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水稻高温热害和水稻旱青立病(也称为水稻颖壳不闭合症)是水稻穗期常见的2种截然不同的生理性病害。本文从定义、发病症状、发病时间、大田发生特点、发病原因、预防措施等方面比较了2种病害,以期为水稻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水稻高温热害和旱青立病(水稻颖壳不闭合症)在江淮地区经常发生。有时单独发生,例如2003年安徽省一季中稻大面积发生高温热害[1];有时混合发生,例如2006年江淮地区大面积发生旱青立病,同时混合发生高温热害[2]。这2种病害对水稻生产危害甚大。由于二者都在穗期表现症状,特别是有时混合发生,在指导农业生产、田间鉴定、技术培训及文献报道时,往往会混淆。从穗部发生症状、发病原因、发病时间、大田发病特点、预防措施等方面比较发现,二者是不同的生理性病害。
1、水稻的穗部结构及发育过程
1.1稻穗的基本结构
稻穗为(疏散的)圆锥花序,由穗轴(主梗)、1次枝梗、2次枝梗、小穗梗和小穗组成[3]。
1.2水稻幼穗发育过程
分8个时期,依次是第1苞原基分化期、1次枝梗原基分花期、2次枝梗原基及颖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粉内容充实期、花粉完成期。当穗分化期在30d左右时,第1苞原基分化期约2d,1次枝梗原基分化期4~5d,2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及颖花原基分化期为5~10d,雌雄蕊形成期3~4d,花粉母细胞形成期2~3d,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2d左右,花粉内容充实及花粉完成期8~12d[3]。
1.3水稻穗发育的影响因子
水稻生长到一定阶段经过光周期诱导后,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开始幼穗分化发育。水稻幼穗发育的影响因素有基因和外界环境。外界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及射线、营养元素、重金属、除草剂等其他化学物质、植物激素(内源和外源)。内外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且都受栽培措施的影响。一株水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各组织器官之间互相影响,同时各因素(基因、外界环境、植物激素等)之间互相影响,并不孤立,也是一个复杂的稻田生态系统。
2、水稻旱青立病和水稻高温热害的区别
2.1定义不同
2.1.1高温热害的定义。
水稻高温热害是在水稻生长的相应时期,气温超过水稻生长适宜温度上限,经过一段时间,水稻生长发育受阻、结实率降低、产量下降甚至绝收、品质变差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4]。一般认为高温热害分为2类:一类是持续时间较长,相比于水稻适宜生长温度较高的高温热害;另一类是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温度绝对高于水稻适宜生长温度的高温胁迫。在整个生殖生长过程中,抽穗期对高温最敏感,其次为孕穗期,再次为灌浆期[5]。
水稻在孕穗期遇到高温热害,会导致每穗颖花数、粒重和结实率降低,进而导致水稻产量降低。目前,尚无确切的证据证明,孕穗期高温会导致穗轴、枝梗及颖壳发育畸形。抽穗期遇到高温,水稻受精不良,结实率下降,最终影响产量。有研究表明,在水稻盛花前后5~7d遇到高温受到的影响较大。在开花当天遇到高温受到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开花前1d。灌浆期高温会导致水稻秕谷粒增多,千粒重下降,造成水稻减产[5]。
2003年安徽中稻区发生严重高温热害,寿县南部乡镇3.33万hm2以特优559为主的油菜茬水稻几乎绝收,北部以协优63为主的2万hm2水稻严重减产。2010年,寿县种子管理站组织田间鉴定的高温热害品种有特优559(结实率40%)、冈优881(结实率47.9%)、冈优1577(结实率21.8%)、II优728(结实率63%)、II优92(结实率37.43%);2013年,寿县种子管理站组织鉴定的有裕优6号(结实率42%)、两优6326(结实率43.4%);2016年,寿县种子管理站组织鉴定的有矮两优6号(结实率47.25%)、惠两优369(结实率40.77%)和农丰优1671(结实率55.4%)。
2.1.2旱青立病的定义。
本病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户义次将其命名为贪青和旱贪青。20世纪70年代,浙江学者报道浙江、江西等地发生,将其命名为青立和旱青立[6]。本文建议给旱青立的定义是水稻在栽插后至孕穗前期,长期受到外界1种或者几种不良因子的影响,这些逆境因子综合作用达到一定阈值后,致使水稻的主穗轴、1次枝梗、2次枝梗及颖壳发育基因发生突变(有待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学证据证明),类似如已经报道的由Co60或者化学诱变、农杆菌导入DNA等产生的颖壳畸形及穗畸形突变体,从而导致主穗和枝梗及颖壳畸形的一种系统性生理病害[7]。
