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城市“公园与财、人、地”相互作用的关系视角,文章选取长三角6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构建计量回归模型,综合探究1996—2016年公园面积、GDP、城市人口、建设用地面积相互作用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相互关系上,公园与三要素均呈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且影响密切度为经济>建设用地>人口;2)影响演变上,人口与公园的交互影响日益上升,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经济、建设用地作为主要支撑力量,与公园的作用力度持续减弱,脱钩发展态势日趋明显。为此,以人口为焦点,合理发展经济与建设用地,引导公园与多要素协同调控,是优化新型城镇化联动改革的新思路。
公园作为城市中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既是满足市民日常活动的最优质载体,也是城市中最公平的绿色开放空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公园扩张与经济、人口、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呈现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的复杂关系。一方面,经济是公园建设的主导力量,城市公园扩张与经济规模密切相关;人口是需求来源,人口聚集对公园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面性;建设用地作为重要载体,对公园既支撑又约束[1,2]。另一方面,公园增长对经济提升、人口聚集、用地建设的反馈作用使城市发展更复杂多变。因此,揭示公园与经济、人口、建设用地之间的作用关系,对推动城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城市公园发展的相关研究涉及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3,4,5,6,7]多方面,既包括探究公园与经济的耦合协调[3],或是公园与用地的扩展关系[4],也有从可达性视角探究公园与人口的关系[5],皆是针对单一因素与公园的探讨评价;而对公园的相关性方面多是探究两两之间的协同、匹配、失调等[6,7],鲜有对“公园与人、地、财”多元作用的影响演变进行综合探究。长三角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是我国吸聚最高端资源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经济产业最高质量发展的中枢发展带之一[8,9],选取这一典型区域,挖掘其公园与经济、人口、建设用地间的互动演变规律,是深入探究四者依赖程度、统筹多元要素优化配置的重要示范。
随着“生态文明”“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践行,公园增长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进一步契合,但与城市扩张、用地建设的相互约束日益突出。长三角作为我国城市改革的新高地,经济发展不均、用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激化等问题突出。基于此,本文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法,对长三角近20年间公园与经济、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关系进行定量探究,并利用非线性回归进一步明确公园与三要素间影响程度的变化趋势,以期推进联动融合,实现城市协同发展新格局。
1、研究区域及指标数据
随着城市网络群建设,长三角内经济剧烈扩张、人口快速聚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同时聚集效应下土地利用低效失衡、人地矛盾日益严重、低水平同质化经济竞争等问题也逐步显露[10]。为此,对长三角61个城市单元进行探究(临安、巢湖、明光、宁国4个城市因数据缺失予以剔除。)[11]。
公园面积、建设用地面积是城市公园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最直观体现,GDP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城市人口与城市建设关系最密切。选取公园面积、GDP(对GDP进行调整以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具体方法:实际GDP=名义GDP×100/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城市人口(1996—2005年采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中“城市人口”的数值;2006—2016年采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城区人口”和“城区暂住人口”相加获得)、建设用地面积作为要素研究的相应指标,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鉴)》(1996—2016)、《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7—2017)。
2、计量回归模型构建
首先,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对长三角公园扩张与经济、人口、建设用地规模相对的依赖关系及影响程度大小进行初判;然后,采用非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究公园与三者两两影响的变化趋势。在回归前,先对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和F检验,发现常截距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所得结果差异较大,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
2.1线性回归模型
1)一元线性回归。
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公园面积与GDP、城市人口、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模型如下[12]:
上述各式中,git,pit,rit,yit分别表示第i个城市第t年的公园面积、GDP、城市人口、城市建设用地面积,i代表长三角城市,t为年份,b为回归系数,a为常数项。
2)多元线性回归。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公园面积、GDP、城市人口、建设用地的原始数据减去其相应均数后,再除以该变量的标准差,将各个变量化到统一的单位上,使所得回归系数能在同一个水平上进行比较,其所得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直接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并通过b1,b2,b3绝对值的比较,得出三者对公园面积的影响强度。模型如下[12]:
2.2非线性回归模型
在线性回归的基础上,使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更加准确地分析公园扩张与三要素规模变化的演变过程。通过变换将非线性函数化为线性函数,然后按照线性回归进行拟合(表1)[12]。
表1非线性方程转化线性方程一览表
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选取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拟合优度(R2)最高的函数模型。R2[13]检验式如下:
