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07
17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一直走在发展前沿,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推动下高校图书馆已经逐步迈向智能化。"互联网+"视域下探究高校图书馆包括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育人载体。其中文化育人以馆内数据资源及共建、共享机制为支撑;服务育人以物联网技术、服务平台及人工智能为依托;环境育人以智慧空间为建设方向。合理运用数字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特有的数据、技术和空间资源,创新育人载体,完善育人职能。
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在辅助学校学科建设、学科研究,协同学校其它部门一起扮演着教育育人的重要角色。教育部在2015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指出:“图书馆应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而且,“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
近年来,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智能等技术迅速发展,这些技术正适用于现代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现代图书馆正处于信息发展的浪潮上,以其开放的空间特性、自助服务的特性、海量数字信息资源的共享特性充分发挥重要的育人作用,已然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主阵地,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建设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在“互联网+”视域下探究高校图书馆新育人载体,已势在必行。
1、数据资源推进文化育人
1.1 大数据个性化定制为文化育人提供技术支撑
优化用户服务,提升用户服务体验一直是图书馆的服务初衷。在智慧服务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能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处理海量用户信息,获取用户需求。通过大数据等智能化平台对有效信息进行提炼、分析、分类、整合管理等数据挖掘,并对用户的基础信息、标签数据、访问数据、行为数据、偏爱、喜好等数据挖掘,通过数据清洗和分析,机器学习处理,选择最优算法,从而构建用户动态画像。其中推荐算法以用户检索使用关联算法为主,协同混合算法,以数据挖掘技术关联排序、过滤筛除、分类用户从而提高用户分析的准确性。图书馆还为公共用户提供数字化的知识服务,为行业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深层次挖掘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个性化需求,建立特色的数据库信息并根据数据库数据的准确度设置个性化的读者页面,不断加强对读者的针对性与引导有效性。
正因如此,数据资源的发展给高校图书馆推进文化育人带来机遇和创新。图书馆的大数据挖掘整合技术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个性化需求,为推进文化育人提供个体的定制服务,提供准确的个性化服务结果,加强对高校读者的教育引导。
1.2 纸电一体、数据库发展为文化育人提供资源支撑
“我国500多家出版社每年公开出版图书40余万种,公开发行报刊几万种,数字资源量:以三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为例有22314TB。”以往高校图书馆一直储存丰富的纸质馆藏资源和文献资源。而现今,数字资源的冲击让纸电一体已成为图书馆重要的管理模式。图书馆对多种载体、多种结构的文献资源、馆藏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并集中管理与展示,纸电协调发展。通过对资源的横向和纵向对比,理清脉络,实现多维度一体化的资源整合。如清华大学图书馆运用ALMA一体化资源管理平台,在系统中实现“纸质馆藏、电子资源库的集中管理,电子期刊导航、电子图书导航、资源发现系统、连接解析系统等用户使用端数据的统一化,为用户一站式获取资源奠定基础。”
高校图书馆电子学术信息资源包括数据库、特色数据库资源、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教学视频等。特色馆藏资源通常都依托本校强势学科资源或特殊资源,支持学科教育和研究特色。OCLC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和加拿大169所有特色馆藏的研究图书馆中的97%“已完成一个或多个数字化项目。”[3]许多高校还另行开发自身的机构知识库等一站式学科服务平台,采集重要的科研数据、会议信息、出版信息、科技报告、学术动态等信息,提供数据分析和科技情报服务,一些走在前列的高校图书馆还承担地区智库的角色。
