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ICU-AW)的发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在河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记录ICU-AW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发生ICU-AW的危险因素。结果 45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发生了ICU-AW,发生率为42.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糖尿病史、合并脓毒症、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时间≥7 d、ICU入住时间≥7 d、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神经肌肉阻滞剂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发生ICU-AW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ICU-AW发生率较高,临床医护人员应给予重视,尽早识别高危患者,并针对ICU-AW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应对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具有病程长、预后差等特点,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认知、肢体及吞咽功能等障碍[1]。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方式,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疾病发展,但患者术后易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情况。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intensivecareunitacquriedweakness,ICU-AW)为ICU患者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是患者在ICU治疗期间,由多种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一种以四肢肌无力(对称性)为主的临床综合征[2-3],会导致患者出现肌腱反射减弱、轻瘫、呼吸肌受累、脱机困难、呼吸衰竭等不良情况,不仅会降低患者预后,还会增加其家庭经济负担[4]。目前,ICU-AW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早期识别ICU-AW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尽早实施有效预防措施,是降低ICU-AW发病率的重要途径。国内关于ICU-AW危险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ICU危重症患者,鲜少有关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ICU-AW发生危险因素的研究报道。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ICU-AW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在河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2018年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5]中原发性高血压相关诊断标准;②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6],经CT等检查证实;③术后昏迷,首次入住ICU,时间≥3d;④年龄≥18周岁;⑤格拉斯哥昏迷评表[7](GlasgowComaScale,GCS)≤8分;⑥术后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时间≥48h;⑦临床相关资料均完整。排除标准:①入住ICU前合并重症肌无力、脑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②合并精神疾、谵妄、语言障碍者;③合并四肢残缺、髋骨骨折、颈椎骨折、腰椎骨折等可影响肌力测试结果者;④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⑤研究期间家属放弃治疗者。通过样本量估计法[8],样本量取自变量的5~10倍,本研究预估20个自变量,本次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107例。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1-0105)。
1.2方法
1.2.1ICU⁃AW判定标准所有患者入住ICU第1天至第7天(包括仍在ICU的患者及中途转入其他科室的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行床旁肌肉超声检查,部位为下肢肌肉,检测内容包括股直肌横截面、厚度、羽状角及股中间肌厚度、羽状角,并测量肌肉的回声强度。以入ICU时数据作为基线,若离开ICU时肌肉厚度减少20%、横截面积减少10%、羽状角减少5%、回声强度增加8%即诊断为ICU-AW[9]。所有检查操作均由超声检查技术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
1.2.2调查工具
1.2.2.1一般资料调查表前期由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自行编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
1.2.2.2疾病情况调查表有研究者自行编制,内容包含糖尿病史、酗酒史、高血压病程、高血压分级、病灶部位、出血量、是否合并脓毒症、是否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否应用神经肌肉阻滞剂、手术方式。
1.2.2.3入院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PhysiologyandChronicHealthⅡ,APACHEⅡ)该量表由Knaus等[10]编制,包括慢性健康状况、急性生理学、年龄3个部分,总分为0~71分,分值越高提示病情越严重。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1。
1.2.2.4格拉斯哥昏迷评表(GlasgowComaScale,GCS)选择俞祥海等[7]总结修订的量表,包括语言(1~5分)、睁眼(1~4分)、运动(1~6分)3个项目,总分为1~15分,12~14为轻度意识障碍、9~11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分以下为昏迷。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67。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ICU⁃AW发生情况107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45例发生了ICU-AW,发生率为42.06%。
2.2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发生ICU⁃AW的单因素分析患者的糖尿病史、是否合并脓毒症、是否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神经肌肉阻滞剂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发生ICU-AW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发生ICU-AW的单因素分析
2.3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ICU⁃AW发生的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自变量赋值见表2。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合并脓毒症、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时间≥7d、ICU入住时间≥7d、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神经肌肉阻滞剂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发生ICU-AW的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3。
表2自变量赋值表
表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3.1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ICU⁃AW发生现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易出现昏迷不醒的情况,病情危重,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需入ICU进一步严密观察与治疗。ICU-AW作为ICU中危重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不仅会加重病情,升高病死风险,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加重患者家庭医疗负担[11]。本研究结果显示,107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有45例发生ICU-AW,发生率为42.06%,与向登琼等[1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表明ICU-AW在ICU患者中普遍存在,可能与ICU患者病情较重、并发症较多、易出现营养不良有关。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予以重视,积极寻找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发生ICU-AW的相关危险因素,加强防治措施干预,降低ICU-AW发生率。
