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数字经济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

  2021-08-07    211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本文将要研究的是数字经济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作用的合理路径。我国的数字化产业、信息化产业仍处于新兴发展阶段,与实体农业相融合,既可以从中汲取发展动力,同时也可以为实体农业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信息化产业
  • 农村经济
  • 实体农业
  • 数字经济
  • 加入收藏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即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在过去十几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上已有所成就,并基于新时代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数字化新型技术和业态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点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锦上添花。同时,数字经济在党的各级领导机关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大有可为。当前,乡村产业面临产业体系建设不完善、土地流转问题棘手、传统意义上的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发展遇到瓶颈。

为对所研究问题给出合理推进方案,本文将浅谈数字经济下乡村产业振兴的机遇与挑战,并据此给出初步结论。


二、数字经济下乡村产业振兴的机遇


1. 可与我国农村脱贫脱困攻坚工作相辅相成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各地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的情况,这也就造成了许多偏远山区及中西部农村的经济仍处于较低水平,部分贫困地区现状难以改变。

现如今,数字经济发展迅猛,近几年来对我国农村脱贫脱困攻坚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缓解了农村居民的就业压力,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使农村居民的就业方向不再局限于农业或其他纯体力劳动。而众多农村居民的加入将继续推动数字经济在农村的普及,两者互相助力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2. 农业产业的能级和效率迫切需要提高

传统的农业产业生产形态固定,产品单一,仅通过人力进行生产的形式效率低,劳动力成本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融合性和赋能性作为数字经济天然的优势,与传统农业产业相融合,对传统农业的发展大有益处。

如今,以“互联网+”、大数据监管等新型数字技术激发出农业产业的创新活力,为不断出现和发展的新型农业生态形态增添了生产力,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这种形式得以显现,满足了现代人在“吃得饱”后的精神文明需要。不仅如此,数字经济给予了部分传统老手艺人曝光的机会,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传播,老手艺和新创意结合,成功推广了这类我国的历史文化结晶,传承和延续了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3.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供给侧改革推动内容的一部分,经各级政府逐步推进,已经成为未来农业发展努力的方向。在之前的发展中,我国农业现代化主要依托互联网向信息化方面靠拢,小有成效,但是仍未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一直以来,我国农产品行业产业结构急需优化。这种优化能够使农产品在供需两侧趋于均衡、种类及品质达到消费者的需求,稳步提升农业在现代化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如今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产生使电子商务在农村已经涵盖了从生产到销售、检测中的多个步骤,大大推动了农业产业生产系统性转型的过程。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介入,传统农业得到了良好的改造,有效地减少了冗余环节,创造出高效率的销售平台,保障了个体农户的利益。

区域布局的意义是提高农业产业中各体系的质量,加速推进有效供给的形成。其优化能促进区域间分工合作、产业链完善、协同发展,对解决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具有积极作用。推进遥感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高科技设备与农业产生全面结合,可夯实数字农业基础,指导农民生产,实现合理区域内、区域间调度。同时,数字技术的使用可助力农产品全产业链数据库建设,力争达到数据共享。而区域布局的优化,能为数字经济与农业的融合起到正反馈作用。

4. 有助于创新农产品流通业态

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是其区别于其他大多数产品的特点。因此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损耗大、运输成本高等问题是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固有的。而兴起的网络直播带货式的营销模式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为农产品提供了一个可以忽略时间和空间因素制约的交易平台。

在电子商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可销售的产品类别不断拓展延伸,从最开始的耐储存产品开始,已经逐步发展到了现在包括冷冻链逐步完善下的生鲜产品等各类新产品。2020年,农村电商规模达到28015.7亿元,保持了极快的增速,这无疑表现出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销售途径中的重要地位。


三、数字经济下乡村产业振兴的挑战


1. 农业产业链存在突出问题

传统农业生产供应的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太多是我国农产品行业的缺陷。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我国农业从业者大多数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缺乏大规模的统一生产,更缺少统一的调度和分配。这导致个体农户对农产品的品质、价格、需求量的行情所知甚少,因此需要各级中间商、终端零售商的参与才能完成从生产到消费的过渡。但由于中间商太多,农产品的利润被逐级分割,最后流向个体农户的却所剩无几。不仅如此,由于中间层级过多,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容易出现时间差,造成“滞销”现象。

农业产业链短且脆弱也是当前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当下,农产品在市场上因其缺乏特色,品类单一而缺乏竞争力。同时,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加工、运输等产业发展不完善,缺少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其次,由于各地区在产业上没有形成良好的配合,导致农产品产业链容易形成按行政区划分布的格局。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弱点在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下进一步暴露出来:农业产业链缺乏长期的、有深度的战略合作关系,大部分表现为短期的利益关系。这样的缺陷使得乡村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冲击时,应对能力较弱。

2. 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但背后也同样存在着很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城乡之间存在数字鸿沟。数据统计,我国农村网民人数仅占全国网民总数的约1/4。相比之下,仍然庞大的农村人口数量暴露出农村较低的网络普及率。同时数据显示,当前互联网理财、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等活动仍以城市居民为主。不仅如此,数字化建设在农村内部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018年农业数字经济仅占农业增加值的7.3%,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与东部农村地区有较大差距。

