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脑梗塞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法:本次试验对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脑梗塞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选10名进行调查研究,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并根据两组患者康复率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效果分析。结果:试验组通过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梗塞吞咽障碍患者的情况,试验组的吞咽功能改善优良率(92%)明显优于对照组(55%)(P<0.05)。结论:对脑梗塞吞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其吞咽能力有加大促进作用,适合应用于脑梗塞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治疗中。
在临床中,脑梗塞患者通常伴随着食管、咽喉神经功能障碍,这就导致脑梗塞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的并发症,根据实验表明,脑梗塞患者出现吞咽障碍并发症高达35%。脑梗塞吞咽困难患者一般会因为饮食不当导致营养不良状况,长时间吞咽障碍会引发肺炎、窒息等问题,对脑梗塞吞咽障碍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通过训练恢复吞咽功能,为此对脑梗塞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势在必行[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对本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脑梗塞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选10名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对其的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并根据两组患者康复率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效果分析。其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49.2岁。将10例病人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各5例,两组病人的常规资料相比较,不存在大的差异(P>0.05),可给予分组实验。
纳入标准:要求所有试验患者均符合脑梗塞临床诊断标准,且伴随吞咽功能障碍,要求试验患者无意识障碍,无生命危险,入院后基本身体标准符合要求。
1.2 康复护理方法
在脑梗塞吞咽障碍患者入院后,进行身体状况检查,并提供脑梗塞患者常规护理,随机选取10位符合要求的患者,利用随机抽取方式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进行,试验组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具体方式如下。
1.2.1 基础训练(摄食前训练):在患者入院后,对有严重吞咽障碍的患者加强摄食前技术训练,首先要进行适当吮吸训练,对于吮吸训练可以运用婴儿训练法,将奶瓶放入患者口中,模仿婴儿,锻炼吮吸能力,加强口腔内力度训练,此训练可早晚各一次,一次时常20分钟。为加强对吞咽能力的恢复,可进行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取冰冻后的无菌棉棒蘸水,注意蘸水的量,轻点病人软腭以及舌头部位,实现对口腔咽部、舌根处进行刺激,每天日一次,一次20分钟,以患者咽喉感知与力量[2]。
1.2.2 摄食训练:在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后,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指导病人进行摄食训练。最初阶段,医护人员通过指导,辅助患者进食,当病人的吞咽功能进入恢复正常之后,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指导病人家属对病人进行喂食。摄食训练首先小选择病人合适的进食体位,以及吞咽食物的形态和喂食方式。其中最佳的摄食训练时坐位,其次是半坐位。对卧床的病人,医护人员可以让病人的头部向前倾斜45°的同时需要保持30°的躯干仰卧。而对于瘫痪的病人,应该指导病人将侧肩用软垫踮起,然后在进食30分钟后保持坐位或者半坐位,避免食物反流。
1.2.3 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对脑梗塞吞咽障碍患者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增强患者恢复信心,激励病人情绪,使之配合治疗。要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干预,通过家属的配合,完成对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心理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试验组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后,采用洼田饮水实验评价吞咽功能的恢复情况,观察脑梗塞吞咽困难患者饮水进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调查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给予分析,吞咽功能的优良率采用例数与%表示,并进行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后,实验组的吞咽功能改善优良率(92.00%)明显优于对照组(55.00%)(P<0.05)。
3、讨论
在脑梗塞的并发症中,吞咽障碍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通过早期康复治疗、护理,恢复吞咽功能。为患者正常生活打下基础,提高营养摄入,通过早期的吞咽功能训练可以有效加强吞咽功能的恢复。试验组通过早期康复治疗,有效改善脑梗塞吞咽障碍患者的情况。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训练在脑梗塞吞咽障碍病人临床治疗的应用中,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对提高患者吞咽能力有重要作用,可以保证患者日常需要营养的摄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此,对脑梗塞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其吞咽能力有加大促进作用,适合应用于脑梗塞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治疗中。
参考文献:
[1]王永丽,钟满娥,李美霞.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4):120+122.
[2]吴传红.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改善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与活动能力方面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1):115+120.
王敏.脑梗塞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科学养生,2019,22(12):219-220.
分享:
糖尿病会使患者产生胰岛素分泌障碍,会使患者的血液浓稠度逐渐增高,而且主要的发病人群为老年患者,导致患者发病后脑梗塞的几率升高,会严重的威胁到患者的健康[2]。现在临床中对于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主要使用药物治疗,但是治疗的效果不佳,患者有比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是医学界中比较大的一个困扰问题[3]。
2025-03-24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是由脑血循环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而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是神经内科常见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1]。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溶栓、抗凝等治疗,通过改善脑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再通,进而减轻神经损伤。但血管再通可能引起脑组织再灌注,造成脑功能二次损害[2],故需加强脑保护。
2025-02-25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e warning syndrome, CWS)是一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具有短暂运动、感觉和言语症状的临床病情,并反复出现僵硬发作,通常发生在面部、上肢或下肢,是一种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脑梗死的高危疾病,会增加患者死亡和不良预后的风险,对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有严重的影响 。
2025-01-21急性脑梗塞(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全球范围内引起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疾病通常由于大脑动脉的血栓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不可逆的脑损伤。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针对急性脑梗塞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流,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2024-12-24急性期脑梗死是指短时间内脑血管发生阻塞而导致大脑缺血缺氧的一种急性疾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急性期脑梗死的一种常见治疗方式,对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以预防或减少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例如再次发生脑梗死、血栓形成或心脑血管事件等。
2024-11-18脑梗塞治疗因受药物血管刺激性大、患者情绪及治疗时间长等的影响,会提高普通针的固定难度,影响疗效。而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创伤小、并发症少,在脑梗塞中应用广泛。对PICC置管患者应优化护理,以确保治疗有序进行。本文分析综合护理对PICC置管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影响,报告如下。
2024-10-10脑外伤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2012年欧盟超过 150 万人因脑外伤住院,相关死亡人数达56 946人,是欧洲患者住院和死亡的重要因素。脑外伤是全球青壮年(25~44岁)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是65岁以上患者死亡的第五大原因,2019年美国因脑外伤死亡人数超过61 000人。脑外伤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有关。
2024-09-04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若病情严重,还会导致患者丧失生命。因此,应当在患者发病后予以及时有效的救治。本文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急救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2024-08-02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类型,发病率较高,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致残,严重时可能造成患者死亡,因此,积极治疗对提升预后至关重要。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配合积极的护理措施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以期为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依据和数据支持。现报告如下。
2024-07-29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残疾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需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再次复发即二级预防。虽然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方法明确,但脑梗死仍然有较高的再发率。脑梗死再次复发使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转折点,显著增加患者残疾风险及死亡风险。
2024-06-21人气:18545
人气:15564
人气:15079
人气:14830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人气:1381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5921
国内刊号:11-5126/R
邮发代号:80-155
创刊时间:200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320
影响因子:0.850
影响因子:0.647
影响因子:0.82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