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简述食品加工中辐射技术的作用

  2020-05-14    93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以辐射技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辐射加工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论述了食品辐射加工的优势和重要性;同时对辐射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 关键词:
  • 应用
  • 辐射技术
  • 食品加工
  • 食品工业
  • 加入收藏

食品辐照技术辐射加工是当前食品领域的关键技术,该技术可以以非热加工的方式进行食品加工,可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具备较高的先进性。通过射线来进行物质的穿透加热处理,可以有效消除食品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病菌等,从而提升食品卫生安全质量,延长食品保质期,不会给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不利影响[1]


1、辐射加工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在最近的30年内,改革开放逐步深化,产业发展

速度极快,每年以15%的平均速度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辐射加工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先进的辐射加工设备被研发和应用,截至2010年底,辐射加工技术的生产产值已经达到350亿元,总体生产能力较2000年增加了4倍,到“十二·五”末,辐射技术的生产产值在700亿~900亿元。辐射技术的发展前景比较好,对于未来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辐射加工常用的技术有钴源辐照和加速器辐照,钴源与加速器辐射加工的优劣势对比参考表1。

表1  钴源与加速器辐射加工的优劣势比较表

辐射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钴源辐照与加速器辐照,联合使用能够改变和提升经营模式,最终达到规模化、统一化、规范化,从而提升辐射加工领域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使企业的经营实力得到提升,促进整个市场的长远发展,所以企业必须要充分重视这一方面,并且不断投入资金和技术,加大研发。

从实际的运营情况分析,辐射加工连锁经营的关键是要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准备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品牌影响力也比较差,那么连锁组织就无法长期存在,影响最终的应用效果。根据当前的市场环境组建连锁经营长效管理机制,可以促进辐射加工连锁经营方式的发展,使行业竞争力得到提升,并使辐射加工经营秩序得到改善,使所有辐射加工企业能够保持良性竞争,使整个行业的发展更加规范,推动食品加工行业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食品加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辐射加工行业的发展速度也逐步加快,辐射技术水平在全面提高,辐射加工产业化优化改革和全面发展是必然趋势,我国的辐射加工行业会逐步实现规范管理、安全管理的标准要求,也逐步转向现代化发展,并且最终形成更高、更大的连锁发展,建立影响整个食品发展领域的食品企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2、食品辐射加工的优点


2.1 灭菌彻底

射线具备非常强的穿透能力,可以有效杀死食品中的各种病菌,消除深层寄生虫卵、昆虫和致命菌等,避免食品在存储过程中出现霉变、变质等问题,有效提高食品质量,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

2.2 营养损失少

使用γ射线或者电子射线方式进行食品加工处理,属于冷加工技术中的一种。据测定,使用2kGy剂量射线处理食品,在处理过程中会导致食品温度上升约0.5℃。在25kGy剂量下最高上升6℃[2]。食品加工环节中食品的内部温度并没有明显变化,且不会对产品的风味、营养、外观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是目前食品加工领域比较重视的一项技术。

2.3 保证食品安全

该技术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能够保证食品安全,不会损坏人体健康。

2.4 便于加工

射线具备非常强的穿透力,能够在不开启包装物的基础上实现食品的全面消毒处理,从而避免在开启包装时导致的二次污染问题。

2.5 节约能源

应用射线可以节约能源,避免废弃物的排放。


3、食品辐射技术的安全性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就是食品安全,主要考虑食品在经过辐射处理之后,会不会有毒副作用,食品是否会受到放射性危害,营养价值是否损坏。人们对于辐射产品存在疑虑是可以理解的,基于目前核辐照与原子弹爆炸以及核电站泄漏而产生的问题,核污染与核辐射加工二者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原子弹爆炸之后,会发射大量的核物质进入到大气环境中,进而导致比较严重的核污染问题。核污染是发生核泄漏甚至爆炸问题之后,导致大量核物质进入到空气环境中,其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且处理也更加复杂,危害范围比较广,会对周边物质造成较大的影响。

