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乡村一体化建设研究

  2020-12-14    15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出发,从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乡村一体化建设要求、渔业生态工程中试基地功能建设与示范效应、示范基地建设在以特色田园综合体为基础的乡村一体化建设中的溢出效应入手,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如何要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基础上,融合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装备设施,通过科研中试基地建设和渔业科技的集成和示范,着力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生态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论述。

  •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渔业生态
  • 渔业科技
  • 特色乡村
  • 现代农业
  • 加入收藏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乡村一体化建设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在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延续至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勤劳聪明的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探索“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实践,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形成了农田间作套种、桑基鱼塘、稻鱼共生等农业生产模式。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吴越之地,河网密布,雨水充沛,物产丰足,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以“桑基鱼塘”耕作方式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田园农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较好典范。

在我国乡村不仅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集地,还兼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价值和功能[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发展现代农业,应该要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基础上,融合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装备设施,着力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乡村一体化发展道路,推动各种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田园综合体组成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互促共进[1]。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生态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现代中国式农业发展之路。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三农”工作的时代性举措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过长期的努力,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其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是一个国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经济结构转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国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和农业生产资源与环境的限制上,综合效益不高的问题是整体基于传统的生产结构与方式,产品竞争力不强与生产规划化、标准化水平低下有关,资源与环境的限制源自现代社会进步与对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村问题主要包括:人居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保障不足和精神面貌落后等方面,其根源是农村落后于现代社会进程的生产力水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土地权益保障不足、增收基础脆弱、农民工脱离农村而未融入城市和农民自身发展问题[4],其核心是农民在社会现代化改革进程中的地位问题。“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就会比较主动。解决“三农”问题,就要使农业、农村、农民跟上现代化整体步伐,其中包括建立起坚实的农业基础、和谐的农村社区、小康的农民群体[4]。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与动力,农业强,表现在先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上,才能使农村“美”;表现在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上,才能使农民“富”。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所进行的阶段性谋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是围绕农业现代化及其对渔业的发展要求,要求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包括加快水产养殖等农机装备生产研发,提高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实施智慧农业工程;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包括发展节水型农业,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包括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以及集约化、工厂化水产养殖;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包括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培育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包括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原创性重大成果突破,加强农机装备、农业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中国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思路举措得以确立;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乡村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5]。落实乡镇振兴战略,需要着眼于实际,针对区域性农业农村发展条件及其生产与人文发展特色,对城乡发展一体化进行科学规划,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乡村与田园综合体,形成引领性示范效应,进而带动区域性发展。

(二)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根本出路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成果转化水平,为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引领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是乡村振兴战略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做出的部署[5]。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历史,经过长期努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7%,农业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6]。以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其核心就是要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乡村建设要求,提供实用性、引领性高水平成果,强化融合,形成农业与农村高质量发展态势。农业科技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将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重要支持作用,并由此推动农村社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

渔业科技是农业科技的组成部分。对应现代渔业“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方针,以及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要求,强化渔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意义重大。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更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总量占世界养殖总量的60%以上。我国内陆淡水养殖产量2905万吨,占养殖总量59%,养殖水面达536万公顷,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水乡地区,生产出87%的养殖鱼类,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现代渔业的发展正在面临:发展方式粗放、设施装备落后、资源日益衰竭、水域污染严重、效益持续下滑、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等诸多挑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渔业转型升级[7]。运用科技进步,发展生态、高效型绿色水产养殖,保护与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提升渔业综合效益,改善乡村水域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是水网地区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三)以田园综合体为特色的乡村一体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旋律

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要部署。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5],推动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是基本前提,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重要措施。绿色农业是指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保护环境,实施绿色无污染的农业发展[8]。恢复乡村河湖与湿地生态系统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面源污染的治理、湖泊湿地生境的修复和水生生物群落的再构。

以田园综合体为特色的乡村一体化是中国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举措,是在有条件的乡村,按照农业农村融合发展的理念,建设发展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是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的主要形式[9]。田园综合体模式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现代科技为依托,企业生产为平台来助传统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以田园风貌为基底并融合现代都市时尚元素的田园社区[10]。“田园综合体”在一些发达城市的郊区、有资源的小城镇或美丽乡村构建的一种田园综合开发项目,能较快推动当地经济产业提升和城镇化进程[11]。

