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对黑石礁近岸砾石、基岩、细沙和泥4种不同底质的粒度及硅藻、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63~120μm粒径范围内细沙底质占比较高,为31.95%,砾石和基岩底质均在>1700μm的粒径范围内占比较高;不同底质各种生物群落在大小、结构、数量上都存在差异性,砾石底质后生动物优势种为线虫,基岩底质优势种也为线虫,泥底质中后生动物数量较少、底栖硅藻数量最多(其优势种为直链藻属),细沙底质的硅藻数量最少但种类数较多。
海洋底栖生物是水生生物的一个重要生态类型,分为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底栖植物分为单细胞藻类和大型藻类。底栖动物根据其通过筛网的大小分为大型底栖动物、小型底栖动物和微型底栖动物。大型底栖动物是能够被0.5mm网筛截流的底栖生物,小型底栖生物是能够通过0.5mm网筛而被0.042mm网筛截流的底栖生物,微型底栖生物是能通过0.042mm网筛的底栖生物[1,2,3,4,5]。小型底栖生物主要分布在底栖表层,其垂直分布也存在季节变化[6],目前我国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线虫和桡足类[7]。海洋线虫和桡足类已经成为海洋环境调查的重要参数[8,9]。小型底栖生物和微型底栖生物是微小型底栖食物网乃至浅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成分[10],并且呈现出近岸低、中部高、远海低的空间分布特征[11]。
本文采样主要是人工采集,采样地点为大连黑石礁沿海区域,分别检测4种基底(泥、细沙、砾石、基岩)[11,12,13]的粒度及基底中后生动物、硅藻的种类和数量。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采样点位于黑石礁海域,共有4个采样点,分别为泥、细沙、基岩和砾石底质,如图1所示。
图1采样点分布
1.2试验材料
铲子、采样袋、50mL离心管、保温箱。
1.3试验方法
在每个采样点画出3个0.5m×0.5m×0.1m平行样方,在样方采集适量底质,每份样品不少于200g。将采集的底质用采样袋装好,再加入甲醛固定,再将与之对应站位的信息填写到标签上。将贴上标签之后的样品放入有冰瓶的恒温箱内保存,当天返回实验室对底质做预处理,再将其放入4℃的冰箱中保存。如果当天无法对底质进行预处理,应当及时把样品放入冰箱保存,样品保存时间不宜超过72h。应选择在潮汐退到最低点的时候水位也在一段时间处于不涨不落的时候进行采样。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2、结果与分析
2.1底质粒度
经过实验室内样品处理分析得出数据,其中4个采样点中,粒度0~63μm泥质底质占比最多;粒度达到63~160μm时细沙底质占比急剧增长;>1700μm的颗粒占比最多的为砾石底质(90.58%),其次为基岩底质(86.32%),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不同采样点不同粒径占比
2.2底栖硅藻
经过实验室内样品处理分析得出数据,泥、砾石和基岩采样点的优势种均为直链藻属的硅藻;细沙采样点的优势种为羽纹藻属的硅藻;4个采样点中,泥采样点的硅藻数量和种类最多,如表2所示。
2.3底栖后生动物
经过实验室内样品处理分析得出数据,泥、细沙、砾石和基岩采样点的优势种均为线虫,其中砾石采样点中后生动物的数量最多,基岩采样点中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如表3所示。
3、结论与讨论
3.1底质粒度
粒度分布反映底质颗粒粒径变化范围及各种粒径组成所占底质重量的百分数。在泥质底质样品中,粒径<1700μm的微粒占比相对比较平均。在4个采样点中,细沙底质中粒径>1700μm的颗粒占比最少,为49.57%;但在63~160μm范围粒径占比相对较大。砾石与基岩底质的粒度占比大部分在380μm以上。黑石礁区域4种底质中粒径>1700μm的微粒都占最大比例,说明黑石礁区域底质环境粒度偏大的颗粒较多。
表2不同采样点底栖硅藻数量
表3不同采样点后生动物数量
3.2底栖硅藻
底栖硅藻为底栖环境的初级生产者,其丰度在底栖环境参数中有重要地位。泥质底质的硅藻数量和种类均为最多,充分说明底栖硅藻在底质为泥底的环境中生长最佳,因为泥质底质能充分固定无机物,更加适合底栖藻类生长。细沙、砾石和基岩采样点的底栖硅藻较少,有可能是这3个采样点的后生动物过多导致。
3.3底栖后生动物
后生动物是底栖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后生动物在能量流动关系之中处于最末端,是决定底栖环境质量的一种重要因素[14,15]。黑石礁地区后生动物在砾石和基岩地区的分布较其他地区多且种类也较丰富,可能由于黑石礁地区砾石与基岩底质水层较浅,并有较多的小型动物、排泄物和藻类等有机质,导致该地区后生动物较多。后生动物优势种为线虫、其他种类为少数,可初步判断该生态系统较为完整,但该海域并不适宜进行养殖[16,17,18,19]。
参考文献:
[1]蔡立哲.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2006,45(增刊2):83-89.
[6]黄德铭,刘晓收,林明仙,等.污水排海对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10):3023-3031.
[7]叶晟,孔飞,李宏俊,等.辽河口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J].海洋学报,2017(39):89.
[10]孟昭翠,徐奎栋.长江口及东海春季底栖硅藻、原生动物和小型底栖生物的生态特点[J].生态学报,2013,33(21):6813-6824.
