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为探讨捏脊疗法联合穴位点按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护理效果。选取陕西省商洛市某三级医院及某专科医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间65例符合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小儿,运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32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取饮食管理、运动管理等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捏脊和穴位点按疗法,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结果表明,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均有所改善(P<0.001),但干预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运用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干预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受护理人员解决了自己的担忧、感受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01),感受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尊重、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护患交流及是否会推荐其他患者前来治疗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可见,捏脊联合穴位点按疗法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护理干预有明显改善作用,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胃肠疾病,根据病因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两类[1]。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消化门诊或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中,以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主要诊断的患儿占功能性胃肠疾病的58.98%[2]。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嗳气、大便稀溏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治愈率低,易反复发作的特征,严重影响了婴幼儿的生长发育[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较广,病因较为复杂,尚无统一治疗标准[4],仍以口服促胃肠动力、抑酸药物及消化酶制剂治疗为主。这些药物能够缓解相应症状,但存在停药易复发、长期服药出现不良反应及药物耐受等问题[5]。捏脊疗法是重要的中医推拿手法之一,研究发现捏脊疗法在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及预防保健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疗效[6]。穴位点按又称为“指针”,以手指点按推拿代替针刺,通过对穴位的有效刺激达到治疗作用。虞斌等[7]研究表明穴位推拿结合中成药可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临床症状。周鸿雁等[8]研究发现捏脊疗法能够通过影响食欲调节因子治疗小儿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总体上,当前关于小儿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实施捏脊疗法或穴位点按法的研究较少,尚未见关于捏脊疗法联合穴位点按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护理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究捏脊疗法联合穴位点按疗法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护理干预的影响及安全性,以期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3年1月—2024年1月,陕西省商洛市某三级医院及某专科医院纳入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66例,且均为足月分娩。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与干预组(32例),其中干预组1例患者因住址变更退出治疗。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8例。两组患者身高基本符合正常发育标准,无异常情况。两组患者的性别病例人数、平均月龄、平均身高、平均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干预前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分娩方式为自然分娩和剖宫分娩两类,其中以自然分娩为主,占比均超过50%。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2。
表2 两组病例分娩方式比较
1.1.1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9]中小儿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2)年龄<6周岁。3)无其他慢性疾病。4)家属同意并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1)患有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患儿。2)同时参与其他研究者。3)无法配合治疗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1)日常饮食管理。饮食清淡;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以流质饮食、易消化食物为主;禁止暴饮暴食。2)日常运动管理。每天至少锻炼1 h,以节奏缓慢的有氧活动或辅助活动为主,尽量避免长时间卧床。共治疗4周。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捏脊疗法和穴位点按。1)捏脊疗法:操作者清洁双手,站立于患者身侧,两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做虚握拳动作,食指略微屈曲,拇指笔直,并和食指前端相对,患者俯卧于床上,身体自然放松。采取“提三捏一”的方法,从长强穴开始,两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相结合,用拇指按压长强穴的皮肤并捏拿起来和食指一起向前推动患者皮肤,沿督脉由下而上,逐步推行至大椎穴。共行5~10次,直到肌肤微有泛红。2)穴位点按:点按穴位包括中脘、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上巨虚(双侧)、脾俞、胃俞;操作者用拇指、食指或中指在相应的穴位处进行柔和、持续、有力点按,以患者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宜,按压数秒后放松,然后再继续点按;每个穴位点按1 min。先捏脊后穴位点按,间隔15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
1.2.3 症状体征指标测定
