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古籍保护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探究

  2020-09-28    163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通过古籍保护工作的视角,从古籍修复、普查和书志撰写的学习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古籍保护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文化自信力充满信心和使命感。

  • 关键词:
  • 中华传统文化
  • 中华文化
  • 古籍保护
  • 图书馆
  • 文化传承
  • 文化自信
  • 加入收藏

印象中的古籍被大多数人定格为书架上的各种经典名著。真正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撩开面纱认识它,源于我参加贵州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从学习古籍修复技艺开始,通过了解各种装帧知识、动手修复书页,学习古籍分类、鉴定和书志撰写等系统知识,从指尖触摸开始了对古籍的认知之旅。对图书馆通过开展古籍保护的宣传、推广,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文化自信力充满信心和使命感。


1、触摸:指尖对古籍的感知


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籍的版式、版本、装帧、字体、墨色、纸质、出版单位、藏书印、藏书家、刻工、校勘记、书价等都是值得深究的文化元素,它让我们从微观角度看到了历代的文化品位、社会风气、发展水平,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各个时代的宏观特色,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瑰宝。[1]

从一名旁观者到参与者,首先从学习古籍结构、版式、纸张、装帧等知识领悟修复原则和修复步骤开始,跟随老师们开始学习古籍修复,通过分析需要修复古籍的损坏程度、受损原因、纸张特点,制定修复方案,找到匹配的纸张。最初进入古籍修复室,感觉就像一个手工作坊,那里有锤子、锥子、棕刷、喷壶等古籍修复工具,有从简单的毛装到工艺复杂的金镶玉、从四眼线到八眼线等不同装帧方式的古籍。跟着修复老师,经过实际体验,从制作浆糊、做纸捻钉、折纸、装订等一系列环节,到一本本各种装帧形式的古籍在我们手里诞生,让我感觉到历史厚重的典籍不再神秘。

在运用纸浆补书机修复书页学习时,我根据学习经验,大胆提出点染法,将原书页与补纸反差较大的部分,利用原书冲洗染纸的色水进行反复点染,以达到整旧如旧的最佳效果。另外,我还反复实践,研究总结制定方案,找到纸浆与水的最佳比例制作纸浆,做到每一页纸浆分布均匀,尽量保持虫眼和残缺部分刚好填补完整,而不会增加书页厚度。

通过学习,让我明白在古籍修复过程中要时刻谨记古籍修复八项原则,精益求精,力求每一页书都能做到少干预、具有可逆性、可识别及真实性。看着千疮百孔、破损不堪的一张张珍贵书页经过修复、晾干、压平和装订后展现出来的是一本充满新的生命力,延长了保存时限的古籍,心里有着无限的欣慰和踏实,更多的是对古籍修复老师的钦佩。修复不但要有高超娴熟的技艺,还要了解纸张、字体、版式及装帧风格等相关知识,以及图书保护、历史、艺术审美发展等特点和变化。


2、对话:与古籍无声的交流


我曾经参加古籍普查平台登记工作,通过古籍的书名、作者、版本年代、行款格式等初步学会了古籍鉴定,认识了原来只是概念中的鱼尾有好几种,知道了各个朝代的字体、纸张还有那么多学问。为此,我还专门购买了中国书画鉴定大师张珩的传记和他的著作进行研究,学会了与现代图书中图分类法不一样的古籍分类知识,并将学习心得制作成PPT,举办讲座向图书馆同仁们进行宣传和推广,并得到大家一致好评。我还非常有幸参加了“第九期全国古籍鉴定与保护高级研修班”培训,在李济宁老师、吴格老师和沈津先生的教诲下,学习了中华古籍书志撰写体例及比较研究、古籍编目规则及版本鉴定。我从一位旁观仰望传统文化的图书馆人成为了一名热爱并渴望走近传统文化的发烧友,并且迫切地想要把自己的感受传递出去。