式(5)中,SSR为回归平方和,SSE为残差平方和,SST为总理差平方和,g为公园面积,R2是对回归模型拟合程度判断优劣的依据,R2越大,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越高,R2取值范围为[0,1]。
3、公园面积与经济、人口、建设用地的关系
3.1单位根及协整检验
在进行回归分析前,需检验各指标的数据是否平稳,以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4个指标的T值均大于水平值,表明原始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4个指标的一阶差分序列均通过LLC、Fisher-ADF、Im-Pesaran-Skin、Fisher-PP检验,说明4个指标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要求(表2)。
表2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通过Pedroni协整检验可以发现除Panelv-Statistic之外,PanelADF-Statistic、GroupPP-Statistic等均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判断出4个指标间存在协整关系,故可进行回归分析。
3.2公园面积与经济、人口、建设用地的线性关系
由一元线性回归可知(表3),长三角公园面积与GDP、城市人口、建设用地面积两两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都相当显著。GDP每增长1万元,公园面积平均增长约0.001hm2;城市人口每增长1万人,公园面积平均增长约1.673hm2;建设用地面积每增长1km2,公园面积平均增长约1.536hm2。在长三角发展进程中,公园建设是推动住宅用地扩张和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因素。高品质的创业条件和商业环境吸引大量外资企业投入,长三角内生产总值也不断增长[14];住宅用地的扩张代表着人口的迁入,人口聚集对公园绿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15,16],从而提升长三角宜居环境的更高品质与追求。
在多元线性回归中(表3),长三角内经济发展与公园面积扩张相互影响的程度最大,建设用地相对次之,人口最小。凭借“一带一路”等发展机遇,长三角经济格局不断拓展,坚实的财政基础直接拉动了公园建设,公园面积拓展迅速。随着用地结构的转型升级,长三角公园建设也出现新契机,如苏锡常都市圈中通过开发区功能改造,对公园环境与生态空间进行了修复和重塑,间接拉动公园面积增长。人口变动存在滞后性[17],且由于长三角落户门槛较高,人口规模在空间配置上存在一定差异,人口对公园带来的影响也受到限制。
3.3公园面积与经济、人口、建设用地的非线性关系
通过非线性回归,发现指数函数回归模型的R2最高,且显著性均高于线性。说明指数函数回归模型能更好地解释两两之间的变化关系。所得公式如下:
表3长三角GDP、城市人口、建设用地面积与公园面积的回归结果一览表
通过非线性回归,还可发现公园面积扩张与人口聚集的相关性逐渐紧密,但其与经济、建设用地的密切程度却呈下降趋势。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动力,长三角作为我国优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其人口数量与质量的提升增强了人口与公园作用的紧密程度,同时随着人居环境需求的上升,长三角内公园面积增长的速率也在不断提升,人均公园面积逐年递增(图1)。
图1人均公园面积演变情况(1996—2016)
但近20年来,长三角内单位公园面积的生产总值呈下降趋势。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长三角存在公园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公园用地的生态价值被大量削减,经济效益逐渐下降。而长三角高速发展期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较多,公园面积占比较低。近年来,受用地规模缩减影响,尽管公园面积快速扩展,建设用地与公园面积的影响互动仍在减弱(图2)。
图2单位公园面积产值、公园面积在建设用地面积中的占比演变情况(1996—2016)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从影响作用来看,公园面积随GDP、城市人口、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其两两之间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公园建设的影响程度大小为经济>建设用地>人口。
2)从影响演变来看,随着人口城镇化加快,公园建设与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愈发贴切,公园面积扩张与人口流动的作用力度日渐上升;用地规模与经济发展受一定限制,公园与二者的影响力度相对减弱。
4.2建议
1)协同并进,强化长三角公园建设整体优势。
受经济、人口、建设用地不同程度的影响,长三角城市公园发展速率差异显著,如何提升长三角各城市公园发展质量,强化资源整体优势已成当务之急。从各城市来看,既要缓解中心城市公园扩张阻力,又要全面强化嘉兴、舟山等城市的公园建设能力,以实现公园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从长三角整体来看,应协调公园建设与人口规模、产业布局、用地面积配合得当,将公园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建设进程中。
2)以人为本,扩大建设需求刺激公园供给。
随着人口聚集与公园扩张的影响作用日渐增加,优化人口规模、吸引优质人口,可为城市公园空间拓展提供推动力。以人口需求为导向,提升城市公园建设力度,降低城市落户门槛,为长三角内人口与公园良好关系的优化升级创造条件;协调区域间公园与人口要素的合理配置,向中小城市分流,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健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促进区域人均公园面积均衡稳定发展[18]。
3)优化升级,创新生态补偿激励公园建设。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热点地区,其经济发展与公园建设都已进入转型提升的重要时期,应把握二者联动发展新契机,提升城市公园的社会价值。经济发展是公园建设快速提升的物质基础,通过经济提质、创新驱动等可为开拓公园建设新空间提供有效助力;建立公园建设投入激励机制,构建多层次的区域复合公园网络管理系统,推动单位公园面积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提升。
4)分市制宜,转土地城镇化为公园城镇化。
建设用地与公园的利用强度、贡献度在不同城市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对此,应因城因时制定合理的调控对策。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如上海、苏州等,应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变[19],调整公园面积与商住用地面积的比例;处于城镇化初始阶段或中期的城市,如义乌、嘉兴等,应综合分析群众诉求和城市环境质量,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0],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福利水平,推进公园建设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黄金碧,冯长春.基于帕累托最优的人口、经济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5(10):65-69.