高校图书馆纸电一体和数据库的迅速发展为高校推进文化育人提供资源支撑。图书馆依托多载体形式的海量数据资源管理,发展多种数据平台为读者提供资源支持,建立全面情报数据网络,从帮助读者知识获取层面加强文化育人、知识育人。
1.3 互联网资源云共享机制为文化育人提供合作支撑
高校图书馆资源云共享机制的兴起为各高校推进文化育人提供共通、互惠的机会与载体。通过资源整理互换,实现各高校图书馆对数字资源整合的合作共赢局面。各高校图书馆的合作联系,实现资源互通联动,更有利于推进各高校文化育人的进程。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了联机编目、馆际互借、电子资源联合采购、统一认证、数据交换等云服务已成为各高校扩大馆藏构成的重要方式。图书馆云联盟的发展,有效缓解图书馆资源不平均、数据孤岛的状况;同时也节省各高校馆重复和不必要的资源经费支出。资源云共享模式为各图书馆实现海量资源互惠、共享,突破信息数据壁垒提供有效技术支撑。例如CALIS部署的云服务架构:高校可通过租用云服务平台并开发相应的管理系统实现馆际互借功能。CADAL依托学术计算云平台建立“学术数据海”,实现对出版物的获取和保存,构建数字出版发行。
馆际互借和云联盟的发展能合理化图书馆馆藏,为图书馆大幅节约采购资金,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服务。云联盟平台的更新换代,试图将联盟各馆馆藏数据、用户数据、情报服务和统一检索服务等通过统一的平台呈现,真正实现集中管理、加强合作,共建文化育人。
2、物联网技术推动服务育人
2.1 智能系统设备奠定服务育人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使用电子磁条为载体的图书馆自主借还设备应运而生,成为建设智慧图书馆构想的新起点。之后,国内RFID技术的成熟发展,RFID电子芯片能承载更多数字信息,实现更多的运用功能:射频识别技术实现自动识别、自动定位感应延伸开来的自动传输分拣、智能盘点、图书自动出入库等功能,使得RFID芯片广泛替代了电子磁条,成为了大多数图书馆推进智能化进程的选择。
高校图书馆智能化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各种图书智能设备上。馆内各个服务器、存储器的部署与各个设备实现万物互联,物联网技术已覆盖智慧图书馆中自助服务设备。已逐步成熟的图书馆RFID系统智能设备:包括高校图书馆配套的查询机、出入口闸机、自助借还机、自助盘点机、人脸识别门禁、分拣机、智能书柜、智能书库、24小时ATM借还书机等。用户可选择多种渠道和形式的借、还和阅读服务,使用读书证、一卡通、身份证甚至手机NFC功能进行自助服务。一些高校图书馆还配备3D打印机、自助预约座位机、智能影音、AR、VR交互设备等多样的多媒体设备。
智能化设备的出现打破图书馆依赖人工服务的旧局面,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也提高服务效率,显著提高采、分、编作业的综合效率,使得馆内流通更加便捷、顺畅;另外,一些智能设备并不局限于图书馆内,例如智能书柜、24小时ATM借还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无人驾驶智能运书车等设备能突破区域限制,将图书流通服务延伸到校园内、外各个角落。
目前高校智慧图书馆相对普及,技术的更新换代向全智能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发展。例如苏州第二图书馆设有国内首个智能化集成书库,拥有自动存取和分拣传输系统,读者只需在机器终端点取选择,书籍就可通过自动传送系统和分拣系统的运转,迅速送达取书口。
智能系统设备的更新换代为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便捷。在现代高校图书馆中,各种设备和系统呈网络分布,万物互联如同血脉一样承托起馆内借阅等基础服务。各高校馆都在争取用更高效、便利的高科技手段提升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体验感,为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添砖加瓦。
2.2 各类服务平台助力服务育人的发展
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覆盖范围已从PC平台扩展到手机、掌上阅读器和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通过WLAN、4G甚至5G网络技术实现网络化、数字化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在移动设备终端可运用书目检索系统、文献检索系统、微信公众号、阅读APP、网页门户等面向用户进行在线服务,包括手机借阅书籍、查询借阅信息、读者卡管理、图书荐购、线上借还、讲座展览预定、查询书目信息、线上阅览书目期刊等读者服务;同时可编辑上线各种阅读推广活动,方便读者随时随地参与。更有甚者可开放馆藏文献的整理,课题成果查新、信息编译和分析研究,整合各图书馆文献资源,实现共享等服务,帮助未来高等院校图书馆准确、高效运作。平台发展的多样化和不设限,让图书馆资源服务从实现延伸,不用局限于地理位置,脱离实体馆藏地,慢慢发展形成更为开放的、随时随地服务用户的泛在图书馆服务方式。
