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目的 观察院前急救在脑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未实施院前急救,研究组开展院前急救。比较2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初步救治时间及治疗6个月后病死率及偏瘫失语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急救总有效率为96. 0%,高于对照组的68. 0%(P <0. 05);研究组患者初步救治时间为(9. 4±2. 6) min,短于对照组的(32. 5±3. 2) min(P <0. 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病死率及偏瘫失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院前急救可缩短患者初步救治时间,提高脑出血患者抢救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应用效果较好。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是由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等造成脑实质内和脑室内出血,该病发病较急,病情一般较危重,若不及时抢救很可能导致死亡[1]。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2]。大量研究证实,及时、有效的急救是成功抢救脑出血患者的关键[3]。研究认为,针对脑出血患者开展科学的院前急救很有必要[4]。本研究观察院前急救在脑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脑出血抢救工作提供良好的抢救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50例,均接受CT等相关临床检查,并确诊为脑出血,其临床诊断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相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研究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37~90(70.3±4.2)岁。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36~89(69.3±3.8)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抢救方法
对照组未给予院前急救,研究组实施院前急救治疗,详细抢救及治疗方法如下:
1.2.1急救指导及准备:
急救人员接到求救者电话后,最短时间内询问并记录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状况等,及时根据呼救者的描述初步诊断患者是否为脑出血,考虑为脑出血后应嘱患者家属或其他呼救者及时帮助患者保持平躺,并尽可能减少搬动患者,以免加重患者脑出血,指导现场呼救人员正确采取基础的急救措施等。急救人员接到电话后及时出发,抵达现场后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及时进行科学的病情判断,并同时做好相关院前急诊救治工作。
1.2.2院前急救过程:
急救人员必须通过各种科学手段确保患者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科学吸氧,吸氧量控制在每2~4 L/min。如在急救现场无法准确判断患者病情,难以有效鉴别脑出血与脑梗死,应用脱水剂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250~500 ml;静脉注射呋塞米注射液20~40 mg;头部冰敷,达到良好的头部局部降温效果。脑出血患者急救过程中,特别昏迷患者,急救人员应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将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科学吸痰,同时规范化应用口咽通气管,视患者病情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出现烦躁等现象时,确认患者是否存在缺氧征,视病情可应用地西泮注射液镇静治疗。急救人员应注意观察脑出血患者血压变化,若血压明显升高,及时给予降压药物,尽可能将血压控制在150/90 mm Hg左右。注意监测患者血糖水平,加强对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监测,若心电图出现异常,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注意观察患者呼吸及心跳等临床体征,若出现呼吸或心跳骤停,及时给予心肺复苏处理,待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方能实施转运。院前转运过程中,确保搬运过程平稳,保持头高脚低位,若转运时间较长,应加强防震处理。转运至医院后,及时开放绿色通道,同时安排患者接受头颅CT检查等,及时进行确诊并给予进一步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的抢救效果、初步救治时间;治疗6个月后进行随访,统计2组患者病死率及偏瘫失语发生率。
1.4疗效评定标准[5]
显效:患者接受救治后,意识状态大幅改善,呼吸状况趋于稳定,未出现头痛、呕吐等临床症状;有效:患者接受救治后,意识状态改善,呼吸状况有所改善,同时头痛及呕吐等临床症状缓解;无效:患者接受救治后,意识状态未改善,患者呼吸状况无好转,头痛及呕吐等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急救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开展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抢救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急救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68.0%(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aP<0.05
2.2初步救治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初步救治时间为(9.4±2.6)min,短于对照组的(32.5±3.2)min(P<0.05)。
2.3治疗6个月后病死率及偏瘫失语发生率比较
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病死率及偏瘫失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病死率及偏瘫失语发生率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脑出血属临床多发疾病,多数患者年龄>50岁。研究表明,男性脑出血的发生率高于女性[6]。目前,临床上对脑出血的发病机制仍未形成统一认识,大部分认为与基础疾病有关,活动过度、过分疲劳、情绪因素等也被认为是诱发脑出血的潜在因素[7]。脑出血患者一般会出现颅内压增高或眩晕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昏迷伴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部分患者因此死亡,脑出血的危害性极大,临床必须及时对患者开展抢救[8]。对脑出血患者实施急救时,院前急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良好规范有序的院前急救工作有利于提高抢救工作效率和质量。急救人员抵达急救现场后,应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检查和初步病情诊断和评估,并展开现场急救工作,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或颅内压升高等,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急救治疗措施,科学给予吸痰或吸氧等,确保患者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避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9]。研究认为,造成脑出血患者死亡的最直接因素是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及脑疝形成。因此院前急救中必须加强对患者血压水平的监测,避免患者因血压过高造成出血量增加。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急救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初步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病死率和偏瘫失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张军[10]研究发现,观察组脑出血患者经院前急救,最终死亡1例,病死率为1.9%,低于对照组(常规院内急救)的13.0%(P<0.05)。与本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说明院前急救可在脑出血患者抢救工作中发挥良好的应用效果。
总之,脑出血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及时、有效的急救是成功抢救患者的重中之重。在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急救工作中,良好规范有序的院前急救工作可缩短患者初步救治时间,实现对患者的及时急救,进一步提高抢救效果,并减少偏瘫失语等后遗症,改善患者预后。院前急救可在脑出血患者抢救中发挥较好的应用效果,建议今后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芳.56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59-60.
