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应用时机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超早期组(n=50)与早期组(n=50)。超早期组患者在发病后6h迅速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早期组患者完善颅脑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后,在发病6~12h再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术后随访观察3个月。结果:超早期组患者随访结束后NIHSS与ADL评分均高于早期组(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与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0.0%、16.0%,均高于早期组的12.0%、4.0%。结论:在发病6~12h完善颅脑CTA检查相比于发病后6h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再出血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剧烈活动、情绪过激等因素引起血压急剧升高,致使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属于高血压极为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具有病情进展迅速、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命[1]。微创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常用手术方法,能够用较小的创伤达到治疗的目的,操作简便、术后恢复较快,受到临床医生与患者的普遍认可[2]。但是,目前临床上对于微创血肿清除术应用的时机仍存在较大的争议,重点集中在超早期和早期实施手术时机的把握方面[3],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具有高血压病史,为脑出血首次发病,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头颅CT等检查确诊,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脑出血、合并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取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超早期组(n=50)与早期组(n=50)。超早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8~76岁,平均(61.7±5.4)岁;高血压病程4~18年,平均(8.9±2.1)年;基底节区出血24例,丘脑出血14例,额颞顶叶出血12例;出血量25~60mL,平均(40.7±6.2)mL。早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7~78岁,平均(61.6±5.7)岁;高血压病程4~17年,平均(8.7±2.2)年;基底节区出血23例,丘脑出血15例,额颞顶叶出血12例;出血量25~60mL,平均(40.5±6.4)mL。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入院后立即完善相关临床检查,将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内。超早期组患者在发病后6h内迅速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具体操作为:局部麻醉后,在CT的准确定位下,选择血肿的中心位置作为穿刺点,在医用电钻的驱动下,使用长度适宜的YL-1型穿刺针将颅骨与硬膜穿透,置入针芯推入血肿中心,采用5mL注射器将血肿液化部分缓慢抽吸出来,抽吸量约为血肿总量的40%~50%。早期组患者完善颅脑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后,在发病后6~12h再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具体操作与超早期组患者相同,抽吸量约为血肿总量的51%~60%。两组患者均在抽吸完毕后,注入20000U尿激酶,夹闭引流管约3~4h后,开放引流。术后每隔12小时冲洗1次血肿腔,经头颅CT检查核实血肿基本消除后,拔除引流管。随访观察3个月。
1.3评价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随访结束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早出血发生情况之间的差异。NIHSS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ADL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能力水平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予以x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与随访结束后的NIHSS与ADL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与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束后,超早期组患者的NIHSS与ADL评分均高于早期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与随访结束后的NIHSS与ADL评分比较
2.2两组术后并发症与再出血发生情况比较
超早期组患者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与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0.0%、16.0%,均高于早期组的12.0%、4.0%(P<0.05),见表2。
表2两组术后并发症与再出血发生情况比较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4]。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内血肿的形成,会产生占位效应,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大幅升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5]。微创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常用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主要目的是及时清除脑内血肿,将颅内压稳定在接近正常的水平,避免脑疝的发生,最大限度的降低脑神经损伤,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6-7]。研究报道表明,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手术时机,因此,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非常重要[8]。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早期组患者随访结束后的NIHSS与ADL评分均高于早期组(P<0.05),充分说明与超早期(发病后6h内)患者比较,早期(发病后6~12h)患者微创血肿清除术能够大幅的减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同时,超早期组患者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与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0.0%、16.0%,均高于早期组的12.0%、4.0%(P<0.05),进一步说明了在发病6h后完善颅脑CTA检查的病例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优势,能够大幅的降低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等术后并发症和再出血的发生率,这对于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勇,张晓川,刘明凤,等.早期微创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1):123-124.
[2]时雷.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的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4):344-345.
[3]张胜勇,蒋令修.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2):56-58.
[4]杨泗华.微创碎吸术时机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9):40-42.
[5]苏俊,江才永,谈志辉,等.高血压幕上脑出血手术方式及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7,39(17):2626-2629.
[6]王树强.不同手术时机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分析[J].医学综述,2015,21(2):329-331.
[7]刘双江.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8):1042-1044.
[8]周善之,李剑兰,宋春洪,等.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5):108-109.
邓智京,徐财文,陈苑新.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应用时机的疗效影响[J].当代医学,2020,26(11):123-124.
分享:
年来,伴随医疗手段的快速发展,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该手术在神经内镜帮助下能够取得更为良好的术野,由此为保障手术的效果提供优良条件。但临床仍有部分医师对于该手术治疗脑垂体瘤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尚存一定争议。基于此,本研究经过分组对照,探究此项手术方案的具体效用。
2025-04-17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一类神经科危重症,根据病程分类包括急性意识障碍和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pDOC),根据意识状态分类包括无反应觉醒综合征 / 植物状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vegetative state,UWS/VS)、最低意识状态(minimallyconscious state,MCS)及认知运动分离等。
2025-03-25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HB)主要由间质细胞和毛细血管细胞组成[1],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其属于血管间充质、非脑膜上皮性肿瘤[2]。HB是高血管性肿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5%~2.5%,占后颅窝肿瘤的7%~12%[3]。
2025-03-20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是目前常用于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及脊柱不稳的手术方法。然而,由于手术过程中涉及椎间孔及神经结构,MIS-TLIF 手术具有一定的神经损伤风险,可能引发神经根损伤、感觉丧失或运动功能障 碍 等 不 良 后 果 。
2025-03-17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发生在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血肿,血肿在头部受到创伤后数周(3周以上)出现者称为慢性硬膜下血肿[1],好发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2]。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随着现代临床研究的深入,某些学者认为该病大部分是由硬膜下积液演变而来[3]。
2025-02-28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神经外科建立静脉通道的常用方式,具有安全性和高效性,但由于神经外科患者多数伴有意识不清,在手术期间无法自主配合手术医师,易导致导管异位等不良情况,若患者发生导管异位,需立即进行复位处理,且由于部分患者导管异位后可引起穿刺失效,故需进行二次穿刺,临床上应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2025-02-18寰枕畸形是指由各种因素导致的枕骨底部、寰枢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异常发育。寰枢椎位于颅颈交界区,上接颅骨靠近脑干,下连颈椎,是连接生命中枢的必经之路,因其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大,病情变化快,术后常保留气管插管以保证安全。气管插管和头颈部制动导致该类病人留置胃管时一次成功率低,置管不良反应多,留置胃管会导致病人舒适度差,加重病人的心 理 负 担。
2025-02-07常用的苯二氮䓬类镇静药物可能损伤患者认知系统,引发认知功能障碍、谵妄等,临床使用受限。右美托咪定是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用于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不仅具有镇静、抗炎等作用,还可保护脑组织,且有研究显示,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3-4]。
2025-01-25常规去骨瓣减压术通过切除部分颅骨缓解脑水肿压迫,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颅内高压,为受损脑组织提供空间,但仍存在骨窗较小、术后颅内压控制不理想等局限性[1]。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通过扩大骨窗、优化术野,有助于更彻底地清除血肿与挫伤脑组织[2],但目前临床对其长期疗效及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尚缺乏深入探究。
2025-01-20脑干出血属于神经系统急重症疾病,对患者的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巨大的威胁,并且由于脑干出血位置相对比较特殊,疾病导致的致死率、致残率也相对较高。脑干出血的诸多类型中,比较常见的类型是脑桥出血,然后是中脑出血,比较罕见的类型则是延髓出血。
2025-01-13人气:16674
人气:16007
人气:15574
人气:15298
人气:1484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人气:3092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2346
国内刊号:11-2050/R
邮发代号:18-56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