生破损溃疡,形成原位血栓,脂质栓子沿血流栓塞至远处的小血管可导致动脉栓塞,引发ACI[1]。此外,房颤、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等心源性疾病也会增加ACI发生风险。疾病初期患者无特定症状,随病情进展,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阵发性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神经功能缺损、失语、共济失调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脑水肿及脑疝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3]。临床常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药物治疗ACI。氯吡格雷是常见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有效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改善脑部缺氧、缺血状态[4]。中医认为,ACI的发生与阴亏血虚、阳盛火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瘀血阻滞等有关,治疗应以活血化瘀、疏肝养血为主。养血清脑颗粒是一种由当归、白芍、熟地黄、钩藤、鸡血藤等组成的中成药,具有活血通络、养血平肝、清热解毒的功效,能促进大脑血液循环,改善脑缺血症状[5]。本研究选取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氯吡格雷在ACI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汝州市中医院收治的ACI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颅脑CT、神经系统等检查确诊为ACI;②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神经功能缺损、失语、共济失调等症状;③发病时间在72 h之内;④无脑部器质性疾病者;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近6个月有重大外科手术史者;②伴有先天性心脏病者;③存在遗留的脑神经功能异常者;④合并占位性病变者;⑤合并脑血管瘤破裂出血;⑥对研究药物过敏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年龄38~82(57.24±4.33)岁;男21例,女20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18~28(23.11±0.83)kg/m2;发病至入院时间1~65(33.18±3.72)h; 病变部位:额叶9例,颞叶11例,顶叶7例,基底节14例。研究组年龄38~82(56.96±4.28)岁;男23例,女18例;BMI指数18~28(23.15±0.84)kg/m2;发病至入院时间1~65(33.56±3.69)h; 病变部位:额叶6例,颞叶12例,顶叶8例,基底节15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吸氧、降血脂、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吉林省博大伟业制药,国药准字H20203667),口服,75 mg/次,1次/d。研究组氯吡格雷用法同对照组,同时予以养血清脑颗粒(天士力医药,国药准字Z10960082),口服,4 g/次,3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
1.3 疗效评估标准:
临床治愈:治疗2周后,患者阵发性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神经功能缺损、失语、共济失调等症状消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90%;显效:治疗2周后,患者阵发性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神经功能缺损、失语、共济失调等症状明显改善,NIHSS评分降低46%~90%;缓解:治疗2周后,患者阵发性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神经功能缺损、失语、共济失调等症状有所缓解,NIHSS评分降低18%~45%;无效:治疗2周后,患者阵发性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神经功能缺损、失语、共济失调等症状未见缓解甚至加重,NIHSS评分降低<18%。临床治愈、显效、缓解计入总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②炎症因子,记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③血液流变学,记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红细胞压积(HCT)、血浆黏度(PV)水平;④神经功能,以NIHSS评估,共42分,分数越高则神经功能越差。⑤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x¯±s)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3,P=0.019<0.05)。见表1。
2.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TNF-α、IL-8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NF-α、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BV、LBV、HCT、PV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对照组与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例(%)]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临床治愈 显效 缓解 无效 总有效
对照组 41 8(19.51) 11(26.83) 11(26.83) 11(26.83) 30(73.17)
研究组 41 15(36.59) 14(34.15) 9(21.95) 3(7.32) 38(92.68)
表2 对照组与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ng/L,x¯±s)
表3 对照组与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x¯±s)
2.4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139,P=0.710>0.05)。见表5。
表4 对照组与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 NIHSS评分(分,x¯±s)
表5 对照组与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反应 发生率[例(%)]
3、讨论
ACI具有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迁延难愈等特点,该病发病机制复杂,大动脉粥样硬化、局部脑血管痉挛、小血管畸形、血压或血糖异常等均会造成脑内动脉血管供血异常,引发ACI[6,7,8]。此外,动脉炎、心脏栓子脱落、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也会增加ACI发生风险。患者常出现视野缺损、步态不稳、感觉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尿失禁、暂时性瘫痪等,对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9,10]。因此,及早开展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缺损的关键。
氯吡格雷可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聚集引发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性疾病,改善机体微循环,但长期服用该药物可能导致出血事件,远期疗效不理想[11,12]。中医认为ACI属于“中风”范畴,该病的发生与机体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失衡、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伤神等因素有关,患者表现常以偏瘫失语、神志障碍为主,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平肝益气是治疗该病的主要原则[13]。养血清脑颗粒是临床常见的中药制剂,主要由当归、熟地黄、钩藤、川芎、决明子、珍珠母、白芍、鸡血藤、夏枯草、延胡索、细辛等中药组成,具有平肝潜阳、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14]。其中当归性温,味甘,归肝、心、脾经,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川芎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可活血益气、祛风止痛;熟地黄性微温,味甘,归肝、肾经,可补血滋阴、益精填髓;钩藤性凉,味甘,归肝、心包经,可清热平肝、息风定惊;决明子性微寒,味苦,归肝、肾、大肠经,可清热解毒;珍珠母性寒,味咸,归肝、心经,可平肝潜阳、清肝泻火;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脾经,可平肝止痛、养血调经;鸡血藤性温,味苦、甘,归肝、肾经,可补血活血、化瘀通络;夏枯草性寒,味辛、苦,归肝、胆经,可清热泻火;延胡索性温,味辛、苦,归肝、脾经,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效[15,16]。本研究针对我院ACI患者采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可见该方案能显著提升疗效。
TNF-α是常见的促炎因子,参与ACI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该指标升高会抑制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溶解酶的释放,使内皮细胞表面产生促凝状态,加快血栓形成。IL-8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可参与机体炎症及免疫反应,该值升高提示炎症反应强烈。经进一步研究发现,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TNF-α、IL-8水平低(P<0.05),提示该方案能减轻机体炎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养血清脑颗粒中的当归含有阿魏酸钠萃取物和多糖,能刺激人体吞噬细胞系统,调节机体免疫能力,起到抗炎功效;熟地黄、川芎能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抑制机体炎症;钩藤含有种活性成分,能减轻机体炎症;决明子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减轻体内的氧化反应和炎症反应;细辛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能明显缓解炎症症状,促进患者恢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HBV、LBV、HCT、PV低(P<0.05),充分佐证该方案能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原因在于,氯吡格雷经酶代谢后生成的活性产物能与血小板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降低血液黏度,增强血流流速,改善大脑供血。养血清脑颗粒中的当归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功效,能改善造血系统功能;熟地黄可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川芎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鸡血藤可增加人体血管弹性,净化血液,改善血液循环,保护心血管系统;延胡索能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含量,促使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联合用药能增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本研究数据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NIHSS评分低(P<0.05),提示该方案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养血清脑颗粒和氯吡格雷均具有抑制血栓形成、保护脑神经的功效,能改善脑部缺氧、缺血状态,恢复患者神经功能。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该方案治疗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氯吡格雷治疗ACI效果显著,可减轻机体炎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参考文献:
[2]郑东焕,任会菊,高园园.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23,50(9):109-112.
