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小骨瓣开颅术与骨窗开颅术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大骨瓣开颅术术式,治疗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术式。结果:术后治疗组意识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术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术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术后治疗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比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医疗效果更好。
高血压病人群数量逐年增多,其相关并发症发病率也随之增多。高血压并发症中危险度最高为高血压脑出血,常引起致残致死事件。高血压脑出血内科治疗效果差,目前首选外科手术治疗,常用术式为小骨窗开颅术和大骨瓣开颅术。为了对比分析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组进行了临床对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本研究组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对象。入组标准:①确诊高血压性脑出血;②发病时存在意识障碍;③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④从发病到手术时间不超过8小时;⑤年龄在30-65岁之间;⑥无外伤情况;⑦患者家属同意参加此次临床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能配合或不同意此次实验者;②有遗传性疾病者;③颅骨畸形者;④严重贫血、严重心脏病、严重肝肾疾病者;⑤存在手术禁忌症或麻醉药物过敏情况者;⑥其他可能干扰实验数据情况。共有100例患者入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1-64岁,平均年龄55.5±4.0岁;高血压病程3-10年,平均病程5.0±2.0年;血肿量25-90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0例,脑叶区20例。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55.0±3.5岁;高血压病程3-10年,平均病程5.5±2.0年;血肿量30-90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8例,脑叶区22例。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平均病程、血肿量、出血部位、GCS评分等方面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1.2.1 实验前准备:所有患者均为相同医生组实施治疗措施,并由同一护理组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入院后立即行CT检查明确血肿部位,常规进行降颅压治疗,主要采用甘露醇静点,按病情予以抗感染和控制血压治疗。实验期间由专人记录、汇总数据,并由高年资医师定期检查工作质量。
1.2.2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大骨瓣开颅术术式清除血肿。
1.2.3 治疗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术式清除血肿。手术切口依据CT检查结果选择在血肿附近,一般切口<6cm,分离皮肌瓣,进而在颅骨打孔形成骨窗,扩大骨窗后剪开硬膜。采用穿刺针刺入血肿腔抽血血肿。电灼制造窦道。谨慎分离脑组织。吸引器缓慢吸出血肿块,适当冲洗止血。清除血肿块后,采用明胶海绵粘贴,安放引流管。术后按病情进行适当用药。
1.3 评价指标
所有患者建档并随访4个月。对比两组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意识恢复时间、治疗有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疗效评定:①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以上,且无病残;②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或病残1-3级;③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或病残>3级;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7%以下或死亡。治疗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数据处理
将本研究中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对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前两组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个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治疗组意识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意识恢复时间对比
2.2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治疗有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2.3 治疗组术后出现8例并发症,发生率16.0%,其中呼吸道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3例,泌尿系感染1例,肾功异常1例。对照组术后出现19例并发症,发生率38.0%,其中呼吸道感染7例,消化道出血5例,泌尿系感染5例,肾功异常2例。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是外科常见急症,发病年龄在50~70岁之间,男性患者略多;时间统计显示本病冬春季易发;诱因统计显示本病主要由情绪失控、劳累、饮酒、紧张、恐惧等情况诱发。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常并发脑水肿,病情危重,易出现脑疝[1-2]。对于此类患者,最佳的手术时机、合理术式、彻底确切止血、清除血肿、改善大脑血供、改善大脑氧供、术后控制血压是决定神经功能恢复的权重因素[3]。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采用小骨窗开颅术式,与传统的大骨瓣开颅术术式相比较,具有手术简单易操作、术后意识恢复更快、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更好、治疗有效率高、病死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参考文献:
[1]林海峰,白冬松,佟强等.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个体化手术入路选择[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30(5):497-499.
[2]徐永强,刘超,王阳洋等.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281-283.
[3]李琴福.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518-519.
李志明,黄佳勇.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C].//《医药卫生》组委会.全国医药卫生学术论文集.
分享: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一类神经科危重症,根据病程分类包括急性意识障碍和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pDOC),根据意识状态分类包括无反应觉醒综合征 / 植物状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vegetative state,UWS/VS)、最低意识状态(minimallyconscious state,MCS)及认知运动分离等。
2025-03-25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HB)主要由间质细胞和毛细血管细胞组成[1],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其属于血管间充质、非脑膜上皮性肿瘤[2]。HB是高血管性肿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5%~2.5%,占后颅窝肿瘤的7%~12%[3]。
2025-03-20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是目前常用于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及脊柱不稳的手术方法。然而,由于手术过程中涉及椎间孔及神经结构,MIS-TLIF 手术具有一定的神经损伤风险,可能引发神经根损伤、感觉丧失或运动功能障 碍 等 不 良 后 果 。
2025-03-17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发生在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血肿,血肿在头部受到创伤后数周(3周以上)出现者称为慢性硬膜下血肿[1],好发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2]。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随着现代临床研究的深入,某些学者认为该病大部分是由硬膜下积液演变而来[3]。
2025-02-28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神经外科建立静脉通道的常用方式,具有安全性和高效性,但由于神经外科患者多数伴有意识不清,在手术期间无法自主配合手术医师,易导致导管异位等不良情况,若患者发生导管异位,需立即进行复位处理,且由于部分患者导管异位后可引起穿刺失效,故需进行二次穿刺,临床上应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2025-02-18寰枕畸形是指由各种因素导致的枕骨底部、寰枢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异常发育。寰枢椎位于颅颈交界区,上接颅骨靠近脑干,下连颈椎,是连接生命中枢的必经之路,因其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大,病情变化快,术后常保留气管插管以保证安全。气管插管和头颈部制动导致该类病人留置胃管时一次成功率低,置管不良反应多,留置胃管会导致病人舒适度差,加重病人的心 理 负 担。
2025-02-07常用的苯二氮䓬类镇静药物可能损伤患者认知系统,引发认知功能障碍、谵妄等,临床使用受限。右美托咪定是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用于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不仅具有镇静、抗炎等作用,还可保护脑组织,且有研究显示,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3-4]。
2025-01-25常规去骨瓣减压术通过切除部分颅骨缓解脑水肿压迫,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颅内高压,为受损脑组织提供空间,但仍存在骨窗较小、术后颅内压控制不理想等局限性[1]。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通过扩大骨窗、优化术野,有助于更彻底地清除血肿与挫伤脑组织[2],但目前临床对其长期疗效及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尚缺乏深入探究。
2025-01-20脑干出血属于神经系统急重症疾病,对患者的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巨大的威胁,并且由于脑干出血位置相对比较特殊,疾病导致的致死率、致残率也相对较高。脑干出血的诸多类型中,比较常见的类型是脑桥出血,然后是中脑出血,比较罕见的类型则是延髓出血。
2025-01-13手汗症,也称为多汗症,属于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疾病,患者表现为异常多汗,特别是在手掌、脚底和腋下等部位[1]。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可有效治疗手汗症,通过切断导致异常出汗的神经链,可以显著减少多汗症的症状,并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
2025-01-09人气:16534
人气:15878
人气:15189
人气:14553
人气:1388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高血压杂志
期刊人气:198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福建医科大学
出版地方:福建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7245
国内刊号:11-5540/R
邮发代号:34-54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1.46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