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过对山西省南部不同花生品种进行麦茬秸秆覆盖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土壤性质及花生生长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花生品种秸秆覆盖后土壤温度日变化升降温缓慢,保温效果较好;覆盖对花生开花期之前耕层土壤的保温蓄墒效果好于生育后期;秸秆覆盖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也可显著提高土壤容积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且土壤改良效果在2个花生品种间差异不显著;2个花生品种秸秆覆盖后可分别增产8.18%和14.93%;其中,冀花4号增产潜力较大,而临花9号稳产性好。覆盖可显著增加花生主茎高和单株生产力,对侧枝长、分枝数、结果分枝数、单株果数、饱果率和出仁率性状影响不显著。
秸秆覆盖能有效改善作物生长中土壤-大气界面微环境的水热交换状况[1,2,3],增强土壤蓄水保水能力[4,5],改良土壤结构,同时也可减少作物棵间的无效蒸发耗水,提高作物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6,7,8],节水增产,是干旱半干旱农业区节水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栽培措施。长期秸秆覆盖的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相比普通栽培模式均有明显提高[9,10],也可增加土壤微生物含量及相关酶活性[11,12],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质[13,14,15,16]。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干旱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可促进山西破解农业干旱难题[17,18,19,20,21]。秸秆覆盖是旱作农业中的一项重要保护性耕作栽培措施。秸秆覆盖可提高花生水分利用效率,改善果实品质,增加产量[22,23,24],但对秸秆覆盖后花生田土壤性质变化及花生相关性状研究较少。
本试验通过研究山西省南部麦茬秸秆覆盖花生免耕播种后其生长发育及土壤性质变化规律,旨在为我省旱作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9年6—10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韩村试验基地进行。参试品种为临花9号和冀花4号,由小麦所经杂室花生课题组提供。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2种栽培模式,即处理1.秸秆覆盖模式(MS),麦收后取小麦秸秆机械粉碎,粉碎程度≤15cm,覆盖量为4500kg/hm2,花生免耕,人工点播;处理2.对照(CK),麦收后花生免耕播种,不覆盖小麦秸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小区行长10m,宽2.4m,种6行,播种密度18万穴/hm2,每处理3次重复,其他田间管理参照当地中高产花生田管理措施进行。
1.3测定项目及方法
于花生结荚前期,每小区选取长势均匀、有代表性的10株花生,定株标记,田间测定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收获后参照《花生区域试验记载标准》调查标记样株的结果分枝数、单株果数、饱果率、出仁率、单株生产力,最后按小区面积折合计产。
利用Takeme土壤温度水分测定仪测定花生从苗期到收获期耕层土壤的温度和容积含水率,温度日变化测定时间为8:00—20:00,上午间隔2h、下午间隔3h测定,温度全生育期测定分别在每个生育期某天10:00左右进行,定时记录。于花生收获前期按照《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25]测定0~20cm耕层土壤的容重、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
1.4数据分析
采用Excel2010和SPSS18.0软件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秸秆覆盖对花生田耕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秸秆覆盖可在土壤表面增加一层物理缓冲区,影响土壤与空气间的水热交换状况。2个花生品种在秸秆覆盖下的收获期某天土壤日温度变化及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如图1所示,在耕层土壤温度日变化过程中,秸秆覆盖处理(MS)8:00—14:00时间段的土壤温度要低于对照组,平均值要低0.11~1.94℃,而17:00之后的温度要高于CK,在20:00耕层土壤的温度较对照组平均增高2.15℃,这与秸秆覆盖土层升温缓慢而保温效果较好有关。秸秆覆盖对温度作用效果在2个品种间差异较小。
在2个花生品种全生育期秸秆覆盖土壤温度变化规律中,因测定时间为每个时期的10:00,秸秆覆盖下的土壤正处于缓慢升温过程,秸秆覆盖处理(MS)的土壤温度要低于对照组,这种对土壤的保温缓升效果在开花期和之前的生育期内变化明显。而在花生下针期以后,随着秸秆分解及花生长大叶面遮阴,秸秆覆盖的土壤保温效果减弱,与对照组差异较小。2个品种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相似。
2.2秸秆覆盖对花生田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由表1可知,秸秆覆盖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的容积含水率(P<0.05),两品种间分别较对照提高17.32%和23.98%,秸秆覆盖可减少地表径流,容蓄更多水分,同时也可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为作物生长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外界水分环境。土壤容重由土壤孔隙和土壤固体的数量来决定,可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及热量运移,一般容重越小,土壤越松。秸秆覆盖处理(MS)下临花9号和冀花4号的耕层土壤容重均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且在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
