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为明确湿度和NaCl浓度对花生种子活力及发芽的影响,开展了发芽床不同含水量及NaCl浓度对铜仁珍珠豆型花生种子活力及发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芽床含水量从20%升高至40%,铜仁珍珠豆型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呈上升趋势;含水量继续升高至60%,3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40%是铜仁珍珠豆型花生最适发芽床含水量,花生发芽各项指标达到最高。用NaCl溶液处理种子,浓度从0mol/L升高至0.5mol/L,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这3项指标表现出先急剧下降后缓慢下降又急剧下降的趋势。
铜仁珍珠豆型花生主要分布于松桃县、碧江区等地,作为铜仁十大特产之一[1],具有皮薄、籽粒饱满等特点。易燕等[2]开展8个花生品种比较试验得出,珍珠花生的出仁率为80.2%,为8个品种中最高;除此以外,蛋白含量、氨基酸含量也较为丰富[3]。花生属于脂肪类种子,赵会芳等[4]对铜仁136份珍珠豆型花生品种进行品质测定,蛋白质含量在17.80%~28.78%之间,含油量在48.58%~57.17%之间,这类种子在萌发期间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5]。
种子活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种子出苗的快慢和整齐程度,是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深入研究铜仁市珍珠豆型花生地方品种种子特性,本研究对铜仁珍珠豆型花生在发芽期间进行不同湿度和NaCl浓度处理,分析其影响种子活力及发芽的规律,为提高种子发芽品质及对种植土壤的改良、栽培管理等技术环节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种子材料:以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珍珠豆型地方品种花生资源为材料,自然干燥,人工去壳,用乙醇消毒后备用。
发芽床:选用中沙(S),选取直径0.05~0.80mm的河沙,清洗后灭菌(130~170℃,2h),备用。
1.2试验方法
1.2.1不同湿度对铜仁豆型花生种子活力及发芽的影响。
将灭菌后的细沙放入发芽盒(13cm×19cm×12cm),沙面距发芽盒边缘约2mm,发芽床设置5个含水量处理,分别为20%、30%、40%、50%、60%,3次重复,每个重复30粒种子,均匀分布,置于30℃恒温培养箱中,每天观察并记载种子发芽情况。
1.2.2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铜仁豆型花生种子活力及发芽的影响。
采用纸间(BP)法,将灭菌后的发芽纸分别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0、0.1、0.2、0.3、0.4、0.5mol/L)浸泡后摆放至发芽盒中,每个发芽盒均匀摆放30粒种子,每个浓度重复3次,置于30℃恒温培养箱中,每天观察记录。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湿度对铜仁豆型花生种子活力及发芽的影响
由图1可知,铜仁珍珠豆型花生种子在20%发芽床湿度下,发芽率还不到10%;当水分含量在20%~30%之间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3项指标值呈直线上升,较水分含量在30%~40%时上升趋势明显;发芽床含水量在40%时,种子发芽各项指标达到最大值,发芽势为50.00%,发芽率为86.67%;当发芽床湿度继续增大,花生种子各项指标呈下降趋势;发芽床含水量大于50%时,3项指标值明显下降;发芽床含水量为60%时,3项指标值均为0。由此说明,铜仁珍珠豆型花生种子发芽适宜的土壤湿度范围为30%~50%,以40%为最佳。
图1不同发芽床湿度对铜仁珍珠豆型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
2.2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铜仁豆型花生种子活力及发芽的影响
由图2可知,铜仁珍珠豆型花生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3项指标值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呈不断下降趋势。在0.1mol/LNaCl处理下,对种子的发芽势影响程度较大,较0mol/LNaCl处理种子发芽势降低了26.66个百分点,种子发芽率降低了20.00个百分点,该盐浓度下,有活力种子数明显减少;NaCl浓度上升到0.4mol/L时,各项指标依然下降,但趋势较缓慢;当NaCl处理浓度继续上升,种子发芽率急剧下降;当处理浓度为0.5mol/L时,种子各项指标为0。由此表明,铜仁珍珠豆型花生具有较低的耐盐碱性,盐胁迫对花生种子活力的影响较大,不利于花生种子的萌发。
图2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铜仁珍珠豆型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铜仁珍珠豆型花生种子在发芽床湿度为40%时,种子的活力较好,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这与谢明惠等[6]研究的白沙1016花生品种的最佳出苗土壤湿度为60%不同,但与丁燕等[7]对鲁花19号、鲁花23号研究得出的发芽最适土壤水分需求一致。同时,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增加,铜仁珍珠豆型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呈先急剧下降后缓慢下降又急剧下降的趋势,且对种子的发芽势影响尤为明显,也就是盐浓度对铜仁珍珠豆型花生种子活力的影响较生活力的影响要大。
参考文献:
[1]曹智玲,谢仁波,代瑞华.铜仁珍珠豆型花生气象服务要点初探[J].农技服务,2018,35(6):77-79.