[11]范士亮,王宗兴,徐宗军,等.南黄海冬季小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11(2):35-38.
[12]王小谷,王春生,张东声,等.长江口及其陆架春季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J].生态学报,2010,30(17):4717-4727.
[13]吴绍渊,慕芳红.山东南部沿海冬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9,40(6):682-691.
[14]张志南,周红.国际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的某些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799-806.
[15]唐玲,张洪波,李恒翔,等.大亚湾秋季小型底栖生物初步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2,31(4):104-111.
[16]吴孟嘉,张世杰,黄欣博,等.近海典型增养殖海域小型底栖生物调查与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17):218-219.
[17]印丽云,杨振才,喻子牛,等.海水贝类养殖中的问题及对策[J].水产科学,2012,31(5):302-305.
[18]韩桢锷,安福春.论天津市海水养殖现状与今后发展途径[J].现代渔业信息,1992(5):27-29.
[19]类彦立,徐奎栋.海洋微型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操作规程[J].海洋与湖沼,2011(1):157-164.
徐铭,沈思思,李冬子,王啸宇,郭君宁,李俊成,孔雪薇,付晚涛.黑石礁近海不同基底小型底栖生物分布调查[J].现代农业科技,2020(12):217+222.
基金:辽宁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生物法降低鱼粉中胺含量的研究”(201910158144).
分享:
掌握当前独龙江现有鱼类资源的基础数据,可为今后更好地监测和保护独龙江鱼类资源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保护当地河流生态系统提供参考。独龙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工作是云南省渔业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科学、合理、可行的管理措施,加强独龙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对促进和推动独龙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0-09-092019年8月,笔者在研究考察山西毒蘑菇资源时,在山西南部沁水县中条山地区栎树林内地上采到一些黄色的鹅膏属物种样本。这些蘑菇样本宏观形态特征类似于黄盖鹅膏菌。黄盖鹅膏菌是一种剧毒蘑菇[1,2,3],含有鹅膏肽类毒素,误食后肝脏损害严重,死亡率很高[1]。该物种在我国分布广泛,但是此前在山西省没有记录[4,5]。
2020-07-13早期阶段黑水虻分布在南美洲热带草原,由于人们意识到黑水虻具有资源化利用的效益,因而将该昆虫引入美国和日本等地。当前我国华北与华南地区也有黑水虻的分布,黑水虻的资源化利用不仅仅局限于畜禽粪便处理,还可以用在动物饲料、医学药品以及生物石油提炼等领域,从而提升我国资源绿色化水平,为各行业生产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2020-06-20极地是一个微生物资源库,其中的极端微生物能够产生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如酶、多糖、多肽等)[1]。极地微生物的多样性与活性物质研究已成为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极地微生物也是酶资源的重要来源,极地微生物酶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以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产业价值高的酶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2020-06-20小型底栖生物主要分布在底栖表层,其垂直分布也存在季节变化[6],目前我国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线虫和桡足类[7]。海洋线虫和桡足类已经成为海洋环境调查的重要参数[8,9]。小型底栖生物和微型底栖生物是微小型底栖食物网乃至浅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成分[10],并且呈现出近岸低、中部高、远海低的空间分布特征[11]。
2020-06-20梭梭是我国西北荒漠半荒漠地区的珍贵植物资源。梭梭集中分布区在准噶尔盆地,约占我国梭梭总面积的68.2%[14]。梭梭植被是农耕绿洲的天然屏障,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5]。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准噶尔盆地天然梭梭林分布面积减小,盖度下降。保护干旱区生态环境,防止沙漠扩展,拯救、保护梭梭已迫在眉睫。
2020-06-17DHA作为营养强化剂已是一种趋势。无论对畜禽生产性能的促进还是生产富含DHA的动物产品,裂壶藻都是最佳的选择之一。目前发达国家对于DHA的生产和应用已趋于成熟,我国的研究较为落后,还处于市场启蒙阶段,但市场的巨大潜力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会促进裂壶藻在畜禽应用上得到快速的发展,其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2020-06-16华北豹体长1.1-1.5米;尾长0.8-1米;重量45-80公斤;身上黑色斑环间隔较宽颜色较深,有斑点落于斑环内部,这个特点有别于其他豹亚种。华北豹栖息于山地、丘陵、荒漠和草原,尤喜茂密的树林或大森林。有领地意识,无固定巢穴,单独活动,昼伏夜出。主要捕食斑羚﹑马鹿﹑猕猴及野猪,亦会捕猎灵猫,雀鸟,啮齿动物等。
2020-06-02进入21世纪以来,为贯彻“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施,全球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加,伴随而来的生物入侵现象也更加严重,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生态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不能对此进行合理预防及管理,生态环境、经济以及社会都将面临巨大的损失。
2020-06-01万佛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侯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根据舒城气象站的资料,年平均温度为13.6℃,1月平均气温2℃,7月平均气温为27℃,极端最低温度为-10.3℃,极端最高气温为39.4℃,无霜期220d,年降雨量为1500~1574mm,降雨较多集中于夏季,冬季较少。夏季的实际温度比舒城县城低3~5℃,冬季低2℃左右。
2020-06-01人气:7399
人气:6188
人气:5512
人气:4702
人气:452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自然资源学报
期刊人气:1720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000-3037
国内刊号:11-1912/N
邮发代号: 82-322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479
影响因子:0.86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