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探究不同基底小型底栖生物的分布情况

  2020-06-20    33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本文对黑石礁近岸砾石、基岩、细沙和泥4种不同底质的粒度及硅藻、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63~120μm粒径范围内细沙底质占比较高,为31.95%,砾石和基岩底质均在>1700μm的粒径范围内占比较高;不同底质各种生物群落在大小、结构、数量上都存在差异性,砾石底质后生动物优势种为线虫,基岩底质优势种也为线虫,泥底质中后生动物数量较少、底栖硅藻数量最多(其优势种为直链藻属),细沙底质的硅藻数量最少但种类数较多。

  • 关键词:
  • 基底
  • 小型底栖生物
  • 生物资源
  • 直链藻属
  • 黑石礁近岸区域
  • 加入收藏

海洋底栖生物是水生生物的一个重要生态类型,分为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底栖植物分为单细胞藻类和大型藻类。底栖动物根据其通过筛网的大小分为大型底栖动物、小型底栖动物和微型底栖动物。大型底栖动物是能够被0.5mm网筛截流的底栖生物,小型底栖生物是能够通过0.5mm网筛而被0.042mm网筛截流的底栖生物,微型底栖生物是能通过0.042mm网筛的底栖生物[1,2,3,4,5]。小型底栖生物主要分布在底栖表层,其垂直分布也存在季节变化[6],目前我国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线虫和桡足类[7]。海洋线虫和桡足类已经成为海洋环境调查的重要参数[8,9]。小型底栖生物和微型底栖生物是微小型底栖食物网乃至浅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成分[10],并且呈现出近岸低、中部高、远海低的空间分布特征[11]。

本文采样主要是人工采集,采样地点为大连黑石礁沿海区域,分别检测4种基底(泥、细沙、砾石、基岩)[11,12,13]的粒度及基底中后生动物、硅藻的种类和数量。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采样点位于黑石礁海域,共有4个采样点,分别为泥、细沙、基岩和砾石底质,如图1所示。

图1采样点分布

1.2试验材料

铲子、采样袋、50mL离心管、保温箱。

1.3试验方法

在每个采样点画出3个0.5m×0.5m×0.1m平行样方,在样方采集适量底质,每份样品不少于200g。将采集的底质用采样袋装好,再加入甲醛固定,再将与之对应站位的信息填写到标签上。将贴上标签之后的样品放入有冰瓶的恒温箱内保存,当天返回实验室对底质做预处理,再将其放入4℃的冰箱中保存。如果当天无法对底质进行预处理,应当及时把样品放入冰箱保存,样品保存时间不宜超过72h。应选择在潮汐退到最低点的时候水位也在一段时间处于不涨不落的时候进行采样。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2、结果与分析


2.1底质粒度

经过实验室内样品处理分析得出数据,其中4个采样点中,粒度0~63μm泥质底质占比最多;粒度达到63~160μm时细沙底质占比急剧增长;>1700μm的颗粒占比最多的为砾石底质(90.58%),其次为基岩底质(86.32%),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不同采样点不同粒径占比

2.2底栖硅藻

经过实验室内样品处理分析得出数据,泥、砾石和基岩采样点的优势种均为直链藻属的硅藻;细沙采样点的优势种为羽纹藻属的硅藻;4个采样点中,泥采样点的硅藻数量和种类最多,如表2所示。

2.3底栖后生动物

经过实验室内样品处理分析得出数据,泥、细沙、砾石和基岩采样点的优势种均为线虫,其中砾石采样点中后生动物的数量最多,基岩采样点中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如表3所示。


3、结论与讨论


3.1底质粒度

粒度分布反映底质颗粒粒径变化范围及各种粒径组成所占底质重量的百分数。在泥质底质样品中,粒径<1700μm的微粒占比相对比较平均。在4个采样点中,细沙底质中粒径>1700μm的颗粒占比最少,为49.57%;但在63~160μm范围粒径占比相对较大。砾石与基岩底质的粒度占比大部分在380μm以上。黑石礁区域4种底质中粒径>1700μm的微粒都占最大比例,说明黑石礁区域底质环境粒度偏大的颗粒较多。

表2不同采样点底栖硅藻数量

表3不同采样点后生动物数量

3.2底栖硅藻

底栖硅藻为底栖环境的初级生产者,其丰度在底栖环境参数中有重要地位。泥质底质的硅藻数量和种类均为最多,充分说明底栖硅藻在底质为泥底的环境中生长最佳,因为泥质底质能充分固定无机物,更加适合底栖藻类生长。细沙、砾石和基岩采样点的底栖硅藻较少,有可能是这3个采样点的后生动物过多导致。

3.3底栖后生动物

后生动物是底栖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后生动物在能量流动关系之中处于最末端,是决定底栖环境质量的一种重要因素[14,15]。黑石礁地区后生动物在砾石和基岩地区的分布较其他地区多且种类也较丰富,可能由于黑石礁地区砾石与基岩底质水层较浅,并有较多的小型动物、排泄物和藻类等有机质,导致该地区后生动物较多。后生动物优势种为线虫、其他种类为少数,可初步判断该生态系统较为完整,但该海域并不适宜进行养殖[16,17,18,19]。


参考文献:

[1]蔡立哲.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2006,45(增刊2):83-89.

[6]黄德铭,刘晓收,林明仙,等.污水排海对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10):3023-3031.

[7]叶晟,孔飞,李宏俊,等.辽河口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J].海洋学报,2017(39):89.

[10]孟昭翠,徐奎栋.长江口及东海春季底栖硅藻、原生动物和小型底栖生物的生态特点[J].生态学报,2013,33(21):6813-6824.

[11]范士亮,王宗兴,徐宗军,等.南黄海冬季小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11(2):35-38.

[12]王小谷,王春生,张东声,等.长江口及其陆架春季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J].生态学报,2010,30(17):4717-4727.

[13]吴绍渊,慕芳红.山东南部沿海冬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9,40(6):682-691.

[14]张志南,周红.国际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的某些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799-806.

[15]唐玲,张洪波,李恒翔,等.大亚湾秋季小型底栖生物初步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2,31(4):104-111.

[16]吴孟嘉,张世杰,黄欣博,等.近海典型增养殖海域小型底栖生物调查与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17):218-219.

[17]印丽云,杨振才,喻子牛,等.海水贝类养殖中的问题及对策[J].水产科学,2012,31(5):302-305.

[18]韩桢锷,安福春.论天津市海水养殖现状与今后发展途径[J].现代渔业信息,1992(5):27-29.

[19]类彦立,徐奎栋.海洋微型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操作规程[J].海洋与湖沼,2011(1):157-164.


徐铭,沈思思,李冬子,王啸宇,郭君宁,李俊成,孔雪薇,付晚涛.黑石礁近海不同基底小型底栖生物分布调查[J].现代农业科技,2020(12):217+222.

基金:辽宁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生物法降低鱼粉中胺含量的研究”(20191015814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自然资源学报

期刊名称:自然资源学报

期刊人气:172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000-3037

国内刊号:11-1912/N

邮发代号: 82-322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