2006年,寿县中部地区的麦茬水稻II优98、II优084、D优527、协优332、协优63、丰两优1号等60余个品种发生严重旱青立,面积达1.33万hm2。2014年寿县II优718、两优378等品种发病;2015年Y两优2号、皖稻121、皖稻167以及两优817等发生严重;2017年两优688等发生;2018年隆两优1988、徽两优898、晶两优1177、晶两优1212等发生;2019年万象优111、N两优1998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以上这些品种均是农民向寿县种子管理站报案,认为是种子质量原因,而后执法部门组织鉴定的品种,不代表这些品种易发病。调查发现,品种不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虽然品种间发生有差异,但差异性没有高温热害显著。
2.2危害部位不同
高温热害只造成小穗伤害,而旱青立病可以造成穗轴、1次枝梗、2次枝梗、小穗梗及小穗等伤害。
2.3受害时间不同
水稻高温热害主要是水稻抽穗扬花期受害,其次是孕穗期和灌浆期。
水稻旱青立病主要造成水稻孕穗前期受害。从播种开始,弱苗、隔夜秧、土壤养分不均衡等不利因素就开始影响水稻生长,降低其抗逆性,从而影响旱青立病的发生。水稻旱青立病是水稻抽穗期出现症状,但花器官成熟前(第1~3期)就已发生,抽穗后至灌浆期的高温等不利因子不再影响旱青立病发生。
2.4危害症状不同
旱青立病表现为生殖发育不正常,在抽穗时不能抽出穗、包颈卡颈、植株矮化、叶片变厚变浓绿,有时上部节间发生小分蘖穗,抽出稻穗的主穗、小穗、颖壳及谷粒出现畸形。发生严重的植株不能抽穗或包颈卡颈,剥开稻茎,只有1个穗轴;或抽穗后只有几个小穗、2次枝梗少;颖壳、穗粒发育不正常、畸形[8]。发生旱青立病的水稻无法调查结实率,理论测产也很困难。
高温热害的共同点是水稻正常抽穗,孕穗期高温会造成穗粒数减少和结实率下降,抽穗扬花期高温造成空壳粒增加、结实率下降,灌浆期高温造成空秕粒增加、粒重下降和品质下降,但不会出现抽穗困难、穗畸形和颖壳畸形现象,能够调查结实率及理论测产。
2.5发生特点不同
旱青立病在一个地方发生区域性明显(可能是土壤因素造成),有些田块连年发生。据现有调查研究,旱改水田及白土田发生重,长期淹水田如稻虾田易发生。一般年份发生范围都不大,但在水稻分蘖期及孕穗期,长期阴雨且高温,导致无法排水烤田,有利于嗜热厌氧菌的生长繁殖,水稻根际土壤环境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砷,也会导致1个省甚至几个省水稻大范围发生旱青立病。如2006年安徽省整个江淮中稻区都发生严重旱青立病,扬花期又发生高温热害,两病叠加发生。旱青立病病株在大田里呈点片状、条块状不均匀分布,前茬的墒沟、进水口、地势低洼处发生重,田边发生轻。品种间发病情况有差异,但不明显,只有常规粳稻发生轻,杂交组合里未发现有明显的抗病品种。
高温热害是典型的气候性灾害,发生范围广,镇、村及村民组等小地域性不明显,如安徽省2003年、2010年、2013年、2016年大发生,中稻区各个县区都大发生。病株在大田里一般均匀分布,杂交组合之间结实率差异十分显著。
2.6发生原因不同
2.6.1高温热害发生原因。
高温热害发生外部原因单一,主要是高温气候因素。开花期高温热害的临界温度是日平均气温≥30℃,日最高气温≥35℃,一般连续3d以上即产生高温热害。高温引起不实的主要原因是雄蕊受高温危害,花粉失水不开裂或代谢过程受到破坏,降低了生活力,不能正常授粉。与此同时,失水的雌蕊柱头附着花粉能力降低,花粉总量和发芽的花粉量减少,柱头上的花粉不萌发或者畸形,即使萌发但因高温影响停止花粉管伸长,不能到达胚囊,从而导致不实,空壳粒增多。当然,过多施用氮肥、磷肥、钾肥及微量元素不足、长期灌深水不烤田等造成无效分蘖多、植株抗逆性降低,也会加重高温热害[9]。
2.6.2旱青立病发生原因。
旱青立病发生外部原因复杂多样,与水稻分蘖期至孕穗期长期阴雨不能烤田、稻虾田及长期淹水田、孕穗期高温干旱、氮肥使用过大、土壤养分不均衡、旱改水田及白土田、除草剂药害和重金属伤害、病虫危害等密切相关,尤其水稻根际通透气状况和微生物群落对该病影响最大。据南京农业大学有关学者研究,在厌氧条件下,土壤中产生大量的有机砷,从而导致旱青立病发生[10]。
2.7预防措施不同
水稻高温热害可以通过育种、合理肥水管理提高抗逆性、调整生育期让扬花期避开高温、扬花时遇到高温田间灌深水降低穗丛温度、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外源激素等措施进行预防,效果良好。但是,目前旱青立病发生原因不清,已经报道的措施有栽培常规粳稻、易发病田块水稻进行直播、分蘖后期及孕穗前期排水烤田、科学使用农药特别是除草剂和含铜制剂、栽秧时大田里撒施适量石灰等,有较好的防效[11]。
参考文献:
[1]黄义德,曹流俭,武立权,等.2003年安徽省中稻花期高温热害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1(4):385-388.
