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为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涉农类院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适应现代农业转型的需求和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涉农高职院校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基于这些需求,旨在提高农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培养出更适合涉农高职院校需求的人才。
当前,现代农业正从传统的粗放模式向高效率、高价值、高科技的“三高”模式演进,同时在水平扩展上拓展至加工深度、休闲体验和旅游业等多维度,从而催生出更为多元的产业链。这种农业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对农业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成功的钥匙在于人才的培育,而培育人才的核心依然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连接农村社会经济进步与农业人才培养最紧密的桥梁,也是各类教育中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最为紧密的一种。
1、乡村振兴战略对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人才培养带来的积极影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更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开始将目光投向农村,这不仅是看到了农村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是意识到自己在农村建设中可以大有作为。农村的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而是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方向迈进,这些新模式的农业发展不仅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为涉农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机遇。
此外,乡村振兴战略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新增的乡村互联网、电子商务、观光农业等领域更是为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打开了一扇窗,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能够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岗位,还能在这一过程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对涉农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1]。这一战略不仅为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为院校培养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通过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密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有望培养出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的复合型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振兴。
2、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2.1 不愿学农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的“重工轻农”观念和明显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人们对农业专业的偏见和误解,这影响了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不少学生对于选择农业专业心存疑虑,甚至有的是在没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不情愿地选择了这一领域的专业进行学习。这种现状下,学生对农业学习的热情以及未来从事农业工作的意愿普遍不高,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意识较为淡薄。以具体数据为例,回顾2022年在湖南省的高考报名情况,报名人数达到了65.5万人,其中有53.82万人被录取。然而,在所有被录取的学生中,能够进入前100名录取线的农业相关高等教育机构仅有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所。同时,对比省内的农业职业院校与医学、师范、铁路、管理等专业方向的首轮投档分数线可以发现,农业类专业的投档分数线普遍偏低,说明农业类专业的报考热度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不尽如人意,有兴趣并愿意深入学习农业的学生数量较少。以L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的国家级精品专业———园艺技术专业在2017年的第一志愿报考率仅为53.8%。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是该校另一个得到重点支持和建设的品牌专业,但其第一志愿报考率更是只有40.0%[2]。这一数据反映出,即便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名气和优势的农业特色专业,其在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仍显不足。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凸显了当前对农业教育认识的局限性,也指向了加大农业教育宣传力度、改善农业专业形象、增强学生对农业学习与未来工作的积极态度的迫切需求。
2.2 不能务农
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不仅要求他们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现代农技知识以及职业素养。然而,观察当前农业高职教育的现状,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仍停留在传授基础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层面,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以湖南省某农业高职院校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为例,尽管学生们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技能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他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去田间实操,除了企业实习,能在现场实践的时间不到六周。受限于实习和实训基地的条件,学生们更多接触到的是传统农业技术知识,对于高效农业技术、现代农业设施应用、互联网农业等领域的知识准备不足。对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趋势理解不深,导致毕业生难以有效地与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对接,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3、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3.1 升华培养理念,在教育中植入爱农情怀
作为中华民族卓越的文化遗产,耕读文化在现代文化教育领域演化为“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等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3]。其不仅在乡村振兴与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耕读文化通过代代相传的“勤劳与学习”理念,不仅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还成了乡村传统与文化自信的源泉。同时,在学校教育系统中,耕读的传统鼓励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劳动相结合,通过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责任感,这不仅贯彻了教育的根本宗旨,也体现了当代教育思想的进步。面对农业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实施耕读结合的教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育方式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体验农耕生活,了解乡土文化,从而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提高对农业的认识和热爱,增强职业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实用的农业技能,更是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认同,为培养具有现代农业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实践平台。
农业类高职院校在推进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时,应深入挖掘耕读文化的现代价值,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并将耕读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农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通过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还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因此,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路径,可为社会培养出既懂技术又富有人文情怀的新时代农业工作者,助力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4]。
3.2 结合耕读精神,打造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课程体系
在构建耕读教育课程体系时,应贯穿“从行业需求到岗位能力,再到人才培养类型和课程体系”的逻辑链条,遵循“共享基础课程、融合核心课程、互选拓展课程”的策略,形成集精神文化教育、生产技术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于一体的三位一体课程架构,以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精神文化教育课程遵循“感受、认知、实践”的教育逻辑,通过情景再现、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并实践耕读文化。生产技术教育课程旨在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通过校内外不同阶段的实习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则依照“启发、分享、创新”的路径设计,采用企业合作和现代徒弟制等形式的实践,增强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认识、自信和决心。打造这样一个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在于深化精神文化内涵,提炼生产技术精髓,开拓职业发展视野。在精神文化培养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与情境体验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耕读传统的内在价值,激发对耕作和学习的热情[5]。在技能和技术教育方面,通过一系列从学校到研究所再到企业的实践环节,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从而提升其综合职业能力。而职业前景教育则通过校企合作、师徒制度和创新活动等途径,帮助学生清晰规划职业生涯路径,增强他们对未来的把握和信心。
3.3 构建“岗课赛证”育人机制
