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运行年限的增加,供热管道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裂纹、腐蚀、管壁减薄等缺陷。对管道内检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根据行走方式将其分为7类,并对各类机器人的优缺点、适用性进行系统归纳。针对供热管道的特点,研究了内检测机器人在供热管道中应用需具备的性能和能力,包括耐高温性能、越障能力、管径适应能力、过弯能力和能源供给能力,以保障机器人稳定、可靠地在管内行走。研究成果可为供热管道内检测机器人的研发及应用提供思路和方向,有助于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尽早在供热管道中推广应用。
供热管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关乎人民幸福、社会和谐。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城镇基础设施布局逐步完善,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对供热管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供热管网一般运行年限较长,受到高温、磨蚀、冲蚀、物理和化学等作用,不可避免地出现裂纹、腐蚀、管壁减薄等缺陷,甚至发生管道断裂、漏水等事故。管道内检测机器人是一种可携带多个传感器或操作装置(如位置和姿态传感器、声学传感器、高清摄像机)在管道内部行走的特种机器人,由操作人员远距离控制完成管道内作业任务。管道内检测机器人为供热管道内壁的缺陷检测提供了一种新形式,有助于降低大规模开挖的成本,提高管道检测效率,及时发现缺陷,从而提前采取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1、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发展现状
自20世纪40年代起,国外开始对管道机器人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的发展,管道内检测机器人由实验室开发阶段逐步走向实际应用阶段[1]。法国的VERTUT提出了轮式管内机器人的行走机构模型,虽然该机器人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但实现了机器人在管道内的自主行走。为使管内机器人能够在管径小、距离长且转弯多的燃气管道中运动,东京工业大学设计了Theseus系列轮式机器人,可检测的最小管道直径为25 mm。德国HERMANN等设计了蠕动式管道机器人MAKRO,实现了机器人在管道内的前进、后退、转弯和越障,所携带的蓄电池能使机器人运行2 h。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与纽约煤气集团共同研发了无缆式管道机器人Explorer,能通过90°弯管和T形管[2]。
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相继开展了对管道机器人的研究。邓宗全和李金彪(1997)[3]开发了适用于野外管道无损检测的管道机器人,李庆凯等(2012)[4]研发了三轴差动式轮式机器人,解决了其弯管运行的干涉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在管道机器人的研究中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管道机器人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设计的螺旋驱动管内机器人具备轴向和周向的探测能力,单台电动机的驱动方式降低了机器人系统的成本和运动控制系统的复杂性[5]。刘洪斌和冀楠(2022)[6]设计了一款蠕动式管道检测机器人,用于天然气管道内壁缺陷检测,机器人可实现复杂工况下的运行和检测。
国内外研究人员不断从机械结构、运动方式、驱动方式等方面着手,致力于研究稳定性强、运动灵活、动力持久、操纵便捷、适应能力强的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在技术快速发展与需求高速增长的双重作用下,越来越多的管道内检测机器人产品被研发并逐步投入实际应用中。目前,内检测机器人在供排水管道、油气管道、化工管道中应用广泛,在供热管道中也开展了开发研究及试点应用。
2、管道内检测机器人的分类
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可按行走方式分为7类[7-8],各类管道机器人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各有不同,使得各类机器人各有其优势与劣势,故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其适用性,具体如下。
流体驱动式机器人:依靠管内流体的压力流动,无需外界提供动力,故设备整体质量轻、尺寸小,但因受管内流动介质影响,运动方向、运动速度难以控制。
轮式机器人:采用电机直接驱动机器人的轮子,结构简单,运行平稳,易于控制,行进效率高,是目前实际工程中应用最多的一类机器人,但轮子与管壁的摩擦力有限,故适用于平直、干净的管道,无法在垂直管道和流速很高的管道中行走。
履带式机器人:采用电机直接驱动机器人的履带,越障能力强,但由于结构复杂、体积较大,故控制难度大、灵活性不强,因此适用于大管径、内部环境复杂的管道。
行走式(多足式、腿型)机器人:通过机械足运动,行走灵活,能完成复杂的运动,能在垂直管道中运动,同时与管道的接触面小,对管道内表面造成的损伤较小,但这类机器人需要多组驱动器,机械结构非常复杂,控制难度较大,故适用于精密的管道或特殊作业。
腹壁式(支撑式、压壁式)机器人:通过伸张的机械臂紧贴管内壁,为机器人提供牵引力,运动稳定性强,能量消耗小,能够在垂直管道中行走,但结构复杂、速度控制难度大,且由于摩擦力较大,可能会损坏管道的内表面。
蠕动式机器人:通过不断重复的收缩和伸长运动向前移动,整体尺寸相对较小、与管壁摩擦较小、越障性能好,但由于不能连续移动,故运动速度慢,且驱动牵引力有限,能量损失较大,故适用于小管径、短距离管道。
