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玉米种植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一定要严格按照玉米种植各个环节的顺序进行播种。所以,要想提高玉米的抗灾能力,就要选择正确的种植技术。
目前来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类玉米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使得玉米种植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在种植面积不断增长的同时,怎样提高玉米的抗灾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下文将对提高玉米抗灾能力的种植技术做出分析。
1、提高抗风灾的能力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主要以玉米和稻米为主,现在,玉米作为农村主要经济来源,提高其抗灾能力,才能保证产量,获取利益。另外,玉米还有多种用途,其果实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加工成副食品或者饲料,玉米秸秆更是农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玉米的品质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对玉米种植研究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玉米的用途也更加广泛,不再仅仅局限于农村的生产生活。但是,玉米有特别容易受到风灾的影响。极易发生灾情。玉米遭受风灾就会出现秸秆歪倒以及秸秆断折的情况[1]。秸秆歪倒主要就是秸秆的根部发生倒伏;秸秆断折主要就是玉米结棒之后玉米的主干发生折断,秸秆的中上部倒伏在地。玉米遭受风灾之后会使其光合作用减弱,所需营养无法正常运输,这就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以及品质,所以如何提高玉米的抗风灾能力呢?要做到以下几点。
1.1玉米种子的选择
要想提高玉米的抗风灾能力,就要选择株型紧凑、茎秆组织较致密、抗风能力强优质高效的玉米种子。比如,掖单22号、掖单51号、登海1号、西玉4号、西玉5号、鄂玉4号、鄂27号、华玉4号、鲁单984等。如果该玉米种植地区风灾较为严重,就更要注重玉米种子的选择[2]。
1.2选择优质的壮苗
要想更好地抵御风灾,选择优质的壮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培育优质壮苗要因地制宜。第一,要适当深耕,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玉米切忌偏肥,尤其是偏施速效氮肥;第二,应适时早播,注意早管,特别是高肥水地块苗期应注意蹲苗,结合中耕促进玉米根系健壮发育,培育壮苗;第三,中后期结合追肥进行中耕培土,并做好玉米螟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1.3对玉米种植行向做适当调整
玉米的种植行向一般都是东西行向的。但是,这种一般性在风灾严重的地区却不适用。在风灾较为严重的地区,就要特别注意玉米的种植行向以及间距。由于玉米的株(穴)距一般是行距的二分之一左右,其行间的气流疏导能力远远大于株间[3]。当行向的气流来临时,由于玉米株距较小,可从后面的植株获取一定的支撑力,抗风能力有所增强;如果行向与风向垂直,一则会因株间距较小使气流难以畅通,加大了对风的阻力,又会因行间距较大而使后面的植株无法对前面的植株提供支持,从而使风灾的危害更大。风灾较重的地区农民在对抗风灾时,还将迎风面玉米2~3株将穗位部捆扎一起,使其形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增强其抗风能力[4]。
1.4在玉米地周围植树造林,构建防风带
玉米是草本植物,所以它的抗风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风灾严重的地区,应该将植树造林、构建防风林带与玉米抗风栽培进行有机地结合。据测,防风带的保护范围是其株高的20倍左右。如果在风灾严重地区适当规划,种植既美观又实效的防风林带,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可以收到大幅度减轻玉米风灾影响的双重效果。
2、提高抗倒伏的能力
2.1选择适宜品种
首先根系发达,尤其是地上部分根系(气生根)一定要发达,轮数多,数目多,防止倒伏;其次是茎秆下部节间短,茎基部纤维素含量高,茎秆有弹性不发脆;再次是穗位比较低,玉米不上晃;最后是活杆成熟。
2.2玉米垄侧保墒栽培--玉米宽窄行休闲种植
实行苗带宽窄行种植,宽行90厘米(或80厘米)为休耕带,窄行40厘米为种植带,休耕带与种植带隔年交替。种植带玉米种植是垄侧开沟种植,在两条垄的内侧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全是机械作业一次完成,另一半原垄不动,土壤坚实,有固定根系不倒伏的作用。
2.3合理密植
平展稀植型品种每公顷4.4-4.6万株,半密植型品种每公顷5~5.5万株,耐密型品种每公顷5.5-6万株。种植过密,使玉米植株徒长易倒伏,空杆也多,影响通风
2.4增施有机肥
在施用高含量玉米专用肥的同时,公顷增施优质农肥30-45立方米。施用农家肥的玉米生长健壮,根深叶茂,抗旱、抗倒伏能力强。
2.5适时深追肥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入,公顷追施尿素150公斤,一定要深追在两株玉米的土表5厘米以下,确保玉米后期不因脱肥死杆而倒伏,保证活杆成熟。
2.6应用化控技术
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洒玉米植株,使玉米植株矮化、粗壮、抗倒伏。
3、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
要想提高玉米抗病虫害的能力,就要加强田间管理,主要包括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三个阶段。
3.1前期管理
在玉米播种之后,要及时对田间情况进行巡查,查看是否存在缺苗、漏苗的情况,对于缺苗、漏苗的情况要及时查漏补缺,保证苗的完整性。
3.2中期管理
到玉米成长中期的时候要注意施肥量。这个阶段一般降水量比较少,所以既要追肥培土还要进行浇水,在抽穗到灌浆前至少要浇两遍水,使土壤始终保持着湿润状态。在玉米成长中期的时候,还要进行一次中耕。这个时候的重点主要就是防治玉米螟和大小叶斑病。
3.3后期管理
在玉米成长的后期,补充肥料是相当重要的其是高产田后期不能脱肥。此外,这一时期玉米需水量也很大,尤其是乳熟期满足水分能明显提高粒重。玉米生长后期容易受到玉米蚜虫的危害,要及时进行防治。化学防治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实施常规喷雾。也可在玉米蚜初发阶段,每公顷用30%呋喃丹颗粒剂12~15kg拌细土160~230kg,在植株周围开深沟埋施,还可兼治玉米螟[5]。
4、结束语
只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选择适宜的玉米种植技术,才能提高玉米的抗灾能力。现今社会,发展极快,玉米的用途也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所以只有提高玉米的抗灾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黎业.区域农业抗旱减灾能力综合评估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2]王伟莉,史淑新,张东升,郭文婵,杨胜利.2017年新乡市夏玉米灾害情况调查报告[J].农业科技通讯,2019,01:40-44.