[2]李小云,杨宇,刘毅.中国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16,71(12):2067-2088.
[3]刘俪胤,刘志强,王俊帝,等.106国道沿线样带市域建成区绿地率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机理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9,17(4):1-6.
[4]刘志强,王俊帝,洪亘伟.我国城市绿地与城市用地规模扩展关系分析:基于1996~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J].规划师,2016,32(6):98-104.
[5]张金光,赵兵.基于可达性的城市公园选址及布局优化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2(6):151-158.
[6]刘晔,刘志强.江苏省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的协同关系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4):34-40.
[7]尹宏玲,徐腾.我国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特征及差异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0-15.
[9]镇风华,舒帮荣,李永乐,等.基于土地承载视角的城镇化协调性时空分异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12):77-83.
[10]边雪,陈昊宇,曹广忠.基于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关系的城镇化模式类型及演进特征: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12):2281-2291.
[11]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6-06-01)[2019-07-18].
[12]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M].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茹诗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4]周艳,黄贤金,徐国良,等.长三角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耦合态势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16,35(2):313-324.
[15]杜官印,蔡运龙.1997-2007年中国建设用地在经济增长中的利用效率[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6):693-700.
[17]闫东升,杨槿,高金龙.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非均衡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18,38(3):376-384.
[18]金云峰,杜伊,陈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区规划建设“生态转型”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5,13(3):1-5.
[19]周聪惠,金云峰.“精细化”理念下的城市绿地复合型分类框架建构与规划应用[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1):118-124.
[20]刘滨谊,贺炜,刘颂.基于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评价与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12,28(5):42-46.
刘志强,张阳,王俊帝,洪亘伟.长三角公园与经济、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演变[J].中国城市林业,2020,18(02):62-66.
分享:
人口总量预测是对于量化分析特定区域电能需求的关键任务之一。WANG S J等通过扩展STIRPAT模型研究了广东省不同经济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教育资源的质量与规模的分异对该地区的能源消耗量所产生的不同影响[8];该文将广东省受教育人口分为珠三角区与非珠三角区,而缺乏对经济和教育相对欠发达区域的人口能耗与能源需求展开系统研究。
2024-08-13在政策引导下,各地政府大力推进医保社商合作(郑秉文,2019)[5],即促进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保服务,这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运作效率,也会带动商业健康保险的普及,使家庭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逐步形成叠加互补。
2024-06-13从1982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到如今的“全面放开三孩政策”,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我国人口出生率问题。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总和生育率已步入超低生育率水平行列,表明我国正面临由低生育风险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一方面,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房价上涨、教育成本增加等导致生育的社会成本增加;
2023-11-24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脱贫人口开始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2023-09-23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释放生育政策的潜力。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三口之家”的传统模式改变,户均人口下降为2.62人,近10年的多孩政策让青少年比重回升,但同时生育率下降,说明多孩的边际效应递减。2003—2021年,我国处于20—39岁的育龄妇女占比下降。
2021-11-18<正>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1]。根据我国民政部2010年发布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口的数量比例在2009年底达到约8.5%,数量高达1.13亿多人,比去年同期增长约3.22%。联合国结合全球人口的年龄比例制定出新的标准,新标准将"老龄化社会"定义为在一个地区的人口年龄分布比例中,65岁及以上该地区人口比率高于该地区总人口7%;比例高于14%被称为"深度老龄社会"。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53亿,
2021-09-25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能够参与经济、社会、精神、文化和相关公民活动的良好状态[1]。《“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也把积极老龄化列为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指标[2]。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和速度远高于城市[3],而且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娱乐活动少,农村老年人存在“空巢”“留守”“独居”等社会问题。因此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和生活质量越来越成为老龄事业关注的重点。
2021-09-17GM(1,1)模型以及BP神经网络对于非线性数列变化的预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采用灰色GM(1,1))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优化GM(1,1)预测模型,以1990—2017年江苏省常住人口总数为依据,对江苏省未来10年人口进行预测,为江苏省人口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021-09-10随着国内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国慢慢的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时代。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对于国内社会产生了全方位且深层次影响。
2021-07-28基于“中国知网”中的“文献”这一数据库,以“老有所为”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项,时间跨度截止至2020年12月31日,搜索获得关于“老有所为”的文献共744篇。剔除一些冗余的报纸、会议等资料后获得有效文献共计554篇。通过对有效研究文献数目的统计可以看出近四十年“老有所为”研究的发文情况及趋势。
2021-07-2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人口与经济
期刊人气:3185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0-4149
国内刊号:11-1115/F
邮发代号:2-252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847
影响因子:1.912
影响因子:1.978
影响因子:1.721
影响因子:3.8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