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改良火龙灸结合中医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A组给予改良火龙灸治疗,对照B组给予中医推拿治疗,治疗组给予改良火龙灸结合中医推拿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疲劳量表-14(FS-14)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S-14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3组患者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火龙灸结合中医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的疲劳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以长期、持续性疲劳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症候群,临床表现包括低热(体温略低)、全身疼痛(涉及咽喉、肌肉、关节等部位)、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此类患者在临床检查中通常不会发现器质性病变[1-2]。根据中医理论,慢性疲劳综合征可归属“虚劳”“郁证”等范畴。火龙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对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有很好的疗效,中医推拿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疲劳感。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火龙灸与中医推拿相结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22年3—9月重庆市荣昌区中医院收治的9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A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0.21±0.46)岁;平均病程(3.21±0.32)年。对照B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1.32±0.58)岁;平均病程(2.67±0.26)年。治疗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0.34±0.44)岁;平均病程(3.01±0.34)年。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重庆市荣昌区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时间:2022年2月15日)。
1.2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参考文献[3]制定。①疲劳状态持续时间超过半年,且在临床评估过程中,患者表现出难以确定原因的慢性疲劳。该疲劳不是由持续的体力劳动直接引起,且在充分休息后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导致患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水平均有所下降。②运动后疲劳状态持续时间超过1d;患者的记忆力与注意力显著减退;睡眠无法有效缓解疲劳感;颈部淋巴结或腋下淋巴结出现压痛及触痛;伴有咽喉痛、肌肉痛;多个关节出现非红肿性疼痛。若患者存在上述至少4种症状,且这些症状在体力或精神疲劳后出现,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方可确诊。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治未病》中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患者主诉为不明原因的慢性疲劳症状已持续6个月以上,对患者日常活动产生显著影响,此类疲劳状态无法通过休息或增强营养来缓解。在中医的辨证过程中,针对脾虚湿困型的诊断,表现为身体疲劳、四肢沉重且酸痛、头部沉重感、嗜睡、胸部和脘部痞塞和满闷,以及食欲不振和大便稀溏。舌体肥厚,苔白黏腻,脉象细小而濡湿。
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无性别限制;排除由其他病证引起的慢性疲劳;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原发性疾病引起的慢性疲劳者;合并心、肝、脾、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伴有恶性肿瘤者;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有传染性疾病者,如乙型肝炎、肺结核等;过度肥胖者。
2、治疗方法
治疗前准备:①艾绒制作。根据患者体形,采用专业仪器将艾绒制作成3条紧致的长方体艾炷。艾炷长度需从患者的第7颈椎椎体延伸至第5腰椎椎体,宽度为20mm,高度为15mm。②碎姜末制作。使用搅碎机将生姜打成质地均匀的细碎末。
2.1对照A组给予改良火龙灸治疗。①体位准备。嘱患者以裸背姿势俯卧于床上。②定位。选取督脉及膀胱经第1侧线作为治疗区域。③消毒。使用酒精棉球,自上而下对脊柱及周围区域进行3次。④放置仪器。将铺灸仪器放置于患者的腰背部。⑤铺碎姜末。将碎姜末均匀地铺在铺灸仪器上,碎姜末的长度从第6颈椎椎体延伸至第1骶椎椎体,宽度为25mm(碎姜末的长和宽应大于艾炷的长和宽),高度为10mm。⑥铺艾绒。将制作好的艾绒分别平铺于督脉和膀胱经第1侧线的碎姜末上,逐一点燃。待艾绒燃尽后,重新铺1次,共治疗2次。
2.2对照B组给予中医推拿治疗。①头面部操作。患者取坐位,采用一指禅“小∞字”与“大∞字”推法(频率120次/分)对患者眼眶进行反复推拿,共循环5次,每次循环持续15s。针对轻度病证,施以指按、指揉等手法,对印堂、攒竹、睛明、太阳、鱼腰、丝竹空等穴位进行操作,每个穴位持续时间为10s。实施3次鸣天鼓操作,分别对耳门、听宫与听会进行按揉,然后沿着头面部肝胆经循行线,运用一指禅偏锋推技巧(50次/分),共计3次,每次15s。按摩风池、风府,每个穴位持续10s。使用抹法、大鱼际揉法按压额头,共3遍,每遍15s。于颞后线行一指禅跪推法(频率30次/分),共3遍,每遍15s。在头部施以拿五经、推摩法、扫散、指端击法和小指尺侧击法,各类手法均需进行3遍操作,每遍持续10s。②腰背部操作。患者处于俯卧状态,运用法(频率120次/分)与按压手法,沿督脉和膀胱经两条副线及华佗夹脊穴连线,从背部延伸至腰骶部进行推拿操作,共计3组,每组持续30s。对两侧的竖脊肌进行弹拨,共进行3次。进行3次肩部和肘部的背部运动,以及3次腰部和骶部的运动。按压五脏背部的腧穴,每个穴位持续按压10s。手中指按于督脉,食指在两侧夹脊部位连线上,由上至下用挠法,直至患者皮肤出现微红透热状态,再顺着膀胱经,通过小鱼际进行摩擦(频率100次/分),并且利用掌根对腰骶部进行横向摩擦(频率100次/分),以腰骶部的透热程度作为衡量标准。依据膀胱经的左右两侧,从上部至下部,采用按摩手法(频率90次/分),共3次操作,每次15s。③四肢部操作。患者取俯卧姿势,针对下肢后侧的膀胱经采用法(频率120次/分)和按摩法,共操作3次。在下肢的外侧采用弹拨法进行治疗,共操作3次。对承扶、殷门、委中、承筋、承山、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等穴位进行按压和施力,每个穴位持续10s。对下肢进行揉捏操作,共操作3次,每次持续15s。在膀胱经上进行掌推操作,共操作3次。患者平卧,于双上肢实施拿揉、(频率120次/分)及弹拨技术,共操作3次。每个穴位按顺序进行按摩,包括肩髃、手三里、曲池、小海、内关、外关和合谷,每个穴位持续按摩10s。搓抖上肢,共操作3次。④对于脾虚湿困者,于腹部施以振法(频率300次/分),顺时针摩丹田,共操作3次。点按脾俞、血海、足三里、丰隆、阴陵泉,每个穴位持续10s。合并睡眠障碍者,头面部操作可延长时间,重点按揉印堂、百会、安眠等穴,每个穴位持续15s。每次治疗30~45min。