各类服务平台的开发上线为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扩展了领域,解除了限制。目前越来越依赖移动终端、移动平台服务成为越来越多读者的首选。线上各平台服务的实现让泛在图书馆的概念进一步具象化,为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开疆拓土。
2.3 人工智能革新服务育人的脚步
目前,智慧图书馆的智能化大多停留在自助智能设备运用,还没有真正达到智化的程度。一些先进的图书馆已涉猎人工智能领域,高校图书馆的人工智能不仅局限于资源整合和智能搜索方面的数据挖掘,已广泛运用AI识别、神经网络、生物仿真等技术手段。如人脸识别门禁、迎宾机器人、盘点机器人等智能终端设备,如“清华大学的‘小图’通过AIML语料库进行人机交互,深圳图书馆的‘小图丁’通过知识库为用户提供实时咨询服务。”[4]生物识别和智能语音技术带来的人机交换优化服务体验,人工智能通过庞大的数据计算和机器学习让服务更突显“人性”,用人类语言进行沟通,模仿人类的强大的感知力和思考能力,相比普通机器交互形式更为新颖、沟通更为流畅和愉悦。作为各类智能终端设备的集大成者,人工智能设备已成为一些高校图书馆的“门面”,人工智能技术一直在不断优化服务来提高读者的体验感,一经出现便在高校图书馆颇受追捧。
如今,高校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流通服务条块,管理和采编方面也将迎来全新变革。南京大学智慧图书馆“融合超高频RFID、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可对整个图书馆藏书进行自动化盘点,图书漏读率控制在1%以内,定位精度高达97%,一小时可盘点逾10000册图书。”[5]人工智能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出现和运用,为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提升了“内核”,增加了效率。各类智能机器人、盘点机器人或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设备终端的不断开发,将在未来的图书馆服务育人中担任起重要角色。
人工智能能吸引读者互动、互交,以更直接的方式了解读者的需求并迅速得到精准的反馈,还能为馆员提供更为高效的加工、管理服务。在“台前”和“幕后”为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进步革新。
3、新型空间建设促进环境育人
现代图书馆的空间部署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学习需求。空间拓展与环境营造方面从家具、设施、采光、植物等方面设计变化,打造温馨、舒适、自在的阅览环境。图书馆内部空间宽敞、开放的特性十分利于特色空间的开发。高校图书馆常见的有电子阅览空间、创客空间、专题展示空间、多媒体影音空间、学术研讨包间、文创中心、多功能厅、休闲阅览空间等新型空间。
在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服务中,智慧化空间场景的运用也逐步增加。与其它空间建设不同,智能化空间需依赖高科技智能系统和设备进行支撑,智慧科技在空间范围内全覆盖。系统设备的更新迭代迅速,技术的发展带来丰富和生动的空间体验,让智能化空间发展日新月异。不少高校图书馆选择在公共空间放置集朗读练习、英语学习、录制、演讲训练、配音模仿、朗读悦读为一体的朗读亭。3D模拟导航系统被运用到高校图书馆中,系统穿梭各个开放空间,串联起馆内各职能区域。AR、VR互动体验空间,虚拟影音空间符合当代青年知识获取方式,将纸质平面化的信息转变为多维立体化。通过交互共享,沉浸式的氛围,达到信息可视化、智能化的交流预期,也推动图书馆空间建设服务创新。
智能化空间的出现为促进高校图书馆环境育人提供了新技术、新局面。充满科技感的智能化空间快速成长,带给读者良好的学习互动体验。以全面的高科技手段实现空间构建,体现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综合实力,也预示未来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发展方向。
4、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应以数字资源推进图书馆文化育人、以物联网技术推进图书馆服务育人、以空间建设推进图书馆环境育人,构建数字、技术、空间三位一体的图书馆育人新载体、新模式,将图书馆内涵建设与高校文化建设相结合,与高校内在精神建设统一起来,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助力高校提升文化软实力,履行和完善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段一明,祁肠,张捉.智慧校园_探索图书馆发展的进阶之路[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1):218-226.