以田园综合体为特色的乡村一体化建设具有区域性特色,需要基于不同地区特色农业生产方式、区域环境条件、地方性传统农耕文化进行有效构建。譬如苏南地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北依长江,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名闻天下的"鱼米之乡"、"人间天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在苏南乡村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的优势在于[12]:优越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条件、明确的政策支撑和灵活的经营模式,其策略应以“生态优先、以农为本、共建共享、市场主导”为原则,其构建系统包括:在生产基础上的设施智慧化,在生态根基上的农田田园化、农业循环化、景观资源化,在服务体系上信息平台化、服务专业化,这些都与鱼米之乡的农业、渔业现代化及其科技创新示范密不可分。


二、渔业生态工程中试基地建设功能与示范效应


(一)示范基地建设对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农业科技创新的特征[13]一是在于其研究对象的生物学特性,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等依赖性较强,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转化效率;二是准公共产品特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稳定的基石,除生产之外,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和生态职能;三是系统性强,受农业生产诸多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四是长期性,既受经济规律支配,也受生物规律支配,从最初的技术研发过程到最终作为实用的商品进入市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必须把握其特点,遵循其基本规律,运用其基本方法,才能创造更多的创新价值。

农业科技的创新链可以分为:一是以农业生物生长内在与环境机制及其基本规律为重点的生命科学研究;二是基于基础性农业科学规律把握,运用现代工业科技手段,以农产品高效、绿色化生产为目的的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三是对应区域性、多要素特点,开展的技术模式集成示范。其中,“技术模式集成示范”是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生产技术的重要环节,可以以此修正在不同地域条件下对生物生长与自然环境变化规律把握及技术参数的不确定性,优化多系统性要素条件下技术配置的协同性,构建可复制的技术模式及其生产方式,形成对应农民新事物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的生产示范与技术辐射效应。做好先进技术模式的集成示范直接关系现代农业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效果,“强化技术模式集成示范”是“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农业农村部,2018)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示范点的重要工作方向。

渔业生态工程技术模式是围绕渔业高效产出、资源养护、环境友好的目标,以渔业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再生循环以及结构与功能协调等原则,以设施、设备及生物群落工程化构建与整体调控为手段,结合系统工程最优化方法所设计的渔业生产与资源养护系统。主要领域包括:围绕养殖环境生态系统形成机制,构建良好水质环境,实现生态、循环、高效养殖的池塘生态工程技术;围绕水域生态物种庇护环境与低营养级生物群落形成机制,构建工程化设施,实现鱼类资源集聚与生态修复的环境生态工程技术。对应内陆渔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和江南特色乡村与田园综合体建设,具有引领性示范价值的技术模式主要包括:

1.池塘生态调控与设施化养殖模式。

以养殖池塘生态容纳量强化为目的,以水质调控设备、增氧机械、生物浮床、生态坡面等的协同控制与鱼池工程化构建为主要技术手段,保持池塘健康养殖环境,实现集约化生产。典型有:池塘原位调控技术模式、工程化“种青养鱼”技术模式、设施化池塘序批式技术模式等。

2.生态工程化“渔农综合种养”模式。

以农作物与水产养殖动物互利共生及其养分的循环利用为目的,以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种养茬口衔接、施肥投饵、病虫害防控、水质调控、田间工程等为主要技术手段,实现绿色化生产。典型有:“稻-蟹”、“稻-虾”、“稻-鳖”、“稻-鳅”、“稻-鱼”等连作、共作、轮作模式等。

3.绿色高效养殖小区构建模式。

以水产养殖绿色化生产、无污染排放为目的,以养殖设施规范化构建、生态工程化调控、机械化作业、智能化管控等为主要技术手段,以池塘养殖、渔农综合种养为主要生产形式,实现生产区域的有效构建。典型有:池塘循环水养殖小区、“湖-塘”循环水养殖小区、“渔-农”综合生产区、“以渔治碱”生态化生产区等。