其次,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在各项数字技术间也有很大差距。如电子商务等应用领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打下扎实的基础,前景光明,甚至有个别领域是全球的领头羊。但是,在高端芯片、精密光刻等核心技术方面,和部分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正是因为科技创新能力的薄弱和知识产权的制约,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下游,需要支出大笔经费购买国外专利,产品销售的利润极低,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外技术,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我国数字经济与各领域融合不均衡。目前,数字经济在我国发展营运最广的是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这些领域,但是这都是通过数字技术提高传统行业效率的改造。通过这样的融合,该类数字技术才能在短时间内覆盖巨大市场,迅速发展。而在工业层次的应用方面,我国企业将数字化技术融入现实生产管理的比例很低,提供工业级应用的机构也几乎被国外企业所垄断。

3. 数字经济意识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在全球经济背景下,数字经济改变了当前国内的人才需求结构。由于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岗位类型丰富,高人才需求持续保持,“数字人才”缺口不断扩大,政府部门及企业需要大量熟练掌握数字技术的人才,我国数字经济领域正面临这一人才短缺的挑战。

该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部分农村人口相较于城镇人口而言,受教育程度偏低,大多数为初中学历,这可能导致农民难以对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兴科技形成清晰的认识。其次,部分农民的思想保守,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接受新经济模式,使得推广农村电商存在障碍。再次,在农村中生活的很多都是老人和孩子,农村缺乏向群众宣传先进农业科学知识理念的队伍。最后,农村这个平台留不住具有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农村人才缺口逐步形成。


四、数字经济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


1. 加速推进数字基建建设

数字基建即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具有数字化和智能化显著特点的5G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为其中代表。如今,数字技术的崛起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浪潮,加速推进数字基建是我国经济恢复、平稳行驶在经济发展快车道上的重要保障,可直接缓解我国因疫情造成的经济增长压力。因此,加速推进数字基建势在必行。自此,数字基建将成为我国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部署之一。

从短期来看,数字基建投资将直接刺激相关产业链的上下游,缓解经济回暖缓慢疲态,释放出国内经济的潜在活力。同样,从长期来看,加强数字基建不失为一种提前布局,有望在未来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中起到作用。

2. 促进乡村产业与数字化技术融合

数字经济助推乡村产业振兴,首要任务就是促进乡村产业与数字化技术融合;同时更要加速现实乡村产业信息数据库的构建,借助数字经济中数据互联性强的特点,完成乡村与城市、农民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整合,以期达到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国的数字化产业、信息化产业仍处于新兴发展阶段,通过与案例丰富的实体农业相融合,既可以从中汲取发展动力,又可以使实体农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二者结合之下,核心竞争力均可显著提高。

3. 鼓励人才下乡创业

有部分乡村由于底子薄、资源较少,发展数字经济的难度比较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因此受到抑制。2020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培养知农爱农的人才以推动科技应用到田地间的文件。首先,要搭建好下乡人才施展的平台。在各地方紧跟全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形势下,人才可以找准着力点,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势,为构建数字乡村献计献策。其次,要加大下乡人才的创业优惠力度,通过加大贷款额度、用地优先等方式向人才倾斜资源,吸引有志青年下乡创业。专业人才的引进,能间接地普及基本网络知识,使广大农民群体尽快成为合格的现代化网民,有利于数字乡村的构建。

4. 系统补贴数字农业发展

当前,各级政府首先应该加强宏观层面的经济引导,改善数字经济进农村的大环境。在产业上,政府可以大力补贴发展农业和农村的数字经济建设项目,同时实施对应的发展战略。在财政上,中央政府划拨充足的资金到各级政府以用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及完成数字农业专业的营销和技术咨询,并保证各级政府能全面精准地进行数字农业标准的设定和认证工作。在税收上,对数字农业类的企业、个人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三管齐下”的支持方式,数字农业发展将持续增速。

5. 注重制度保障和因地制宜

要想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定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完备的制度支持可以更好地对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做出规范和要求。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环节等因素确定优势产业,全面分析各地的数字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一旦具备政策上的倾斜,农村居民对于数字经济的热情将大大被激发,这对数字经济的推广和发展大有益处。在推动乡村数字经济过程中需要坚持“急用先行”的原则,坚持量力而为,瞄准农村需求的要点,破解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石萌.乡村经济振兴数字化道路与产业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2020(12):33-35.

[2]郭妍,立光,王馨农村数字普患金融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县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122-132.

[3]胡一波,王铁山,牛文博.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新机遇[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0(10).47-48.

[4]高立志,王能晓,赵晓强."互联网+"模式下乡村振兴道路探索[J].山西农经,2020(24):16-18.

[5]孙克.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变革、问题与建议[J].世界电信,2017(03):31-36.

[6]魏振锋,明海波,施星君.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山西农经,2020(14):22-23.

[7]郝承尧,王鑫,丁立会.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商业,2020(30):5-7.

[8]李翔,宗祖盼.数字文化产业:一种乡村经济振兴的产业模式与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02)74-81.

[9]陈兆清,徐昕.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的探索与建议---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05):1-4+19.

[10]王春涛.基于数字农业背景下湖南水稻种植区域化布局分析研究[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06):35-36.

[11]际甜,王筱迪.产业兴旺农民富乡村振兴成效显---贵安新区逐步形成结构优化特色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J.当代贵州,2020(39):76-77.


文章来源:李资博.数字经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研究[J].河北企业,2021(08):8-1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农村观察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观察

期刊人气:257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6-4583

国内刊号:11-3586/F

邮发代号:82-995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