土壤总孔隙度值较高,通气透水条件更好。2个品种MS处理分别与CK相比,总孔隙度提高7.45%和5.78%,表明秸秆覆盖能够疏松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秸秆覆盖下2个品种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3.58~4.66g/kg,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而在2个品种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表1秸秆覆盖对不同品种收获期土壤性质的影响
2.3秸秆覆盖对不同花生品种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与对照相比,秸秆覆盖能增加花生品种侧枝长、分枝数、结果分枝数、单株果数、饱果率和出仁率,但这种变化除花生饱果率外,在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秸秆覆盖可显著影响花生主茎高、单株生产力、产量等性状(P<0.05),在2个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2个品种秸秆覆盖处理的主茎高、单株生产力、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5.24%~15.18%、9.28%~14.03%、8.18%~14.93%。其中,秸秆覆盖对2个品种的增产效果不同。临花9号秸秆覆盖增产量要低于冀花4号,但其产量更高,说明冀花4号通过栽培措施增产潜力较大,而临花9号丰产稳产性更好。
表2秸秆覆盖对不同花生品种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3、结论与讨论
秸秆覆盖地表后,影响农田下垫面的土壤性质及水热能量平衡,改善了土壤微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增产效果。陈素英等[26]研究表明,玉米秸秆覆盖后小麦田日最高地温比对照低,日最低地温比对照高,温度变化较对照平缓,冬季提温、春季降温,覆盖可有效抑制土壤蒸发,秸秆覆盖后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蒸发量较对照减少21%~40.4%,而玉米秸秆覆盖会造成小麦贪青晚熟及后期干热风影响冬小麦田间产量,减产4.1%~10.4%。吴婕等[27]研究了秸秆覆盖对川中丘陵区土壤的改良效果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认为秸秆覆盖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性,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且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作物增产效果更明显。武际等[28]研究了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表明秸秆覆盖能够降低表层土壤容重,提高0~15cm土层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养分状况,增加作物产量,旱季作物的增产效应要好于水季作物,且随着秸秆覆盖用量和年限增加,增产幅度也随之提高。
本研究表明,不同花生品种秸秆覆盖处理后土壤温度日变化规律为:与对照相比,升降温幅度缓慢,保温效果更好,秸秆覆盖对花生开花期之前耕层土壤的保温蓄墒效果要好于生育后期;秸秆覆盖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容积含水率,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且这种土壤改良效果在花生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秸秆覆盖可显著增加花生主茎高、单株生产力和产量(P<0.05),2个品种秸秆覆盖后分别增产8.18%和14.93%。秸秆覆盖对2个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表明,冀花4号增产潜力大,而临花9号稳产性更好。
参考文献:
[1]张登奎,王琦,周旭姣,等.生物炭覆盖垄沟集雨种植对集雨垄径流、土壤水热和红豆草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20,28(2):272-285.
[2]谢成俊,王平,陈娟.不同覆盖方式对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9,50(5):1151-1158.
[3]李岩华,闫金龙,霍成斌,等.玉米鲜秸秆覆盖旱地冬小麦拔节前土壤温度效应[J].山西农业科学,2019,47(6):998-1001.
[4]赵聚宝,张天佑.秸秆覆盖对旱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96,29(2):59-66.
[5]高茂盛,温晓霞,黄金辉,等.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渭北苹果园土壤保蓄水性能及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14(4):91-97.
[6]李辉,柴守玺,常磊,等.秸秆带状覆盖下培土对马铃薯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1):107-115.
[7]杨长刚,柴守玺.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热利用的调控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8,29(10):3245-3255.
[8]李玉鹏,贾志宽,韩清芳,等.秸秆覆盖量对旱作小麦耗水特性及土壤性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7,35(4):217-222,229.
[9]赵建明,张锐,王海景.旱地玉米秸秆覆盖对土壤肥力与玉米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7):42-44.
[10]卜玉山,苗果园,周乃健,等.地膜和秸秆覆盖土壤肥力效应分析与比较[J].中国农业科学,2006(5):1069-1075.
[11]张桂玲.秸秆和生草覆盖对桃园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1,35(12):1236-1244.
[12]吴涌泉,屈明,孙芬,等.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及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4):263-268.
[13]李换平,张永仙,江解增,等.小麦秸秆截段覆盖对设施蔬菜产量和土壤性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9(17):14-20.
[14]吴晓丽,汤永禄,李朝苏,等.秋季玉米秸秆覆盖对丘陵旱地小麦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5,41(6):929-937.