4.工程化渔业水域养护构建模式。

以水域生态保护位目的,以水生生物资源评估、水域生态屏障构建、水域生境工程化修复、渔业资源增殖恢复、水域富营养物质生物移出等为主要技术手段,融合生态、旅游和文化发展,实现大水面生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典型有:千岛湖保水渔业发展模式、梁子湖养水渔业发展模式、查干湖休闲渔业发展模式以及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等案列。

(二)渔业生态工程引领性示范基地建设功能

1.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

图1潜流式人工湿地构建技术

针对我国水产养殖在养殖品质、富营养物质排放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淡水池塘养殖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为重点,开展养殖生态工程化调控技术研究与集成创新,为产业生产方式转型提供技术基础。重点开展池塘集约化养殖生态控制系统技术研究,研究以人工湿地、微生物好氧/厌氧反应等为主的低生态位能量吸收模型,构建水质调控设施模式(如图1);开展池塘设施结构与构筑物标准化技术研究,建立技术体系,以提高设施系统建设工程经济性;开展池塘清淤与底质微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开发池塘淤泥有效处置和肥料化利用技术,养护底质生态,解决鱼塘短时间老化的问题;开展养殖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机制研究,构建循环模型,创制主要养殖方式尾水治理与循环利用工程化模式(如图2)。

图2.1池塘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图2.2生态工程化序批式高效养殖系统

2.养殖环境智能控制装备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我国池塘养殖生产方式粗放、低效的现状,以提高养殖系统水资源、饲料资源利用率为目标,以自动化、数字化技术为平台,开展养殖环境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构建水产养殖数字化技术体系(如图3);开展养殖水质信息采集关键技术研究,研究不同养殖模式水质综合指标分布规律及监测点采样方法优化技术、模糊判别技术,开发水质智能预警系统与养殖管控机器人(如图4);研究池塘系统分布式控制集成技术,提高养殖工况系统控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溶解氧精准控制、饲料精准投喂技术与系统装备,提高循环水养殖系统氧利用效率与饲料利用率;研发池塘起捕、泵吸、分级、计数、计量智能化装备,集成构建机械化生产系统。

图3池塘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图4养殖水质智能预警系统与管控机器人

3、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

对应流域与湖泊生态保护与修复发展需求,基于水域生态群落构建与生态工程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开展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重点开展长江下游种质资源调查与保存研究,构建土著鱼类蓄养平台;开展长江流域鱼类繁殖行为及环境条件研究,建立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工程化技术体系与试验系统;开展河流消涨及沿岸生态机制研究,构建堤岸消落带生态及鱼类生境修复工程实验系统;开展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构建湖泊底型构造、生物群落构建、生境观测技术体系与实验系统(如图5);建立长江流域渔业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平台。

图5水域生态与渔业资源修复工程

4、生态循环水产养殖小区构建功能性示范

图6生态循环水产养殖农场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及现代渔业建设要求,围绕生态高效型绿色水产养殖发展目标,以工程化、智能化、规范化保障养殖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以生态工程化,强化养殖方式、渔农复合的功能性耦合,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提升养殖小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在示范基地建设的规划构建中,系统性布局实验平台及其生产示范功能,着力构建室内车间与池塘设施、养殖池塘与人工湿地、鱼-稻耦合、渔-农复合、休闲-科普等协同模式,形成整体性示范效应(如图6)。

(三)渔业生态工程示范基地建设引领性效应

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要求,现代水产养殖业正在进入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为目标,通过供给侧改革,推进减量增收、提质增效,加快水产养殖的绿色发展,要求强化科技支撑,包括积极开展绿色养殖技术模式集成和示范推广,打造区域综合整治样板[14],渔业生态工程示范基地以技术模式的集成示范为核心,可以在其中发展积极作用。

1、池塘生态调控与设施化养殖技术可以支撑传统养殖生产方式向优质高效转变。

通过实验研究与集成创新,可以围绕养殖水质保障、池塘生态稳定、养殖节水与循环利用以及养殖尾水治理,形成工程化技术体系;围绕高能效产出、智能化管控、机械化作业,形成新型设施与装备。通过技术、标准输出,可以带动全国养殖池塘的技术升级与转型发展。通过系统模式的集成示范,可以引领区域性典型养殖模式的构建。通过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可以带动一批专业化设施建造与装备制造企业。