螺旋式机器人:螺旋式机器人的驱动轮轴线与管道轴线之间形成夹角,使驱动轮沿螺旋线行走,轴向驱动力大,便于控制速度,且螺旋旋转运动不会损坏管内壁,但管径适应能力较差、驱动效率低、灵活性差,故适用于管径变化范围小的管道。
3、供热管道内检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分析
供热管道系统具有弯管多、输送介质温度高、管径变化范围大、管道分支多等特点,这对管道内检测机器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具备更高的耐高温性能、越障能力、管径适应能力、过弯能力和能源供给能力。
3.1耐高温性能
在供暖期,供热管道内的介质温度可达100℃以上,因此与供排水管道相比,供热管道内检测机器人需具备较强的耐高温性能。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包含很多温度敏感的部件,如电子器件、电机、电池、线缆等,电子器件(包括控制器、电机驱动器及各类传感器等)在环境温度和自身产热的双重影响下,随着温度升高,其失效率快速增长;电机、电池在高温下的运行效率与寿命受到较大影响;普通线缆的持续允许工作温度不超过90℃,在高温环境中易产生绝缘老化和烧焦现象。这些温度敏感部件的存在使得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在高温条件下的检测性能、使用寿命受到影响。当前,通过采取冷却技术、进行产热控制、设计热防护结构等技术能够增强机器人的耐高温性能[9],但这类方法在管道内检测机器人中还未得到应用。目前,市场上的管道内检测机器人产品的允许使用温度大多小于70℃,无法在更高温度的环境中运行,故在应用于供热管道时,应持续关注管内介质温度。
3.2越障能力
越障能力即机器人克服管内障碍的能力。管道内检测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多为非结构化环境,由于阀门、焊缝、腐蚀缺陷等的存在,管内壁并不能持续保持光滑状态,这些缺陷的存在可能使机器人在运动时震动、受阻,甚至失衡,影响其平稳运动。与油气管道、供排水管道的内腐蚀过程相比,供热管道内腐蚀的特殊性在于其介质的高温,而温度又对腐蚀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供热管道内的循环水温度越高,氧的扩散速率越快,管内壁的腐蚀程度、腐蚀速率越大,故供热管道内检测机器人需具备较强的越障能力,主要体现为驱动力和稳定性,即在经过障碍物时具有足够的驱动力,并在越障过程中仍保持运动的稳定性。
3.3管径适应能力
由于供热管网的管径变化范围大,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在行进过程中会经过不同管径的管道,因此需要具备适应一定范围内管径变化的能力,以提升机器人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目前较成熟的管道内检测机器人的变径技术可分为2类:①通过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实现变径,如涡轮蜗杆调节方式、升降机调节方式等。这种方式虽然能使机器人适应管径变化,但也使机器人的轴向尺寸增大,影响机器人过弯,且针对管径变化的判断存在一定延时和误判。②利用弹性元件实现变径。这种方式结构简单、设计方便,具有实时调节的性能,但各驱动模块的牵引力较难保持一致,适应管径变化的范围较小[10]。
3.4过弯能力
过弯能力指的是机器人平稳通过弯管的能力,既要求机器人在不同弯曲角度、不同弯曲半径的弯管内具有良好的通行能力,又要求机器人在弯管内的运动性能不受影响。针对在通过弯管时机器人的自身尺寸无法满足弯管的几何尺寸、弯管曲率影响机器人运动性能等问题,可以通过设计变径结构、调整运动方式、设计差动机构等技术手段解决[11-12]。对于供热管道,一方面,为了防止流体升温时,由于热伸长或温度应力而引起管道变形或破坏,设置了很多管道伸缩补偿器;另一方面,由于热用户分布区域广,故供热管道分支管道、三通数量较多。这些因素使得供热管道存在较多弯曲处,这对管道内检测机器人的过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5能源供给能力
在供暖期发生泄漏事故时,需快速、准确地定位泄漏点,低能耗、持久续航的机器人是保证检测过程连续性、检测工作高效化的关键。管道内检测机器人依靠驱动装置将电能或其他形式能转换为供其行走的机械能。按能源供给方式分为有缆式和无缆式。有缆式是通过线缆将电源与机器人连接,为机器人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线缆还包含通信信号线,同时解决了机器人的通信问题,但线缆的存在限制了管道机器人的行进距离,线缆与管道间的摩擦力增加了机器人的能耗,因此不适合长距离行走;无缆式是依靠机器人携带的蓄电池或燃油发电机组供能,供能装置使机器人的体积和质量增加[13],机器人的行走距离受其携带能量的限制。
4、结束语
管道内检测机器人为供热管道的缺陷检测提供了新形式,能够降低大规模开挖的成本,提升管道维护工作的效率。本文对管道内检测机器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根据行走方式,将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分为流体驱动式、轮式、履带式、行走式、腹壁式、蠕动式、螺旋式7类,各类机器人各有其优缺点,并且能够适用于特定的工作环境。供热管道系统具有弯管多、输送介质温度高、管径变化范围大、管道分支多等特点,这对管道内检测机器人的耐高温性能、越障能力、管径适应能力、过弯能力和能源供给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将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供热管道在内的众多领域,并将稳定、高效、可靠地服务于管道内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1]凌张伟,缪存坚,唐萍,等.工业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及其变径技术的研究进展[J].焊管,2020,43(3):31-34,40.
