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遵循的教育理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以高等教育为龙头,探索现代人才观,大力推广科学精神,优化评价体系,营造勇于质疑、善于发问的教育文化,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肯担当、负责任的拔尖创新人才。
1、 “以学生为中心”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遵循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与个性需求为目标导向,通过构建民主、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促进多元价值理念、多维评价标准体系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人成长,实现人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过程,应当通过制度革新、政策引领、实践探索等途径,摒弃“一考定终身”的固化思想,转变角色认知,从多方面、多维度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多元评价标准、多维价值导向指导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的制定。
“以学生为中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需求和兴趣点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教师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关注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条件,要“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激发每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还应当注重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从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打破传统固定、一成不变的评价标准,关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以学生为中心”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本,是拔尖创新人才合乎教育性、规律性的体现。因此,在各级教育体系中,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类、分层次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导向,开设更多的启发性课程、开展启发性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原动力。
2、“以学生为中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学生成长为旨归
“以学生为中心”的逻辑起点是促进学生成长。而长期以来,受我国应试教育影响,学生通常知识基础扎实但缺乏发散性、跳跃式思维,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对标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以学生为中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须打破应试思维。
第一,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招生方面应打破应试教育模式。在确定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后,应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特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发散思维、冒险精神进行甄别。冒险精神是从事高精尖科研最珍贵的原创精神,而创新往往发生于前景不确定、风险较高的前沿方向。
第二,日常教育教学应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大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最新的科学发现和前沿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引导并教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知识,让学生自己在感悟中实现融会贯通,并且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创造知识的意识、愿望与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缜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跳跃式、发散式、可转换性思维。
第三,实施个性化、灵活化、多元化管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杜绝保姆式管教和家长式溺爱。学校日常管理应更加关注、凸显、宣传学生的理想信念、行为习惯、学习方法、道德品行与健全人格等教育内涵,而不只是学生成绩。加强学风建设、考核制度改革,加强选拔、考核机制改革,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正规与非正规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肯担当、有责任感,有战略规划意识,内驱力、自制力和自律能力强的拔尖创新人才。
3、以现代人才观推动“以学生为中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多样化的内涵,需要多样化的人才,也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学生为中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须建立在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与学校、社会对学生的准确认知的基础上,是实现人才成长的一条适配性通道。
第一,大力推广科普教育,宣扬科学精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遵循科学精神,如施一公校长所言,不断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求真、求善、求美,而真正创新的动力应来自内心的认同。真正的学术道德,存在于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之外,有赖于每个人对科研之道的认同而实现的自律。因此,从幼儿开始,须大力进行科普教育,宣传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让科技创新成为每个青少年崇尚并践行的精神与品质。
第二,营造“勇于质疑、善于发问”的教育文化。大中小学教育应鼓励学生发挥个性优势,去除墨守成规的思想。因此,需要从家庭教育、幼儿基础教育开始,改变鼓励培养“乖孩子”的中国传统教育方法与习惯,鼓励孩子多问问题、有理有据地“唱反调”,勇于挑战家长、教师和权威,而不是以是否听话、顺从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明确规则标准,而不是一味的遵循。积极引导、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为孩子个性化发展创造环境。否则,很难在大学阶段大规模地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第三,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坚定学术理想信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基础学科密切相关,基础性特征决定其考核标准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同时也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开放性、长期性、个性化与不确定性,需要有理想信念引领和兴趣驱动,需要学校和教师在育人过程中面向社会、与时俱进,使育人目标、育人内容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让学生知道如何平衡小我与大我,意识到个人与集体、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制定并落实公平、公正、民主、开放的评价与奖励机制。学校领导与教育者亦应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并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以人树人,使学校传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永葆正能量,让学生对未来有梦想、当下有信心、学习有收获。
第四,以高等教育为龙头改变评价方式。评价导向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既包括与教育科研水平相关的评价体系,还包括学术与教育因素之外的问题。因此,应采用多元评价标准,避免简单量化和“一刀切”评价,分领域、分专业、实事求是地采用国际通用机制评价,从而直面国家竞争力、创新能力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真实问题,探求其中原因,释放创新活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可持续性,既需要系统规划、全方位推进,也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保障,还需要教育系统科学规划与持之以恒的指导,更需要一个宽容、松弛、允许试错和转向的机制与环境,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多元化培养,让禀赋高、创造力强的学生能够有合适的通道脱颖而出,发挥个性优势,为社会作出特殊的贡献。
基金资助: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22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科教融合视域下一流文科大学本科研究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2-159)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高迎爽.“以学生为中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探讨[J].北京教育(高教),2023(11):33-34.
分享:
高职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过程存在学校与市场之间的需求不对称现象,难以实时把握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的变化,导致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难以满足跨境电商市场发展对于专业化、高素质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1]。
2025-02-10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药学专业作为医药领域的关键专业之一,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医药行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近年来,“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2025-02-10在碳中和背景下,高端制造业对服务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凸显。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调研与分析,探索出一条符合碳中和背景的高端制造业服务型人才培养路径,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同时推动高端制造业的持续发展。
2025-02-09智能制造是当前产业转 型和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也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力 量[5-6]。 目前,我国产业发展急需应用型人才[7-8]。 因此,顺 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智能制造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 式探索是助力我国产业升级、 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 研究方向。
2025-01-22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是高校为培养设计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与艺术设计类课程相比,园林专业的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园林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提升审美水平,注重对其形象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其掌握一定的园林设计能力和基本的设计表达技巧。
2025-01-17新农科教育是以现代农业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体系。在这一背景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不仅需要传承中药学的精髓,还需紧跟时代步伐,培养能够解决中药资源保护、种植、加工、质量控制及新药研发等领域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2025-01-15科研思维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整个心理活动的呈现过程。提升科研思维及核心创新能力,对于医学水平的提升及未来疾病的探索和攻克具有深远意义,能够保证医学的不断进步,为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防等做出贡献,并实现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2025-01-13作为医改政策的前沿传达者、执行者,医院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医院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决定医院未来改革发展的态势,建设一支符合医院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医院管理人才队伍是推动医疗卫生政策落地、促进医院可持续运营发展的重要推手[1]。
2025-01-13“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由此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既重视基础又技能精湛的“三农”专业人才[2]。
2025-01-10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但当前农文旅人才培养存在诸多不足,无法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校企政合作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适应农文旅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2025-01-09人气:7599
人气:5269
人气:4896
人气:4040
人气:231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北京教育(高教)
期刊人气:970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0-7997
国内刊号:11-1129/G4
邮发代号:82-482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371
影响因子:0.323
影响因子:0.30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3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