[3]齐月,阳伏林,姚玉璧,王润元,房世波.甘肃省春玉米灾损风险评估[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02:352-358.
[4]陈中刚.浅析玉米优质高产种植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9,14:37.
[5]高雪.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张威.一种抗灾能力强的玉米种植技术[J].农家参谋,2020(16):61.
分享: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的重视,昌宁县积极响应,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强农惠农政策,致力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协同发展。这一进程不仅深刻改变了昌宁县农业生产的面貌,也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满足广大群众对机械化生产加工的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5-01-1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加工、饮用茶的国家。中国作为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的故乡,且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我国茶叶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消费品,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现今,茶叶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已经风靡世界各地。
2024-11-20根据香芋生产前期生长量小,行间空间较大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在横溪镇先后开展了春马铃薯套种香芋、香芋套种鲜食春大豆、香芋套种鲜食甜玉米+旱稻等试验示范,因鲜食甜玉米市场行情好,农民接受度高,于2022-2023年连续开展了2 a香芋套种鲜食甜玉米—旱稻栽培模式的试验示范。
2024-11-20我国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相关报道和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1~3]。地膜的使用有利于土壤保温保墒,节约农业用水用肥,防除杂草,促进花生早发,改善花生品质,增产20%~30%,还可促进耕作制度的改革和调整[4,5]。近20 a来,花生覆膜栽培面积稳定在120万hm2以上,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25%~27%[5,6]。
2024-11-19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生物发酵菌液通过6个月的有氧发酵而成,含多种生物有益菌。生产实践表明,在大棚马铃薯生长发育期间,叶面喷施红糖与生物发酵菌液混合液,具有提高马铃薯抗旱、抗寒、抗病能力,促进叶片厚实浓绿,防止植株早衰等综合效果。
2024-11-19本文立足现有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围绕满足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从构建智能观测站网、发展“智慧化”服务技术、完善智慧型社会化服务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建立现代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体系的对策,为构建现代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2024-11-13各地区探索了适宜藜麦规模化生产的栽培方式。钱欣[8]研究指出,合理的前茬作物及多样的栽培方式能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进而促进作物生长;薛乃雯等[9]研究指出,藜麦苗期间作豆科作物可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全磷含量。
2024-11-13花椒作为重要的调味品,在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机体调节功能等方面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其在食品、保健和药用等方面的应用,开拓出了新的商品产业链[1]。商品花椒对营养、成分、外观和口感等品质要求较高。其品种丰富,种植区域广阔,应用范围较全面,相关学者对该作物的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2024-11-13石灰作为常规改良剂,被广泛运用于酸化农田改良,施用石灰可以明显提高土壤p H和盐基饱和度,增加交换性Ca2+、Mg2+的含量,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7]。瞿飞等[8]、王梅等[9]研究认为,石灰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在农业生产应用中较为常见,是中和农业酸性土壤的有效措施之一。
2024-11-13马铃薯属于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且适应性强,被广泛种植[1]。马铃薯除用作于粮食、蔬菜、饲料和加工原材料外,还是一种潜在的新型能源材料,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2]。该作物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是其重要的经济农作物之一[3]。
2024-11-13人气:5933
人气:4636
人气:4298
人气:4259
人气:371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玉米科学
期刊人气:2297
主管单位:吉林省科技厅
主办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
出版地方:吉林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5-0906
国内刊号:22-1201/S
邮发代号:12-137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902
影响因子:0.230
影响因子:1.83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60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