2.3治疗组给予改良火龙灸结合中医推拿治疗,具体操作如上。
3组患者每周治疗2次,8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①疲劳量表-14(FS-14)评分。FS-14调查表是一种经典的疲劳评估工具,包含两大类问题,8个与躯体疲劳相关的问题,以及6个与脑力疲劳相关的问题。其评分范围为0~14分,评分越高,表明疲劳程度越严重。②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SF-36量表被广泛认为是评估患者生存质量的国际公认工具,该量表能够较为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含36个条目问题,这些问题可组成8个维度,每个维度100分,本研究将8个维度分为躯体健康总测量(PCS)、心理健康总测量(MCS)两大类,参照方积乾的SF-36评分转换方式,将8个维度转换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总评分,PCS和MCS分数分别由对应的4个维度分数来平均分,分值越高,表明生命质量越高。各维度转换得分=[(实际评分-最低可能评分)/一般平均可能评分)]×100[5]。
3.2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6]。治愈:临床表现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临床表现明显好转;有效:临床表现有所好转;无效:临床表现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结果
(1)FS-14评分比较治疗前,3组患者FS-14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S-14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3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疲劳量表-14评分比较
(2)SF-36评分比较治疗前,3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PCS、M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3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躯体健康总测量、心理健康总测量比较
(3)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3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讨论
现代医学尚未完全阐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故尚缺乏统一的治疗指南。目前,西药处理该病主要采用对症处理,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营养膳食管理,以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从而加速机体功能的恢复。虽然分级运动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其操作难度较大,推广应用较为困难。多学科康复治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疗法,如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社会活动指导等,该疗法需要多学科专家协作,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评估,以制定符合个人需求的治疗计划[7]。
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也在“虚劳”范围内,其病因病机为脏腑功能虚损,导致机体虚乏。因此,治疗原则遵循“虚则补之”,即采用补益的方法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疾病的发生可视为人体阴阳失衡的结果,而阴阳失衡的初期状态可理解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表现。采用中医传统疗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可以有效调节阴阳失衡,从而恢复健康。在传统中医疗法中,灸法是治疗虚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在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改善血液循环和消除瘀血方面,该方法表现出显著的效果。通过施加温热刺激,灸法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疗上发挥重要作用[8]。艾绒具有补益阳气的功效,其药效能够透过体表深入体内,亦能通过呼吸进入机体,从而达到强化脏腑功能的目的。因此,艾灸在治疗虚证方面疗效确切。生姜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常与艾灸结合使用,以增强灸疗的功效。姜艾联合使用,能够疏通机体的十二经脉。中医推拿可调节神经系统与内脏器官功能,旨在达到减轻疲劳、提高身体机能的效果,且能够有效改善微循环与脑循环[9]。
研究表明,灸法和中医推拿在对缓解慢性疲劳综合征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刘静等[10]采用督灸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每7d治疗1次,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的FS-14评分显著降低。王成龙等[11]使用了壮医龙脊灸法,以治疗阳虚质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治疗后患者FS-14评分显著降低。姚斐等[12]研究表明,采用经穴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治未病”理念的指导下,遵循“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采用改良火龙灸结合中医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在治疗过后,两组患者的FS-14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水平,同时,治疗组的FS-14评分低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在SF-36评分方面,两组患者的得分均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的得分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此外,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也显著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此研究表明,改良火龙灸与中医推拿联合应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疲劳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丽洁.足三里烧山火针法为主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研究[J].四川中医,2013,31(11):128-130.
