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脑灌注压(CPP)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收治12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126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脑血流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并比较高CPP组与低CPP组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入院当天,观察组Vs、Vd及Vm值小于对照组,PI、RI值大于对照组(P<0.05);入院48h,观察组Vs、Vd、Vm及CPP值均较入院时升高,PI及RI值较入院时降低(P<0.05);高CPP组患者入院48h与入院时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差值高于低CPP组(P<0.05)。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当天与入院48h的Vs、Vd、Vm、PI及RI差值均与CPP差值呈正相关(r=0.862、0.869、0.871、0.852、0.871,均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CPP变化可能正相关,有望指导早期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急骤起病、病情进展迅速,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1]。有研究发现,脑出血高死亡率不仅与血肿压迫局部血管、神经有关,还与脑灌注压(CPP)变化情况相关[2]。高血压脑出血后颅内压显著增高导致的CPP降低,不利于临床预后[3]。因此,监测CPP变化被认为是指导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关键。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够间接反映机体脑血管功能状态[4],与CPP存在一定联系,但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与CPP变化的关系,以早期预测CPP。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收治12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126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高血压脑出血符合《神经外科学》[5]诊断标准;单纯高血压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6]诊断标准;(2)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3)急诊入院,生命体征平稳,未发生脑疝;(4)入院后接受对症支持治疗;(5)无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1)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2)既往存在眼科或影响视觉传导功能的其他疾病;(3)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免疫系统疾病;(4)合并恶性肿瘤。
对照组中男72例、女54例;年龄46~67岁,平均(57.16±4.52)岁;高血压病程2~7年,平均(5.13±1.15)年;BMI28.1~30.6kg/m2,平均BMI(29.23±0.15)kg/m2;遵医嘱用药92例(73.01%)。观察组中男75例、女54例;年龄45~68岁,平均(56.94±4.61)岁;高血压病程1~8年,平均(4.96±1.21)年;BMI27.8~31.2kg/m2,平均BMI(29.42±0.21)kg/m2;遵医嘱用药95例(73.64%)。2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48h后,将CPP>106.6mmHg的患者纳入高CPP组,CPP≤106.6mmHg的患者纳入低CPP组。
1.2 检测方法
脑血流动力学检测:患者取仰卧位,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探测仪(上海企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TCD-I/II型)检查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检测频率为2MHz,深度为35~65mm,记录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分别于对照组入院当天,观察组入院当天、入院24h、入院48h检测。
CPP检测采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美国惠普公司,JYH-ICP-3C-S型)监测颅内压(ICP)值,同时采用心电监护仪(美国惠普公司,HPM-1205A型)监测血压,计算CPP,CPP=舒张压+1/3(收缩压-舒张压)-ICP;分别于观察组患者入院当天、入院24h及入院48h检测。参照美国心脏协会/美国中风协会保健专业人员脑出血治疗指南(2015年)[7]标准,当CPP>106.6mmHg48h后停止监测。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均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单个指标多时点比较采用重复度量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二元正态分布的相关性分析用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
2、结果
2.1 入院当天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表1示,观察组Vs、Vd、Vm值均小于对照组,PI、RI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观察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及CPP
表2示,入院48h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Vs、Vd、Vm及CPP值均较入院时升高,PI及RI值较入院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同CPP组患者的监测结果
12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纳入高CPP组104例(80.62%)和低CPP组25例(19.38%)。入院48h,2组患者Vs、Vd及Vm值均较入院时升高,PI及RI值较入院时降低(P<0.05)。表3示,高CPP组入院时与48h后Vs、Vd、Vm、PI、RI差值均>低C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与48h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值与CPP差值的相关性
相关性检验显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与48h后的Vs、Vd、Vm、PI、RI差值分别与CPP差值呈正相关(r=0.862、0.869、0.871、0.852、0.871,均P<0.05)。
3、讨论
3.1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与CPP的关系
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是由于患者血压骤然升高导致,会进一步扩大颅内血肿范围,增加预后不良风险[8]。同时,短期内颅内压的升高能使CPP及脑血流量趋于稳定[9],可能属于一种保护性机制。因此,在降低患者颅内血肿扩大风险的同时稳定CPP是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脑出血时,脑部组织受到血肿占位效应及脑水肿等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颅内压异常升高、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CPP下降,是导致临床预后不良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10]。Vs、Vd、Vm、PI及RI是主要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它们用于诊断部分脑血管病理变化的价值已被证实[11]。血流速度的变化可受血管管径、近端流入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干扰[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Vs、Vd、Vm值均小于对照组,PI、RI值大于对照组。Vs的变化主要受收缩压的干扰,Vd能反映机体在舒张末期远端血管内血流量情况,其变化主要受脑血管阻力的干扰[13]。高血压脑出血后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CPP降低,进而Vd下降[14]。PI、RI主要反映脑血管阻力变化情况[15]。既往研究报道,脑出血患者发病24h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异常变化高达94.4%,主要为血流速度降低、PI及RI值增加[16]。CPP下降时,机体能够经过扩张脑血管,以达到增加脑血流量的目的,从而稳定CPP[17]。因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与CPP变化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3.2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CPP变化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当脑灌注压(CPP)在一定的范围内(50~150mmHg)波动时,机体可以通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平滑肌的代偿性扩张或收缩来维持脑血流相对动态稳定。CPP<50mmHg时脑含氧量明显下降,预后不良,因此监测CPP非常必要。本研究显示,患者入院当天与入院48h后Vs、Vd、Vm、PI、RI值的差值均与CPP差值呈正相关。提示早期持续监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可能对评估患者CPP变化及预后有一定价值,可指导早期治疗。因目前研究较少,机制尚未阐明,还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加大研究力度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柳超,彭国文,张静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J].重庆医学,2017,46(1):231-232.
