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智慧粮食产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究

  2024-09-19    9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加快构建和应用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途径。教育是培养产业科技人才的基础,人才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资源。新时代智慧粮食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创新,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高校智慧粮食产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是:人才培养目标向多元融合转变,实施产教融合,打造校内外智慧型“双师”队伍。

  •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人才培养
  • 新质生产力
  • 粮食产业
  • 高校智慧粮食产业
  • 加入收藏

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性指标,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新要求[1];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3月13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明确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3],明确指出要以新型生产要素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代表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新质生产力的构建与应用,不仅能够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创新动能,还能够为国家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而创新驱动又需要依靠人才培养。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传统的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正面临着重大变革,这就需要粮食专业人才培养以新质生产力构建为引领,革新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原创精神和交叉融合能力,掌握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智慧农业等前沿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为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1、加强新时代智慧粮食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培育智慧型粮食产业人才是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

在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粮食生产主要依靠人力进行基本的农作操作,如播种、灌溉、除草、施肥及田间管理等,这一阶段的生产效率受限于较低的机械化水平,劳动强度大且耗时耗力。进入智慧农业阶段,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联网(IoT)技术与粮食生产开始深度融合,能够对农作物的生长全程进行精准监控,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与此同时,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粮食生产可以实现综合性的灾害预警,准确快速地识别病虫害,减少农药的滥用,还可以实现农机设备如无人驾驶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的自动化操作,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劳动力需求。通过这些应用,农业科技在粮食的生产、管理、存储、运输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推动了粮食产业向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当前,农业高层次人才总量小,比例明显偏低,青年技能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智慧型粮食产业人才的储备严重不足[4],亟需系统地规划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以满足未来智能化粮食生产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对这一挑战,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更要加大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力度,从而确保粮食生产的持续进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促进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

1.2 培育智慧型粮食产业人才是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智慧型粮食产业人才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能够将前沿科技成果应用于粮食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智慧型人才还能够发现产业链中的效率瓶颈和改进空间,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附加值。例如,通过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和二次加工技术,不仅能够延长粮食产品的保质期,还能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从而提高整个粮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说,加强智慧型粮食产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还可以推动粮食产业向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

1.3 智慧型粮食产业人才拥有更多的职业机遇和更强的发展潜力

智能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尤其是粮食生产自动化领域的革新,已成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有效减少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核心力量。农田信息的有效收集与处理、粮食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组织与管理、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制订等关键环节也十分依赖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此外,智慧粮食产业还涵盖了互联网平台搭建与维护、电商平台运营、新技术推广服务、无人机操作及其维护保养等多个领域,这些都亟需相关专业人才的加入和支持。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智慧农业热门赛道紧缺人才报告》显示,育种、基因编辑、优质化肥制造、农业大数据、高性能农机等方向的智慧型粮食产业人才需求激增。这些需求不仅为粮食科技领域的毕业生提供了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也预示着智慧粮食产业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2、高校智慧粮食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发展的路径


201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人才兴粮”的实施意见》,标志着粮食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作为智慧粮食产业科技人才的孵化器,高校在推进智慧粮食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涉农高校通过精心设计智慧农业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培育出一批既具备坚实理论基础又拥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成为智慧粮食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推动粮食产业的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2.1 更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目标向多元融合转变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终极目标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备创造力、体育精神、道德观念和高级思维技能的复合型人才[5]。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教育者超越传统的功利性教育理念,更要求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思辨能力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智慧粮食产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这一目标的实现尤为关键。智慧粮食产业不仅是农业科技的一次革命,更是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全面革新。高校智慧粮食产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应当充分平衡现代粮食科技与传统农学知识学习、道德养成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生能力、知识和品格的协调发展。在课程设计上,应当重视农业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教学,同时强化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等交叉学科的知识构建,为学生提供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技术基础。与此同时,高校的课程设计还应融合“三农”思政元素,通过推广耕读教育,激发学生对粮食产业的热爱、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使命的理解,提高责任感。这种教育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品德的培养、情感的培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形成持续发展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可以探索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情境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激发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强化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的智慧人才培养模式