1)基于中医证候的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各阶段症状积分的变化情况。主症:食欲、食量。次症:恶心呕吐、腹胀、大便稀溏、体倦乏力、少气惫懒、面色、多汗、夜寐欠安,得分越高等级越高,症状越严重。2)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临床试验设计实践》进行疗效评价。临床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70%≤疗效指数<95%)、有效(30%≤疗效指数<70%)、无效(疗效指数<30%)。计算公式:证候积分减少百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3)治疗结束后,采用患者满意度问卷(SCQ)[10]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实施人员的信任感、护理实施人员对患者的尊重度、感受护理人员解决关于疾病的担忧、团队协作、护患交流等7个方面,每个方面1~5分,得分越高患者满意度越高。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 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2.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症状积分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出现明显差异,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疗效改善更为明显(P<0.001)。对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均存在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01),见表3。
2.1.2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显示,干预组患者食欲、食量、恶心呕吐、嗳气、大便稀溏、面色、体倦乏力、汗多、夜寐欠安等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改善较为明显(P<0.001)。其中恶心呕吐、腹胀、大便稀溏及体倦乏力等症状改善尤为显著,异常出汗症状积分差异相对较小,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2.2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运用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数据分析显示干预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且两组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患者例数分布均存在明显差异,干预组疗效分布以痊愈及显效为主,其患者例数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疗效分布则以有效及无效为主(P<0.001),见表5。
表5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评价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分析显示在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受护理人员解决了自己的担忧、感受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在以上各方面干预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家属对干预组疗效信任度及认可度较高(P<0.001)。感受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尊重、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护患交流及是否会推荐其他患者前来治疗等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评价
3、讨论与结论
现代医学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尚未明确。当前研究多认为胃肠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产生的主要机制,大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都存在胃排空异常,尤其是固体食物的排空延迟,可能与胃电-机械失耦联、胃窦及十二指肠运动失调导致胃排空速度异常相关[11]。此外,损伤或炎症导致的胃肠内脏感受器的高敏感性,以及心理因素通过脑-肠轴对神经和内分泌中枢造成影响也被认为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发病机制[12]。
根据主要症状可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归为中医“胃痞”范畴,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主要在胃,病因以饮食不节、情志异常、外邪内侵为主[13]。目前中医治疗以中药方剂、针灸及推拿治疗为主,但儿童普遍对针刺及中药治疗接受度较低,不利于持续性治疗,推拿治疗相对操作方便,适用性较广。本研究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采用捏脊结合穴位按压疗法,将推拿疗法与针灸经络腧穴理论相结合,达到无创完成穴位刺激的目的,研究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护理干预疗效。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腹胀、恶心呕吐、体倦乏力等症状体征,临床有效率相对较高。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与袁桂花等[14]的研究结果相似。董桦等[15]研究发现对小儿推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食欲调节因子分泌,减少患儿的不良反应。王美琳[16]研究发现对小儿点穴推拿治疗后其腹胀、腹痛及大便秘结症状有明显改善。本研究通过捏脊疗法结合穴位点按护理干预明显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改善了相关症状体征,且无不良反应,护理干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与文献[15,1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还运用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评价,发现干预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了评价,发现干预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受护理人员解决了自己的担忧、感受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家属对干预组疗效信任度及认可度也较高。捏脊结合穴位按压疗法将推拿与经络腧穴相结合,疗效显著且安全无副作用,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声生,钦丹萍,周强,等.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8):3619-3625.
[2]邹毅,张慧华,刘波,等.儿科消化门诊功能性胃肠疾病诊疗现状:一项单中心的临床报道[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1,36(8):632-636.
[3]刘竹清.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分析及相关治疗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5):184-185.
[5]陈玥,屠庆祝.中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23,43(8):1272-1279.
[6]闫雪霞,骞芳.中医捏脊法治疗小儿疾病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21,40(6):670-674.
[7]虞斌,陈金玲,黎华英,等.穴位推拿结合保济丸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35):62-64.
[8]周鸿雁,徐秀敏.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对食欲调节因子的影响[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7):931-933.
[9]赵霞,赵琼,张晓华,等.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J].中医儿科杂志,2017,13(3):1-5.
[10]王雪格,王碧轩,向瑗瑗.情绪ABC理论结合支持性照护在减轻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疼痛和负性情绪中的应用[J/O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8[2024-05-30].
[11]李海雷,沈洪.内脏高敏性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中的机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8):1039-1040.
[12]张玉芝,郑雯菁,苏芳.当代大学生心理情绪与胃肠功能关系的调查研究[J].潍坊医学院学报,2024,46(1):37-40.