[3]辜忠灵,丁秀英,甘秀红,等.低频重复经颅电刺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3,20(5):95-98.
[4]吴钟江,梁赋,黄达,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1年短期疗效及对患者预后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0):2332-2335.
[5]张月婵,张云云,韦紫君,等.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的Meta分析和试验序贯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3):2347-2354.
[6]周海慧.早期康复训练结合生物反馈治疗仪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临床医学,2023,43(1):70-72.
[8]王洲,周冬梅,孙承霞.阿加曲班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6):15-18.
[9]郭俊娇,刘梦茜,林娜.倾向性评分匹配评估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1):39-43.
[10]李志安,孙静,胡莹,等.CYP2C19基因多态性联合DSA评估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9):1057-1062.
[11]虞冬晴,车路.基于西洛他唑双重抗血小板方案对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疗效及预后评价[J].实用老年医学,2023,37(8):843-847.
[12]王宏静,熊璐璐,李海燕,等.丁苯酞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3,20(5):134-137.
[13]董春雪,于楠楠,丛珊,等.三七通舒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神经保护机制[J].中成药,2022,44(5):1718-1722.
[14]阮世旺,闫方方,胡世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23,50(4):120-123.
[15]刘彦超,盛刚,杨骏.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1,16(12):764-765.
[16]李玲君,王雅男,肖萍,等.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34(12):3563-3567.
文章来源:李栋.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氯吡格雷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2024,44(07):122-125.
分享:
脑梗死起病突然,病情进展快,残疾率及死亡率高。临床在静脉溶栓后疗效不佳或者血管再通率不理想者,需采用取栓术。取栓术利于快速疏通堵塞血管,可及时挽救缺血半暗带,改善症状及减轻预后损伤。但取栓术操作步骤多且较为复杂,术后并发症风险高,加之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不足或者心理负担重等,可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及康复进度[1]。
2025-04-16现阶段,随着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的逐渐完善,其病死率有所降低,但并发症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认知功能障碍作为急性脑梗死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但不限于记忆力障碍、注意力障碍以及执行功能障碍等,会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2025-04-12老年人群由于血管弹性减弱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患ACI的风险显著增加。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并发症风险更高,往往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此外,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病,可能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国内外指南广泛推荐的最有效治疗手段是早期静脉溶栓,而超早期4.5h时间窗内实施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为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2,3〕。
2025-04-11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案,溶栓疗效确切,但对溶栓时间窗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临床针对超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多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抗治疗方案,虽有一定效果,但药物起效较慢,且部分患者会发生抵抗现象,故效果欠佳[2]。
2025-04-01脑梗死是突发而至、进展急骤的脑血管急危重病种,因脑梗死而遗留偏瘫症状者不在少数,患者从正常生活模式短时间内进展至无法自理生活状态且康复结局不容乐观[2],心理压力负荷度极高,可严重损及其康复依从意愿与配合行为。 脑梗死偏瘫康复任务具备艰巨性,康复历程具备漫长性,大部分康复时段皆为院外居家期,对医院、社区、家属的联合康复支持需求极高。
2025-03-28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病机复杂,主要是因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2025-03-26青年脑梗死是指年龄在18岁~45岁青年人出现的脑梗死。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病人数逐渐升高[1-3]。青年作为家庭、社会的主力军,一旦患病,严重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因此,研究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能起到及早发现及提前预防的作用,减少其发病率。
2025-03-25据统计,70% 脑梗死患者存在吞咽障碍,不仅影响营养摄入,还可能导致误吸、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住院率和病死率。因此,对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吞咽障碍评估方法主要依赖于量表进行主观的间接判断,无法精准评估吞咽功能,也容易误判。
2025-03-19急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1]。急性脑梗死主要由脑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脑梗死引起,患者临床症状多样,通常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减弱、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等,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将进一步加重,梗死位置的脑组织功能可能完全丧失,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
2025-03-13目前,国内可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该方案能够有效溶解脑部血栓,促进缺血性脑组织血液灌注恢复,有助于提高患者脑部血氧供给效率,并缓解因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而带来的神经细胞损伤,进而改善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临床病症表现[1]。
2025-02-27人气:18558
人气:15584
人气:15092
人气:14859
人气:1305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人气:1384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5921
国内刊号:11-5126/R
邮发代号:80-155
创刊时间:200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320
影响因子:0.850
影响因子:0.647
影响因子:0.82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