3.2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ICU⁃AW的危险因素
3.2.1糖尿病史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史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发生ICU-AW的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13]。分析可能的原因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易发生应激性高血糖,而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机体又长期处于较高血糖水平状态,易产生神经毒性作用,影响神经肌肉功能,直接或间接引起ICU-AW发生。对此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应对于合并糖尿病史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血糖水平加以严密监测,控制营养药物摄入,同时遵医嘱使用胰岛素,保持血糖稳定,以降低ICU-AW的发生风险。
3.2.2合并脓毒症本研究结果显示,合并脓毒症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发生ICU-AW的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报道合并脓毒症患者发生衰弱风险高这一结论相符[14]。分析认为,机体任何部位感染均可引起脓毒症,需给予较多抗菌药物治疗,甚至给予生命支持治疗,而这些治疗会影响患者机体微血管环境及代谢功能,促进炎症反应,导致基细胞出现缺氧、缺血等情况。细胞内能量生产机制被损害,分解增加而合成降低,会导致机体营养供给不足,进而影响远端肌肉肌力,增加ICU-AW发生风险。对此建议,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合并脓毒症患者除了抗感染治疗之外,应加强营养评估,给予有效营养支持维持身体机能,以此降低ICU-AW发生率。
3.2.3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本研究结果显示,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发生ICU-AW的危险因素,既往研究结果中也发现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发生获得性衰弱的风险高[15]。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并不少见,这会降低患者机体有效循环量,导致机体营养不足,肌肉无法获得足够营养与能量,并且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会促进炎症反应损伤肌细胞与肌肉结构,进而累及神经肌肉功能,导致ICU-AW发生。临床中,应注意识别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否发生,对于已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应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胶体及晶体补液顺序及补液速度等,减少因患者机体有效循环量降低而引发的炎症反应,改善营养状态,预防ICU-AW发生。
3.2.4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入住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入住时间均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发生ICU-AW的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16]结果相符。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因生命体征不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原因影响,需接受机械通气稳定病情。而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越长,越容易损伤全身肌肉、骨骼、神经功能,同时还会降低患者膈肌功能,导致呼吸肌出现不同程度肌力下降,进而出现脱机困难,而这又会增加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形成恶性循环,增加ICU-AW发生风险[16-17]。对此,临床应尽量缩短患者运动受限时间,加强呼吸肌锻炼,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给予床上被动锻炼,促进患者肌肉功能恢复,尽快帮助其摆脱对呼吸机的依赖,进而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ICU-AW发生率。
3.2.5应用糖皮质激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糖皮质激素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发生ICU-AW的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18]结果相符。可能是因为糖皮质激素会促进四肢肌肉组织蛋白分解,损伤肌细胞,抑制肌肉兴奋性,导致肌肉萎缩,进而引起ICU-AW[19]。对此建议,临床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加强对患者神经肌肉功能变化的观察,控制糖皮质激素药物使用量。
3.2.6应用神经肌肉阻滞剂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神经肌肉阻滞剂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发生ICU-AW的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19]。神经肌肉阻滞剂能降低机体乙酰胆碱水平,降低运动神经末梢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还会降低机体钙离子浓度,增强神经传导阻滞作用,从而增加ICU-AW发生风险[20]。对此,临床中应严格掌握神经肌肉阻滞剂的应用指征,以降低ICU-AW发生风险。
4、小结
研究强调了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时,需要对患者发生ICU-AW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管理。通过早期识别和干预这些风险因素,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发展为ICU-AW的可能性,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且来自同一家医院的问题,后续研究者可以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验证结果,为患者的术后康复、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邱丽花.前瞻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便秘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23,15(1):16-18,22.
[2]李若祎,何怀武,孙建华,等.早期床旁超声测量重症患者股四头肌变化对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25):1967-1972.
[3]杨霞,于红静,潘泽林,等.基于危险因素筛查的干预策略在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21,20(11):63-68.
[4]周文蝶,范宇莹.ICU获得性衰弱干预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上海护理,2021,21(8):56-60.
[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1):24-56.
[6]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等.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J].中国急救医学,2020,40(8):689-702.
[7]俞祥海,刘玉琴.格拉斯哥昏迷分级法[J].西藏医药杂志,1994,7(2):48-49.
[8]倪平,陈京立,刘娜.护理研究中量性研究的样本量估计[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78-380.
[11]胡莉,黄海燕.早期康复治疗预防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16,15(2):66-70.