2、生态工程化“渔农综合种养”技术可以为现代农业绿色化发展提供工程技术。

以互作共生、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目标,运用生态工程学原理与方法,构建养殖动物、种植作物、环境生物协等同互作与高效管控的生产方式、技术体系、工程参数及模式技术,典型如鱼-稻耦合、虾-稻耦合、鳅-稻耦合、渔-稻复合、鱼-藕复合、鱼-菜共生等工程化系统模式,通过技术、标准输出,带动全国性渔农综合种养方式向工程化、精准化、智能化转变,为现代农业的绿色化发展提高支撑性关键。

3、绿色高效养殖小区构建技术可以为水产养殖场现代化升级改造提供科技支撑。

以生产效益、生态效应和产业融合为现代水产养殖小区建设基本定位,对应区域性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结合农业、生态、文化、休闲等发展规划,形成区域性水产养殖场发展规划,编制水产养殖场现代化建设规范,制定传统养殖池塘升级改造标准,推进集绿色水产养殖与作物种植、湿地生态与绿洲效应、休闲体验与文化科普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融合性生产园区功能化构建,成为现代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发展的有效途径。

4、工程化渔业水域养护构建技术可以为水域生态修复与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保护提高有效手段。

对应水域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发展要求,基于水产学、生态学基本原理与生态工程学基本方法,建立水域生态功能与生物资源评估基本方法,建立水生生物栖息地生态构造技术体系,构建河道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生态工程化建设模式、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模式以及大水面渔业增养殖调控模式,形成技术规范与标准,为内陆水域生物多样性修复、水质保护以及生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三、示范基地建设在特色田园和乡村一体化建设中的溢出效应


(一)特色田园与乡村一体化建设发展要求

特色田园综合体是乡村一体化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其一体化建设的内涵,一是表现在建设的特色上,包括生产特色、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有鲜明的特点;二是表现在建设的风光上,包括生态环境、建筑风格和人文情怀等;三是表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性上,体现在“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的乡村一体化建设效应上。以苏南农村为例,按照中共江苏省委的部署[1],要着力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的江南水乡特色田园综合体和乡村一体化现实模式。渔业生态工程示范基地以江苏省苏州地区浒墅关镇的乡村为选址,开展建设效应的可行性研究。

苏州是我国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总量和人均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已经进入都市现代化的发展进展。“十三五”期间,苏州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打造成优质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的农业、服务都市的农业、富农惠民的农业和传承文明的农业”,将“特色水产”和“优质水稻”等作为产业布局,将“全面提升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突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不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提升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探索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等作为重点任务,要求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示范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并通过技术的外溢效应和辐射作用,推动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15]。

示范基地位于苏州城西北、南阳山东北麓,毗邻大运河,地处江南水网地区,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经济作物,湖荡港叉多,属于江南鱼米之乡,也是全国蚕桑科研教育事业的发祥地和蚕种生产基地。当地草席是中国著名的两大名席之一,号称关席,盛于明清,以多年生宿根性的沼泽草本植物席草为原料,以细致的生产工艺成为传统文化。按照苏州市高新区的部署,正在打造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核心的新型都市农业,更加注重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方式、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结合的田园综合体特色与乡村一体化建设。

(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溢出效应

农业科研基地建设的主体定位是服务于科技创新,但其在新技术的生产性试验与集成应用,尤其是模式性技术产业示范等方面,对所在地的现代农业转型与乡村振兴发展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设渔业生态工程中试基地的区域性效应主要表现在:

1、以养殖生态工程化调技术为核心的绿色高效养殖模式,可以为特色水产养殖生产方式转变形成示范效应。

围绕绿色渔业及科技创新发展要求,在国家科研专项的支持下,渔业生态工程科技示范基地将重点围绕河蟹、小龙虾、等特色甲壳类和鳜鱼、鲈鱼、鲂鱼、鳙鱼等特色鱼类养殖,以生境调控、过程管控、规程构建和绿色化生产为核心,构建循环水养殖池塘、高能效养殖设施、智能化养殖方式等模式化技术,面向产业形成示范效应,可以为苏州地区传统渔业和特色水产养殖方式转变,缓解品质、病害、效益等突出问题,提供示范与技术支持。