推动课程与竞赛的深度融合,借助课程建设的平台,以各级别的技能竞赛为导向,有效地将竞赛元素整合到教学与专业发展中。构建一个由校级、省级到全国级别的竞赛体系,实时更新课程内容以包含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以竞赛训练的流程为基准,设计出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教学过程,以达到竞赛训练与实践教学方法的相互融合。同时,引入竞赛评价标准到教学考核中,在教育体系内部形成竞赛与教学的纵向整合,建立一个涵盖单一技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的全方位教育体系。
学校要致力于课程与资格证书的有效结合,积极推行“1+x”证书体系,借此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将职业技能培养置于核心位置。通过将农业职业技能标准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随后把职业技能训练嵌入课程结构,并将具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从而构筑起一个课程与资格证书无缝对接的知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旨在推进教育模式的革新、优化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路径和高品质的就业机会。
3.4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等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建立“乡村振兴学院”,这将是一个多方面、跨领域支持乡村发展的教育创新模式。首先,该学院可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致力于培训具有专科学历的乡村干部以及针对农业技术岗位的定向人才,以此培育出能够引导乡村振兴方向的关键人物。其次,针对具体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该学院应与相关行业和部门联手,不断增加针对性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培育一大批深耕于农业基层、服务于农村社会的农技人员,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背景,还有精湛的技术技能。通过这样的教育与培训模式,不仅可以加强乡村振兴中人才队伍的建设,还能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最后,学院的成立也将成为连接政府、行业和教育资源的桥梁,为日后的乡村振兴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5 构建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加快评价改革
为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议构建一个立足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评价体系,该系统基于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学生的全过程闭环管理。首先,更新评价标准,完善五育融合评价体系。学校要将全面培养人才作为评价系统的核心目标,以农业相关专业和课程开发作为主要平台,探索从分别实施五育向融合五育转变的新评价标准。目标是通过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各个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其次,构建德育管理体系,改革德育评价机制。学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改革德育评价方法,使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精神培养、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内容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确保学生德育全面提升。再次,建立智育评价体系,强化职业能力导向。学校可依据学生的课程成绩、实习实训表现、职业技能竞赛成绩等多维度数据,构建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智育评价制度,重点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和职业技能运用水平。最后,融合劳动教育,实施“耕读育人”模式。应积极推广劳动教育与农业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耕读育人”的教育模式。以劳动精神、模范人物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导向,完善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强化学生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认同的综合考核。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建立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融合评价体系,不仅强化德育和智育的传统教育重点,同时也将体育、美育、劳育更好地融入到人才培养中,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4、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发挥着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农业及乡村领域的人才是加强和振兴农业的基石。因此,与农业相关的职业院校不仅需进行自我革新,强化涉农领域的专业与课程发展,还必须加强与农业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同时,这些院校还应与政府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以农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化培训项目,全面培育掌握知识、技术和经营能力的农业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芬,洪超怡,屈成,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农业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4,30(5):100-102.
[2]单提波,王迎宾,卜庆雁.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一懂两爱”农业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7):274-275,279.
[3]李慧,刘淑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农业技术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3(8):39-41.
[4]杨娜.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3):280-282.
[5]米振生,王闯,孙晓慧,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16):194-195.
基金资助: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学会共同体建设项目专项一般课题“以‘爱农业’为核心素养的高职院校涉农人才思政教育系统性创新实验研究”(2022XD123);
文章来源:姜杨.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J].山西农经,2024,(22):19-21.
分享:
随着乡村振兴策略的实施,如何通过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多次发文提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高素质农民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1]。
2025-03-30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涌现出众多新兴业态,其中,从传统电商平台购物转变为直播间购物已成为网络消费的新潮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许多农村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并全面应用以电商直播带货为代表的新型销售模式。
2025-03-30近年来,南充市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电商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市农村电商工作增势强劲、成效凸显,2023年南充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4.62亿元,同比增长15.62%。南充市乡村旅游与农村电商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与转型,推动乡村振兴,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2025-03-30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切实打造群众满意、百姓有感的民生成果,有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浙江省作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先行先试。
2025-03-30近年来,全镇各村级秸秆收集点收集的农作物秸秆全部装运到嘉兴永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资源再利用生产,制成生物质成型燃料销售,年消耗各类农作物秸秆、藤蔓、园林绿化枝条等原料5000t以上,为全镇多举措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25-03-30随后,在2024年1月31日举行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性地从理论与实践层面阐述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指出其特点在于创新,关键在于质优,本质即为先进生产力[2]。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环。
2025-03-30沭阳作为江苏省面积最大的花木生产县,不仅占据全省生产面积的20%,更是全国花木产业的佼佼者,占据全国5%的生产份额,成为全国主要的花木产区之一。这一支柱产业在沭阳县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对县域经济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5-03-30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1]。互助性养老服务作为依托老人居住地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的互助养老方式,有着不离土、不离家的优势,可以成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效补充。随着党和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互助性养老的发展,构建有效的互助养老模式成为农村养老日益关注的问题。
2025-03-30自2021年以来,新昌紧紧抓住“机械强农”的历史性机遇,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县数字化建设项目,以补短板机器研发为重点,努力破解茶园管理和名优茶机采难题;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抓手,培育茶产业转型发展新动能;以推广应用为核心,强化产业领先优势。
2025-03-28白银市耕地人均面积少,且以丘陵山地为主,提高土地产出率,就是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形势下,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首要条件和基础保障。本文分析了白银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2025-03-2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人气:2668
主管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出版地方:安徽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0517-6611
国内刊号:34-1076/S
邮发代号:26-20
创刊时间:1961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165
影响因子:0.223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4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