[2]伍侨,高静,柏丁兮,等.中国人群慢性疲劳综合征患病率的Meta分析[J].右江医学,2020,48(10):727-735.
[3]张智君.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特征与临床诊断[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3):229-232.
[4]孙涛,何清湖.中医治未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31-234.
[5]方积乾.生存质量测评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63-268.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王军燕,董莉莉,严兴科.铺灸疗法临床应用概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30(3):79-82.
[9]李英杰.浅析推拿疗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作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9(12):288-289.
[10]刘静,李媛,黄霞,等.督灸疗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2022,22(14):1162-1164.
[11]王成龙,李燕萍,谭丽影,等.壮医龙脊灸治疗阳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6(1):1-5.
[12]姚斐,房敏,朱高峰,等.经穴推拿对慢性疲劳综合征FS14与FAI评分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222-224.(收
文章来源:高文,雷应成,邓青青,等.改良火龙灸结合中医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5,33(02):66-69.
分享:
患者多因腰部活动姿势不正确或搬抬重物时肌肉不协调及摔扑损伤,致使其腰部韧带、肌肉、筋膜、小关节等受到损伤,从而使患者的腰部疼痛,活动受到限制[2]。斜扳手法是一种成熟的腰椎正骨方法[3-4],体外冲击波也是一项成熟的肌骨疾病治疗技术[5],两者结合治疗方法体现“筋骨同治”理念。
2025-04-16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率高,约70%—80%脑卒中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脑卒中病治疗管理的关键内容。
2025-04-12先天性肌性斜颈是患儿出生后不久出现的一种体位畸形,典型特征是因胸锁乳突肌单侧缩短或挛缩而导致的头顶部向患侧倾斜,颜面部向健侧旋转,下颌部指向健侧肩关节。目前,临床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推拿手法、磁疗。
2025-04-05中医认为,颈性眩晕的出现多由于患者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外加颈椎退行性改变、颈部肌肉劳损等,从而出现颈部血液循环不畅,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足,最终表现为颈部疼痛、头目晕眩和肢体功能障碍。龙氏正骨推拿手法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主要从颈椎骨体、肌群等组织入手,以疏理颈部气血、舒筋活络、推经行气、化瘀消滞为治疗目的[3]。
2025-03-17推拿是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的中医外治疗法,通过特定技巧作用于患者体表,产生力、热,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掌擦法是温通类、循环往复类手法的典型代表。保持力量、热量的充足与稳定是掌擦法满足临床要求的前提[1],也是推拿初学者练习掌擦法时的重点、难点[2]。
2025-03-06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均超过相应年龄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可分为行为(多动、攻击、偷窃、逃学、说谎等)和情绪(焦虑、抑郁、恐惧、人际关系困难等)两方面。儿童异常的心理行为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生活以及成年后的身心健康。学龄前是儿童行为发育的关键时期,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心理行为问题。
2025-02-20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以长期、持续性疲劳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症候群,临床表现包括低热(体温略低)、全身疼痛(涉及咽喉、肌肉、关节等部位)、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此类患者在临床检查中通常不会发现器质性病变[1-2]。根据中医理论,慢性疲劳综合征可归属“虚劳”“郁证”等范畴。
2025-01-25从中医角度出发,先天性肌性斜颈疾病属“筋结”“筋肿”范畴,病在头颈部,是由妊娠阶段孕妇体制失养、跌扑闪挫等导致胎儿颈部脉络受损、血行不畅或胎儿先天发育不足导致筋挛结聚所致。郭氏正骨手法作为具有特色性的中医疗法,在使患者病情得到改善的同时,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活动度等均得以有效恢复[2]。
2025-01-170~6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1],这个阶段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尤为重要。近年大量研究显示,胃肠道与大脑之间存在多样而复杂的双向信号调节系统“脑-肠轴”,即肠道微生物与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等系统之间可以相互发生作用,同时还可通过肠道菌群影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大脑的发育和功能等[2]。
2025-01-10推拿按动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医 患互动的形式,医者运用按压等手法作用在患者穴位、 经筋等特定部位,同时让其配合做主动或被动的关节 运动,边按边动、边动边按,动静结合,局部按动法与远 端按动法相结合、局部与整体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治疗 目的[1 - 2] 。
2024-12-26人气:18547
人气:15570
人气:15086
人气:14842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人气:2366
主管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主办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广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4441
国内刊号:45-1391/R
创刊时间:1998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