[2]吴文革,李泽福,张四海,等.安徽江淮地区2006年中籼稻结实不良情况调查[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3):85-88.
[3]刁操铨.作物栽培学(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水稻高温热害鉴定与分级:NY/T2915—2016[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5]杜雪树,殷得所,查中萍,等.水稻高温热害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5):20-22.
[6]李春风,马继武.水稻旱青立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湖北植保,2014(1):51-53.
[7]胡园园,马友华,胡芹远,等.江淮丘陵地区水稻硬壳不闭合现象因素浅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1):22-27.
[8]黄自安,刘小林,倪春耕,等.滁州地区旱青立病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7899-7901.
[9]杨惠成,黄仲青,蒋之硕.2003年安徽早中稻花期热害及防御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3-4.
[11]黄占亮,余承良,唐桂林.2019年江淮地区水稻旱青立病发生特点[J].现代农业科技,2020(11):136-137.
毕如江,唐桂林.水稻旱青立病与高温热害比较[J].现代农业科技,2020(19):136-138.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的重视,昌宁县积极响应,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强农惠农政策,致力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协同发展。这一进程不仅深刻改变了昌宁县农业生产的面貌,也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满足广大群众对机械化生产加工的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5-01-1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加工、饮用茶的国家。中国作为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的故乡,且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我国茶叶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消费品,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现今,茶叶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已经风靡世界各地。
2024-11-20根据香芋生产前期生长量小,行间空间较大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在横溪镇先后开展了春马铃薯套种香芋、香芋套种鲜食春大豆、香芋套种鲜食甜玉米+旱稻等试验示范,因鲜食甜玉米市场行情好,农民接受度高,于2022-2023年连续开展了2 a香芋套种鲜食甜玉米—旱稻栽培模式的试验示范。
2024-11-20我国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相关报道和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1~3]。地膜的使用有利于土壤保温保墒,节约农业用水用肥,防除杂草,促进花生早发,改善花生品质,增产20%~30%,还可促进耕作制度的改革和调整[4,5]。近20 a来,花生覆膜栽培面积稳定在120万hm2以上,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25%~27%[5,6]。
2024-11-19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生物发酵菌液通过6个月的有氧发酵而成,含多种生物有益菌。生产实践表明,在大棚马铃薯生长发育期间,叶面喷施红糖与生物发酵菌液混合液,具有提高马铃薯抗旱、抗寒、抗病能力,促进叶片厚实浓绿,防止植株早衰等综合效果。
2024-11-19本文立足现有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围绕满足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从构建智能观测站网、发展“智慧化”服务技术、完善智慧型社会化服务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建立现代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体系的对策,为构建现代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2024-11-13各地区探索了适宜藜麦规模化生产的栽培方式。钱欣[8]研究指出,合理的前茬作物及多样的栽培方式能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进而促进作物生长;薛乃雯等[9]研究指出,藜麦苗期间作豆科作物可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全磷含量。
2024-11-13花椒作为重要的调味品,在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机体调节功能等方面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其在食品、保健和药用等方面的应用,开拓出了新的商品产业链[1]。商品花椒对营养、成分、外观和口感等品质要求较高。其品种丰富,种植区域广阔,应用范围较全面,相关学者对该作物的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2024-11-13石灰作为常规改良剂,被广泛运用于酸化农田改良,施用石灰可以明显提高土壤p H和盐基饱和度,增加交换性Ca2+、Mg2+的含量,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7]。瞿飞等[8]、王梅等[9]研究认为,石灰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在农业生产应用中较为常见,是中和农业酸性土壤的有效措施之一。
2024-11-13马铃薯属于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且适应性强,被广泛种植[1]。马铃薯除用作于粮食、蔬菜、饲料和加工原材料外,还是一种潜在的新型能源材料,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2]。该作物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是其重要的经济农作物之一[3]。
2024-11-13人气:7402
人气:5933
人气:5015
人气:4218
人气:418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水稻科学
期刊人气:151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1-7216
国内刊号:33-1146/S
邮发代号:32-94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902
影响因子:0.230
影响因子:1.83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60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