[13]赵鲁卿,时昭红,张声生.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23)[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39(3):1372-1378.
[14]袁桂花,陈美娟,刘斯娜,等.捏脊联合推拿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内科,2021,16(3):402-404.
[15]董桦,韩景献.小儿推拿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安全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3,38(7):1206-1209.
[16]王美琳.脏腑图点穴推拿法治疗小儿积滞(食积化热证)的临床研究[D].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2023:13-23.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73385); 商洛市科技创新团队项目(SK2019-72);
文章来源:曹若菡,李珊珊,郭耀东.捏脊疗法联合穴位点按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护理干预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24,38(04):76-80+96.
分享:
经济毒性(financialtoxicity,FT)指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昂的治疗费用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客观的经济负担和主观的经济困境[4].研究[5G6]表明,17.6%~73.3%的癌症照顾者存在经济毒性,不仅给照顾者带来了较大的身心负担,也导致患者的照护质量、幸福感和治疗依从性降低,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与恢复[5,7].
2025-03-17化疗是血液肿瘤患儿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neneutropenia,FN)是化疗最主要的临床并发症[1]。由于此类病人免疫功能低下,若未及时给予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其感染相关死亡率较高[2]。血培养结果阳性是抗生素准确应用的强有力证据[3]。
2025-02-27肺炎是小儿群体中的高发性疾病之一,受感染病原菌类型、患儿年龄及整体健康等因素影响,肺炎的体征 及 症 状 从 轻 微 到 严 重 不 等 ,对 肺 功 能 影 响 也 不一。临床针对肺炎患儿提出了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情,但为促进患儿肺功能恢复,缓解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还需加强康复护理。
2025-02-17若未及时给予干预将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高热惊厥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生长发育[1]。在腹泻、呕吐甚至高热的影响下,患儿极易出现哭闹、躁动等不配合行为,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会降低患儿家长对医疗质量的满意度,增加护患纠纷风险。
2025-02-08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不断开展,要求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儿科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均不成熟,且大部分患儿不能主动表达身体的不适与需求,需要通过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观察来提供帮助,这无疑对儿科的护理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024-11-28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指新生儿时期支气管和肺组织的发育出现问题,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和其他呼吸系统相关的并发症。BPD发生率呈现增长趋势,据数据显示在胎龄不足28周的早产儿中,BPD的发生率为47.8%;而在胎龄不足34周的早产儿中,中度至重度BPD的发生率为16.0%。
2024-11-27儿童脑肿瘤(childhood intracranial tumor,CIT)的发病率每年约2~5/10万,是儿童实体肿瘤中常见的类型,其中约80%为恶性肿瘤,是儿童肿瘤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其长期治疗过程中,患儿家属常因对疾病的恐惧,疗效的不确定性以及肿瘤复发的担忧等因素,导致其面临严重的心理困扰及不良情绪。
2024-10-23语言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为智力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而语言发育迟缓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生理发育问题,表现为语言理解、表达的异常,常使患儿的语言表达水平落后于同龄儿童,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影响患儿正常阅读、理解能力,影响患儿的生活、学习,甚至引发心理问题[1-2]。
2024-10-10残疾儿童是人群中最脆弱的群体,更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帮助。全球估计有2亿儿童患有残疾,占世界儿童的10%。儿童时期的残疾会给儿童和家庭带来终生的生理和心理挑战,并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我国残疾人已达到8296万,0—14岁残疾人口为387万,占4.66%,6—14岁残疾人口为246万,占2.96%。
2024-08-13本文充分考虑扁桃体切除术患儿的特点,根据其围手术期不良情绪、术后疼痛等不适感寻找证据,将先进措施整合、优化,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快速康复护理方案,结果显示,护理后,干预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2024-08-02人气:16674
人气:16007
人气:15298
人气:14845
人气:1402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期刊人气:397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8-8830
国内刊号:43-1301/R
邮发代号:42-188
创刊时间:199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035
影响因子:1.188
影响因子:0.607
影响因子:0.711
影响因子:0.51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