经过初浅的学习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年的学习也只能了解古籍的皮毛,管中窥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要想让更多的人群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需要社会各种力量来宣传推广。只有扩大了受众才能让中华文明拥有更丰厚的土壤,才能有更多更新的文明诞生发展,因为毕加索说过:真正的艺术在民间。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在一次又一次外界文明冲击、内部动荡中得以延续的关键,也是中华文明具备顽强生命力的基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知识的集合与文字的创新,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古籍记录的内容及它本身承载的信息都极富生命力,真实的反映出当时人类发展不同时期社会的原貌、时代背景、艺术文化特征,使人类文明通过不断积累、代代传承来延续而不至断档。图书馆人有责任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并让它的生命力得以勃发延伸为当今社会发展所用。当人们大肆讨论着阅读是否需要通过推广的社会热点话题时,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需要解读宣传才能推广的。因为在普通人群的意识领域里,它是那么晦涩难懂、神秘而不可触摸。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读者服务宣传周,增加传统文化知识普及内容,如指导读者现场学习制作古籍装帧、体验拓片、制作浆糊、观摩古籍修复师技艺展示、听古籍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大众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我发现各种年龄结构、受不同教育程度的读者和我一样,只要是接触了传统文化,通过指尖触摸,就能直观而瞬间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感。究其原因,大多数人的回答质朴而实在: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后代,对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充满好奇、敬畏和自豪。如果有方便实用的渠道,大家非常愿意去了解学习,而这不正是传统文化需要提倡、得于传承和发展的空间吗?图书馆能利用自己的服务功能,提供体验场地,让大家通过体验和学习,使普通的人群也能认识到,儒雅书生手持颂读的古书原来还有毛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金镶玉等装帧之分,并且还能够亲手体验制作出作品,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流动:释放古籍文化生命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文化


如何让典籍文化活起来?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韩永进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典籍不像其他文物那样生动、直观、好理解,但是背后的文化底蕴又比一般文物深厚许多”。为了避免这些稀世典籍变成公众可近观但不能深读的故纸堆,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对典籍的认识程度,并将典籍科学分类和归档,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创作一个舒适、优雅的学习环境。国家典籍博物馆尝试和开发了很多推广活动,除了登录国家典籍博物馆官方网站浏览最新展览的文物图片和信息外,通过新颖别致的展陈设计、通俗易懂的讲解、现代多媒体展示方法、文创产品的开发等手段,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典籍文化推广开来。各地方图书馆也加大重视力度,举办各种典籍文化普及推广活动,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让人们与典籍文化零距离接触。[2]

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意料不到的事与物,不经意间与我们的生命或长或短地交织,如果能够去面对它、研究它、享受它,会发现很多让自己快乐的东西,这种发现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拥有正能量并传递给身边的人。从接触到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最大的感受是宁静和深邃,在库房里一排排樟木柜子里,各种书籍卷册,经历了无数劫难坎坷,无论时间久远,人为赋以各种价值,他们都静静地在那里,任人们去解读评说,或尊贵、或毁损、或流落、或湮灭。最强烈的愿望是想要让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宝藏得到利用,让尽可能多的中华儿女了解学习,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加中华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心。

杨绛先生《百岁感言》中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传统文化能让我们远离喧嚣,在心中修篱种菊,能够让人类代代薪火相传,不曾消失在人类前进的尘嚣中。因此,传统文化传承和推广理应受到历代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作为图书馆人和文化工作者理应担负起保护和推广的责任和义务。让人类的智慧启发滋养当下年轻的社会,让我们能不负祖先一代代的传承和总结,在开拓新技术新理念的努力发展中,释放并升华新兴人类的智慧,让经典文化的使用者能够在我们的努力下,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豪,对祖国建设和发展充满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国典籍与文化传承[EB/OL].中国国学网,2010-4-4

[2]刘苗苗.国家图书馆:激活中华典籍[EB/OL].国家图书馆,2014-8-27


李世喜.指尖上流动的文化记忆——做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践行者[J].贵图学苑,2020(03):67-6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国家图书馆学刊

期刊名称:国家图书馆学刊

期刊人气:136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国家图书馆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图书

国际刊号:1009-3125

国内刊号:11-4099/G2

邮发代号:18-251

创刊时间:197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