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发展的冲击,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被破坏、衰败甚至消失的风险。旨在探讨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以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作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传统村落因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发展规划,面临着消失和衰败的风险。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应从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探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提出共融共享共建机制,旨在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促进乡村振兴,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1、概念界定
1.1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指保存了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传统建筑风貌和民俗风情的古老村落。传统村落通常具有悠久的历史,反映了当地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这些村落往往保留着古老的建筑风格、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代表了特定地区独特的文化特征[1]。传统村落的概念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建筑风格、村落布局、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传统村落具有以下特点。1)建筑风格。传统村落的建筑多采用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特色。比如中国南方的白族村落以石头建筑为主,而北方的村落则多采用青砖木结构。2)村落布局。传统村落的布局通常遵循地形地貌和风水理念,形成独特的村落格局。有的村落呈环状布局,有的则沿河而建。3)生活方式。传统村落居民多秉持传统的生活方式,保留着古老的习俗和传统技艺。他们可能从事传统的手工艺或农耕生活,生活节奏较为平静而稳定。4)民俗文化。传统村落还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传统节日、民间舞蹈、传统戏曲等,这些文化元素承载着村落居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传统村落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和旅游价值。保护传统村落不仅可以保护文化遗产,还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确保这些宝贵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利用。
1.2 活态保护
传统村落活态保护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历史和生态价值,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是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之一,保护和传承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工艺、民俗习惯等是活态保护的核心,通过修缮老旧建筑、传承传统手工艺、保护传统节日等方式,保持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2]。传统村落通常自然环境优美,活态保护要求保护和修复村落周边的生态系统,保持山水、田园、林木的原始风貌,推广可持续农业和生态旅游,使村落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另外,活态保护不仅要保护村落的文化和生态,还要使村落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提升村民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来支持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对活态保护项目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总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只有通过综合治理,保护其文化、生态和经济价值,才能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
2、传统村落价值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融共享共建方向
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来源,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中,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应该实现共融共享共建的目标。1)活态传承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理念之一,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其建筑和景观,更重要的是保护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活态传承强调传统村落的生活功能和社会关系的延续,让村民在传统村落中生活、工作、经商,使传统村落成为一个有人气、有活力的地方。活态传承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培训,鼓励村民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2)乡村振兴可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支撑。乡村振兴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的进步。传统村落作为乡村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实现经济的繁荣和村民的增收。乡村振兴可以为传统村落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3)共融共享共建是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共融是指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包括政府、社会组织、村民、企业等各方积极参与和合作。共享是指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益的共享,让更多人能够分享传统村落带来的经济和文化效益。共建是指通过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美丽、宜居、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村落。共融共享共建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管理体系,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同时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意识和参与度。以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为例,近年来该县积极推进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松阳县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了实现活态传承,松阳县政府制订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同时鼓励村民在传统村落中居住和从事传统手工艺、农业等活动。政府继而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为村民提供传统技艺培训和资金支持,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3、传统村落价值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研究
3.1 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与价值传承基本路径
为了实现传统村落的全面振兴,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引进现代科技和工具来改变传统的农耕模式。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例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引入智能农业技术,例如物联网、无人机、大数据分析等,以实现精准农业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环境参数,帮助农民科学调控种植条件。同时,利用无人机进行植保喷洒和作物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情况,减少农药施用量。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农产品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和定位,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除了农业生产,乡村文化和旅游服务产业也是传统村落振兴的重要方面,通过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开展文化活动和展览,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并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吸引更多游客,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例如,位于六盘山西麓的隆德县,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生态气候资源而闻名。通过不断的改造提升,红崖村老巷子民俗文化村于2024年成功入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推荐列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录。同时,杨坡村的杨氏泥塑、新和村的马社火以及上梁老街等文化主题村落相继建成,展现出了各自村庄的特色和优势。红崖村老巷子充分利用其98处传统建筑,开设了各具特色的民宿、农家乐等。每处院子都经过精心设计,各具风格,不仅展示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如今,已有46家经营户从事餐饮民俗以及旅游商品等业务,为当地创造了289个就业机会。小桥流水、石磨等传统元素也成为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
3.2 找到真正记忆,实现保护性开发
传统村落是一个相对复杂而多元化的实体,拥有丰富的综合价值,其价值体现在空间布局、街巷结构、建筑形式以及村民之间代代相传的民俗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上。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需要全面考虑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因素。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的保存,而应通过活态保护的方式将其具体记忆延续下来[3-4]。在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规划,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使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另外,传统村落所散发出的原生态魅力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吸引人们前来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保护和发展,应致力于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持久的魅力,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和核心竞争力。例如,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是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元素,为了推动乡村文化的复兴,嵩口镇引入闽台乡建团队,并以嵩口镇为传统村落活化的“试验田”,其遵循的原则是“修旧如旧”,致力于修复163座明清古建筑,并恢复古镇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赶圩、肥狮、藤编等。此外,尝试在古建筑中融入现代功能,如咖啡馆、书店和电影院等。嵩口模式就是整合村庄并积极经营村庄,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为实现乡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嵩口镇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协调古厝的租赁、托管、修缮补助和房屋使用权置换等活动,完成了35座古民居的租用流转和9座古民居的托管。
