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牛鞭效应分析茶叶产能过剩问题

  2024-11-19    3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牛鞭效应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议题,其本质在于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的逐级放大,进而引发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牛鞭效应在茶产业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原理,并针对缺少联合需求预测机制、价格波动以及节点企业间的短缺博弈等核心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期望本文的研究能为茶产业中的产能优化提供新的实践指导。

  • 关键词:
  • 产能过剩
  • 供应链优化
  • 可持续发展
  • 牛鞭效应
  • 茶产业
  • 加入收藏

茶叶,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内涵,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之一。然而,在市场需求多变、供应链日趋复杂的背景下,茶叶行业正遭遇产能过剩的严峻挑战。这一问题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扰乱了市场秩序,更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产能过剩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全球宏观经济波动、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等因素尤为突出。牛鞭效应,作为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一个经典现象,描述了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逐级放大的现象,它可能导致过度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因此,本文将从牛鞭效应的视角出发,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深入探究茶叶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期为茶叶产业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供应链管理策略,推动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农产品行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相关概念概述


1.1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指的是在供应链中从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传递的过程中,订货量(即需求量)逐级放大的现象[1]。由于需求信息的波动和扭曲逐渐加剧,这一现象在形态上类似于甩起的牛鞭,因此得名牛鞭效应。此现象的存在,会导致供应商和生产商过度生产,进一步增加了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最终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不稳定。因此,深入探讨牛鞭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对于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产能过剩

根据陈星等人(2015)提出的概念,茶叶产能过剩意味着茶叶的生产能力大于茶叶的消费能力。判断产能过剩一般可综合采用以下三个方法:第一,总供给数超过总需求数量;第二边际效益降低,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第三产品价格相对下降[2]。值得注意的是,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有多种,如供应链牛鞭效应、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等。本文主要基于牛鞭效应分析产能过剩问题。

产能过剩会导致企业库存的积压,从而诱发价格战等恶性竞争行为。这种局面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更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产能过剩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导致了供需之间的失衡,严重影响了经济的稳健发展。


2、我国茶叶现状分析


2.1茶叶产销概况

2.1.1茶叶生产情况。

根据近五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详尽数据(参见表1),我国茶叶总产量呈现出连年稳步上升的态势。尽管2022年的增产率相较以往有所减缓,但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茶叶的增产率已经恢复至6.1%,这一数字依然彰显出茶叶产量显著的增长趋势。不仅如此,结合国际茶叶委员会最新发布的全球茶叶种植统计数据,我国2022年的茶叶种植面积高达333.0万公顷,占据了全球茶叶种植面积总数的62.6%,这一数据再次印证了我国在全球茶叶生产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表1 2018年至2022年茶叶产量情况

单位:万吨

2.1.2茶叶销售概况。

从销售视角审视,我国茶叶的销售途径主要划分为内销与出口两大类。经过对中国海关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所提供数据的综合剖析,内销市场的茶叶销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其发展趋势相对稳健且持续。而在出口领域,茶叶的出口数量虽近年来波动较大,但整体上仍呈现上升趋势。综合二者来看,我国茶叶的总销售量总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显示出我国茶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表2 2018年至2022年我国茶叶内销和出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2.1.3茶叶产销对比。

经过对2018年至2022年间我国茶叶的总产量与总销量数据进行深入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内我国茶叶的总供给始终超过总需求,且剩余量呈现出逐步增大的趋势(参见图1)。正如上述所言,当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时,产能过剩开始出现。与此同时,陈星等人(2015)的研究也明确指出,自2011年起,我国茶叶的产销剩余量就已经超过了10万吨,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这一发现进一步印证了我国茶叶产能过剩情况的严重性,并且表明这一问题正在逐年加剧。

图1 2018年至2022年我国茶叶产销情况对比图

2.2茶叶产业供应链模式

根据陈彧(2019)的深入研究,茶叶供应链的运作呈现出一种普遍模式,即茶农作为原材料生产者首先产出茶叶,随后这些产品被转交给加工商进行进一步处理。加工后的茶叶产品经由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流通环节,最终抵达终端消费者[3]。在这一连串的供应链环节中,参与的节点企业数量众多,供应链结构相对复杂且冗长。不仅如此,鉴于农产品的固有生产特性,茶叶企业多集中在乡村地区,这使得供应链中的信息流传递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再者,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其种植和生长周期较长,因此,当市场需求信息发生变化时,茶叶供应链往往难以做出快速调整。因此综合以上三点可以看出,牛鞭效应对茶叶供应链产生的负面作用会更加明显。


3、牛鞭效应在茶叶供应链中的形成原理


正如前文所述,牛鞭效应的含义是需求量从下游至上游逐级放大。而需求量的增大会直接导致供应链源头生产数量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多种,其中缺少联合需求预测、追求规模效应进行批量订购、供应链结构冗长且松散三点原因尤为突出。

3.1缺少联合需求预测

在茶叶供应链的运作中,各节点企业通常依赖于下游客户的历史采购记录来预测未来的需求量,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向上游供应商采购的数量。然而,由于供应链中缺乏一个统一的联合需求预测机制,各个企业往往只能基于各自收集的数据进行独立的需求预测。这种分散的预测方式导致了供应链中多重需求预测现象的存在。