2、基于“互作、共生、绿色生产”理念的生态工程化渔农综合种养技术,可以促进“优质水稻”等绿色农产品种植方式的转变。

渔农综合种养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代表,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通过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以提升稻田质量和生产效益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重点围绕“鱼-稻”、“虾-稻”、“鱼-菜”、“鱼-桑”等耦合模型与尾水湿地化处理方式,建立工程化参数,构建绿色生产规程与标准,以苏州地区“优质水稻”生产入手,克服生态、环境和效益等制约性因素,提供特色农业发展路径与有效方式。

3、水域生态修复技术在水乡河道展开,可以为美丽水乡建设构建亮丽风景线。

渔业水域生态修复技术的核心是对应特定水域生态及其生物资源本底状况,以生态系统维护与水生生物栖息地构建为目标,运用生态工程学基本原理及专业知识,开展水域生态工程化构建与技术研发。示范基地将以周边河道为实验对象,建设长江下游土著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平台与水生生物生境保护野外观测台站,建立水域生境常态化观测实验机制,其延伸效应可以为所在地周边水系的生态治理提供引领性示范,进一步强化江南鱼米之乡“水美,草盛,鱼鲜”的水乡生态特色。

4、与乡村建设功能共融发展的小区化示范基地,可以增强当地田园乡村建设的水乡特色。

科研示范基地与所在地特色乡村振兴发展的融合可以是多方面的,围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特色水产品、优质水稻的绿色化生产方式,可以示范与带动“鱼米之乡”的生产特色;生态化养殖、渔农复合、河道修复的集成性及其与乡村建筑的融合效应,可以展示与引领江南水乡的生态特色;富有地域性特色的河蟹、小龙虾、鳜鱼、鳙鱼、稻米等产品可以丰富水乡的饮食文化,席草、桑叶等湿地植物产品可以重塑传统的农商文化,示范基地所形成的科技、科普、生态等特色综合效应,可以充实与丰富乡村一体化发展的文化特色。

5、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与人才集聚效应,可以形成引领性示范、成果转化和技术产品输出的高地。

科研示范基地及30多人的科技创新团队,拥有国家大宗淡水鱼、特色鱼、虾蟹等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团队以及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团队、部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具有包括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等基础性成果,以及120多项授权的发明专利,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与产业化技术,成果效应覆盖全国,辐射东南亚等水产养殖生产国。对应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可以围绕渔业生态工程科技成果转移与实施,建立产学研协同的企业机制,推动建立以渔业生态规划设计、渔业装备制造、渔业生态修复工程为主要业务的企业群,形成专业性的科技高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互促共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3]韩长赋.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部署[N].人民日报,2017-11-16(2).

[4]韩长赋.正确认识当今中国农民问题[J].求是,2014(2).20-23.

[5]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

[6]张桃林.面向乡村振兴新要求开创农业科技新局面[J].农学学报2018,8(1):1-9.

[7]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EB/OL].

[8]杨英茹,车艳芳.现代农业生产技术[M].河北科技出版社,2014.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EB/OL].

[10]任安东.张晓瑞,李森林.田园综合体研究进展与展望[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4):6-10.

[11]张诚,徐心怡.新田园主义理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7(3):56-61.

[12]刘松鹤.“田园综合体”模式下苏南休闲旅游型乡村转型发展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8.

[13]吕火明,李晓,刘宗敏,等.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研究[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14]农业部,生态部,自然资源部,等.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15]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苏府[2016]182号[EB/OL].


徐皓,陈剑海,谷坚,车轩,倪琦,刘兴国.渔业科技集成示范与特色乡村一体化建设[J].中国渔业经济,2020,38(06):36-4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海洋与渔业

期刊名称:海洋与渔业

期刊人气:79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海洋与渔业服务中心,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672-4046

国内刊号:44-1582/S

邮发代号:46-339

创刊时间:200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