[2]张文德,张湘,邹志浩,等.高血压脑出血无创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监测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2):182-185.
[3]徐梅华,田恒力,高文伟,等.体位变化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8,32(5).790-792
[5]杨树源,张建宁.神经外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10.
[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1):1-44.
[12]张莹,刘红英,徐洁,等.超声对椎动脉颅外段与颅内段闭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22):3792-3795.
[15]牟连生,刘皇勇,杨渊,等.颅脑创伤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与颅内压、脑灌注压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7):1036-1038.
[17]袁鹏,雍浩川,王佳,等.多功能经颅骨颅内穿刺针持续颅内压监测指导颅脑创伤手术丙泊酚麻醉用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8,40(1)88-91.
文章来源:杨佳白,李博,刘玮.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脑灌注压变化的相关性[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21,35(06):344-346.
分享:
脑出血作为高血压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主要是由于脑内小动脉破裂或者是动脉硬化所造成的,具有预后差、病死率高、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临床表现以失语、偏瘫、头晕头痛、嗜睡等,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昏迷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身心健康,因此及时予以有效治疗,并辅以合理护理干预,对确保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质量起着积极意义[3-4]。
2025-04-24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由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导致血液积聚并损伤脑组织,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脑出血的发生,常与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变等因素有关。当前,脑出血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虽损伤小,但可能无法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2025-04-11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CH)是由高血压引起的脑内小血管破裂所导致的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存在炎症反应和神经功能缺损等生理变化,具有发病急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临床早期干预可控制患者急性期病情,但如何预测其远期预后仍是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
2025-03-28脑 出 血 占 卒 中 的 1 0% ̄ 20% 左右 , 预后差 ,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 45  ̄ 65 岁 的 中 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 因 颅 内 出 血死亡的患者 , 将近 5 0 % 的患者出现在发病 的 1 个月 内 , 无论脑 出 血患 者是否 接受手术 干 预或保守治 疗 , 大部分 的 幸存者依靠他人来维持 日 常生 活 。
2025-03-19脑出血是一种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脑出血致死率很高,且病情稳定后,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包括感觉、语言、运动功能的障碍等[1-2]。而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深入研究脑出血的发病机制、预防策略和治疗方法,对于降低发病率、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8近年来,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的患病率逐渐提高,而且是脑卒中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类型之一,其重要病理基础是血脑屏障被破坏导致脑水肿形成失控,造成血肿周围持续水肿。近年来提出的神经保护策略未能提高 ICH 后患者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
2025-03-17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intensivecareunitacquriedweakness,ICU-AW)为ICU患者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是患者在ICU治疗期间,由多种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一种以四肢肌无力(对称性)为主的临床综合征[2-3],会导致患者出现肌腱反射减弱、轻瘫、呼吸肌受累、脱机困难、呼吸衰竭等不良情况,不仅会降低患者预后,还会增加其家庭经济负担[4]。
2025-02-14脑出血的病情发展速度较快且死亡率极高,为30% ~ 40%。脑出血患者发病后,脑内易形成血肿,造成颅内压升高,压迫神经,造成神经功能受损。因此需要及时采用手术引流,有效消除颅内血肿。脑出血手术对于麻醉的要求较高,尤其考虑到患者神经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减少麻醉对神经系统的进一步损伤对于提高麻醉安全性至关重要。
2025-02-10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CH)是脑卒中的常见类型。HICH在发病后需要进行规范、有效的急救诊治,对提高预后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此类疾病发病快、病情进展迅速。目前临床治疗HICH的主要目的是将血肿尽量清除、修复脑组织及改善颅内压,其中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临床常用术式。
2025-02-06基底节区出血是脑出血中的一种类型,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出血部位,由于大脑中动脉和其分出的豆纹动脉呈直角走行,血液流到此处易造成冲撞,引发出血。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偏身运动障碍等症状,若不加以干预,会引发昏迷、呼吸抑制甚至死亡等情况,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2025-01-20人气:16683
人气:16014
人气:15304
人气:14851
人气:1403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期刊人气:1838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厅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广东省医学会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301X
国内刊号:44-1539/R
邮发代号:46-303
创刊时间:199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593
影响因子:0.306
影响因子:1.482
影响因子:1.195
影响因子:1.24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