而核辐射加工中主要应用的是钴-60放射源,这是一种封闭型放射源,放射性物质主要存放在具有两层密封结构的不锈钢外壳内,并且食品加工企业完全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核辐照装置的建设和应用,其中包含符合标准要求的放射源防护装置,并且辐射装置和辐照产品保持着规定的距离,可以有效消除放射源泄漏等问题,只是利用γ射线来进行细菌、害虫等的杀除处理,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且不会产生任何毒素或者放射物质残留等。辐射加工技术能够抑制农产品发芽、推迟成熟、消除害虫等,避免微生物残留,延长保质期。辐射加工处理方式可以有效提升食品的安全性,有效去除食品中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病菌,全面提升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在辐射加工环节并不会直接和辐射源接触,而是通过辐射源发射出的射线来进行杀菌处理,利用射线或者电子束的能量杀死病害菌,使食品更具安全性。经过辐射加工的任何食品都不具备放射性,食品中也不会存在任何射线残留,所以食品中并不会含有放射性物质,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对食品进行γ射线加工处理,与烹饪、罐装、冷冻等处理是相同的,只是使食物发生了微小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不会给食品造成任何损害。辐射加工方式属于冷加工范畴,不会造成食品温度的升高,但可保持食品的新鲜度,且不会像其他化学处理方式那样破坏营养物质。

辐照杀菌最主要的优势是能够有效消灭食品中的微生物,避免发生虫害等问题。射线具备非常强的穿透力,在不开启包装的情况下就能够完成整个消毒过程,且可对无菌要求比较高的包装袋、包装盒等进行处理。此外,辐照杀菌可以延长食品保质期,对于农产品也具备相同的效果。比如辐照之后粮食在3年内都不会生虫、霉变等;土豆和洋葱经过辐照后能将保存期延长到6~12个月;对肉禽辐照处理之后,能够有效去除霉菌、大肠杆菌等有害病菌。

此外,辐照并不会增加任何的化学品,也没有任何的化学品残留,且不会造成食品内营养物质的减少,与添加防腐剂的方式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安全性更高。从国际组织和国家标准情况分析发现,经过辐照加工处理后的食品可以达到食用要求,消费者可以购买使用,且不会产生任何的危害。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09年5月公布了辐照食物的安全报告书,其明确指出,当前的食品加工领域可以采用电离辐射的加工方式,将食物内残存的细菌和寄生虫全部杀死,从而避免食物腐败和变质,大大提升食物的安全性,避免营养物质的流失,较传统加工方式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结论中也可以发现,辐照加工方式和巴氏杀菌消毒方式的安全性是一致的,对于保障人体健康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4、辐射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肉食品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在存储、运输以及食用环节可能发生病原菌、腐败菌等污染,进而无法保证食品的安全性。相关作者通过辐照工艺、微生物学、病理学研究发现,将辐照处理技术应用到肉食品加工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技术成熟度也更高[3]。美国率先应用该技术开展肉食品的加工,目前已经有18个国家开始通过辐照方式进行猪肉、禽肉及海产品的加工,大大提升了食品安全水平。

粮食和其他食品目前主要应用化学熏蒸方式处理,这一方法会存在残留物,具有较严重的致癌危害。因此,需要积极寻找符合实际需要的灭菌方式,而辐射处理就成为首选。我国的相关研究学者分析,食品经过辐射处理之后,尤其是对于大米等粮食作物,可以提升防霉保险效果,还能够杀灭其中的害虫,保证粮食作物的安全性[4]。在农副产品的保鲜保存环节,辐射技术的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国外已经逐步开始研究该技术。国内也有相关学者研究。


5、结语


辐射技术自从引入到我国之后,有了较好的发展,已经有超过200种食品进行了辐射试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辐射技术可以提升食品加工的安全性,保障人类生命健康。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技术水平将逐步提升,辐射食品会逐步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卢朋军.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5(17):62,64.

[2]杜方岭,王守经,胡鹏,等.电子束辐射技术在食品贮藏加工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2):7-8,16.

[3]徐刚,梁红波,施文芳.辐射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2(1):1-6.

[4]朱军,杨宗渠,宋卫东,等.辐射加工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7):166-169.


许丽丽,杨志伟.分析辐射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20,2(4):119-12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食品科学

期刊名称:食品科学

期刊人气:331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工业

国际刊号:1002-6630

国内刊号:11-2206/TS

邮发代号:2-439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