不仅如此,各节点企业为了确保自身的供需平衡和应对潜在的突发情况,往往会有意增加订购量,建立起一定的安全库存。这种基于独立预测和安全库存考虑的订购策略加上需求预测本身所存在的误差值,导致了实际订购量与真实需求量之间产生了显著偏差。当这些偏差沿着供应链向上游传导时,处于最上游的加工商和茶农会接收到大量累积的需求订单。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他们不得不增加生产量,并且因此最终导致了产能过剩。

3.2追求规模效应进行批量订购

因为茶叶农产品的特性,因此大部分茶企集中于乡村地区。从物流视角出发,这些茶企的地理位置偏远,运输线路长且复杂,导致茶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为了有效减少运输成本,许多茶企倾向于采取规模化生产和运输策略。

此外,为了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茶农和生产商往往会对下游分销商设定最低订货量要求。这一举措极有可能夸大市场需求预测的数据,进一步推高生产数量。除此以外,茶叶具有季节性生产特点,新茶的上市主要集中在春季,这一时期,茶叶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订单量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在以上这些背景下,批量采购策略的应用进一步加剧了牛鞭效应,使得茶叶供应链中的需求信息扭曲放大,最终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

3.3供应链结构冗长且松散

正如前文所述,茶叶供应链涉及的企业节点众多,结构复杂且冗长,因此当终端用户的需求信息从供应链下游逐级向上传递时,由于经过的环节众多,信息的失真与扭曲现象变得不可避免。再加上大多数茶企规模本就较小,稳定性较弱,因此很容易受到牛鞭效应的负面影响。

除此以外,这些中小型茶企更多以家庭经营为主,体量较小,与外界信息交换能力较弱,因此难以构建集成化供应链,这进一步导致了供应链结构的松散性。在这种情境下,茶叶供应链本身稳定性较差,因此更容易受到牛鞭效应的显著影响。这不仅降低了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还可能加剧过量生产的问题。


4、缓解茶叶供应链牛鞭效应的建议


4.1构建信息系统,实现联合需求预测

实现联合需求预测的首要条件是构建一个高效且稳定的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这一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便是茶叶供应链终端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这些终端信息主要源自零售商对市场所收集到的实际市场需求数据,因此,零售商的POS数据在供应链信息共享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数据有必要准确且及时地反馈给供应链上游的各个环节并作为各节点企业进行联合需求预测的核心依据。

除此以外,信息系统的构建还需结合协同计划、预测和补货(CPFR)这一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通过紧密结合POS系统、连续补货程序(CRP)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等现代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实现茶叶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库存信息与需求信息的实时联动。这种联动机制有助于减少因独立预测所导致的备用库存,进而降低整体订货水平,缓解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最终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与响应速度。

4.2发挥集聚效应,控制订货批量

茶叶企业进行规模生产及订货的核心目的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企业现有优势,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进行小批量高频次的运输,成为了亟需深入探讨的问题。鉴于茶叶作为农产品的特殊性质,茶叶企业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天然的乡镇集聚特征,特别是在主要茶叶产区,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这为发挥集聚效应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茶企之间可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由同一家物流公司负责特定区域的茶叶运输,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单个企业的生产和订货数量,还能通过整合运输资源,进一步优化成本控制。

此外,茶叶产业集聚的地区还可以成立行业联合会,将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强化企业间的沟通与协作。从供应链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实时监控市场需求和销售数据,及时调整和优化订货量,特别是在销售高峰期,实现精准的产量控制和市场需求响应,从而全面提升茶叶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

4.3调整产品供应渠道,优化供应链结构

供应链的优化与整合,离不开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在茶叶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主要指的是茶叶加工商。为实现供应链结构的优化,这些加工商可采取“垂直整合”的策略。从上游供应商的角度考量,加工商应努力与茶农建立直接联系,以减少与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和复杂性。同时,从下游分销角度看,加工商可考虑直营模式,减少批发商层级,直接面向零售商供货。

此外,对于中小型茶企而言,借助电商平台调整产品供应渠道是一种高效且可行的方式。电商平台不仅可以帮助这些企业直接与终端消费者建立联系,大幅度缩短供应链流程,而且通过与市场的直接接触,企业能够收集到更为直接和准确的需求数据。这种信息的及时反馈使得上游的生产环节能够更为精确地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产量,从而缓解产能过剩的问题。


5、结语


产能过剩问题不仅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还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抑制效应。本文选择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深入剖析导致茶产业中产能过剩的关键因素——牛鞭效应。通过对牛鞭效应在茶叶供应链中的成因进行系统性分析,本文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强化联合需求预测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以实现供应链各环节企业间的协同预测;二是优化供应链结构,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整合行业资源,调整订货策略,实现批量订购与订货频次的均衡;三是减少供应链中间环节,缩短供应链长度,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抑制牛鞭效应,进而缓解茶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本文的研究旨在为茶产业产能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促进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建波.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2]陈星,赵沙鸥,吴咏芳,等.茶叶产能过剩预警及对策分析[J].农业考古,2015(02):188-192.

[3]陈彧.供应链一体化创新视角下我国茶产品物流体系研究[J].福建茶叶,2019(1):56-57.


文章来源:苏靖贻.基于牛鞭效应分析茶叶产能过剩问题[J].福建茶叶,2024,46(11):43-4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友情链接


福建茶叶

期刊名称:福建茶叶

期刊人气:148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福建省茶叶学会

出版地方:福建

专业分类:工业

国际刊号:1005-2291

国内刊号:35-1111/S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