3.3 改善人居环境,发挥传统村落内生动力
在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与价值传承的实践中,关注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并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村落至关重要,为了真正保护和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必须为村民提供完善的水、电、交通设施以及稳定的经济来源,让他们享受到现代化生活的便利和舒适。这有助于激发传统村落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整合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应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生态环境等资源的优势和价值。同时,推动乡村旅游、民宿等特色体验项目的发展,让村民分享乡村发展成果,提高经济收入,实现安居乐业,更好地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改善村民的生活状况,助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
然而,在推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警惕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商业化和旅游化、过度开发对传统村落的消耗影响。应注重传统村落原住民生产生活的便捷性、舒适性、延续性和乡土韵味,使村民在现代化基础上保留传统村落的特色和文化传统。同时,加强对商业化、旅游化开发的规范和监管,确保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得以保留,维护村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与价值传承有机融合,让传统村落焕发持久的原生态魅力,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和核心竞争力。
3.4 修缮村落老物件,植入艺术力量
要全面了解传统村落文化并记录其中的文物,进行普查、修缮和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至关重要,应建立传统村落文物的申报认定和分级保护制度,科学规范地管理这些珍贵文物。根据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的不同历史和艺术价值制订具体的保护方案,重点关注那些具有较高史料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文物。同时,要重视修复或重建村落原有的水渠、水塘、古道和古墙等历史环境要素。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应吸引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前来,在保留村落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进行艺术创作。例如借鉴日本的大地艺术节,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古建筑的内涵和当地文化特色,挖掘土地的生机,实现“空心村”的再次繁荣。另外,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手工艺品市集、传统表演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提高村落的知名度并增加人气。
此外,鼓励当地居民参与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培育村落的文化氛围和生机。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打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市场平台,让艺术与传统在这片土地上相互融合,共同书写美好的未来。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资源以及举办展览、文化节和艺术活动进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例如,梧林侨批馆始建于1938年,但由于战火的摧残,工程一度被中断。如今,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项目部对侨批馆进行了精心修缮,以保留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他们还与晋江市档案馆紧密合作,以“侨批+文旅”的创新形式展示珍贵的档案资料。位于此处的文灿楼是一座两层高的番仔楼,经过修缮后,项目部成功引进了大晋茶室,使得这座古厝焕发出新的生机。而在夜景工程中,为了确保与百年榕树的生态环境相协调,项目部精心布置了灯光,并对亮度进行了细致的调整。目前,这座传统建筑在夜色的映衬下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各式场所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这些改造与保留的元素共同为梧林传统村落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成为了一个集历史、文化和旅游于一体的魅力之地。
4、结束语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要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保护与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共同努力,才能让传统村落在历史长河中永葆活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黄丽,言瑶.乡村振兴视域下桂北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以桂林市灵川县传统村落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2,27(1):128-133.
[2]许少辉,董丽萍.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基于活态传承和活化复兴的视角[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575-579.
[3]皮丹丹.文化基因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价值挖潜与传承———以龙游县横山镇志棠传统村落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20(29):194,196.
[4]李伟红,鲁可荣.传统村落价值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8):187-195.
基金资助:柳州工学院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活态研究”(2021KXJJ18);
文章来源:王卉.传统村落价值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研究[J].山西农经,2024,(17):25-27+62.
分享:
随着乡村振兴策略的实施,如何通过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多次发文提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高素质农民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1]。
2025-03-30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涌现出众多新兴业态,其中,从传统电商平台购物转变为直播间购物已成为网络消费的新潮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许多农村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并全面应用以电商直播带货为代表的新型销售模式。
2025-03-30近年来,南充市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电商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市农村电商工作增势强劲、成效凸显,2023年南充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4.62亿元,同比增长15.62%。南充市乡村旅游与农村电商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与转型,推动乡村振兴,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2025-03-30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切实打造群众满意、百姓有感的民生成果,有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浙江省作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先行先试。
2025-03-30近年来,全镇各村级秸秆收集点收集的农作物秸秆全部装运到嘉兴永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资源再利用生产,制成生物质成型燃料销售,年消耗各类农作物秸秆、藤蔓、园林绿化枝条等原料5000t以上,为全镇多举措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25-03-30随后,在2024年1月31日举行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性地从理论与实践层面阐述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指出其特点在于创新,关键在于质优,本质即为先进生产力[2]。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环。
2025-03-30沭阳作为江苏省面积最大的花木生产县,不仅占据全省生产面积的20%,更是全国花木产业的佼佼者,占据全国5%的生产份额,成为全国主要的花木产区之一。这一支柱产业在沭阳县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对县域经济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5-03-30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1]。互助性养老服务作为依托老人居住地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的互助养老方式,有着不离土、不离家的优势,可以成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效补充。随着党和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互助性养老的发展,构建有效的互助养老模式成为农村养老日益关注的问题。
2025-03-30自2021年以来,新昌紧紧抓住“机械强农”的历史性机遇,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县数字化建设项目,以补短板机器研发为重点,努力破解茶园管理和名优茶机采难题;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抓手,培育茶产业转型发展新动能;以推广应用为核心,强化产业领先优势。
2025-03-28白银市耕地人均面积少,且以丘陵山地为主,提高土地产出率,就是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形势下,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首要条件和基础保障。本文分析了白银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2025-03-2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山西农经
期刊人气:1444
主管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4-7026
国内刊号:14-1065/F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199
影响因子:0.343
影响因子:1.493
影响因子:0.730
影响因子:0.27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