智慧粮食相关专业不仅囊括了传统的农学知识,更融合了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众多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还进一步扩展到智慧植保、智能加工等新兴领域。这一趋势要求我们必须从过去单一的学科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一种多维度、链条式的能力培养模式,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合作机制,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高校不仅需要在粮食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与计算科学等智慧农业相关的辅修、选修课程,还应与粮食生产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校企合作网络构建基于智慧粮食产业的创新实践和虚拟仿真平台,通过模拟实验熟悉智慧粮食的生产、种植、管理、销售、物流等过程,并结合一线专家的现场讲解,帮助学生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高校还应充分利用企业的科技平台,引入粮食生产企业的在研项目和真实产品,鼓励学生以此申报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竞赛、科技作品竞赛项目和各类研究课题,深化学生对智慧粮食产业的实践认知,激发其创新思维,为他们将来在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与科研机构、粮食生产集团共建校外科研实践基地的方式,在学生的实训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为学生提供基层工作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智慧化应用水平[6]。

面对我国智慧粮食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应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紧密共同体。这种合作不仅是发展现代粮食产业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粮食产业向高效率、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高等院校在这一合作模式中扮演着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角色;企业则是这一合作模式中的实践主体和技术应用的直接受益者。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高校不仅能够确保教育和培训项目更贴近行业需求,还能够直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先进的科技成果和高质量的人才资源,还能够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过程中获得来自高等院校的直接支持。通过这样的合作,高校和企业之间可以有效构建涵盖人才联合培养、创新平台共建和科研协同攻关的全面合作模式。这种全方位的合作关系不仅能够为智能粮食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还能够促进高校教育与科研的实践应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最终实现现代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3 增加教育投入,打造校内外粮食工程相关专业智慧型“双师”队伍

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引进在智慧粮食产业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对于提升粮食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应为粮食工程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和充裕的资金保障,为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提供助力。与此同时,针对参与跨学科教学活动的教师,高校应当提供额外的薪酬奖励和职业发展机会,并以此作为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关联学科的优秀教师投身于智慧粮食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活动之中。

此外,对于智慧型粮食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还应注重培养那些既懂得工程技术,又熟悉农业科学的“双师型”人才。这类人才能够在智慧农业的教学与实践中,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高校还应当根据智慧农业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相关学科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效率,改善该领域人才持续短缺的状况。

在实践教学方面,高校可以引入企业导师,对产业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促使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活动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校企“双师”制度,共同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赛事,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智慧粮食产业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2.4 改革管理模式,探索跨学科协同治理的智慧粮食学科建设新方法

目前,高校智慧粮食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架构主要是由粮食学院或农业科学类学院牵头实施,学校自上而下整合协调,此种架构延续了大多数专业一贯的线性垂直管理模式。鉴于智慧粮食产业相关学科横跨信息技术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等)、工程技术类(农业智能装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等)、生物技术类(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学等)、农林管理类(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学科知识横向兼容的特点,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探索以粮食学院或农业科学类学院为主,围绕智慧粮食相关学科跨学院协同建设的模式,通过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促进师资、平台资源和科研成果的合作共享以及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通过资源共享和协同治理,多个学院、学科共同参与到智慧粮食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之中,不仅可以创建多个跨学科的科研和智慧人才培养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还可以促使学科建设的决策过程更加民主、开放和透明,从而实现学院、学科之间的互利共赢,以及智慧粮食产业人才的多层次培养。


3、结语


作为新时代农业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智慧粮食产业不仅代表了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培育与革新,更是粮食相关专业教育理念与方法变革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在这一背景下,高校需要根据智慧粮食产业的技术发展和产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增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以及更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使之更加贴近智慧粮食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契机,高校不断探索、创新智慧粮食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粮食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建设,将有效提高智慧粮食产业人才的供给能力,对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华社.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EB/OL].(2023-09-11)[2024-04-06].

[2]黄庆畅,金正波,刘博通,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EB/OL].

[3]李强.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4-03-12)[2024-04-06].

[4]朱振华,吕沅静.“人才兴粮”战略背景下粮食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3,48(4):73-75.

[5][英]安东尼·塞尔登,奥拉迪梅吉·阿比多耶.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

[6]秦贞玉,卿玲丽.AI赋能智慧农业“四维一体”发展范式构建[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3,44(8):21-23.


文章来源:吴振晖,邓晨晰.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智慧粮食产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究[J].粮油科学与工程,2024,38(05):44-4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人才

期刊名称:中国人才

期刊人气:200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主办单位:中国人事报刊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3-4072

国内刊号:11-2455/C

邮发代号:82-348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