[2]于宁,贾延露,武丽娜,何玉.聚焦支持高校教学与科研——清华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实践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21第65卷第1期:34-40.
[3]刘小琴.吴建中.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6:21-33.
[4]戴莹.人工智能视域下图书馆的发展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1(1):38-43.
[5]高雅平,詹华清.基于人工智能的图书馆建设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0(11)20-25.
文章来源:毛倩如,廖令宇.“互联网+”视域下新时代高校图书馆育人载体探究[J].办公自动化,2022,27(03):21-23.
分享:
高校图书馆被誉为“大学的心脏”,与教师、实验室并称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1]。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担负着育人的职责和使命。
2024-08-30中小微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新时代的今天,中小微企业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各地政府从资金、设备、平台和政策等多方面出手相助,中小微企业中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有着显著的思路灵活、充满活力、创新活跃等特征。它们拥有高精尖人才和很强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短板,比如资金少、人员不足、管理经验缺乏、信息获取渠道匮乏等。
2023-12-04近年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新理念受到广泛的关注[6]。基于此,南华大学不仅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大纲,还将课程融入思政作为课程教学评价的核心指标。此外,南华大学每年还会举办一系列的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如举办思政教育教学竞赛,邀请专家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师申报思政教育类相关项目等,显著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2023-12-01根据新时代发展需要,本科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图书馆作为面向高校本科教学的服务资源保障机构,也要契合高校教学改革要求,找准定位、服务师生,深化本科教学课程支持服务,完善本科教学服务平台,拓展读者个性化服务范围,通过构建全新的服务体系,提供新的服务手段及服务内容
2023-07-07在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自媒体已经完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本文介绍了高校图书馆自媒体平台咨询服务的优化意义、具体特征与优化方法,以通过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自媒体平台询服务水平的方式,满足高校读者以及图书馆方面的发展需要,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
2022-04-30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时代的发展,信息素养成为了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探讨也成为了教育学者热烈讨论的问题,随着这一学科的普及,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越来越大,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就迫使高校图书馆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的题材。
2022-03-30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提升了各行业的工作效率,图书馆工作为实现智能化发展目标引入了信息技术,以期提升服务水平及信息资源智能化水平。研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和作用进行阐述,并对当前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并提出信息技术应用下图书馆未来发展对策。
2022-03-30高校图书馆是对大学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的主要机构,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在大学师生的专业学习、人文素养、思想修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对高校图书馆专题电子资源服务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探讨,从专题网站资源导航、校外访问资源以及移动端资源三方面进行阐述。
2022-03-29随着大学生阅读需求与方式的变化,目前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量呈现下降的现状。文章以笔者所在馆为例,对高校图书馆新书管理及推广服务情况进行了调研与分析。针对调研结果及问题,提出了今后新书管理与宣传推广的新方法,比如设立新书专架、建立特色图书专架、改善阅览环境、多种途径宣传推广等。
2022-03-29文章通过文献和网站调研,分析归纳我国高校创客教育的研究现状及活动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图书馆在创客教育中的角色,提出高校图书馆可以提供四个方面的服务:一是发挥公益性效能,提供社会化服务;二是构建创客空间;三是促进创客文化生成;四是提供信息资源保障和知识服务。
2022-03-08人气:4153
人气:2525
人气:1556
人气:1487
人气:147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四川图书馆学报
期刊人气:1091
主管单位:四川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图书馆学会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图书
国际刊号:1003-7136
国内刊号:51-1073/G2
邮发代号:62-244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973
影响因子:0.664
影响因子:0.707
影响因子:0.716
影响因子:1.05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