[15]孙博,解建仓,汪妮,等.不同秸秆覆盖量对盐渍土蒸发、水盐变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26(1):246-250.
[16]王香芝.秸秆覆盖的土壤改良效应[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254.
[17]薛燕琴,邢虹娟.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3):42-43.
[18]吴俊华.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以长子县为例[J].山西农经,2019(13):28-31.
[19]程海富.山西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战略的思考[J].当代农机,2019(1):61-63.
[20]乔建军.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山西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J].农村工作通讯,2019(1):17-18.
[21]王娟玲.立足有机旱作全面推进功能食品(农业)发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11):1900-1902.
[22]赵继浩,李颖,钱必长,等.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后复种花生田土壤性质和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33(5):272-280,287.
[23]赵玉坤,闫翠萍,杨利艳,等.不同覆盖方式对黑花生叶片光合特性及品质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8,33(Z1):117-121.
[24]司贤宗,张翔,毛家伟,等.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6,38(3):350-354.
[25]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26]陈素英,张喜英,裴冬,等.玉米秸秆覆盖对麦田土壤温度和土壤蒸发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0):171-173.
[27]吴婕,朱钟麟,郑家国,等.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6(2):192-195.
[28]武际,郭熙盛,鲁剑巍,等.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3):587-594.
宁东贤,赵玉坤,杨秀丽,杨丽萍,李楠.秸秆覆盖对花生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20,48(09):1477-1480.
基金: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育种工程项目(17YZGC01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特色农业技术攻关项目(YGG17085)
分享: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的重视,昌宁县积极响应,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强农惠农政策,致力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协同发展。这一进程不仅深刻改变了昌宁县农业生产的面貌,也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满足广大群众对机械化生产加工的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5-01-1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加工、饮用茶的国家。中国作为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的故乡,且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我国茶叶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消费品,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现今,茶叶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已经风靡世界各地。
2024-11-20根据香芋生产前期生长量小,行间空间较大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在横溪镇先后开展了春马铃薯套种香芋、香芋套种鲜食春大豆、香芋套种鲜食甜玉米+旱稻等试验示范,因鲜食甜玉米市场行情好,农民接受度高,于2022-2023年连续开展了2 a香芋套种鲜食甜玉米—旱稻栽培模式的试验示范。
2024-11-20我国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相关报道和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1~3]。地膜的使用有利于土壤保温保墒,节约农业用水用肥,防除杂草,促进花生早发,改善花生品质,增产20%~30%,还可促进耕作制度的改革和调整[4,5]。近20 a来,花生覆膜栽培面积稳定在120万hm2以上,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25%~27%[5,6]。
2024-11-19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生物发酵菌液通过6个月的有氧发酵而成,含多种生物有益菌。生产实践表明,在大棚马铃薯生长发育期间,叶面喷施红糖与生物发酵菌液混合液,具有提高马铃薯抗旱、抗寒、抗病能力,促进叶片厚实浓绿,防止植株早衰等综合效果。
2024-11-19本文立足现有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围绕满足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从构建智能观测站网、发展“智慧化”服务技术、完善智慧型社会化服务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建立现代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体系的对策,为构建现代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2024-11-13各地区探索了适宜藜麦规模化生产的栽培方式。钱欣[8]研究指出,合理的前茬作物及多样的栽培方式能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进而促进作物生长;薛乃雯等[9]研究指出,藜麦苗期间作豆科作物可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全磷含量。
2024-11-13花椒作为重要的调味品,在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机体调节功能等方面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其在食品、保健和药用等方面的应用,开拓出了新的商品产业链[1]。商品花椒对营养、成分、外观和口感等品质要求较高。其品种丰富,种植区域广阔,应用范围较全面,相关学者对该作物的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2024-11-13石灰作为常规改良剂,被广泛运用于酸化农田改良,施用石灰可以明显提高土壤p H和盐基饱和度,增加交换性Ca2+、Mg2+的含量,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7]。瞿飞等[8]、王梅等[9]研究认为,石灰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在农业生产应用中较为常见,是中和农业酸性土壤的有效措施之一。
2024-11-13马铃薯属于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且适应性强,被广泛种植[1]。马铃薯除用作于粮食、蔬菜、饲料和加工原材料外,还是一种潜在的新型能源材料,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2]。该作物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是其重要的经济农作物之一[3]。
2024-11-13人气:7410
人气:7151
人气:5953
人气:5276
人气:504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花生学报
期刊人气:1854
主管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出版地方:山东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2-4093
国内刊号:37-1366/S
创刊时间:1972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902
影响因子:0.230
影响因子:1.83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60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