[12]向登琼,周茹,王惠.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重症监护室获得性衰弱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21,25(6):1194-1198.
[13]冯会颖,黄琳娜,张楠楠,等.危重症获得性衰弱的研究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20,40(12):950-955.
[14]苗晓,马靓.ICU获得性衰弱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5):628-635.
[15]蔡雨清,陈娅妮,孙飞,等.机械通气患者并发ICU获得性衰弱的现状调查及高危因素分析[J].现代医学,2020,48(1):50-56.
[16]王凌燕,吕慧,沈玉华,等.ICU获得性衰弱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12):1491-1496.
[17]张晓旭,王悦,张柄涵,等.个体化预测重症监护室获得性衰弱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61(6):46-50.
[18]王艳,谷仲平,屈妍,等.重型胸部损伤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24,24(5):657-662.
[19]李璐,王洪霞,俞立强,等.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肌无力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3,27(3):134-139.
[20]黄晓哲,王丹,常阳阳,等.危重症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9):798-801.
文章来源:孙真真,马锐,孙思佳.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现状分析[J].上海护理,2025,25(02):53-56.
分享:
脑出血作为高血压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主要是由于脑内小动脉破裂或者是动脉硬化所造成的,具有预后差、病死率高、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临床表现以失语、偏瘫、头晕头痛、嗜睡等,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昏迷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身心健康,因此及时予以有效治疗,并辅以合理护理干预,对确保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质量起着积极意义[3-4]。
2025-04-24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由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导致血液积聚并损伤脑组织,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脑出血的发生,常与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变等因素有关。当前,脑出血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虽损伤小,但可能无法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2025-04-11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CH)是由高血压引起的脑内小血管破裂所导致的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存在炎症反应和神经功能缺损等生理变化,具有发病急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临床早期干预可控制患者急性期病情,但如何预测其远期预后仍是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
2025-03-28脑 出 血 占 卒 中 的 1 0% ̄ 20% 左右 , 预后差 ,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 45  ̄ 65 岁 的 中 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 因 颅 内 出 血死亡的患者 , 将近 5 0 % 的患者出现在发病 的 1 个月 内 , 无论脑 出 血患 者是否 接受手术 干 预或保守治 疗 , 大部分 的 幸存者依靠他人来维持 日 常生 活 。
2025-03-19脑出血是一种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脑出血致死率很高,且病情稳定后,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包括感觉、语言、运动功能的障碍等[1-2]。而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深入研究脑出血的发病机制、预防策略和治疗方法,对于降低发病率、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8近年来,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的患病率逐渐提高,而且是脑卒中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类型之一,其重要病理基础是血脑屏障被破坏导致脑水肿形成失控,造成血肿周围持续水肿。近年来提出的神经保护策略未能提高 ICH 后患者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
2025-03-17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intensivecareunitacquriedweakness,ICU-AW)为ICU患者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是患者在ICU治疗期间,由多种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一种以四肢肌无力(对称性)为主的临床综合征[2-3],会导致患者出现肌腱反射减弱、轻瘫、呼吸肌受累、脱机困难、呼吸衰竭等不良情况,不仅会降低患者预后,还会增加其家庭经济负担[4]。
2025-02-14脑出血的病情发展速度较快且死亡率极高,为30% ~ 40%。脑出血患者发病后,脑内易形成血肿,造成颅内压升高,压迫神经,造成神经功能受损。因此需要及时采用手术引流,有效消除颅内血肿。脑出血手术对于麻醉的要求较高,尤其考虑到患者神经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减少麻醉对神经系统的进一步损伤对于提高麻醉安全性至关重要。
2025-02-10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CH)是脑卒中的常见类型。HICH在发病后需要进行规范、有效的急救诊治,对提高预后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此类疾病发病快、病情进展迅速。目前临床治疗HICH的主要目的是将血肿尽量清除、修复脑组织及改善颅内压,其中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临床常用术式。
2025-02-06基底节区出血是脑出血中的一种类型,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出血部位,由于大脑中动脉和其分出的豆纹动脉呈直角走行,血液流到此处易造成冲撞,引发出血。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偏身运动障碍等症状,若不加以干预,会引发昏迷、呼吸抑制甚至死亡等情况,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2025-01-20人气:16683
人气:16014
人气:15302
人气:14851
人气:1403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期刊人气:11756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2907
国内刊号:11-5682/R
邮发代号:82-352
创刊时间:1995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690
影响因子:0.241
影响因子:1.185
影响因子:0.343
影响因子:0.07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