[2]李淑平.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6):777-778.
[3]赵亮.颅脑损伤脑出血患儿的院前急救与转运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8,39(10):82-83.
[4]兰竣.142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5):17-19.
[5]赵桂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的近期预后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42):30-31.
[6]李国琴.脑出血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9):64-65.
[7]蔡榕,万毓华,全松梅,等.院前急救治疗措施对脑出血急救病例预后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35):38-40.
[8]刘鲁昱,陈金玲.院前急救与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5):77-79.
[9]赖智权,麦伟流,李永海,等.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36):55-57.
[10]张军.应用院前急救治疗措施对脑出血急救病例预后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2):62-63. DOI:10.3877/j. issn. 2095-8242. 2018. 12. 036.
蓝佳杰.院前急救在脑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6):121-122.
分享:
寰枕畸形是指由各种因素导致的枕骨底部、寰枢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异常发育。寰枢椎位于颅颈交界区,上接颅骨靠近脑干,下连颈椎,是连接生命中枢的必经之路,因其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大,病情变化快,术后常保留气管插管以保证安全。气管插管和头颈部制动导致该类病人留置胃管时一次成功率低,置管不良反应多,留置胃管会导致病人舒适度差,加重病人的心 理 负 担。
2025-02-07常用的苯二氮䓬类镇静药物可能损伤患者认知系统,引发认知功能障碍、谵妄等,临床使用受限。右美托咪定是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用于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不仅具有镇静、抗炎等作用,还可保护脑组织,且有研究显示,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3-4]。
2025-01-25常规去骨瓣减压术通过切除部分颅骨缓解脑水肿压迫,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颅内高压,为受损脑组织提供空间,但仍存在骨窗较小、术后颅内压控制不理想等局限性[1]。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通过扩大骨窗、优化术野,有助于更彻底地清除血肿与挫伤脑组织[2],但目前临床对其长期疗效及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尚缺乏深入探究。
2025-01-20脑干出血属于神经系统急重症疾病,对患者的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巨大的威胁,并且由于脑干出血位置相对比较特殊,疾病导致的致死率、致残率也相对较高。脑干出血的诸多类型中,比较常见的类型是脑桥出血,然后是中脑出血,比较罕见的类型则是延髓出血。
2025-01-13手汗症,也称为多汗症,属于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疾病,患者表现为异常多汗,特别是在手掌、脚底和腋下等部位[1]。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可有效治疗手汗症,通过切断导致异常出汗的神经链,可以显著减少多汗症的症状,并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
2025-01-09神经外科手术因其复杂性和技术要求常伴随较高的术后感染风险,尤其是颅内感染,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1-2]。尽管已有研究探讨了神经外科术后感染,但多数研究局限于单一病原体或特定类型的手术缺乏系统性综合分析。
2025-01-08引流术是当前主要用于处理蛛网膜下腔出血和严重颅脑损伤 的治疗方法,是神经系统治疗中相对安全且成熟的技术之一。通 过有效降低颅内压、引流和替换血性脑脊液,引流术有助于减轻 脑血管痉挛等刺激性症状,降低脑积水发生的风险,具有重要的 临床实践意义[1]。
2024-12-26临床上多采用经右侧 TRA 及 右侧dTRA,近年 来 陆 续 有 报 道 探 讨 左 侧 dTRA/ TRA 在冠脉介入治疗的应用[1-6]。但因为理念、术 者习惯问题以及在导管进入降主动脉引导成袢的操 作难度较大,后续超选右侧颈总动脉、右侧锁骨下动 脉、左侧颈 总 动 脉 时 困 难[7-8],导 致 经 左 侧 dTRA/ TRA 在神经介入治疗及脑血管造影中应用较少。
2024-12-23神经肿瘤、创伤性损伤、局部卡压等因素均有可能引起周围神经丛、神经干或其分支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细胞体及效应器、轴突等在生化、生理、形态等多方面发生变化。一旦造成周围神经病变涉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及自主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2024-12-16梨状肌综合征是因梨状肌损伤、炎性充血后压迫刺激坐骨神经及周围组织,出现臀部及下肢疼痛,甚至感觉异常的临床综合征。因其位置较深,常规物理治疗难以直达病所,且常规手法治疗难以完全松解其痉挛,故其充血、痉挛导致的症状难以得到有效缓解。体外冲击波疗法是常用的非侵入式物理治,对多种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2024-12-10人气:18292
人气:16236
人气:15684
人气:15175
人气:1490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期刊人气:188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2642
国内刊号:43-1456/R
邮发代号:42-11
创刊时间:197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320
影响因子:0.850
影响因子:0.647
影响因子:0.79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