[2]易燕,代世学,杨超,等.铜仁地区花生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初报[J].种子,2012,31(2):105-108.
[3]杨水红.玉屏本地珍珠豆型花生的平衡施肥初探[J].现代园艺,2013(22):15.
[4]赵会芳,曾亚州,崔志钢,等.铜仁市珍珠豆型地方品种花生品质性状分析[J].花生学报,2017,46(3):61-66.
[5]朱鹤,李憬霖,徐敏,等.作物种子的营养成分与其萌发特性关系的探讨[J].种子,2019,38(8):47-52.
[6]谢明惠,陈浩梁,张光玲,等.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花生学报,2017,46(2):52-59.
[7]丁燕,呼凤兰,田云亮,等.温度、湿度、pH值及NaCl浓度对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J].种子,2018,37(4):95-98.
王琨,崔志钢,赵会芳,田建霞,顾昌华.湿度和NaCl浓度对铜仁珍珠豆型花生种子活力及发芽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20(21):1-2.
基金:基础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铜市科研〔2018〕41号)
分享: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的重视,昌宁县积极响应,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强农惠农政策,致力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协同发展。这一进程不仅深刻改变了昌宁县农业生产的面貌,也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满足广大群众对机械化生产加工的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5-01-1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加工、饮用茶的国家。中国作为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的故乡,且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我国茶叶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消费品,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现今,茶叶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已经风靡世界各地。
2024-11-20根据香芋生产前期生长量小,行间空间较大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在横溪镇先后开展了春马铃薯套种香芋、香芋套种鲜食春大豆、香芋套种鲜食甜玉米+旱稻等试验示范,因鲜食甜玉米市场行情好,农民接受度高,于2022-2023年连续开展了2 a香芋套种鲜食甜玉米—旱稻栽培模式的试验示范。
2024-11-20我国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相关报道和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1~3]。地膜的使用有利于土壤保温保墒,节约农业用水用肥,防除杂草,促进花生早发,改善花生品质,增产20%~30%,还可促进耕作制度的改革和调整[4,5]。近20 a来,花生覆膜栽培面积稳定在120万hm2以上,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25%~27%[5,6]。
2024-11-19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生物发酵菌液通过6个月的有氧发酵而成,含多种生物有益菌。生产实践表明,在大棚马铃薯生长发育期间,叶面喷施红糖与生物发酵菌液混合液,具有提高马铃薯抗旱、抗寒、抗病能力,促进叶片厚实浓绿,防止植株早衰等综合效果。
2024-11-19本文立足现有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围绕满足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从构建智能观测站网、发展“智慧化”服务技术、完善智慧型社会化服务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建立现代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体系的对策,为构建现代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2024-11-13各地区探索了适宜藜麦规模化生产的栽培方式。钱欣[8]研究指出,合理的前茬作物及多样的栽培方式能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进而促进作物生长;薛乃雯等[9]研究指出,藜麦苗期间作豆科作物可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全磷含量。
2024-11-13花椒作为重要的调味品,在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机体调节功能等方面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其在食品、保健和药用等方面的应用,开拓出了新的商品产业链[1]。商品花椒对营养、成分、外观和口感等品质要求较高。其品种丰富,种植区域广阔,应用范围较全面,相关学者对该作物的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2024-11-13石灰作为常规改良剂,被广泛运用于酸化农田改良,施用石灰可以明显提高土壤p H和盐基饱和度,增加交换性Ca2+、Mg2+的含量,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7]。瞿飞等[8]、王梅等[9]研究认为,石灰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在农业生产应用中较为常见,是中和农业酸性土壤的有效措施之一。
2024-11-13马铃薯属于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且适应性强,被广泛种植[1]。马铃薯除用作于粮食、蔬菜、饲料和加工原材料外,还是一种潜在的新型能源材料,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2]。该作物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是其重要的经济农作物之一[3]。
2024-11-13人气:7410
人气:7151
人气:5953
人气:5276
人气:504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花生学报
期刊人气:1854
主管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出版地方:山东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2-4093
国内刊号:37-1366/S
创刊时间:1972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902
影响因子:0.230
影响因子:1.83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60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