[2]秦德昭,李延锋,张用之.管内机器人的研究与发展趋势[J].工业控制计算机,2021,34(7):31-32,35.
[3]邓宗全,李金彪.野外大口径管道焊缝X射线检测机器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7,29(1):48-49.
[4]李庆凯,唐德威,姜生元,等.三轴差动式管道机器人的驱动特性及仿真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2,33(6):753-758.
[5]李鹏,马书根,李斌,等.具有轴向和周向探查功能的螺旋驱动管内机器人[J].机械工程学报,2010(21):19-28.
[6]刘洪斌,冀楠.蠕动式管道机器人结构设计与运动特性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22(8):1169-1177.
[7]程航,喻九阳,戴耀南,等.油-气管道检测机器人技术现状及展望[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21,43(3):324-333.
[8]陆震云.基于管道机器人的管道检测技术研究[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8.
[9]高立龙,陈嵩,郑耿峰.机器人热控技术研究现状综述[J].机械科学与技术,2024,43(5):737-749.
[10]王伟,赵少魁.管道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兵工自动化,2019,38(12):24-30.
[11]李智强.变运动方式管道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2021.
[12]唐德威,李庆凯,姜生元,等.具有差动运动功能的管道机器人设计与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1,47(13):1-8.
[13]石红梅,侯伟.管道检测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机械制造,2022,60(7):88-90.
文章来源:李姗姗,岳志宏,张梓轩.供热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J].科技与创新,2024,(16):62-64.
分享:
热泵技术是利用低品位热能来实现供热品质的提升,为了获得温度更高且稳定的低温热源,最直接的方法是增加取热点深度。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和地下换热装置的研发,深层的地热能逐渐被发掘。其中对于深度在2~3 km、岩层温度70~100℃的这部分地热应用前景最大。
2024-11-04供热管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关乎人民幸福、社会和谐。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城镇基础设施布局逐步完善,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对供热管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4-08-24建筑中供热系统管网水力失调会造成用户冷热不均,致使许多用户投诉。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公共建筑在末端用户入口处安装电动调节阀进行水流量调节,但现在调节方式多数是由一些有工程经验的师傅对阀门进行人工调节,这就会造成一定的人力资源和能源浪费。随着近年来“双碳”目标的提出,供热系统的节能减排对实现这一目标变得尤为关键,可以通过精准调控来按需供能。
2024-08-232021年12月,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统计近50年(1959~2019年)世界各国CO2排放量,从统计的数据可知,我国CO2排放量已跃居世界首位,且2019年我国年CO2排放量约占全球当年CO2排放总量的28%.2020年9月,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
2024-01-20本工程的蒸汽管道主要采用钢套钢保温管埋地敷设,管径为630mm×10mm和529mm×9mm两种,管道工作压力为1.2MPa,设计压力为1.3MPa,管道试验中强度试验压力取1.95MPa(1.5倍设计压力),严密性试验压力取1.625MPa(1.25倍设计压力)。
2023-08-05宾馆空调系统的能耗约占宾馆总能耗的50%。而空调主机的能耗又约占整个空调系统能耗的50%~60%,所以选用高效机组是降低宾馆空调系统能耗的有效途径之一。河南省黄河迎宾馆改造前夏季采用普通冷水机组+冷却塔供冷;冬季采用燃气热水机组供热,冬季燃气价格高,污染环境,碳排放量高。
2023-06-30我国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自2015年以来密集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提出计划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以上,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也对未来装配式建筑占比及重点发展城市进行了明确。
2023-06-30不同时期工业行业发展对动力需求具有明显差异。在现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内燃机的应用优势,在保证其运行效率的同时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从而促进新时期环境友好化发展。本文阐述了内燃机发展过程,并对内燃机结构组成、内燃机零部件结构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分析,并从内燃机零部件结构设计、内燃机运行流程设计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2022-02-28凝结水系统,是热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凝汽器、水循环泵、真空泵、除凝泵、给水泵组成,条件的恶化将直接影响蒸汽消耗和功率输出。当单位蒸汽消耗恒定时,如果真空恶化1%,引起涡轮轴承的中心偏置,甚至引起涡轮的振动,因此,冷凝-蒸汽系统的运行直接影响机组的热经济性和可靠性。
2021-07-30加热炉排烟温度影响热效率,增加了加热炉运行能耗。为了控制排烟温度,降低加热炉耗气量,开展加热炉排烟温度超标原因分析工作,研究加热炉运行参数的合理界限。调查油田热洗清蜡规程,分析第六采油厂集输系统加热炉热洗工艺,研究加热炉温度、流量、负荷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加热炉温度、流量、负荷的合理范围,绘制加热炉热负荷控制曲线。
2021-03-20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汕头科技
期刊人气:720
主管单位:汕头市科学技术局
主办单位:汕头市科学技术局,汕头市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科技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702
影响因子:0.875
影响因子:0.10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7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